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多地陸續宣佈放寬防疫措施之際,官媒《環球時報》指,國內科研團隊實驗驗證,Omicron致病力大幅降低,籲民眾不必過於恐慌。同日,《新京報》引述專家稱,目前學界並未確認新冠肺炎有後遺症,至少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後遺症。
論文年初刊於《自然》:Omicron變異株繁殖力致病性減弱 死亡率最低
《環球時報》周四(1日)的報道指,香港大學研究團隊聯合海南醫學院熱帶轉化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今年初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論文顯示,於2021年11月出現的OmicronB.1.1.529變異株,在人體肺上皮細胞Calu3和腸上皮細胞Caco2中的複製能力明顯減弱。
據研究結果,在人類肺上皮細胞中,Omicron毒株的複製效率比原始株低三倍多。Alpha、Beta和Delta則呈相反,這些變異株的複製效率,都與原始毒株相似,甚至高於原始毒株。有關研究在人源ACE2轉基因小鼠中建立的感染性動物模型進一步獲證實,與原始毒株和其他變異株相比,Omicron變異株在小鼠體內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減弱,所導致的死亡率也最低。
11月中旬,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病毒學實驗室研究部門負責人尼爾傑·範·多雷瑪倫等人,在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也表達過相似觀點。
武漢大學:Omicron變異株複製效率低10倍以上
關於新冠病毒變異株致病力和毒力的問題,一直是國內科研團隊持續關注的重點問題。近日,一項由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開展的實驗,也對Omicron變異株的致病力已下降的結論進行充分驗證。
武大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受訪時表示,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病毒體外感染實驗中發現,Omicron變異株感染人肺細胞(calu-3)的能力,顯著低於原始毒株,在細胞內的複製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團隊同樣在小鼠感染模型中也發現,原來只需要25至50個感染劑量單位的原始毒株,可導致小鼠死亡,而Omicron毒株則需要2000以上感染劑量單位,才能使小鼠死亡。而且,小鼠在感染Omicron後的肺部病毒含量,比感染原始毒株低最少100倍。
藍柯表示,以上實驗結果均可有效表明,相較於新冠病毒原始毒株,Omicron變異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大幅降低,意味民眾對Omicron不必過於恐慌,對普通人群而言,在疫苗保護下,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危害性已大不如前。
《新京報》訪專家:新冠康復者不具備傳染性 無證據顯示有後遺症
至於《新京報》周四(1日)亦引述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教授、廣州市黃埔方艙醫院總領隊崇雨田教授,他表示說當前新冠感染者康復出艙後,已基本不具備傳染性;即使是復陽,也不太可能傳播病毒,對於社區來說是安全。
對於全世界都關心的後遺症,崇雨田解釋,後遺症在醫學上有其定義。「一些傳染病患者恢復期結束後,某些器官的功能長期未能恢復正常,才會被認為是後遺症。」
而對於新冠感染者來說,實踐中可以觀察到,有的病人的臨床表現可能持續比較長,比如味覺嗅覺喪失、關節痛、記憶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學者把這些稱為「長新冠」,但崇雨田認為,尚不能將其歸類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目前學界並未確認新冠肺炎有後遺症。至少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