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指數突破 41 000 點
美日貿易協議重塑市場格局
汽車產業鏈成最大贏家
一方
當地 7 月 22 日,美日兩國宣布達成 「史上最大規模」 貿易協議,徹底改寫太平洋兩岸的經貿版圖。受消息提振,東京股市上演狂歡式勁升 —— 日經 225 指數單日飆升 3.9%,一舉突破 41 000 點大關,創下自 2024 年 7 月以來的歷史新高。豐田、本田等汽車巨頭股價集體飆升,帶動整個產業鏈重獲生機,但協議背後的政治博弈與經濟代價,正引發資本市場的雙重焦慮。
這場拉鋸數月的談判最終以 「15% 關稅 + 5500 億美元投資」 的組合落地。據特朗普在 「真實社交」 平台披露的協議框架,美國將原本威脅的 25% 對日關稅下調至 15%,其中汽車關稅由基礎稅率 2.5% 疊加新增 12.5% 構成,鋼鐵、鋁關稅則維持 50% 不變。作為交換,日承諾向美投資 5500 億美元,涵蓋半導體、能源、汽車等關鍵領域,且美方將獲得其中 90% 的投資利潤。這史無前例的資本讓渡條款,被國際觀察家稱為 「新殖民式協議」。在農產品市場開放方面,日本同意在現行 「最低準入製度」 下擴大美國大米進口比例。盡管日本首相石破茂強調 「不會犧牲日本農業」,但農林水產省內部評估顯示,美國大米可能在五年內占據日本市場 10% 的份額,直接衝擊本土稻農利益。
協議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日本汽車產業。作為日本對美出口的 「壓艙石」,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在 2024 年佔日本對美出口總額的 28.3%,其中 137 萬輛整車直接從日本本土出口至美國。早前特朗普威脅的 25% 關稅曾令行業陷入恐慌 —— 豐田內部預測,這稅率將導致 2025 年利潤減少 8%,日產甚至啟動生產線轉移計劃。協議公布後,資本市場迅速做出反應:豐田股價飆升 15%,本田、三菱升超 12%,馬自達、斯巴魯更升近 18%。索尼金融集團分析師 Hiroshi Watanabe 指,汽車板塊自 4 月起已消化 25% 關稅預期,稅率下修帶來的盈利修復預期成為股價催化劑。不過,15% 的關稅仍比原基礎稅率高出五倍,車企需通過供應鏈優化、技術升級等方式消化成本壓力。
與股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債券市場的劇烈動蕩。協議公布當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近 5%達 1.595%,創下 2008 年 10 月以來的新高。澳新銀行分析師 Carol Kong 警告,5500 億美元投資承諾可能導致大規模資本外流,長期將削弱日元匯率並推高國債收益率。貨幣政策層面,日本央行的加息預期顯著升溫。花旗數據顯示,隨著貿易不確定性消退,2025 年底前加息概率升至75%,而日本央行副行長內田真一已釋放信號,稱將 「按經濟數據推進加息進程」。這一政策轉向可能加劇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與汽車產業的復蘇形成對沖效應。
協議達成之際,日本首相石破茂正深陷政治危機。三天前,其領導的執政聯盟在參議院選舉中失去多數席位,支持率跌至冰點,自民黨內要求其辭職的聲浪此起彼伏。為挽救頹勢,石破茂將協議包裝為 「經濟救亡方案」—— 早前因關稅威脅,日本 6 月對美汽車出口暴跌 26.7%,央行已將 2025 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 0.6%。然而,這份協議未能扭轉政治頹勢。7 月 23 日,石破茂宣布將八月底前正式辭職,承認 「未能實現國民期待」。分析人士指,協議的不平等條款與資本外流風險,或將成為其政治生涯的 「滑鐵盧」。
協議的長期影響更令人擔憂。國際在線分析指,日本單方面讓渡投資利潤、開放農產品市場等條款,可能加劇產業空心化,同時擴大貿易逆差。歷史經驗顯示,1985 年《廣島協議》後的日元升值與資本外流,曾導致日本經濟陷入 「失去的三十年」。今次協議被部分學者視為 「新廣島協議」,日本能否在經濟主權與安全保障間找到平衡,將成為考驗其戰略自主性的關鍵。
隨著石破茂時代落幕,日本政治經濟格局將面臨新一輪洗牌。美日協議帶來的短期市場提振,能否轉化為可持續的增長動能,仍需時間檢驗。而這場博弈背後的權力邏輯,再次凸顯了全球經濟秩序中 「規則製定者」 與 「被動接受者」 的深層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