中銀香港調查顯示,中高端內地居港客戶平均淨資產為港幣250萬元。

調查由中銀香港於5月至6月進行,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超過600名18歲至60歲中高端來港人士。

内地中高端中銀客戶 平均淨資產250萬元

調查顯示,受訪的中高端內地居港客戶的平均淨資產為港幣250萬元:

其中可靈活調配的資產佔比為71%
當中現金或儲蓄比例為46%
配置於股票、外匯、基金及其他投資產品的比例為25%
3成經人才計劃來港 净資產高出5成

受訪者中逾3成通過不同人才計劃來港,他們的淨資產更達港幣370萬元,與整體受訪者相比高出近5成,可靈活調配資產佔比亦接近7成。

調查結果亦顯示,通過人才計劃來港定居並有恆常投資習慣的人士為62%,較整體受訪者多出一成;其投資取態亦較偏好分散投資,部分更願意作中長線或較高風險投資 以獲取最大回報。

中銀香港個人財富及管理部副總經理劉賽麗表示,來港定居的跨境人士明顯增加,今年首5個月,內地居港客戶新開立賬戶數目按年增近3成。

 


香港國際機場職業博覽會一連三天舉行,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林天福透露,有信心今年年尾機場啟用「三跑道系統」後增加一半機場容量。其他項目,例如坐落機場與港珠澳大橋中間的零售娛樂新地標「11天空」也會在今年陸續落成,故人才需求對機場未來發展十分重要。

 

林天福今日(17日)在開幕致辭時稱,機管局重視機場員工福祉,為令員工感覺似「生活在一個大家庭」,機場配有員工餐廳、健身中心、幼稚園等基本設施,希望能將機場建設成社區。機管局本月起還會為合資格申請輸入勞工的公司所僱用的十類前線工種提供交通補貼,最高每人每月400港元。

運輸及物流局公告顯示,合資格工種包括地勤人員、機坪服務員、機艙工作員等,每月涉及的預算總額約為500萬元。林天福形容機場員工福利在香港各大機構中乃「首屈一指」。他並表示,希望這些就業機會可以吸引更多人才,特別是年輕人能多了解機場未來發展。

 

勞工處及機管局出席2024年香港國際機場職業博覽會點燈儀式。(Mikael攝)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林世雄視像致辭,表示要保持香港國際機場的「金漆招牌」。(Mikael攝)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視像致辭說,香港機場的單日客運量已恢復至疫情前八成,預計在年底可回復至疫情前水平。他又指,香港機場在上月蟬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之稱,是第13年榮獲此殊榮,強調人才是保持香港機場這「金漆招牌」的關鍵所在。

機場職業博覽會至本周日(19日)結束,超過45間公司將提供逾7500個職位空缺。除機場公司現場招聘和宣傳外,博覽會還設有豐富的體驗活動,如展示中央控制中心介面、VR模擬機場管理工作環境,還有動感單車供遊客體驗員工的下班後生活,讓參觀者深入了解機場各類工作。

 

 

遊客可使用VR設備體驗機場管理局的工作環境。(Mikael攝)

 

香港國際機場配有員工餐廳、健身中心、幼稚園等基本設施。(Mikael攝)

內地開放多8個城市赴港澳個人遊。香港特區政府對措施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指自由行城市增至59個,包括全國所有省會城市。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今次新增8個城市都屬省會城市,人口多,經濟增長大,是高消費群的城市。擴大安排將有力提振香港旅遊業、零售業、餐飲業、酒店業及相關行業等經濟活動,帶來大量的收益,同時推動香港與不同省會城市居民的雙向奔赴,期望香港與8個城市居民的交往,會日趨頻密。

政務司長陳國基表示,中央擴大自由行城市,是又一惠港措施,令大家倍感振奮,將為本港旅遊業,以至零售、餐飲、酒店等相關行業,帶來更大「人氣」和「財氣」,注入更大活力和動力。

他表示,剛過去的內地五一黃金周為例,香港就迎來超過76萬人次內地旅客,較去年同期增長逾兩成,帶來超過20億元的消費收益。今次個人遊計劃進一步擴展,相信會吸引更多來自內地居民來港旅遊,延續本港旅遊業的良好復蘇勢頭。

