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函表示,截至去年11月底,「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下稱「高才通計劃」)約4.7萬宗申請獲批,當中有4萬宗已獲發簽證,實際來港人數達約3萬人。

孫玉函1月7日表示,「高才通計劃」相當成功。在他看來,香港最大的吸引力是擁有「一國兩製」的優勢,只有製度上歡迎更多人才,人才自然會來。

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首屆理事會會長尚海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高才通計劃』稱得上是香港回歸以來最成功的人才引進計劃之一。」

尚海龍給出一組數據,他稱,在「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下,2018年(疫情以及修例風波前)共有10150名非本地畢業生獲批准留港或回港工作;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稱「優才計劃」)在2006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間,共有約9100名內地人才通過此計劃來港。對比之下,「高才通」的人才引進成果尤其矚目。

展望2024,香港人才引進計劃仍面臨諸多難題,包括如何將來港人士發展成為長期留港人才。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指,接下來香港特區政府應密切留意高才通計劃下的人才動向,並進一步檢討未來有關措施如何調整。

揀選製門檻製

近年來,香港面臨較為嚴峻的人口流失問題。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第2季至2022年第2季期間,有大約14萬勞動人口流失,其中25至39歲的人群流失量最高,約78000人。

在此背景下,如何搶人才、留人才成為了政策關鍵。2022年12月28日,香港特區政府正式推出「高才通計劃」,旨在吸引世界各地具備豐富工作經驗及高學歷的高端人才到香港,高端人才包括高收入人士和世界頂尖大學的畢業生。

「高才通計劃」申請資格主要分為A、B、C三類。A類為在申請前一年,全年收入達港幣250萬元或以上(或等值外幣)的人士;B類為獲合資格大學頒授學士學位並在申請前五年內累積至少三年工作經驗的人士;C類為在申請前五年內獲合資格大學頒授學士學位,但工作經驗少於三年的人士,此類申請受年度配額限製,並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分配。

在受訪專家看來,伴隨著「高才通」計劃的誕生,香港人才引進計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早前的「揀選製」變為「門檻製」。

尚海龍認為,優才計劃屬於「揀選制」。「『高才通計劃』則屬門檻製,只要符合上述A、B、C的其中一類申請資格,申請人就可以進行申請,香港特區政府人員也會迅速進行審批。」

優才計劃採取計分制,甄選程序頗為複雜,比如相關諮詢委員會需要考慮香港的社會經濟需要、各申請人所屬界別及其他相關因素,向入境處處長建議如何分配每次甄選程式中的名額。

記者發現,「高才通計劃」審批流程高效。小齊稱,「我們在2023年10月底開始申請高才通B類,中間補交一次小孩身份證,12月初獲批。」意味從申請到獲批,用時僅一個多月。作為比較,通過優才計劃獲得簽證的黎小姐,從申請到獲批約花費了約九個月時間。

運行了一年左右,「高才通計劃」吸引各行業優秀人才申請。香港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1月,「高才通計劃」收到約6萬宗申請,申請者主要是科創、金融和貿易行業人才。

王昊指事實上,2022年底香港啟動「高才通」計劃之時,全球主要經濟體也在基本恢復自由往來。他稱,這一時期,從申請人數、來港人數看,香港各項人才引進計劃數字都比較可觀。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1月,香港各項吸納人才措施共收到逾20萬宗申請,約是2022年申請的四倍,超過12萬宗獲批。

王昊認為,2023年的人才引進已經一定程度上超過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訂下的年度目標,即每年輸入不少於35000名計劃長期留港的人才。

來港後

包括「高才通計劃」、優才計劃在內的人才引進計劃為香港招納各種人才,但如何讓來港人才長期留港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2023年10月,黎小姐通過優才計劃拿到簽證,從事ESG工作的她目前頻繁往返於深圳、香港兩地。

為何選擇到香港?「香港ESG業務發展更成熟,和國際更接軌。我之前長期在北京、上海工作,涉及領域多為政府機構、國際組織,而香港ESG更多的是市場導向、商業導向,我對這個抱有期待,這是我申請優才來港的初衷。」黎小姐說。

對於黎小姐而言,香港有其吸引力,包括多元化的環境、高水平的法治程度等等。在黎小姐眼中,通過香港這個「超級連絡人」,她既可以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也可以觸達世界。

到香港後,黎小姐繼續躬耕於ESG領域,對香港的ESG「玩法」欲欲躍試。「在香港,ESG領域的客戶來源、市場需求、管理工具是怎樣的,我都很感興趣,同時我也希望對接上香港的高校資源,產業和研究兩手抓。」

