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管理局對穩定幣發表聲明

一方

香港金融管理局與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近日就穩定幣市場波動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對穩定幣發行人牌照申請採取嚴格審慎態度,提醒市場警惕投機風險。這一監管行動源於近期與穩定幣概念相關的股價劇烈波動,部分波動由機構申請牌照的公告、社交媒體揣測甚至不實信息引發。

根據聲明,香港金管局在審批穩定幣發行人牌照時將設立較高門檻,初期僅會批出數個牌照。金管局總裁餘偉文明確表示,即使已與多間機構進行初步溝通,這些互動並不構成對申請機構的批準或前景認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則指出,近期股價波動突顯投資者需充份了解風險,警惕短期價格波動帶來的假象,尤其對社交媒體上未經證實的言論保持審慎。

監管機構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7 月港股上市公司金湧投資宣布與 AnchorX 合作研究發行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後,股價單日升幅逾五倍。8 月復星集團申請牌照的消息亦引發復星國際股價一度飆升 20%,盡管公司對此不予置評。此類市場反應與《穩定幣條例》生效後的政策預期密切相關 —— 該條例於 8 月 1 日正式實施,要求所有在港發行法幣穩定幣的機構必須申領牌照,並嚴格遵守儲備資產隔離、反洗錢等規定。

香港的穩定幣監管框架以 「審慎創新」爲核心。根據《穩定幣條例》,發行人需滿足已繳股本不少於 2500 萬港元、儲備資產足額覆蓋流通穩定幣面值、高級管理層駐港等硬性條件。金管局還要求持牌機構建立嚴格的客戶身份驗證機制,每日披露儲備資產構成,並接受外部審計。這種 「全流程監管」模式與歐盟 MiCA 法規偏重消費者保護不同,更強調風險防控與實際應用場景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金管局早前已通過技術簡報會明確,首批牌照發放將嚴格控制在個位數,申請人需具備切實可行的商業方案而非僅停留在概念階段。目前螞蟻集團、京東等科技巨頭已啓動申請流程,渣打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也表現出興趣。監管機構特別提醒,即使參與過 「穩定幣發行人沙盒」 測試的機構,也不必然獲得牌照。

針對市場出現的不實信息,金管局日前還特別澄清,某使用金管局標誌的穩定幣宣傳單張與官方無關,呼籲公衆提高警惕。這種持續的監管發聲旨在引導市場理性看待牌照申請,避免重蹈 2023 年虛擬資產市場因過度炒作引發的風險。

從制度設計看,香港的穩定幣監管框架具有鮮明的戰略考量。一方面通過嚴格準入確保金融穩定,另一方面爲 Web3.0 生態和跨境支付創新預留空間。例如《穩定幣條例》允許發行錨定多種法幣的「指明穩定幣」,並支持通過海外渠道分銷,但要求建立完善的合規體系。這種 「風險可控下的開放」模式,既回應了國際競爭壓力,也爲人民幣國際化探索新路徑 —— 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若能與數字人民幣試點銜接,有望提升跨境貿易結算效率。

當前市場對穩定幣的關注,本質上是對香港能否在全球數字金融競爭中突圍的期待。香港金管局披露,已有數十間機構表達申請意向,但多數缺乏實際應用場景或技術能力。監管機構建議這類機構可通過合作參與生態,而非追求獨立發行資質。這種差異化引導策略,既避免資源浪費,也有助於培育真正具備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對於投資者而言,需清醒認識到穩定幣牌照申請的高門檻與結果不確定性。金管局明確表示,申請流程中的溝通不代表獲批可能,最終能否通過取決於是否符合儲備管理、風險管理等嚴苛標準。證監會則強調,任何操縱市場或欺詐行爲都將被嚴厲追究,其市場監察團隊正通過先進系統密切監控交易活動。

隨着《穩定幣條例》的實施,香港正構建從發行到交易的完整監管閉環。這種 「制度先行」的做法,既爲全球穩定幣監管提供參考樣本,也爲自身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奠定基礎。正如香港科技大學專家指出,集中式監管結構與場景驅動的創新路徑,將使香港在數碼資產領域形成獨特競爭力。然而,如何平衡金融開放與風險防控,尤其是在港元非全球儲備貨幣背景下推動穩定幣國際化,仍是長期挑戰。

在監管持續釋放降溫信號的當下,市場需回歸理性。投資者應深入研究機構的技術實力與商業可行性,而非盲目追逐政策熱點。對於申請機構而言,務實構建合規能力與應用場景,才是獲取牌照的關鍵。香港的穩定幣監管實踐表明,真正的金融創新從來不是監管套利,而是在規則框架內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動態平衡。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