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名懷未足月孖胎的孕婦因急性主動脈撕裂送院,香港中大醫學院聯同威爾斯親王醫院跨專科團隊成功為病人置換及修補主動脈,保住三人性命。
36歲的陳姓孕婦當時懷孕至25周,去年6月因突發劇烈胸痛被送威院,她證實患上急性主動脈撕裂,有嚴重主動脈心瓣逆流情況,並出現心臟衰竭。由於個案極危急且非常罕見,過去20年來全球僅出現過29宗案例,當中孕婦存活率只有兩成,不盡快接受手術的話,她本人與腹中胎兒都有生命危險。
緊急手術早於預期完成 孕婦術後六周誕健康孖寶
香港中大醫學院與威院組成跨專科團隊,於短時間商議出最適合的緊急救治方案。考慮到取出胎兒後施手術的話,胎兒生存可能性低,決定同時保留胎兒的前提下,成功為孕婦進行主動脈根部置換手術修補主動脈,幸保孕婦及其胎兒三人性命。
手術於4小時35分鐘內完成,孕婦手術後恢復迅速,術後第四天離開深切治療病房,第八天已可以轉至普通病房觀察,並於術後第17天出院。六星期後,她於懷孕第31周順利生產,孖胎平安出世。



極少手術需同時保三命 孕婦病人手術期間要停心跳保溫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教授兼威院婦產科榮譽顧問醫生潘昭頤解釋,救治方案取決於懷孕周數,需同時兼顧孕婦和胎兒的安全,通常26周或以上才會先取出胎兒,再為孕婦動手術。由於少於26周的胎兒在此情況取出的生存率低,指引建議為孕婦先修復受損的主動脈才生產。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教授兼威院心胸外科主任黃鴻亮承認,極少手術是需要同時拯救三個生命。他又提及手術難度之一在於孕婦實際要在心臟停頓下進行,要依賴「體外循環機」繼續維持病人心肺功能,醫生同時要分秒必爭置換混合生物心瓣及人造血管。黃鴻亮稱當病人需要「體外循環機」越久,對心肺的發炎反應難免增加,一般會與併發症、腎衰竭、心衰竭風險都會增加。
黃鴻亮稱團隊選擇利用混合生物心瓣及人造血管進行主動脈根部置換術,代替傳統的大血管分件縫合式,成功節省超過15分鐘的心臟停頓時間。
黃主任又表示,傳統做法會為病人身體降溫,以保護腦部免受缺血再灌注損傷和減少新陳代謝需求。惟考慮到胎兒容易因低溫症或心臟驟停有生命危險,亦需助確保有足夠子宮血流量為胎兒提供氧氣,團隊遂決定在不為孕婦降溫下施手術,並定時為進行胎兒心臟超聲波觀察。
急性主動脈撕裂屬罕見但死亡率高的心血管急症,患者的主動脈內膜因出現撕裂或受損,導致血液流到內膜和夾層間形成一個假腔,影響血液供應,嚴重可導致主動脈破裂及器官供血不全。孕婦懷孕期間血液容量增加,心血管承受壓力隨之上升,若加上妊娠血壓高,可導致主動脈壁變得脆弱,繼而增加急性主動脈撕裂的風險,於懷孕第三階段,即最後三個月及產後的六至八星期尤為常見。由於個案於醫學界屬極罕見亦具參考價值,報告已刊登於國際心胸外科醫學期刊《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