但據黎小姐觀察,到香港後存在落差特別是職業落差的人不在少數。「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各項人才引進計劃招攬了大量人才,但暫未給到企業足夠的激勵或補貼措施,幫助企業創造出更多匹配人才經歷的工作崗位。若到香港後找不到與自己專業、能力、教育背景相匹配的工作機會,入港人才會面臨很大的落差,也可能考慮暫緩來港。」

與此同時,生活成本也是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數。目前已經通過「高才通計劃」拿到簽證,但仍在考慮是否真正去香港的小齊稱,之前在教育領域工作,對香港的教育資源會更加關注。

在小齊眼中,香港的國際教育資源可以幫助孩子日後出國深造。但現在,內地教育資源也足夠支持孩子出國;另一方面,家庭是否能承擔高昂的生活成本?「聽說在香港,三面下床的臥室已經很奢侈」。

在申請流程上,受訪物件也回饋存在不足。黎小姐向記者舉例稱,來港之前需要內地原雇主簽署一份「赴港同意書」,對於部分仍在觀望來港時間的申請人而言,這可能被公司視作「發出離職信號」並影響工作開展。她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能否探索一種新機製,既盡可能保障內地以及香港勞動市場的共同利益,也能保證兩地勞動市場的互聯互通,同時在手續上充分考慮到原雇主的顧慮。」

到香港後,相關單位也並未主動為黎小姐提供額外的支援,需要她自行探索。在黎小姐看來,「香港特區政府對於來港人才的證件續簽、社會融入等問題應該提供更加清晰的指引以及確切幫助。」

面對此類需求,去年10月,香港實體「人才服務辦公室」正式成立,專責為來港人才提供支援、製訂人才招攬策略以及跟進人才入境後的發展和需要等。

值得一提的是,為幫助各地人才融入香港,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也貢獻諸多力量。「小到電話卡,大到開辦企業等等,我們都做了大量的支持性工作。」尚海龍告訴記者,由於來港人士千人千面,他們的服務也涵蓋各式內容,包括創業交流、子女在港插班就讀、就醫管道、續簽資訊、交友聯誼等等。

人才策略不能一刀切

《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明確,香港特區政府會繼續搶人才、留人才。

2023年11月1日起,「高才通計劃」大學名單擴大,合資格大學名單增加8間頂尖內地和海外院校至184間,意在吸納更多人才到香港發展。

值得指出的是,新增8間院校中,5間為QS世界大學排名酒店及休閒管理範疇位列前五名、專門提供酒店課程的大學和院校,包括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瑞士酒店管理大學、理諾士國際酒店管理學院、格裡昂高等教育學院、海牙酒店管理大學。

在尚海龍看來,這一安排不僅有利於幫助香港招納專業類人才,也契合香港本身的酒店服務業發展。

思路研究會一份人力供應研究報告亦指出,人才策略不能「一刀切」,要依據香港發展路向,充分審視創新科技、金融、法律服務等重點及優勢行業,還有安老、建築、運輸等與民生緊密相關的基礎行業的人力供應情況,細緻評估各行業人才與勞工缺口,以及對不同類型人力的需求結構,然後按照不同類型人力的特點,結合香港實際情況推出更具針對性的措施。

細化人才策略之外,香港還在擴人才方面不斷「開源」。目前,香港開放了越南人才來港就業的簽證政策,並放寬越南人商務和旅遊「一簽多行」來港的申請門檻。同時,香港亦會開放老撾及尼泊爾人才來港就業、受訓和就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院校。

去年12月,香港特區政府公佈「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詳情,希望進一步豐富人才庫以及吸引更多新資金落戶香港。

同時,香港推出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紓緩技術行業的人手短缺壓力。據悉,職業訓練局2024/2025 學年起入學的指定全日製高級文憑課程外地學生,畢業後可留港一年,尋找與其專業相關的工作。此安排會試行兩年再作檢討。

對於高才通計劃,受訪專家同樣認為仍需觀察再作調整。「『高才通』目前取得了開門紅,但2024將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即驗證來港人士是否真的願意長期留港,需要以此判斷這個人才引進計劃成功與否。」尚海龍表示。

王昊也向記者強調,衡量人才引進計劃的成效是否理想,要從申請人數、實際來港人數、長期留港人數以及來港人才是否真的發揮了他們的作用等多方面進行評估。

「高才通計劃啟動不久,目前來看運行比較順暢,有關數字也比較可觀。但是從中長期看,政府應該密切留意及評估政策的實際效果,定時作出檢討及調整。特別是人才動向,包括各類人才入境之後,是不是很快就離港了;『高才通』首次簽證的有效期是兩年,兩年後這些人才選擇續簽留港還是選擇離港,若繼續留港從事的是什麼工作等等,都要密切關注。」王昊建議。

「只有雙向奔赴,人才引進計劃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尚海龍表示。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