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及日本接連發生核事故後,多國基於對包括核廢料處理的安全及成本問題,紛紛擱置國內的核電廠發展計劃。但十年後,在微軟等科技巨頭推動及投資相關科技,並減排壓力下,不少國家都積極發展核能,但如何安全及有效處理核廢料,相信仍是讓公眾真正支持大力發展核力的關鍵。
三哩島核電廠

在核能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開始發展之時,專家對核能發電能透過控制鈾的核反應,提供源源不絕電力的無限潛力,對其趨之若䳱,但隨著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及202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便引起公眾恐慌,令多國政府紛紛擱置國內的核電廠計劃,當中德國更決定全面淘汰核能。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資料,2011年至2020年間,因這股退出核能風,令全球的產電量減少48GW。

縱然如此,當中包括中國等國家卻沒有跟風叫停核能,反而為滿足國內的電力需求,一直積極發展核能,核電廠數目由2011年的13座增至現時55座,而正在興建中的則有23座。
至於一度因為核安全而暫緩國內核能發展的國家,亦因為要滿足國內的需求並滿足巴黎和議內所訂立的核排放目標,加上俄烏戰爭等會影響供電的地緣政治因素,令到不少已發展國家,紛紛將目光再次指向核能發電。

其中一度計劃在40年內淘汰國內核電廠的南韓,最近不但撤銷此計劃,甚至計劃興建更多核電廠以滿足需求。法國亦取消減少依賴核電的計劃,反之,政府計劃多建8座新核電廠。事實上,在早前結束的Cop29會議中,包括日本,英國及法國等31個國家同意在2050年前,將他們國內的核能應用大幅增加兩倍。而英美兩國其後更宣佈,會協助加快新一代核能技術的發展。

除了國內需求及國際間的減排壓力外,現今各科技巨頭都積極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而人工智能倚賴數據中心穩定及持久運作,當中耗用大量電能。根據巴克萊研究機構的資料,美國國內的數據中心所耗用的電力,便佔了全美的3.5%,預料這個數字在十年後將超過9%。因此這些巨頭紛紛透過不同的方式,投資及支持核電廠運作,以確保電力供應。

作為其中一間科技巨頭的微軟,於今年九月與美國聯合能源公司簽訂20年合約,購買其曾發生過核事故的三哩島核電廠的產電。美國聯合能源公司形容今次的買核電協定,標誌著核電作為清潔及可靠能源的強勢回歸。其他包括谷歌及亞馬遜則計劃購買由小型模組化核化應器的產電或對這些核反應器的發展進行投資。

一直以來,為滿足相關的核安全要求,興建核雷廠的成本高昂,故很多時出現興建延誤及大幅超支的情況。規模較標準核電廠小並標準組件能夠快速組裝的小型模組化核化應器,料可解決那些傳統核電廠面對的老問題。

縱然核能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但如何安全及有效處理產電過程所產生的核廢料,仍是不少專家對核電未能予以信任的原因,相信只要解決這個問題,核能的新世代便會應運而生。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