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奪7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冠軍、綽號「火箭」的英國球手奧蘇利雲(Ronnie O Sullivan),經「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成為香港居民。

奧蘇利雲在香港入境處訪問片段中提到,香港有良好稅制,加上香港的美食與文化,令香港成為理想的居住地點,期望為香港做些事,亦很開心在香港定居。

中國香港桌球總會主席羅永聰表示,歡迎奧蘇利雲成為香港居民,希望有機會邀請對方與本港精英運動員交流,甚至作出指導。


新《施政報告》繼續強調搶人才,新增渠道輸入技術工種專才,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接獲逾38萬份申請,其中約24萬份已獲批,約16萬人才連同家人到港,超額完成本屆政府最初定下,在2023至2025年合共引入超過10萬名人才的目標。

他又表示,施政報告提出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主要負責高層次的督導和統籌角色,並聚焦三大策略,包括優化人才計劃和人才服務,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和吸納重點創科人才,發揮協同效應,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高才通計劃」大學名單將再增加9間內地大學,與英國大學數目看齊。他又指「高才通計劃」下,年收入超過250萬的人士,相關簽證由2年延至3年,指他們是全球爭相爭取的人士,約四分一高收入人士均在港創業,能為香港創造經濟價值。

另外,對於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孫玉菡形容要有三顧草廬的精神、禮賢下士,主動邀請對香港未來發展重要的人士來港。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2022年推出新的輸入人才機制,至今共收到超過30萬宗申請,約16萬名人才與家人已抵港。他表示,將更新「人才清單」,加入推動「八大中心」所需人才;擴大「高才通」大學名單,加入13間大學至198間,並將高收入人才的首個簽證期限由2年延長至3年;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

李家超說,將成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統籌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制訂政策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

他表示,全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包括爭取舉辦國際教育會議及展覽,推動本港專上院校提升與各地院校的合作交流,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透過獎學金等吸引更多境外,尤其東盟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

為鼓勵更多本地學生深造,將設立「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2025/26學年起,每年為最多1200名修讀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獎學金。

李家超說,會推出先導計劃,在規劃、地政、建築圖則審批方面拆牆鬆綁,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增加學生宿舍供應,政府亦會因應市場需求提供合適地塊讓市場興建新宿舍。

另外,他表示,計劃會在2026年上半年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


香港特區政府近年推出多項計劃吸引人才資金來港,投資推廣署今日(16日)公布,「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新計劃」)持續反應熱烈。為便利申請,當局新增可經網上提交淨資產審查及投資規定審查的申請表格。

截至本月13日,署方接獲逾500宗申請,448宗申請已獲核實符合淨資產規定,47宗申請已獲核實符合投資規定,預計可為香港帶來逾150億港元投資金額,另外亦錄得逾5000宗查詢

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表示,「新計劃」申請數字升幅反映高淨值人士對香港充滿信心,當中吸引了經驗豐富的商人和創新企業家,增強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的發展優勢。投資推廣署會繼續「新計劃」的宣傳推廣工作,呼籲申請人盡早使用網上申請平台,以減省填寫紙本申請表格的時間,享用更方便及快捷的申請服務。

投資推廣署會在十月十五日或之前繼續接收申請人以紙本形式提交淨資產審查或投資規定審查申請表格。投資推廣署提醒,申請人於提交淨資產審查或投資規定審查的網上申請表格前,須自費聘用《會計及財務匯報局條例》(香港法例第588章)所界定的執業會計師,以發出履行規定文件協助證明申請人符合「新計劃」下的相關規定。有關履行規定文件的擬備指引,申請人可參閱「新計劃」網站上載列的相關文件及香港會計師公會所發出的通函(www.newcies.gov.hk/zh-hk/resources/scheme-rules-and-documents)。

申請詳情請參閱「新計劃」網站(www.newcies.gov.hk/zh-hk/apply-now)。


香港各行業人才及勞動力流失,港府透過「高才通」等計劃輸入人才補充,迄今已有14萬人來港,調查發現約逾兩成來港人才暫未有打工,僅不足一成的家庭選擇在香港購房置業。有人力資源總監分析,市場上空缺主要來自低層職位及醫療等專業崗位,內地專才未必完全配對市場需要。對於不足一成來港人才置業,有學者稱部分人視香港為「踏腳石」,加上樓市持續向下,反映「撤辣」未能鼓勵外地人才置業。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上月訪問597名經各項人才計劃來港專才,絕大部分來自內地,當中七成循「高才通」來港。結果顯示最多來港人才從事金融業,其次是創科及金融科技;22%稱目前沒有工作。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選委界別議員尚海龍解釋,部分人剛取得簽證或來港不久,仍在求職。調查亦發現,32%受訪者每月家庭收入少於5萬元,支出少於5萬元的佔近67%。

