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塔成功上市後,營收結構單一的問題依舊是投資者和業內人士關注的重點問題。如今,三大運營商「承包」中國鐵塔九成以上的業務,如何進行多元化的增長是中國鐵塔接下來面臨的長期課題。

港股的上市潮還在繼續。

8月8日,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0788.HK,下稱「中國鐵塔」)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市值約為2173億港元。據招股書,中國鐵塔將發行價區間定在1.26港元至1.58港元,最終「保守」地選擇1.26港元作為發售價。而當日股價收市1.26港元,守住發行價。

中國鐵塔的H股股份共計發行431.15億股,佔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25.0%,募集資金約543億港元,截至目前,中國鐵塔不僅是今年港股IPO中「募資王」,也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的IPO。

自2015年成立後,中國鐵塔的營收逐步增長。從最新的業績來看,2018年上半年,中國鐵塔營業收入35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2%;營業利潤47.6億元,同比增長15.9%;EBITDA為209.1億元,EBITDA率由2017年的58.8 %升至59.2%。

但是,中國鐵塔成功上市後,營收結構單一的問題依舊是投資者和業內人士關注的重點問題。如今,三大運營商「承包」了中國鐵塔九成以上的業務,如何進行多元化的增長是中國鐵塔接下來面臨的長期課題。

對此,中國鐵塔董事長佟吉祿說道:「我們這幾年新建了51萬座新的站址,增加了100多萬租戶。除了塔類業務外,我們還有室分業務,包括建成了超13000公里的高鐵公網覆蓋,超1900公里的地鐵公網覆蓋,超過10億平米的室內分佈系統。同時,我們基於190萬座鐵塔拓展跨行業應用,現在已經發展了16個行業,跨行業租戶數從2017年的1.9萬已經增加到了5.7萬戶。」

推進改革
鐵塔公司上市的大背景是國企改革,而三大運營商中,聯通是第一家央企層面混改試點企業。因此可以聯想到鐵塔公司也是國企改革進程中的一個標杆。

建立鐵塔公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率。隨著中國通訊行業逐步進入存量市場,中國的手機用戶達到頂峰,原先大規模的鐵搭建設浪潮進入了更加精細化運營的階段。從提高設備的使用率來說,鐵塔公司可以被時髦地稱作是共享經濟的生意,一個鐵塔讓多家運營商使用,從行業角度來說,鐵塔公司也是社會化分工的產物。

截至2018年6月底,中國鐵塔運營的站址規模約190萬,總租戶數約278萬戶,是全球最大通訊鐵塔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 3年基站建設量相當於過去30多年來行業建設的總量,新建鐵塔共享水平從14.3%提升至70.4%,三年來相當於少建鐵塔60.3萬座。

而從目前階段的行業屬性來說,鐵塔公司只有三個客戶,即三大運營商,移動,電信和聯通,是純粹的面向大型B端公司的企業。這三間客戶又全都是鐵塔公司的大股東,招股書顯示,移動佔股38%,電信28%,聯通27.9%,加起來將近95%。這是比較罕見的現象,即一間公司全部客戶佔這間公司幾乎全部股份,也使得運營商和中國鐵塔這一體系內部存在競合關係。

有運營商員工表示,國內通訊企業面臨業績壓力,運營商會覺得中國鐵塔的租金高。儘管中國鐵塔租金低於不少國際同行,但雙方在議價上也有博弈。不過,今年運營商和中國鐵塔簽訂商務定價補充協議,來降低鐵塔使用費用。

對於租費,佟吉祿則告訴記者:「我們的商務定價是基於成本基礎上的市場化定價。沒有三家運營商,就沒有中國鐵塔。大股東和小股東在利益上對公司的要求是一致的,未來我們會不斷增強公司競爭能力,使價格更具備優勢。」

對比其他國家來看,以美國為例,美國一共有20多萬座基站,美國通訊巨頭AT&T自己擁有6萬座,排名第一的鐵塔公司冠城(Crown Castle)擁有4萬多座,第二名的American Tower(美國鐵塔)也接近4萬座,其他還有大大小小的類似鐵塔業務的公司幾十家。換言之,在美國,鐵塔公司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在後續的開發建設中,不僅考慮運營商的共享,如何能夠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這個行業,也是提升鐵塔運營能力的關鍵。

