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在後新冠時代處於放緩,中國亦不例外,加上近年外界對環保、綠色議題的重視,令外界關注到過往中國以巨額借貨援助「一帶一路」國家的方式,會否持續下去,以及中國如何透過不同的方式繼續其在「一帶一路」國家增強影響力。
自國家主席實行「一帶一路」計劃後,中國多年來一直透過向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國家作出巨額借貸,並派出中國的承建商投入資金及技術進行建設,以資助它們國內的基建發展,令這些國家的市民可以享用這些透過中國資金與技術建成的鐵路、公路及機場等。
就像津巴布韋Hwang燃煤發電廠的兩座新發電機組,上月在當地官員及中國駐當地大使剪綵後正式啟用,以減少當地因供電不足而導致停電的情況。
由中國一帶一路資金興建的津巴布韋Hwang 發電廠
事實上中國政府近年為響應環保建設,已經停止資助海外國家建設燃煤發電廠。因此津巴布韋這項由中國資助約十億美金的計劃,可說是同類項目的滄海遺珠。
在「一帶一路」計劃踏入第二個十年之際,全球經濟亦因新冠疫情並烏克蘭戰事持續放緩影響借貨國的還款能力,加上中國國內經濟泡沫危機及環保主義抬頭等,均令外國關注到中國往後會如何繼續推動此項計劃,其中包括會否縮減貸款規模及借貸的形式等。
事實上,全球發展政治中心針對中國透過主權擔保向非洲國家作出的借貸數額,發現中國在過去兩年,逐步減少向非洲國家批出新的大規模貸款,由高峰期2016年2850億美元下降至去年不足20億美元,而此已是連續第二年新借貸額低於20億美元。當然此一現象並不限於中國援助非洲的情況,而是全球性現象,因此預料「一帶一路」進入新階段後,此趨勢將會持續。
有專家認為促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雙邊借貸國的主要誘因不變的情況下,中國仍會繼續向這些國家作大規模及小規模貸款,只是實際貸款的規模或方針會有所轉變,中國這個改變,無疑將對那些需要大額資金援助以進行基建的發展中國家帶來重大衝擊。
中國自2013年推行「一帶一路」後,中國便透過發展中國家金融機構及中國的銀行,向發展中國批出數以億計美元的貸款,以援助他們國內的鐵路、發電廠、高速公路等基建建設,令中國大幅擴大其在全球的影響力及軟實力,並深化其與逾150個國家的關係。
但近年這些利用「一帶一路」資金建設的工程項目近年卻連接因環保問題、工人待遇差而備受批評,而且不少國家出現質疑向中國要求遠比其國民生產總值為高的借款款額的聲音。中國面對這些批評時,往往強調「一帶一路」計劃為要令全球的人民都能從計劃中受惠,而且這些計劃促使這些國家出現新的經濟發展機遇。
有研究中國向發展中國家資金流向的學者指現時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因此中國現時要考慮的是這些接受貸款的發展中國家有足夠的資金流動性,這些接受「一帶一路」資助的工程項目能否如常運作,因此會影響到借款國能否如期償還貸款及利息。
事實上,近年已陸續有接受貨款的國家因經濟問題而要求延遲還款,經濟問題將導致更多國家難有空間接受新貸款。縱然如此,不少發展中國家仍渴求得到這些資金發展基建,以促進國內的經濟發展;為此中國及這些國家還會繼續探求更多資金流向的可能性。
在中國近年國內經濟發展放緩之際,長遠對中國投放海外的貸款項目的影響雖仍未可料,但見當局最近要求先處理國內經濟需要的方針,似乎轉變已見端倪。
逾百國家的代表將於十月聚首北京參與「一帶一路」論壇,對於「一帶一路」將來如何發展,包括貸款規模,項目涉及的環保問題等,除持分國外,亦引起全球其他國家的廣泛關注。
(來源:美國有線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