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出席「全球首席執行官委員會」特別圓桌峰會的跨國企業負責人時指,去年以來,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不斷抬頭,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在新形勢下,開放應永不停歇,國際社會不應搞零和博弈,不要走封閉僵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回頭路,世界命運應由各國共同掌握。他指出,中國對改革開放更有信心,更相信對外開放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將繼續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繼續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為國內外企業家投資創業營造更加寬鬆有序的環境。

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21日,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到中國出席「全球首席執行官委員會」特別圓桌峰會的跨國企業負責人,並與會企業家代表圍繞「開放·合作·共贏」的峰會主題,先後就「一帶一路」、創新智造、綠色發展、全球治理等議題發表看法。

習近平指出,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實行改革開放已有40年曆史。各公司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參與者、見證者、貢獻者、受益者,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40年裏,中國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7億多人實現聯合國標凖的脫貧。眺望新征程,他稱對改革開放更有信心,更相信對外開放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

習近平: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不斷抬頭

習近平強調2017年,全球經濟出現穩定向好態勢,但世界經濟增長依舊乏力,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不斷抬頭,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殷鑒不遠。新形勢下,開放應該永不停歇、追求質量,合作應該團結互助、共迎挑戰,共贏應該面向未來、攜手並進。國際社會是一個地球村,不應搞零和博弈。世界命運應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由各國共同分享。中方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充分挖掘各方潛力,造福沿線各國人民。「一帶一路」不是封閉,而是開放包容;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鼓勵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開展合作,達到互利共贏,取得更爲務實成果。

創新智造方面,習近平強調,隨著創新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中國科技創新的腳步更加穩健,始終會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爲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綠色發展上,習近平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將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各種措施,從理念到行動,保護地球家園,使天更藍,水更清,爲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可持續的生存環境。

習近平籲勿走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回頭路

至於全球治理,習近平強調,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已成爲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爲改革和優化全球治理注入中國力量。習近平呼籲國際社會攜手共商、共建、共享,走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之路,不要走封閉僵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回頭路,人類是一個利益、責任、命運共同體,我們必須風雨同舟,攜手前行。

習近平強調,外資在中國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進程中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將繼續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繼續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産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爲國內外企業家投資創業營造更加寬鬆有序的環境。

企業家代表稱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

與會企業家代表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又讚賞中國爲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作出的重要貢獻。他們強調,跨國公司很高興檢視中國40年來的改革進程,在爲中國發展作出自己貢獻的同時,也從中國的長期發展中受益。世界應當增進對中國文化、對中國共産黨執政的認識和理解。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中國堅定支持全球化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令人讚賞,廣大跨國公司在中國享有著不斷發展的空間,中國在推動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方面作出的貢獻,體現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的領導作用。中方的「一帶一路」倡議符合時代要求,這一倡議爲沿線地區帶來發展和繁榮,跨國公司願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擴大同中方在創新智造、綠色發展、全球治理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實現企業更大發展,繼續與中國經濟共同成長。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美國早前宣布對進口鋼鋁産品加徵關稅,已招致歐盟、加拿大等盟友不滿並採取措施。同時,引入關稅也在拉高美國國內鋼鐵産品價格,影響企業生産。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道,當地時間20日,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國會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作證時表示,已收到2萬宗美國企業要求當局給予關稅豁免待遇的申請,希望政府批准他們免關稅進口鋼鐵産品,2萬宗申請中只有少部分獲批。

羅斯當天稱,美國商務部已就其中98宗批准42宗,另外56宗申請被否決。羅斯說不久的將來,可看到免除數量會大幅增加,但他未有說明何時。

根據美國政府徵收鋼鋁關稅所依據的《貿易擴展法》232條款,「如美國企業無法從國內金屬生産商處,獲得他們所需産品,企業可申請豁免。」

羅斯未提供這些被納入例外的公司名單。他還表示,如果能與兩國在總體貿易方面達成協議,美國可取消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鋼材進口稅。

美商務部羅斯爲關稅辯護  遭兩黨議員猛轟

兩黨議員在20日的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聽證會上猛轟羅斯,議員抱怨與批評特朗普政府加劇與美國關鍵盟國貿易關係緊張的做法,有參議員形容政府引入鋼鋁關稅方式「混亂」和「無能」。

