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行業人才及勞動力流失,港府透過「高才通」等計劃輸入人才補充,迄今已有14萬人來港,調查發現約逾兩成來港人才暫未有打工,僅不足一成的家庭選擇在香港購房置業。有人力資源總監分析,市場上空缺主要來自低層職位及醫療等專業崗位,內地專才未必完全配對市場需要。對於不足一成來港人才置業,有學者稱部分人視香港為「踏腳石」,加上樓市持續向下,反映「撤辣」未能鼓勵外地人才置業。

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及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上月訪問597名經各項人才計劃來港專才,絕大部分來自內地,當中七成循「高才通」來港。結果顯示最多來港人才從事金融業,其次是創科及金融科技;22%稱目前沒有工作。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選委界別議員尚海龍解釋,部分人剛取得簽證或來港不久,仍在求職。調查亦發現,32%受訪者每月家庭收入少於5萬元,支出少於5萬元的佔近67%。

人力資源總監梁美儀表示,儘管近年移民潮導致不少中高層人員流失,但因經濟不景,很多金融機構如投資銀行正裁員,流失職位早已削減或內部找人頂替;而一些崗位着重國際視野,公司未必視內地人才為適當人選。梁說,部分專才初期「眼角高」,料現在是適應階段,轉找薪酬較低工作。她說目前主要是專業職位如醫療界缺人,建議政府針對性吸納專才。

浸大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中心副主任葉偉光認為,很多企業受經濟下行影響需省成本,加上移民潮趨穩定,令來港人才求職有挑戰。他指出,調查中家庭月收不足5萬元專才佔一定比例,倘市場不能提供更高薪酬,留住他們在港發展有難度;目前難言來港專才是否供過於求,明年首季才較適宜評估人力需求。

調查發現已定居香港受訪者中只有9%置業,經高才通來港的肖娟表示,香港樓價相對高,加上現息口高,笑說光存款利息收入,已足以應付日常開支。尚海龍認為來港人才先租樓很合理,相信置業比例隨時間增加。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表示,很多新來港人才認為事業未穩定,部分人更視港為「踏腳石」,加上樓市持續向下,故沒置業。

尚海龍稱教育制度是內地人才來港主因,調查顯示選擇香港本地資助中小學及直資或國際學校的比例各佔四成。教聯會副主席兼議員鄧飛冀制訂特定政策,為人才家庭學童提供支援。


長和(0001)上半年純利102億元,按年少9%,中期息每股派0.688元,減少9%,反映因較高的實際稅率令稅項支出有所增加。

港口部門復甦 大部分電訊業務改善
期內長和總收入2,326.44億元,按年多3.9%,EBITDA總額634.2億元,升3.7%,主要由港口部門繼續復甦、大部分電訊業務有所改善及Cenovus Energy的貢獻增加帶動,惟主要因價格重設令基建部門的營運貢獻減少,以及於2024年下半年不會錄得如2023年出售非核心資產所得若干庫務收益而部分抵銷。

李澤鉅:在此等情況已達致合理盈利水平

長和主席李澤鉅近年多次指,「整個長江集團DNA都是全球公司」。宣布「長江基建」在英國上市後,李澤鉅周四(15日)出席「長和」和「長實」中期業績大會,對集團的國際資產相當有信心。

李澤鉅說:「因為我們有國際資產,所以當香港或內地有較龐大投資機會時,我們可以有能力隨時,動用大量資金回來進行投資。」

李澤鉅在記者會談及香港經濟未來時說:「我不敢賭香港市場太差,過去歷史告訴我們,誰賭香港長期差都是錯的。」

李澤鉅又指,該集團上半年克服障礙,從英國與歐洲能源及生產成本上漲的累積效應,美國緊縮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轉強所帶來的影響,以至東盟以外亞洲各國的消費者需求持續疲軟。他指綜觀全局,長和在此等情況下已達致合理盈利水平,保持穩健的基本財務狀況至關重要。

李澤鉅表示,儘管前景不明朗且缺乏一次性交易及庫務收益,惟該集團的業務因地域多元化可平衡各行各業及國家之上下行周期,在營運方面仍保持韌力,令其核心業務整體基本表現穩健並產生穩定現金流。


