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明顯感覺到中美關係發生很大變化,過去經驗和規律到現在指導作用變弱了。其原因是中美關係跟過去三十多年比,發生根本性變化,或者部份質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說道。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資料相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4月29日的「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上,袁鵬分析當前中美關係的變化與新形勢,並針對中美貿易摩擦提出應對方案。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美關係破冰之旅40年周年。1978年12月15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建交公報。「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國改革開放時間上高度吻合,可以說,沒有中美關係正常化可能就沒有改革開放,反過來,如果不啟動改革開放,中美關係正常化也不可能開啟。」

袁鵬指出,四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中美關係也取得巨大成功。如此兩個不同大國既沒有發生熱戰,也沒發生冷戰,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基本經驗是,三個聯合公報加上三個聯合聲明,規範中美三四十年的發展。

至於當前中美關係發生變化的原因,袁鵬認為,中美從經濟實力、戰略形勢、戰略基礎到戰略環境都發生變化。「四個變化同時湧現,中美關係實際上已經變了,跟過去30多年出現了根本性變化。」

他具體分析道:

第一,兩國實力對比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渡。2017年,中國的GDP大概相當於美國GDP的65%。據美國權力轉移的理論,兩國關係最緊張時刻應是一方GDP佔另一方的80%到120%。儘管中國GDP只達到美國的60%左右,中美關係的較量就已提前開始。

第二,雙方的戰略形勢發生變化。美國的戰略重心在轉移和收縮。冷戰時期美國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冷戰後在中東,如今是在亞太。中國方面,我們經過三十多年韜光養晦,過去是在國土以內埋頭搞建設,如今在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在美國看來,中國的戰略是擴展的,在中國看來,美國的戰略是收縮的,雙方的交匯點恰好位於亞太地區。所以中美第一次短兵相接,既沒有歷史經驗可循,也沒有現實路徑可走。我們把美國派來的每艘軍艦,都理解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美國把我們「一帶一路」所有的動作和軍演都理解為把美國要趕出西太平洋。雙方雖沒有出現撞機,但是不一定哪天要出事,所以戰略形勢發生變化。

第三,戰略基礎的變化。冷戰時期中美有共同的蘇聯威脅;冷戰後,有共同經貿利益;911後是共同的反恐。而現在,蘇聯解體、拉登被擊斃,氣候變化也被特朗普否定,所以中美關係現在處於缺乏重大戰略基礎支撐的特殊時期。這兩個國家如沒有重大的戰略基礎去支撐,就容易隨波逐流。

第四,戰略環境的變化。領導人會晤的效應持續期間在縮短,從內部來看,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在掣肘兩國對彼此的外交;從外部看,北韓、伊朗、烏克蘭、菲律賓等國都對中美關係產生影響。

袁鵬認為,如沿用過去的思想和指導框架,那麼中美關係還得逐漸惡化。「貿易戰或者去年就會發生,只是因為兩國元首的會晤及北韓核問題的緊迫性把它掩蓋了。」他指,中美元首外交在去年發揮非常重要作用,但並沒有達成中美關係新方向,因此中美關係還是按照過去的節奏不斷地走向負面。

「美國雖已認定中國是戰略對手,但是面戰略還沒有形成,這給我們一個緩衝的機會。」袁鵬指,美國對於應對中國這樣的對手缺乏經驗。「我們具有美國過去所有戰略對手的優勢集合:中國一直在提倡和平崛起,在國際社會上是和平的姿態,讓美國難以找到藉口;中美貿易額巨大,相互依賴,雙方出招時會投鼠忌器。」

在貿易摩擦問題上,袁鵬認為,中方面臨三條不同戰線:其一是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治戰,特朗普的主要目的是回饋基礎選民,擺脫國內矛盾;其二是同美國經濟界、企業界真正的貿易戰,他們不關心貿易赤字,但希望中國開放金融、保險服務;其三是同美國具備戰略思維的政治家打的戰略戰,班農、納瓦羅等人希望通過貿易戰打垮中國高科技競爭的潛力。

「中美是在三條戰線上同時博弈,不能只滿足一個,不顧另外兩個。」因此,袁鵬認為,中方的應對選擇是,一方面在貿易問題上進行談判與博弈,同時推動國內開放。與此同時,還需應對特朗普的國內政治壓力,要同他談所謂的貿易赤字問題。

袁鵬指出,在高科技、核心競爭力上,不能有絲毫僥倖和鬆懈,它直接關係到中國的2025、2035乃至2050計劃。從戰略安全來講,最擔心的還是貿易戰一旦失控,有可能波及其他領域,比如台灣。「習主席在博鼇論壇提出開放金融服務,而且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體現邁向第二個改革開放時代的信心。」

對當前的國際形勢,袁鵬認為,中國的朋友越來越多。中印關係、中日關係得到緩解,中俄、中歐、中非、中拉關係進入歷史最好時期。我們高舉的貿易自由化大旗是順應潮流的。因此,在今次貿易戰硝煙彌漫的過程中,我們沒有看到歐洲、日本倉促跟美國站隊。

「根據這發展思路,一方面我們對中國自身發展有信心,另一方面我們對中美關係未來發展也充滿信心。也許是過於樂觀,但兩個國家合作是唯一的出路,否則後果很難想像。」

(編輯:辛靈)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