楊潤雄:將建立和提升直航運力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說,政府各部門會與相關機構及旅遊業界加強協調,建立和提升香港與8個城市的直航運力,同時確保口岸、旅遊設施、酒店及公共交通網絡等運作暢順,迎接旅客到訪。旅發局會馬上在各個城市加強推廣工作,亦會邀請有關城市的業界代表到港參與宣傳活動,結合業界的力量開拓相關客源市場。

他又表示,香港的旅客承載能力在過去幾年有所提升,政府有信心為更多來自不同客源地的旅客提供豐富優質的旅遊體驗。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指,今次新增8個城市都是省會,經濟發展迅速,居民消費力高,其中山西太原的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開放自由行能進一步便利當地居民來港旅遊、商務活動及探親,有助為本港吸引更多高增值過夜旅客,振興旅遊業。

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指,近期本港零售及飲食界表現疲弱,相信安排能為本港經濟帶來更多新動能,又認為業界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希望中央繼續開放更多自由行城市,以及考慮放寬大灣區其他城市來港「一簽多行」。

旅發局表示歡迎及感謝,主席彭耀佳表示中央政府3個月內兩度新增個人遊計劃城市,充分反映中央對香港的全力支持和信心,形容是為香港旅遊業帶來一份禮物。

至於澳門方面,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感謝中央政府再推出惠澳措施,指增加的個人遊城市客源數量令人振奮,必將進一步為澳門的零售及旅遊業帶來更強勁的經濟效益。

賀一誠表示,澳門特區政府將致力推動舉辦更多國際盛事,為旅客創造多元化的旅遊體驗,完善出入境措施、通關及交通安排,聯同業界不斷優化澳門旅遊設施,提高接待能力,助力經濟發展,加快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

 


「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續於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會議,粵港澳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連同香港和澳門,在會上簽訂合作備忘錄。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日(8日)致辭時表示,面對世界上人才爭奪戰愈來愈激烈,及香港面對的人口老化和勞動人口下降的挑戰,特區政府除全面提升高質人才自主培養外,也用力吸引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實行更積極、更加開放、更有效引進人才的政策,用好全球創新人才資源,致力形成具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為繁榮社會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對於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吸引的主要是來自內地的人才,孫玉菡指出,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他承認現時以內地人才佔較大比例,未來會加大宣傳力度,重點到東南亞及歐洲吸引人才來港,做大做強香港作為人才高地的功能和角色。

孫玉菡又表示,「高才通」來港人才一年內可為香港帶來340億港元直接經濟貢獻,拉動本地生產總值1.2%,形容他們的配偶及子女都非常年輕,在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下,能注入更多新活力。

他又提到,首批經「高才通」計劃來港的三萬多人中,4成3人已在港定居,5成4人已找到工作,主要投身金融、創科、商貿等核心行業,薪酬中位數為5萬港元,當中有四分一人月薪10萬港元,一成人的月薪20萬元,普遍比香港一般薪酬為高。

孫玉菡說,國家移民管理局實施多項便民利企來港措施,包括延長持商務簽注人士逗留期限,以及擴展人才簽注適用範圍是好消息。他表示,有關措施只剛開始,他絕對有信心會帶來良好效果。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杜敏琪表示,廣東將錨定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深化粵港澳合作,攜手匯聚人才資源、激發人才活力、築牢人才支撐,讓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實、塔身更強、塔尖更高」,以人才高質量發展,賦能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杜敏琪周三(8日)表示,近年來廣東攜手港澳共建大灣區人才招聘,穩步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共同建造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推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累計孵化超過5300個港澳創業計劃。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局,人才高地的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這次大會是粵港澳三地達成共識,交流互鑑,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對加速推進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希望未來香港與澳門的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能一如既往的關心支持廣東人才工作,共同畫好人才工作的同心圓。

杜敏琪稱,廣東將錨定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以本次大會為契機,深化粵港澳合作,攜手匯聚人才資源、激發人才活力、築牢人才支撐,讓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實、塔身更強、塔尖更高」,以人才高質量發展賦能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三地主辦「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今日(8日)在香港舉行。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稱,香港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化城市,也是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一國兩制」下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擔當大灣區乃至國家人才高地的門戶。

 