新加坡上季經濟按年增長2.9%,與初值一致,但高於市場預期的2.7%。

當局上調今年經濟增長預測區間下限,由原本1%至3%,調整為2%至3%。


Nexon宣布旗下工作室Embark Studios與騰訊(00700)達成協議,將在中國發行《最終決戰》(THE FINALS)及《ARC Raiders》兩款遊戲,發行日期將於稍後公布。

Nexon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李政憲(Junghun Lee)表示,《地下城與勇士》手遊近期在中國取得成功,體現出Nexon的IP與騰訊發行能力結合,產生出強大協同效應。未來三方將密切合作,根據中國玩家的需求來在地化調整該兩款遊戲的功能及內容。(gc/u)


香港負資產宗數仍處20年以來的高水平,金融管理局公布,今年第二季末負資產住宅按揭有30,288宗,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曾表示,除非美國減息,否則下半年樓價倘再跌5%,負資產宗數或回升至3.6萬宗水平。紀惠集團副主席及行政總裁湯文亮認為,負資產大幅增加,評級機構甚至要降香港評級,令香港融資成本增加,銀行要設法降低負資產數量,認為最簡單直接,應向負資產業主「Call Loan」(要求按揭借款人償還餘下欠款),直至負資產數量少於銀主盤。

湯文亮撰文時稱,負資產並非香港地產困局,而是香港銀行的困局。幸擁有負資產的業主實際並不是負資產者,只要他們願意,所擁有的負資產,隨時可以變回有價值資產,解決負資產問題取決於銀行決心。

湯文亮解釋,香港目前有3萬負資產,但只有300個銀主盤,形容現象並不合理,「將數字掉轉就差不多」。負資產從來沒被銀行沒收變成銀主盤,銀行亦不打算沒收那些負資產,因為銀行知道,擁有負資產的人甚至有大於按揭物業的定期存款存放銀行,故無理由向擁有負資產的業主「Call Loan」,結果做成負資產數目大幅增加。

湯文亮相信,擁有負資產業主大多數為銀行職員,指他們過去兩年見利息上升,將自住單位向銀行借低息、高成數按揭,以貸款所得現金做4厘定期存款,每年可享受2厘息差。他舉例如果職員借500萬,每年就可以收10萬息差。只要銀行向職員「Call Loan」追收小部分差額,將負資產變回資產。負資產數量回落後,銀行便沒有壓力向正常還款、借貸比率不高的客戶「Call Loan」,客戶可以如常做生意,才是雙贏格局。

 

 


中銀香港調查顯示,中高端內地居港客戶平均淨資產為港幣250萬元。

調查由中銀香港於5月至6月進行,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超過600名18歲至60歲中高端來港人士。

内地中高端中銀客戶 平均淨資產250萬元

調查顯示,受訪的中高端內地居港客戶的平均淨資產為港幣250萬元:

其中可靈活調配的資產佔比為71%
當中現金或儲蓄比例為46%
配置於股票、外匯、基金及其他投資產品的比例為25%
3成經人才計劃來港 净資產高出5成

受訪者中逾3成通過不同人才計劃來港,他們的淨資產更達港幣370萬元,與整體受訪者相比高出近5成,可靈活調配資產佔比亦接近7成。

調查結果亦顯示,通過人才計劃來港定居並有恆常投資習慣的人士為62%,較整體受訪者多出一成;其投資取態亦較偏好分散投資,部分更願意作中長線或較高風險投資 以獲取最大回報。

中銀香港個人財富及管理部副總經理劉賽麗表示,來港定居的跨境人士明顯增加,今年首5個月,內地居港客戶新開立賬戶數目按年增近3成。

 


美國經濟放緩和日圓升值,拖累股市。日經225指數在東京早盤一度下跌5.9%,較紀錄高位下跌21%。

日本東證指數跌幅超過7%,從7月高點下跌20%,熔斷機制被觸發。

彭博社報道,日本央行公布6月政策紀要,日本央行委員稱,日圓疲軟使物價面臨上行風險,物價上行風險變得更加明顯,短期匯率波動不應左右政策。委員稱,如情況適合,日本央行應該加息。

紀要顯示,有成員稱,由於近期日圓貶值,進口價格上漲,造成通脹上行風險,如果成本推動型通脹導致通脹預期上升、薪資上漲,可能會加劇潛在通脹。一位成員表示,勞動成本上升的傳導速度加快,可能會出現在消費者通脹中。

一位成員表示,日本央行可能需要考慮調整貨幣寬鬆程度,因為新的成本推動壓力導致通脹可能超調。一名委員表示,日本央行必須在適當的時機毫不拖延地加息,亦有委員表示,通脹明顯反彈後才能升息,數據證實通脹預期上升。