政府引入關稅,使鋼價受到美國許多製造商的關注。英國《金融時報》20日報道,美國基凖鋼價今年升近40%,遠超歐洲和北美其他地區的升幅。

羅斯當時爲政府關稅措施進行辯護,他表示,(美國)國內鋼價的漲幅遠超特朗普總統今年下令開徵的25%的鋼鐵關稅本應帶來的漲幅。

「迄今發生的情況令人非常不滿,」羅斯說。

羅斯將引入關稅後國內鋼價的漲幅歸罪投機者,他指有些「中間商」囤積居奇,使鋼材不能進入市場,「顯然是一些業內人士的反社會行爲的結果。」政府將調查「牟取暴利」行爲。

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貝內特(Robert Bennett)20日反駁稱,是關稅導致成本上升,因爲即使有人謀取暴利,也是因爲有了這些懲罰性的措施。貝內特對向加拿大的鋼鐵徵收關稅表示不滿。「對加拿大徵收關稅的國家安全理由是什麽?我們跟他們有貿易順差。」

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共和黨參議員哈奇(Orrin Hatch)指責:「這些關稅並不支持美國的國家安全,相反,他們傷害美國製造商、破壞我們的經濟、損害美國消費者,並破壞我們與長期盟友的關係。」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格拉斯利(Charles Grassley)說:「我們好像是政府操辦的重商主義經濟,而不是自由市場經濟。」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圖米(Pat Toomey)指責政府「簡單粗暴」的貿易做法,「我們在選擇贏家和輸家,而且在我看來,結果可能是:損失的就業機會弄不好比得到的就業機會要多得多。我希望我們停止動用國家安全理由,這根本就無關國家安全,這是經濟民族主義和管控貿易的經濟政策。」

美媒報道,有參議員正推動一項要求任何以國家安全理由徵收的關稅,必須得到國會批准的議案。雖然參議院上周拒絕就該議案進行表決,但仍有參議員及其他支持者誓言繼續推動。

美國總統特朗普6月初,在對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國鋼鋁産品分別加徵25%和10%的關稅,結束3月以來的豁免安排。加拿大宣布從7月1日起,對價值166億加元(129億美元)的美國出口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部分被加徵關稅的産品意在針對美國共和黨高級官員所在的州份。共和黨尋求在11月份競爭激烈的中期選舉中維持對參衆兩院的掌控。

歐盟委員會20日宣布,歐盟委員會爲再平衡局勢,決定對從美國進口到歐盟的某些商品徵收補充性關稅,以回應美國對進口鋼鋁産品新徵關稅。「措施將針對價值28億歐元(約207億元人民幣)的商品清單並將於6月22日生效。」歐盟貿易委員馬爾姆斯特倫當天表示,美國「單方面、不公平的」決定讓歐盟別無選擇。

墨西哥早前已宣布對自美國進口的鋼鐵、豬肉和波本酒等商品加徵關稅,以報復美國決定向其進口鋼鋁加徵關稅。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早前宣布,將對中國的500億美元原產商品加徵25%進口關稅後,中國其後亦宣布,對美國的500億美元進口原產商品,對等加徵關稅,作為反制措施報復。

中國針對美國農產品加徵關稅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5日稱,美國挑起貿易戰,誓言要捍衛中國利益。為反擊美國,中國擴大加徵關稅的美國商品清單,把4月公布的約106項商品擴大至659項,大部分新增商品屬於農產品、水產品和能源產品。

跟美國的計劃一樣,中國也將分兩步加徵關稅。自7月6日起,中國將對價值340億美元的545種美國商品加徵關稅,包括大豆、豬肉、雞肉、水產品、運動型多用途車(SUV)及電動汽車。知情人士透露,選擇對農產品開刀是為打擊美國一些支持特朗普的農業州份。

中國國務院宣布,隨後計劃對另外價值16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關稅。國務院稱,商品包括化工品、煤炭、原油和醫療設備,加徵關稅實施時間有待公布,至於加徵關稅商品清單中,不包括商用飛機、飛機發動機和其它航空設備。

內地《人民日報》文章就指,中方應對貿易戰,雖然要付出一定代價,但這樣的代價值得付出,經過眼前陣痛,中國將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特朗普稱旨在阻礙「中國製造2025」計劃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強調,不會再容忍基於不公平貿易,令美國科技及知識產權,繼續落後的情況,又指加徵關稅可保障美國工人就業。他強調中國採取任何報復行動,將被徵收更多新關稅,並已威脅會對價值1,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但美國未公布具體商品清單。

自7月6日起,美國將對價值340億美元、涵蓋818個產品類別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還將對價值160億美元、284個產品類別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產品包括半導體、機械和塑料製品,清單將在進一步評估後落實。

