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聯合新聞網」29日稱,中國大陸自1月實施「洋垃圾禁令」,來自五大洲共86個國家的廢紙和廢塑料會湧入台灣地區,至今已有逾百萬噸。
報道稱,原本大陸每年將接受600至700萬噸廢塑料,及2,000多萬噸廢紙,「如今全由東南亞國家、地區接盤」。大量湧入的「洋垃圾」,打破島內「拾荒行業」的平衡:過去每公斤垃圾能換4至5元(新台幣,下同,約合人民幣0.8至1.1元),如今慘跌只剩1到2元(約合人民幣0.2至0.4元)。有拾荒者感嘆,以前撿一天能買一個便當,現在只能買一瓶水。
記者走訪台灣中部一間廢紙廠,發現廠內廢紙紙磚面積已超過4座足球場(約28,560平方米),其中不少垃圾上面印有「美國地址」。
美國屬全球生產最多可回收垃圾的國家,隨著中國環保意識抬頭,不少歐美國家只能尋找其他途徑處理。有美國官員稱,中國限制進口可再利用商品,嚴重干擾全球廢舊物資供應鏈,並稱中國違反世貿組織義務。
中國外交部曾回應指出,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是中國政府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的一個重大舉措,是中國政府根據國際法享有的權利。
此外,台灣「中央社」曾在今年6月指出,2018年頭4個月內,英國出口至台灣的廢塑料量同比上增12倍。當時有環保人士通過英國《金融時報》警告,「相對於保守的英國人,垃圾出口到東南亞地區後更有可能被直接丟進海裡。」
對付「洋垃圾」問題,台當局環保機構曾稱,已在8月13日宣布「修法」,限制並實際管制「洋垃圾」的總量,但要自10月開始才會有具體作為。不少人批判台當局「處理慢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