收入結構考驗
另一方面,中國鐵塔上市後,其商業模式將經受考驗。

「我們決定投資也是經過再三思考。」有中國鐵塔投資者表示,「中國鐵塔成立時間短,相對來說現在的業務比較基礎、簡單,盈利能力不夠強,主要靠資產推動性的收益。不過,他們通過多元化地開發業務、充分利用網絡設施,未來有可能在業績上進行突破。」

從中國鐵塔的業務線來看,主要分為塔類業務、室分業務和跨行業站址應用於信息業務。其中,塔類業務又細分成宏站業務(幫助運營商實現移動通訊網絡的覆蓋)和微站業務(幫助運營商實現移動通訊網絡在城市中人口與建築物密集區域的覆蓋)。目前宏站業務是中國鐵塔主要的收入來源,2017年該業務佔總營收97.3%。

面對單一業務結構,中國鐵塔為自己規劃新藍海,包括通訊塔轉向社會塔,在2018年4月,中國鐵塔分別與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總部層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其三,通過跨行業合作打開發展空間。

據了解,中國鐵塔已成立專業化的業務拓展部門。在佟吉祿看來,中國鐵塔已經初步形成業務多點發展的格局。佟吉祿在中國鐵塔上市發布會上曾詳細介紹過:「中國鐵塔已經為環境監控、海事監控、地震監測等16個行業提供服務。」

8月8日,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資產財務部副部長王惠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國內,我們和鐵塔可在高端裝備製造方面加深合作,包括智能製造。在國外,因為我們的主要業務板塊是做國際工程承包,鐵塔將來開發海外市場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有很好的合作。」

而對比國際情況,國外鐵塔和基站的建設運營方式並非單一,主要包括幾種模式,一、運營商自建鐵搭和基站,這和中國之前的情況類似,即基站是運營商自己建設自己使用;二、運營商租用鐵塔,在上面根據自己業務需要架設基站,即目前中國鐵塔的運營方式;三、多家運營商共享包括鐵塔基站等在內的基礎設施。有通訊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方式在鐵塔、基站、網絡、業務等方面都有深入合作,未來可能出現在深入混改之後的運營商中,比如聯通大王卡能夠和移動、電信等的業務在賬號等層面打通,才可能出現真正的相互資源利用。

鐵塔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的表現總體不錯,比如Crown Castle 一間公司就已經達到460億美金的市值。當然美國的鐵塔公司雖然也冠以鐵塔的標籤,但其業務不止是建設鐵塔,其更像現在中國鐵塔公司正在拓展的「社會鐵塔」,業務提供包括屋頂,分散式天線,小型基地等,能夠靈活提供分租協議。接下來由於5G時代的技術特點,基站需要的體積更小,密度更大,中國鐵塔提前佈局適應新業務要求的基礎設施就極為關鍵,上市融資的資金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應對5G時代的基礎投入需要。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新聞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8月8日,公佈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清單,最終關稅清單涵蓋279種進口產品,將於8月23日正式生效。清單上包括中國製半導體產品,而產品採用的基本晶片不少來自美國、南韓或中國台灣,加徵關稅將影響美國本土半導體企業,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下簡稱SIA)已對有關決定表示失望。

路透社8月8日報道,SIA總裁兼執行長紐佛(John Neuffer) 當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已以最強烈的措辭向政府表明,對從中國進口的半導體徵收關稅,將損害美國的晶片製造商,而不是中國,也無助阻止中國的問題和「歧視性貿易行為」。

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25日報道,SIA早前在7月24日和25日召開的聽證會上,曾建議,從160億美元的清單中剔除63億美元半導體產品。

SIA在提交的文件中表示,由於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大部分半導體產品,都在美國設計或製造,再運往中國進行測試和封裝,因此,從中國進口半導體的統計數據具誤導性。

SIA早前針對聽證會表示,關稅將削弱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導致工作機會流失,並對美國半導體產品消費者和美國半導體生產商造成不利影響。

SIA還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聲明稱,美國對半導體行業的處罰方式不合理,提議的關稅不能遏制中國「歧視性貿易和非法知識產權行為」、也無法迫使中國改變其行為。作為替代方案,SIA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更有效和有針對性的政策」,更多地利用世界貿易組織(WTO)及與盟國的多邊行動來解決「中國產業政策問題」。