特朗普政府表示,其目標主要是為針對中國2015年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按計劃,中國希望發展新型和尖端科技,並在有關範疇中佔主導地位,但所用的手法受外國抨擊。


美國聯邦儲備局宣布加息四分一厘,符合市場預期,並預測今年會加息多兩次,全年加息預測由三次上調至四次,而明年加息次數預測則維持三次。

今次為美國聯邦儲備局今年第二次上調利率,基準聯邦基金利率目標水平將達到1.75%至2%。聯儲局官員又調升今年加息次數預測,由上次3月時估計加息三次調增至四次,意味今次加息後,今年餘下時間仍然會多加息兩次,至於明年加息次數則維持三次。

美聯儲局負責制定利率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在會後聲明中稱,預期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的進一步逐步提高,將與經濟活動持續擴張、強勁的就業市場狀況及通脹近2%的中期目標保持一致。

主席鮑威爾表示,美國經濟表現非常好,就業市場將保持強勁,聯儲局預計將繼續漸進加息,但強調加息步伐不會冒進,議息聲明刪除了「預計利率在一段時間內低於長期水平」這句使用多年的前瞻性指引措辭。

鮑威爾指通脹接近百分之2局方目標,情況令人鼓舞,不過仍要觀察是否能夠持續要宣布戰勝低通脹為時尚早,又指近期油價上升,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推高通脹升至目標以上,但將會是暫時性,目前看不到通脹有颷升的可能。鮑威爾承諾恪守目標,強調市場通脹預期穩定在百分之2是至關重要。

聯儲局下次議息會在7月31至8月1日進行。市場估計,屆時加息機會率不足一成,而9月會議加息的機會率則超過七成。

聯儲局調升美今年經濟增長預測

此外,美國聯儲局調升美國今年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測。局方預料今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百分之2.8,較對上一次3月時的預測調升0.1個百分點,而明年和後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則維持不變,預料分別增長百分之2.4和增長百分之2。

聯儲局又調低今年至到2020年美國失業率預測,其中今年會由上次估計的百分之3.8調低至到百分之3.6,而明年和後年估計失業率都是百分之3.5。

至於聯儲局注視的通脹指標核心個人消費開支物價指數,局方將今年升幅上調0.1個百分點,預料升百分之2,意味今年美國通脹將達到聯儲局的目標水平,明年和後年則維持上升百分之2.1不變。


歐盟宣布將對進口自中國的熱軋鋼板樁展開反傾銷調查後數小時,中國敦促歐盟克制使用貿易救濟措施,不要干擾中歐雙邊貿易。

歐盟公報指,歐盟執委會已對從中國進口的熱軋鋼板展開調查,以判定是否屬於傾銷行為。歐盟在歐洲鋼鐵工業聯盟提出申訴後展開此項調查,可能對進口自中國
的鋼鐵產品採取新措施。

中國商務部在周四發表的一份聲明中稱,歐盟不斷在鋼鐵領域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實際上對歐盟鋼鐵產業形成過度保護;嚴重干擾中歐鋼鐵正常貿易。

中國商務部還稱,世界經濟下行導致需求萎縮,是造成全球鋼鐵行業不景氣的根本原因,應通過加強各國間合作解決問題。


廣州市黃埔區與北京大學法學院5月11日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將在中新廣州知識城成立北京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院,並共建智慧財產權學院。

廣州市黃埔區與北京大學法學院5月11日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將在中新廣州知識城成立北京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院,並共建智慧財產權學院。廣州黃浦區與北京大學雙方將在智慧財產權智力支持、人才培養、舉辦高端智慧財產權論壇、深化國際合作、建設智慧財產權平台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為區域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表示,希望此次合作依靠北大的智力資源建設北大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院,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核心促動作用,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2017年已超過10萬億人民幣,世界500強企業1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萬多家,灣區專利申請量57.2萬件,發明專利申請量17.6萬件,灣區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速364%和30.1%,是全國平均增速的7.9倍和2.1倍。尤其是,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佈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Ⅱ)中,深圳–香港地區已經超越美國三藩市灣區,在全球創新集群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東京灣區。

隨著科技創新的腳步不斷加快,國際市場競爭也愈演愈烈,近期中美貿易爭端再次證明了,智慧財產權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創新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區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的制度保障,是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武器,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不可或缺。

但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才培育和專業評估領域仍需提升,尤其是在推動智慧財產權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融合方面。