人力資源總監梁美儀表示,儘管近年移民潮導致不少中高層人員流失,但因經濟不景,很多金融機構如投資銀行正裁員,流失職位早已削減或內部找人頂替;而一些崗位着重國際視野,公司未必視內地人才為適當人選。梁說,部分專才初期「眼角高」,料現在是適應階段,轉找薪酬較低工作。她說目前主要是專業職位如醫療界缺人,建議政府針對性吸納專才。

浸大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中心副主任葉偉光認為,很多企業受經濟下行影響需省成本,加上移民潮趨穩定,令來港人才求職有挑戰。他指出,調查中家庭月收不足5萬元專才佔一定比例,倘市場不能提供更高薪酬,留住他們在港發展有難度;目前難言來港專才是否供過於求,明年首季才較適宜評估人力需求。

調查發現已定居香港受訪者中只有9%置業,經高才通來港的肖娟表示,香港樓價相對高,加上現息口高,笑說光存款利息收入,已足以應付日常開支。尚海龍認為來港人才先租樓很合理,相信置業比例隨時間增加。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很多新來港人才認為事業未穩定,部分人更視港為「踏腳石」,加上樓市持續向下,故沒置業。

尚海龍稱教育制度是內地人才來港主因,調查顯示選擇香港本地資助中小學及直資或國際學校的比例各佔四成。教聯會副主席兼議員鄧飛冀制訂特定政策,為人才家庭學童提供支援。


正在杭州的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受訪時表示,港府非常重視發展經濟,認為一定需要人才,故放寬部分出入境政策,並再加入新「高才通」計劃。

他表示,截至今年7月底止,過去一年多來,當局收到逾34萬份申請,顯示不少人才均對香港投下信心一票,其中21萬份申請已獲批,並已有14萬申請人抵港。他們每月平均收入為5萬港元,其中四分之一人月薪超過10萬元,一成人月薪超過20萬元。「高才通」申請人來港後,大概每年可為香港帶來340億元的直接經濟貢獻,佔香港GDP大概1.2%,形容是非常良好的指標。

他表示,當局正研究改良方案,包括部分大學的某個科目較出名,並不是列入首100間大學排名等情況,是否能夠酌情處理;他又指,經「高才通」來港人士平均年齡介乎約35歲,其中部分人士亦會攜帶子女來港,當中90%均是14歲以下,認為對香港面對嚴重人口老化情況來說,這對香港的生產力、勞動人口帶來好處。

他又指,港府不斷用最大努力做好經濟和民生等工作,冀望在任期之內,將香港經濟、民生、國家安全等各方面做到最好。


中銀香港調查顯示,中高端內地居港客戶平均淨資產為港幣250萬元。

調查由中銀香港於5月至6月進行,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超過600名18歲至60歲中高端來港人士。

内地中高端中銀客戶 平均淨資產250萬元

調查顯示,受訪的中高端內地居港客戶的平均淨資產為港幣250萬元:

其中可靈活調配的資產佔比為71%
當中現金或儲蓄比例為46%
配置於股票、外匯、基金及其他投資產品的比例為25%
3成經人才計劃來港 净資產高出5成

受訪者中逾3成通過不同人才計劃來港,他們的淨資產更達港幣370萬元,與整體受訪者相比高出近5成,可靈活調配資產佔比亦接近7成。

調查結果亦顯示,通過人才計劃來港定居並有恆常投資習慣的人士為62%,較整體受訪者多出一成;其投資取態亦較偏好分散投資,部分更願意作中長線或較高風險投資 以獲取最大回報。

中銀香港個人財富及管理部副總經理劉賽麗表示,來港定居的跨境人士明顯增加,今年首5個月,內地居港客戶新開立賬戶數目按年增近3成。

 


香港國際機場職業博覽會一連三天舉行,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林天福透露,有信心今年年尾機場啟用「三跑道系統」後增加一半機場容量。其他項目,例如坐落機場與港珠澳大橋中間的零售娛樂新地標「11天空」也會在今年陸續落成,故人才需求對機場未來發展十分重要。

 

林天福今日(17日)在開幕致辭時稱,機管局重視機場員工福祉,為令員工感覺似「生活在一個大家庭」,機場配有員工餐廳、健身中心、幼稚園等基本設施,希望能將機場建設成社區。機管局本月起還會為合資格申請輸入勞工的公司所僱用的十類前線工種提供交通補貼,最高每人每月400港元。

運輸及物流局公告顯示,合資格工種包括地勤人員、機坪服務員、機艙工作員等,每月涉及的預算總額約為500萬元。林天福形容機場員工福利在香港各大機構中乃「首屈一指」。他並表示,希望這些就業機會可以吸引更多人才,特別是年輕人能多了解機場未來發展。

 

勞工處及機管局出席2024年香港國際機場職業博覽會點燈儀式。(Mikael攝)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林世雄視像致辭,表示要保持香港國際機場的「金漆招牌」。(Mikael攝)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視像致辭說,香港機場的單日客運量已恢復至疫情前八成,預計在年底可回復至疫情前水平。他又指,香港機場在上月蟬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之稱,是第13年榮獲此殊榮,強調人才是保持香港機場這「金漆招牌」的關鍵所在。