美國8月8日公佈的價值160億美元的清單中包括279項商品,比早前公佈的284項清單中少5項,當中涉及航運集裝箱、浮動船塢、鋸木用機械產品、及海藻酸等。美方稱,如對上述5項商品加徵關稅「可能對經濟造成嚴重傷害」。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香港寬頻﹙1310﹚宣布以54.89億港元收購匯港電訊﹙前「九倉電訊」﹚。

收購當中的35.5億透過配發股份,19.4億港元透過發債,而香港寬頻亦承擔WTT現有債務約52.59億港元,加上WTT 2.6億港元現金,即香港寬頻付出總價值約104.9億港元。

交易有待香港寬頻股東批准及監管部門審批,預計將於2019年第一季度完成。


港鐵(0066)8月7日宣布下午停牌,以刊發內幕消息公告,8月8日復牌。

有港媒引述消息指,可能涉及港鐵人事變動。

停牌前港鐵報42.8元,升0.25元。


國家商務部宣布,計劃對總值600億美元進口美國貨徵稅。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庫德洛則表示,總統特朗普不會在美中兩國貿易糾紛中退讓。

商務部3日晚上發聲明,表示將依法對600億美元入口貨品,按照四個級別不同稅率,加徵百分之5至百分之25的關稅,以回應美方早前宣稱,向2000億美元中國貨徵收額外關稅。

中方徵稅落實日期將視美方行動而定,並保留出台其他反制措施的權利。中方指,這次反制措施是理性及克制,已充分考慮人民的權利及企業承受力。

美國方面,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德洛稱,特朗普將繼續施壓,逼使中國在貿易問題上讓步;又指特朗普態度堅決,警告中國不要低估他解決對華貿易問題的決心。

庫德洛又稱,美國和歐洲聯盟的貿易談判有很大進展,有望於未來一個月內公布一些協議;又說美國和歐盟將聯手對抗中國。

不過,他亦指出美國和中國近日曾經就貿易問題進行最高層次溝通,但他沒有透露溝通內容和參與人物。


對於有報道指, 谷歌有意鋪路重返內地市場, 內地《證券日報》引述相關部門指, 有關傳聞並不屬實。

外電早前引述消息指, 谷歌行政總裁披猜(Sundar Pichai), 去年底與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會面後, 決定加快在內地推出有關包括符合國家規定的搜尋引擎, 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 自動智慧化搜尋結果,報道指,谷歌已經將有關做法向內地官員示範,預計在六至九個月正式推出。

谷歌在2010年關閉中國版的網頁搜尋服務, 轉用本港域名及伺服器, 為內地用戶提供簡體中文服務。


內地第二大電訊設備供應商中興通訊,早前違反美國出口禁運遭重罰10億美元後,7月27日晚向深圳證交所申報,更新首季財報由賺2.5億美元,轉為虧近8億美元,主要原因與美國罰款有關。

中興通訊上周五晚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的公告中表示,首季度虧損7.93億美元(人民幣54.1億元),修正後每股虧損人民幣1.29元。該公司4月份時公布的首季度盈利為人民幣16.9億元,每股收益人民幣0.4元,去年同期凈利潤達人民幣12.1億元。

期內營業總收入275.26億元,按年升6.92%,營業利潤為11.4億元,按年下跌32%,主要是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增加,及對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投資收益轉為虧損所致。


隔夜人民幣兌美元匯率7月26日,大漲逾500個基點觸及日內低點6.7358後,人民幣空頭迅速重上,令人民幣匯率幾乎回吐全日升幅。

截至26日20時,境內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CNY)徘徊6.7840附近,境內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CNH)觸及6.7878,盤中觸及日內低點6.7980,幾乎失守6.80整數關口。

美銀美林策略分析師 Michael Hartnett 指,人民幣匯率一天之內回吐逾500個基點漲幅並不常見,但這表明機構之間圍繞人民幣匯率未來漲跌的分歧正在加大,尤其隨著人民幣衝高回落,外匯市場出清問題再度捲土重來。

所謂出清問題,主要是隨著中美貨幣政策持續分化與貿易爭端升級,越來越多企業與機構紛紛逢高購匯避險,導致每天人民幣匯率市場出現強大的購匯買盤,拖累人民幣慣性下跌。

國有銀行外匯交易員認為,要解決外匯市場出清問題,相關部門需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強市場溝通,消除企業與機構對人民幣下跌(應對貿易爭端升級)的顧慮,另一方面則採取措施打擊投機性購匯套利行為。

