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伊一方|
中國啟動大規模債務置換計劃
一方
去年11月,全國人大審議並通過了國務院關於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以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提案。此次債務置換的規模超過10萬億元,引發市場的高度關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國內消費疲軟,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特朗普在美國大選中再次當選,預計將提高對中國的貿易關稅,進而影響中國的出口和經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財政政策應對外部不利因素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實施積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可以緩解經濟下滑帶來的影響,減少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在貨幣政策方面,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來增加貨幣供應,刺激消費和經濟增長。然而,當通脹率接近0時,降低利率的效果有限,因為人們更傾向於儲蓄而非消費。此外,過度降低利率可能導致資本外流,不利於經濟增長。因此,需要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政府增加債務,降低地方政府和社會的槓桿率,恢復地方政府的借貸能力,促進投資,推動經濟增長。
實際上,無論是美國、英國還是日本,在經濟下滑時,均通過政府增加債務來刺激經濟。美國的國債規模已接近36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日本在企業與個人資產負債表衰退時期,也通過增加政府債務來支持經濟發展。儘管這一做法存在爭議,但從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來看,確實是有效的。
與這些發達國家不同,中國長期以來實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國債與GDP的比率遠低於發達國家,這意味着中國具備較強的財政擴張能力。如果10萬億元的債務置換效果不明顯,可能會繼續推出其他積極的財政政策。
那麼,寬鬆的財政政策對居民資產配置有何影響?無論是積極的貨幣政策還是寬鬆的財政政策,其目標都是刺激消費。如果CPI增幅能夠恢復到2-3%的溫和通脹區間,政策效果將顯著。然而,一旦通脹回升,高凈值客戶的購買力將下降,保持貨幣購買力成為投資的首要目標。對於高凈值客戶而言,合理配置高收益高風險產品(如股票、基金)與收益確定性產品,既能獲得較高收益,又能控制風險,是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