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以視像方式,宣讀今屆政府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今次推出逆周期措施超過1700億元,包括發放一輪電子消費券,「加碼」至每人一萬元,分兩期發放;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額外多半個月;電費補貼上限一千元;納稅人將獲退稅,上限一萬元;亦新設租金開支扣稅,上限十萬元。

差餉繼續寬減,上限五千元,亦提出按「能者多付」原則徵收差餉。

抗擊疫情方面,司長預留540億元,亦建議立法「暫緩追租」,業主至少三個月內,不可以向欠租的指定行業租戶採取封舖等法律行動。

重點如下:

控疫防疫開支

220億加大檢測力及支援醫院管理局
70億增購防疫物資和服務、實施防疫措施
60億增購疫苗
5億加強環境衞生服務
120億建防疫抗疫設施
另預留200億元以備各項不同防疫抗疫需要

未列出全民檢測預算

 

紓解民困

發放電子消費券安排
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發放總額10,000 元的電子消費券
原已登記: 4月先發5,000元,餘額5,000 元年中分批發放
新符合資格人士:成功登記後,年中分批發放共10,000元

設住宅租金開支扣除
減輕並沒持有任何物業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納稅人租住私人物業的負擔
每個課稅年度的扣除上限100,000 元,由2022 /23課稅年度起生效

優化「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
申請期延長至2023年四月底
貸款額提升為在職時月薪的九倍,上限增至100,000元
最長還款期延至10年,還息不還本安排延至18個月

「公共交通費補貼」門檻降至200元,為期半年(5月至10月)
寬減2021/22課稅年度100%薪俸稅和個人入息稅,上限10,000元
寬減2022/23年度住宅物業差餉,首兩季每季上限1,500元,後兩季每季上限1,000元
補貼每個電力住宅用戶戶口1,000元
額外發放多半月的綜援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在職家庭津貼亦作相若安排
為2023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校考生代繳考試費
透過優質教育基金已預留的20億元,加強支援基層家庭學生網上學習
透過防疫抗疫基金,預留66億元開設30 000個有時限職位

 

支援企業

透過立法為指定行業商戶提供暫緩追討欠租安排
禁止業主對未能如期繳交租金的租戶,終止租約、服務,或採取其他法律行動
措施為期三個月,可按需要延長最多三個月;法例在六個月後自動失效
如有業主因而影響其還款能力,銀行將彈性處理
優化「百分百擔保企業特惠貸款」
延長申請期至2023年六月底
貸款額提高至27個月僱員薪金及租金的總和,上限增至900萬元
最長還款期延長至10年
企業可選擇用較長時間償還部份本金

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至十月底,容許企業選擇較長時間償還部份本金
寬減2021/22課稅年度100%利得稅,上限10,000元
寬減2022/23年度非住宅物業差餉,首兩季每季上限5,000元,後兩季每季上限2,000元
寬免2022/23年度商業登記費
續寬減非住宅用戶75%水費/排污費8個月,每戶每月上限20,000元/12,500元
延長豁免/寬減現行34類政府收費12個月
繼續寬減合資格政府物業/短期租約及豁免書75%租金及費用6個月(如應政府要求而關閉可100%寬免)
加強支援出口融資和出口信用保險

疫情下,港澳碼頭所在的上環信德中心樓層變得十室九空。

 

產業發展

創新科技
增加「未來基金」對「香港增長組合」的分配,成立50億元「策略性創科基金」,用於投資對香港具有戰略價值的科技企業及項目
預留100億元,進一步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的發展
倍增資助額至4億4,000萬元,加強支持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研發工作
倍增「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的資助額至1,600萬元
成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推動數字化經濟發展
預留6億元作全面的電子政府審計

金融
增加「未來基金」對「香港增長組合」的分配,成立50億元「大灣區投資基金」,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機會
計劃在下年度發行不少於150億元的通脹掛鈎債券、不少於350億元的銀色債券,及不少於100億元的零售綠色債券
研究優化發債章程規定,便利小投資者參與
研究修訂主板上市條件,配合科技企業的集資需求
籌備推出「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幣計價
探討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
建議就單一家族辦公室所管理的合資格家族投資管理實體提供稅務寬免
繼續發行總值約45億美元等值的綠色債券,並優化「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
落實「基建融資證券化先導計劃」,發行總值4億5,000萬美元的基建融資證券化產品
撥款1,000萬元推出新一輪「拍住上」金融科技概念驗證測試資助計劃
研究為「商業數據通」引入更多商業數據源

文化藝術
撥款4,200萬元舉辦為表演藝術界而設的「香港演藝博覽會」
撥款4,000萬元推動藝術科技的應用和發展

旅遊
預留12億6,000萬元支援及發展旅遊業,包括鼓勵開發和推出旅遊產品、資助人員培訓、支持香港旅遊發展局重振旅遊業等工作

貿易
撥款1億3,500萬元予貿易發展局推出「內地發展支援計劃」,協助在內地的港人港商開拓內地商機

航空及海運
繼續推進香港機場與大灣區之間的「海空貨物聯運」
研究推動「智慧港口」發展的具體方案,並建議提供半稅優惠以吸引更多海運企業落戶香港

漁農業
注資共10億元推出先導計劃,資助本地漁農業應用新技術

投資推廣
為投資推廣署提供9,000萬元經常撥款,加強投資推廣工作
在香港籌辦高層次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邀請國際和內地金融機構負責人來港出席,親身了解香港的獨特優勢及投資環境

 

創造容量

開拓土地
北部都會區:從未來基金的累積收益中,預留1,000億元成立專款,以加快區內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項目的進程

培訓人才
醫療衞生:
視乎所需增4億元經常性撥款,加強醫療專業人員培訓
增500個修讀與醫療相關自資學士學位課程資助名額
預留100億元,完成各項提升和增加大學醫療教學設施的工程,足以在容量上應付約900個額外醫療培訓學額

金融:推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和「金融科技從業員培訓資助先導計劃」等,加強培訓相關人才

創科:繼續透過不同計劃和措施為青年提供實習和培訓機會、鼓勵或資助畢業生投身創科行業,和吸引/便利人才來港

文化藝術:為粵劇發展基金注資1億元加強從業員的培訓;撥款3,700萬元加強文物修復人員的培訓

建造業:向建造業議會撥款10億元,支持人力培訓工作

持續進修:提升持續進修基金資助上限至25,000元,並撤銷年齡上限

 

 

土地房屋

土地房屋
2022/23年度賣地計劃(共13幅住宅用地)、鐵路物業發展、私人發展和重建,及市區重建局項目的潛在住宅用地可提供約18 000個單位;另4幅商業用地預計可提供約3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
未來5年準備約103公頃私營房屋土地,可興建逾57 000個單位

公營房屋:已覓約350公頃土地建約33萬個單位,可滿足未來10年的需求

私營房屋:2022年起計5年內,每年平均落成量超過19 000個,較過去5年平均數增加14%。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量達98 000伙,為近年新高

過渡性房屋:已覓得土地提供超過17 000個單位,預計在今年和明年分別約有4 200個及11 000個單位落成

「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12億元
推更多寬免措施,鼓勵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加快樓宇供應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