多位外匯交易員認為,回吐500個基點漲幅、隔夜人民幣匯率突跳漲500個基點觸及本周高點6.7358,主要是受到海外對沖基金空頭回補的影響。

上週人民幣跌破6.8後,不少對沖基金預計人民幣會快速跌向6.9,因此大幅增加人民幣投機性空頭頭寸,然而本週三以來人民幣匯率在觸及年內低點6.8261後開始企穩反彈,加之人民幣匯率隱含波動率沒有明顯提升(即市場對人民幣未來跌幅擴大的預期沒有明顯升溫),他們意識到短期沽空套利算盤落空,紛紛採取空頭回補措施。

Michael Hartnett 直言,與對沖基金沽空做法有著相當大關係,當前對沖押注人民幣匯率下跌的對沖基金,不大會直接買入看跌人民幣的遠期期權頭寸,而是按周向外匯經紀商借入一筆人民幣頭寸進行拋售,押註一週內人民幣匯率下跌近800-1000個基點,一旦人民幣匯率企穩反彈,令沽空收益達不到預期,自然會離場。

他分析加上近期市場對歐洲收緊貨幣政策預期升溫令美元指數回調,也讓這些對沖基金失去維持空頭頭寸的最大支撐。

他認為,隔夜人民幣匯率大漲逾500個基點,也是26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較前一個交易日上調378個基點,創下7月5日以來最大單日漲幅的主要原因之一。令市場頗感意外的是,當天人民幣中間價大幅上調,引來不少企業逢高購匯潮起。

據悉,26日早盤起不少地產企業紛紛拋售人民幣買入美元,導致人民幣匯率迅速回落逾300個基點,徹底扭轉早前上漲趨勢。

「畢竟,近期不少房地產企業海外債券即將到期,在6月底相關部門收緊房地產企業海外發債融資(借新還舊),加之銀行加強企業購匯需求核查遏制提前還債行為之後,這些企業發現海外還債存在一定外幣資金缺口,因此紛紛趁著人民幣反彈在離岸市場購匯並降低匯兌成本,導致26日人民幣匯率幾乎抹平了所有漲幅。」7月26日,一間香港銀行外匯交易員分析說。

不過,這些企業購匯還債行為難以令人民幣一舉跌破6.8。究其原因,這些企業通過離岸市場逢高購匯的額度不高,約佔離岸市場每天逾200億美元成交量的10%。

中金公司分析師梁紅發布最新報告指,近期中美利差收窄、貿易爭端升級、房地產企業海外債券到期高峰來臨、A股市場低迷、以及7-8月中概股需集中分紅,都是導致6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走跌的幕後推手之一。但考慮到未來美元匯率上漲空間有限,短期內,中國央行可以通過與市場的溝通、調節中間價等方式穩定匯率預期;中長期而言,則需要相關部門穩定經濟增速,並提振未來經濟增長預期,才能有效穩住人民幣匯率。

「目前而言,要將人民幣穩定在6.8下方,則需要相關部門出手改善外匯市場出清問題。」上述香港銀行外匯交易員直言。

出清問題「再現江湖」
對沖基金MKS PAMP分析師Sam Laughlin指,近期外匯市場出清問題捲土重來,但發生在上週離岸人民幣匯率跌破6.8後。

他透露,有些企業擔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很快跌向6.9,因而迅速採取緊急購匯避險措施,部分企業甚至猜測相關部門,會默許人民幣匯率貶值對沖貿易爭端升級衝擊,加大了購匯避險額度。

他估算,採取緊急購匯避險的不少企業,都在6.7下方發行海外債券或開展遠期售匯操作,人民幣匯率短期內跌破6.8,讓他們不得不迅速採取購匯止損避險措施。加之上週以來多個交易日人民幣中間價與隔夜收盤價存在逾300個基點的價差,令部分企業看到逢高購匯套利的投機操作機會。

他直言,這些購匯行為令每天外匯市場購匯盤異常活躍,令人民幣在多個交易日出現慣性下跌擴大跌幅。

國有銀行外匯交易員指,中國相關部門已注意到這個問題,本週三以來中間價與隔夜收盤價的價差空間正迅速收窄,令外匯市場出清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若要有效解決當前外匯市場出清問題,相關部門一方面需要加大市場溝通力度,打消企業對人民幣匯率單邊下跌(對沖貿易爭端升級)的猜測與擔憂,另一方面則採取措施打擊投機性購匯套利行為。