陳國基為大會主禮並致歡迎辭,他以「起、承、轉、合」四字,分享香港在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即重新「起」動招攬各地人才,貫徹創新突破;將優良高等教育體系鞏固並傳「承」下去,培養本地人才;全力推進人才「南下、北上」流「轉」,擔當內地與世界各地之間的重要橋樑;及促進大灣區在人才培養、招攬、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陳國基總結時表示充滿信心,香港與大灣區各城市將繼往開來,完善大灣區人才引進、培養、流動等方面的戰略布局,加快建設大灣區人才高地,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新貢獻。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香港各行各業均面對人力短缺,必須實行更積極、開放和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用好全球創新資源,精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為繁榮社會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孫玉菡說,香港特區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設立以高薪人才和高學歷畢業生為目標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計劃),更新反映不同領域專業及技術人才最新短缺情況的「人才清單」,及優化多項原有的人才入境計劃等;於2023年續擴大高才通計劃大學名單,為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港府亦成立人才辦,為來港人才提供服務。

孫玉菡指,香港特區政府會充分善用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立足大灣區的優勢,鞏固香港國際人才中心的定位,繼續團結、引領和成就人才,同時促進大灣區人才匯聚交流,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陳國基、廣東省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麗文、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杜敏琪、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和澳門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見證廣東省九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人才辦)總監劉鎮漢與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周昶行共同簽訂《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合作備忘錄》。

《合作備忘錄》旨在貫徹落實國家推進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的決策部署,以加強人才交流和合作、共同宣傳推廣、聯合招引人才、合作舉辦人才活動,以及共同構建大灣區人才服務平台,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實現大灣區人才合作共赢。

一連兩天「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初步統計顯示,昨日(7日)「國際人才論壇」和今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共約4,900人次參與,網上直播觀看次數超過13萬;兩日期間同步舉辦的「機遇匯人才博覽展」則有超過8 600人次入場,超出預期。

發言人表示,高峰會獲世界各地和內地政商學界領袖參與分享,加上一眾合作夥伴大力支持博覽展,不少到場人士從中獲得所需資訊。

人才辦稱會在高峰會後繼續在全球加強推廣香港作為國際人才樞紐和國家人才門戶的雙重角色,爭取將香港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的獨特優勢,以及優越人才政策和全面人才支援帶到世界各地,包括東南亞和歐洲,吸引更多國際人才來港。


「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一連兩天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搶人才、留人才」是政府施政重點之一,自上任以來,政府積極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措施。至上月底,逾12萬人透過各項人才入境計劃來港;他指「高才通」計劃下獲批的人士很有競爭力,平均年齡中位數35歲,一成月薪達20萬或以上,估算「高才通」計劃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

 

李家超為高峰會主禮致開幕辭時表示,人才是第一資源,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競爭力的原動力,具策略視野的專才能以創新思維,開發和提升新產品、服務和技術。全球各地在疫後努力恢復經濟增長,加上地緣政治局勢日趨緊張,吸納人才已成為環球現象和持續挑戰。

 

他指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多方面制度優勢,包括一流營商環境、簡單低稅制、國際化市場、高度開放等,是亞洲最宜居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認為都是吸引人才來港尋求世界級工作機會和美好生活的要素,並稱港府投放大量資源以吸引、發展和留住人才。

 

 

香港自2022年底推出一系列人才入境計劃,李家超透過社交平台補充,指自上任以來,政府積極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措施,至上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29萬份申請,當中近18萬份已獲批,逾12萬人才已抵港。其中全新「高才通」計劃吸引來自世界百强大學的畢業生人才來港。至3月底,計劃共接獲約7.7萬宗申請,其中超過6.1萬宗獲批,超過4.7萬人已來港。

 

他稱據統計,「高才通」計劃下獲批的人士很有競爭力,平均年齡中位數為35歲,六成為已婚人士,普遍攜同家人來港。他們每月收入中位數約5萬元,約四分之一高達10萬或以上,約一成更達20萬或以上。政府估算高才通計劃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

 

全球人才高峰會料7000人參與
「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分三部分,包括「國際人才論壇」,以及一連兩天「機遇匯人才博覽展」,邀請超過20位來自商、政、學界的專家學者作演講,有約100個機構參展,展示就業、住屋、教育等一系列支援。

 

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指,高峰會現場及線上參與人次分別為1,200及2,500,預計兩天的總參與人次超過7,000。他續指,來自世界各地的各類型人才都有到現場或透過線上參與,認為首屆人才高峰會成功,將來會再接再厲,在現有基礎上做得更好。


「機遇匯人才博覽展」與「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將於五月七日及八日同步舉行,人才辦總監劉鎮漢表示,除舉辦高峰會與世界各地和粵港澳大灣區夥伴交流人才發展趨勢和經驗外,亦同步舉辦博覽展,讓國際、本地和區內重要企業和合作夥伴,向與會者和世界各地人才展示香港和內地的機遇,以及各行各業的發展前景。」