委員們一致認為近期日圓疲軟推高通脹,需警惕引導貨幣政策。同時亦有一位成員表示,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應受到短期匯率波動的影響。

日圓升值,兌美元及港元均見近7個月最強。而由7月每美元兌日圓高位計,累計貶1值10.29%。

每美元兌日圓曾貶值最多0.85%,貶值至145.29日圓,是1月15日144.88日圓後最弱。現報145.66日圓,貶值0.59%。連續貶值5日,累計貶值8.36日圓,對上一次連續貶值5日是3月11日。

每百日圓兌港元曾最多0.83%,升值至5.3721,是1月16日5.3731後最強。現報5.3562,升值0.53%。連續升值5日,累計0.2856,對上一次連續5日是3月11日。

日股跌逾4%
東證曾跌最多4.67%,是8月2日後最大跌幅,當日跌幅為6.19%。低見2419.1點,是1月10日2415.78點後最低。現報2425.15點,跌4.43%。連跌3日,累計跌369.11點,對上一次連跌3日是7月26日。連續第3日陰燭,對上一次連續第3日陰燭是7月24日。

日經225指數曾跌最多4.78%,是8月2日後最大跌幅,當日跌幅為5.89%。低見34194.71點,是1月10日33885.74點後最低。現報34196.79點,跌4.77%。連跌3日,累計跌4905.03點,對上一次連跌3日是7月19日。連續第3日陰燭,對上一次連續第3日陰燭是7月24日。

 


美國7月失業率飆升至4.3%,創近三年來最高,7月非農就業人數大幅減少至11.4萬人,上周新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增1.4萬至24.9萬人,為過去一年來新高,亦是連續10個星期高於22萬的水平。失業人數急增觸發衰退指標「薩姆規則」,引起經濟衰退恐慌。


北角城市花園基座商場城市金庫早前出現短炒獲利個案,商場內一個建築面積僅54方呎的超級迷你「劏舖」,昨日(25日)以15萬元拍出,呎價近2,778元。

該舖位於B樓34號舖,屬於銀主盤,由盈置地產推出拍賣,今年6月曾以28萬元叫價,未能成功出售。是次開拍價10萬元,即大減18萬元或64.29%,獲兩台客競投,經過四次叫價後,成功以15萬元拍出。

原業主於2013年以約100萬元向商場發展商購入,意味今次拍出價較當時成交價低85%,蝕幅誇張。

2013年舖市高峰期,麥浚龍父親麥紹棠出任主席的上市公司中建富通集團,將城市金庫拆成300個蚊型舖位放售,成功全數沽清,套現逾8億元。當時最貴一個劏舖,呎價高達6.2萬元,惟2016年開業後人流疏落,不少業主沽貨均需大幅蝕讓七成至八成以上。

後來10名業主在2017年入稟高院,控告拆售上述劏舖商場的發展商失實陳述,包括沒有找麥浚龍宣傳,物業代理游說時聲稱商場位置人山人海,有銀行願批出按揭。


運動服飾消費降溫,外媒報道,美國上市的加拿大運動休閒服品牌Lululemon停賣新推出緊身瑜伽服系列。消息拖累昨晚股價急挫9%,報247.3元美元(下同),股價見2020年5月以來低位,今年已累跌52%,或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年度跌幅。

Lululemon上月公布的第一季業績超出市場預期,惟第二季指引令人失望。集團預計第二季營收將在24億至24.2億美元之間,略低於市場預期的24.5億元;每股收益在2.92至2.97美元之間,低於市場預期的3.02美元。

摩根大通和花旗均下調Lululemon目標價。摩通將Lululemon剔出其首選股名單,目標價從457元下調至338元,維持「增持」評級。摩通指出,Lululemon停產Breezethrough瑜伽服,令公司失去今年下半年收入關鍵催化劑。

花旗則目標價從415元下調至300元,評級從「買入」降至「中性」。花旗分析師解釋,信用卡數據顯示,第二季銷售增長進一步放緩,「產品種類乏善可陳、缺乏顏色、尺碼問題」使Lululemon在下半年和2025財年面臨更大的競爭和促銷壓力。該行預計,服裝銷售疲軟和更嚴峻的宏觀環境下,使得Lululemon在下半年美國市場趨勢回暖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