記者注意到,近期外管局發布一系列違規外匯操作的處罰案例,無形間起到一定威懾作用。

「在這些違規處罰案例公佈後,銀行內部也加強了購匯背景真實性的核查,對一些資料不全或存在問題隱患的企業暫緩了相關購匯手續。」一間股份制銀行華東地區分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這也令外匯市場投機購匯套利操作活躍度有所降溫。

Sam Laughlin表示,6月以來人民幣匯率下跌期間,海外投資機構的沽空力量有限,且中國資本流出壓力不大,因此貶值動能主要來自企業購匯避險與投機沽空套利操作,若中國相關部門能有效解決出清問題,無疑有助於人民幣匯率在6.7-6.8區間內實現雙向波動,也是當前不少海外投資機構投資模型算出的人民幣均衡匯率區間。

原文連結: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正快速注入資金,美國華爾街日報指,隨着貿易緊張局勢升溫,內地政府越來越擔心增長放緩問題。

國務院本周除鼓勵地方政府加快在債券市場融資,央行也向商業銀行投放超過人民幣5,000億元(約合740億美元)流動性,促使後者發放貸款,為2014年啟動同類注資以來規模最大。

加快注資措施目的在於刺激八年來增長逐步放緩的經濟,過去兩年,中央政府努力控制金融系統槓桿規模,導致企業更難獲取貸款和實現增長。有觀察人士說,人們開始擔心去槓桿力道過猛。

西方經濟學家敦促中國堅持到底,甚至加大力度控制宏觀經濟中的債務,但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稱,某些類型的非銀行貸款已呈現萎縮,中國政府需要微調政策,他認為,金融系統收縮將不可避免地對經濟造成壓力。

分析人士稱,內地政府還擔心與美國不斷升級的貿易衝突,包括美國即將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進口關稅,目前美國針對34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已經生效。中國央行經濟學家馬駿預計,如果美國向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將導致中國經濟增幅下降0.2個百分點。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劉偉在周四的吹風會上表示,近期的財政政策只是微調,澄清並非宏觀經濟領域發生重大波動。劉偉還說,如果貿易戰影響經濟,有關部門會合理應對,比如穩定就業。

經濟學家表示﹐過度放鬆貨幣政策可能導致資金流失控,中國政府正依靠財政措施避免貨幣泛濫。國務院這份通知的一個關鍵部分是鼓勵地方政府迅速增加對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支出。

德意志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財政政策便於他們更好控制資金流向。

然而放鬆財政也可能加劇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控制的金融風險。地方政府可能會繼續大肆支出,不顧中央此前發出的收緊金融政策和控制債務水平的信號。

在強調財政措施前﹐中國央行曾批評財政部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做得不夠。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本月在國內媒體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稱財政政策不夠“積極”﹐引發財政部一位高級官員為財政部的決策辯護。

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的地方投資平台黔東南州凱宏資產運營有限責任公司本月未能按時償還兩筆非銀行貸款,突顯地方政府財政艱難。內地媒體報道,貸款總價值超過人民幣1億元,已用於黃平縣棚戶區改造項目。

國務院的通知還包括給投資研發的企業減稅,並要求銀行增加小企業貸款。

分析人士表示,預計將有更多財政措施出台,比如消費退稅和加快地方建築項目審批等。

地方官員往往善於察覺政策風向,他們甚至在本周國務院通知發出前就已經開始進行額外融資。6月份新發行的市政債券規模飆升至人民幣5,340億元,今年早些時候的月平均水平為人民幣1,760億元。


德國執政聯盟有官員26日稱,德國政府出於安全考慮,決定禁止把一間德國公司出售給中國買家。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一名德國官員稱,將於七月一日的內閣會議上,正式宣布禁止德國機械工具公司Leifeld Metal Spinning AG出售給中國投資者。

據報,德國政府曾進行大量審查,認為交易將對公共秩序和安全造成風險,並希望德國繼續掌握該公司的火箭和核技術。

Leifeld Metal Spinning發言人未有否認有關報道,德國雜誌《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較早前也有報道有關消息。

德國經濟部發言人暫未有評論事件,也沒有提供有關審查投資的規模或中國投資者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