博覽展將於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三十分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3F舉行,展覽會場將設展示區,介紹香港獨特優勢和發展機遇、各人才入境計劃和人才辦的支援服務,並由抵港人才分享落戶香港的經驗;廣東省及澳門特別行政區亦設展區介紹大灣區最新人力趨勢和發展機遇。

博覽展預計有近百間公私營機構參展,包括人才辦各合作夥伴(涵蓋就業、住房、社群網絡、綜合移居服務、教育、銀行及金融服務、商業與企業服務和電訊服務)、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投資推廣署、廉政公署、政府新聞處、香港機場管理局、香港數碼港、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香港科技園、港鐵和醫院管理局。

人力資源機構和招聘平台將介紹不同專業,包括金融服務、創新科技和金融科技等優質本地職位,適合不同背景和資歷的人才及專才。抵港人才亦可獲取在港求職、就業或創業的相關資訊,以及各行業和專業技能的最新需求。此外,部分參展機構將為入場人才及其家人提供諮詢服務及安居就業方案或優惠,協助他們移居香港,盡快適應並留港發展。

入場人士可經高峰會網站(www.hkengage.gov.hk/GlobalTalentSummit)預先登記,並於選定日期憑二維碼入場。有興趣者可參閱高峰會網站或人才辦社交媒體了解最新資訊,或電郵至gts@hkengage.gov.hk查詢。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人才辦)歡迎有意來港或在港發展的人才、關心人才發展的各界持份者、非本地大學生和市民,到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參與。

 


被喻為「投資移民」的香港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今日(3月1日)起接受申請,合資格申請人須投資最少3,000萬元於獲許投資資產。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去年12月公布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詳情以來,政府舉辦多場簡報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東及東南亞等地的高資產淨值人士對新計劃的興趣。

投資推廣署負責審查申請、入境事務處審批簽證
政府提到新計劃下,投資推廣署會負責審查申請,審核是否符合有關財務規定,而入境事務處則負責審批簽證、進入許可和延長逗留期限等申請。

獲批申請人可攜同其受養人(包括其配偶及其18歲以下未婚及受養的子女)來港,一般可獲准在港逗留兩年,期滿後可申請延長逗留期限三年,其後可在每個三年期屆滿時再申請延長逗留期限三年。

曾在2003年實施「投資移民」計劃、最初門檻650萬
值得一提的是,本港曾在2003年實施「投資移民」計劃,最初的門檻為650萬元,及後至2010年提高至1000萬元,惟有關計劃在2015年被煞停。

新計劃中,申請門檻大幅提升至3,000萬元,並規定當中至少300萬元要投資於支持創科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資組合」,其餘2,700萬元可投資的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以及非住宅房地產等。

港府:致力向不同商會、國際持份者及家辦推廣
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則稱,新計劃將鞏固香港作為人才和資本樞紐的領導地位,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劉凱旋預告,當局會繼續推出措施以進一步加強香港作為資產及財富管理樞紐的競爭力,新計劃的吸引力將持續提升。同時,會繼續致力向不同商會、國際持份者及家族辦公室推廣新計劃,與專業服務提供者及潛在申請人保持緊密溝通。

投資推廣署最新已公布計劃細節及資訊,相關細節可參考計劃網頁。


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布,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方面,受出入境改革創新措施推動,2023年內地與港澳間往來人數穩步回升,內地赴港澳以旅遊人員為主,同時呈現目的多樣化、人群多元化趨勢,人才、技術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為內地和港澳經濟快速復蘇注入活力動能。隨著口岸快捷通關,「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等政策的落地實施,從廣東省口岸入境的港澳居民人數明顯增多,佔入境總人數的九成以上,充分體現粵港澳大灣區及前海深港合作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加速發展。

國家移民管理局發言人張甯1月18日表示,在兩岸人員往來方面,台胞來大陸人數快速恢復,較2022年上漲7.4倍。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我局推出10項出入境政策措施於今年正式實施,實施首日在福建高校任教的台胞就已經獲發定居證。政策實施十餘天時間,已經有1200餘名台胞享受到來往大陸通行證件「網上辦」「口岸辦」等便利措施,2萬餘人次台胞通過福建口岸快捷通道順暢通關。下一步,我局將充分發揮職能優勢,持續創新出入境管理服務,促進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