機場職業博覽會至本周日(19日)結束,超過45間公司將提供逾7500個職位空缺。除機場公司現場招聘和宣傳外,博覽會還設有豐富的體驗活動,如展示中央控制中心介面、VR模擬機場管理工作環境,還有動感單車供遊客體驗員工的下班後生活,讓參觀者深入了解機場各類工作。

 

 

遊客可使用VR設備體驗機場管理局的工作環境。(Mikael攝)

 

香港國際機場配有員工餐廳、健身中心、幼稚園等基本設施。(Mikael攝)

內地開放多8個城市赴港澳個人遊。香港特區政府對措施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指自由行城市增至59個,包括全國所有省會城市。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今次新增8個城市都屬省會城市,人口多,經濟增長大,是高消費群的城市。擴大安排將有力提振香港旅遊業、零售業、餐飲業、酒店業及相關行業等經濟活動,帶來大量的收益,同時推動香港與不同省會城市居民的雙向奔赴,期望香港與8個城市居民的交往,會日趨頻密。

政務司長陳國基表示,中央擴大自由行城市,是又一惠港措施,令大家倍感振奮,將為本港旅遊業,以至零售、餐飲、酒店等相關行業,帶來更大「人氣」和「財氣」,注入更大活力和動力。

他表示,剛過去的內地五一黃金周為例,香港就迎來超過76萬人次內地旅客,較去年同期增長逾兩成,帶來超過20億元的消費收益。今次個人遊計劃進一步擴展,相信會吸引更多來自內地居民來港旅遊,延續本港旅遊業的良好復蘇勢頭。

楊潤雄:將建立和提升直航運力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說,政府各部門會與相關機構及旅遊業界加強協調,建立和提升香港與8個城市的直航運力,同時確保口岸、旅遊設施、酒店及公共交通網絡等運作暢順,迎接旅客到訪。旅發局會馬上在各個城市加強推廣工作,亦會邀請有關城市的業界代表到港參與宣傳活動,結合業界的力量開拓相關客源市場。

他又表示,香港的旅客承載能力在過去幾年有所提升,政府有信心為更多來自不同客源地的旅客提供豐富優質的旅遊體驗。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指,今次新增8個城市都是省會,經濟發展迅速,居民消費力高,其中山西太原的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0萬元,開放自由行能進一步便利當地居民來港旅遊、商務活動及探親,有助為本港吸引更多高增值過夜旅客,振興旅遊業。

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指,近期本港零售及飲食界表現疲弱,相信安排能為本港經濟帶來更多新動能,又認為業界有足夠的承受能力,希望中央繼續開放更多自由行城市,以及考慮放寬大灣區其他城市來港「一簽多行」。

旅發局表示歡迎及感謝,主席彭耀佳表示中央政府3個月內兩度新增個人遊計劃城市,充分反映中央對香港的全力支持和信心,形容是為香港旅遊業帶來一份禮物。

至於澳門方面,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感謝中央政府再推出惠澳措施,指增加的個人遊城市客源數量令人振奮,必將進一步為澳門的零售及旅遊業帶來更強勁的經濟效益。

賀一誠表示,澳門特區政府將致力推動舉辦更多國際盛事,為旅客創造多元化的旅遊體驗,完善出入境措施、通關及交通安排,聯同業界不斷優化澳門旅遊設施,提高接待能力,助力經濟發展,加快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

 


「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續於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會議,粵港澳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連同香港和澳門,在會上簽訂合作備忘錄。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日(8日)致辭時表示,面對世界上人才爭奪戰愈來愈激烈,及香港面對的人口老化和勞動人口下降的挑戰,特區政府除全面提升高質人才自主培養外,也用力吸引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實行更積極、更加開放、更有效引進人才的政策,用好全球創新人才資源,致力形成具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為繁榮社會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對於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吸引的主要是來自內地的人才,孫玉菡指出,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他承認現時以內地人才佔較大比例,未來會加大宣傳力度,重點到東南亞及歐洲吸引人才來港,做大做強香港作為人才高地的功能和角色。

孫玉菡又表示,「高才通」來港人才一年內可為香港帶來340億港元直接經濟貢獻,拉動本地生產總值1.2%,形容他們的配偶及子女都非常年輕,在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下,能注入更多新活力。

他又提到,首批經「高才通」計劃來港的三萬多人中,4成3人已在港定居,5成4人已找到工作,主要投身金融、創科、商貿等核心行業,薪酬中位數為5萬港元,當中有四分一人月薪10萬港元,一成人的月薪20萬元,普遍比香港一般薪酬為高。

孫玉菡說,國家移民管理局實施多項便民利企來港措施,包括延長持商務簽注人士逗留期限,以及擴展人才簽注適用範圍是好消息。他表示,有關措施只剛開始,他絕對有信心會帶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