北京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院的成立,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工作提供智力支援。智慧財產權學院將開發運用互聯網、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和新景象,建立全新的法律知識生產與人才培養基地,服務智慧財產權問題研究、智庫建設,聯動產業發展,培養智慧財產權高端人才,推動區域智慧財產權與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服務中心,服務本區域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編輯:陳潔)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網站5月11日最新消息,香港經濟繼去年全面轉強,2018年首季度經濟總量為6,879.66億港元,增長為4.7%,連續六個季度高於過去十年平均每年2.7%的增長率。經濟向好主要原因是,全球經濟維持普遍良好的勢頭,外部需求增長加快。


具體表現為全球投資和貿易向好,帶動亞洲生產及貿易活動擴張,整體貨物出口在第一季度表現強勁,一季度香港出口總額達3,477.32億港元,增長5.2%.受益於訪港旅遊強勁復蘇,環球金融市場活動活躍,以及區內貿易往來蓬勃,服務輸出增長7.5%。

另外,內部需求繼續增強。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一季度按年實質顯著增長8.6%,反映在就業和收入以及資產市場情況向好、消費情緒樂觀。

香港首季度經濟總量位列粵港澳城市之首,外貿出口總額僅落後於深圳。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姚瑤

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預期升溫下,WTI原油期貨5月7日交易日上探70美元/桶,為2014年11月以來首次。

美國總統特朗普北京時間5月9日凌晨,宣佈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的表態在短短數小時內,逆轉國際油價的走勢。截至發稿,WTI原油期貨上漲2.98%,報71.12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上漲2.95%,報77.06美元/桶。早前,5月7日交易日,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預期升溫下,WTI原油期貨上探70美元/桶,為2014年11月以來首次。布倫特原油期貨也一度觸及76.34美元/桶,為2014年11月來最高水準。不過在北京時間5月8日午夜時分出現戲劇性一幕,外媒傳出特朗普可能宣佈不會退出伊核協定的消息,油價聞訊雙雙大跌超4%;而在消息落地後,油價走出了明顯的V形。

伊朗油出口料減少每日20萬至50萬桶

據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早前公佈的資料顯示,早前在1月23日當周,以淨多頭頭寸達到496,111手合約,創2006年6月份以來的淨多頭歷史最高位,最近公佈一周的資料為(截至5月1日當周),投機者所持NYMEX WTI原油期貨和期權淨多頭頭寸減少15,071手合約,至418,047手合約,創三周新低。

美國恢復對伊朗制裁這事件,對國際原油市場到底意味什麼?會有怎麼樣的影響?

分析指出,鑑於美國不會立即全面恢復制裁,有180天的緩衝期(即到今年11月4日),另外該決定預計得不到其他國家支持,對國際油市意味著減少30萬至50萬桶/日的供應量,遠低於奧巴馬時期的100萬至150萬桶/日的水準,所以對油價影響有限。

「伊朗石油出口下跌的幅度,將取決於其歐洲盟友及更有份量的亞洲經濟體(包括中國、印度、南韓、日本)對美國的順從度。這使預測伊朗石油供應下降幅度的難度變大,我預測未來數月下滑幅度為中間值40萬桶。」 FXTM富拓首席市場策略師Hussein Sayed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據普氏能源資訊(S&P Global Platts)首席地緣政治顧問Paul Sheldon指,美國單一實施制裁的難度,將遠大於早前2012年歐盟、美國等多邊合作實施的制裁。不過,一些進口商會因監管不確定而立即削減進口,據普氏能源調查顯示,多數分析預計有不到20萬桶/日的伊朗油出口,將立即被影響(被迫減少),預計6個月後會減少50萬桶/日的出口量,不過也有分析師預計,將達到100萬桶/日的削減量。

「鑒於伊朗的產油量全球靠前,產量的減少肯定會對全球供給有直接影響,但實際存在諸多限制,一方面,伊朗石油主要出口地是亞洲,這些地區不見得制裁後會大量減少進口。」 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投資策略總監王昕傑說。

「伊朗四月份的原油出口量為245萬桶/日,其中181萬桶/日出口到亞洲,中國又是最大的目的地。出於原油源頭多元化的目的,日本和南韓早已開始降低對伊朗油的進口,這兩國最有可能遵守美國的對伊政策。在2012年對伊朗實施制裁時,中國就沒有參與,那麼這次恢復制裁後,預計中國將仍處於伊朗充足的原油供應的有利買家位置。」 普氏能源資訊亞洲及中東能源新聞和分析副主任分析師Mriganka Jaipuriyar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據普氏能源報告指,上個月出口到亞洲的伊朗油較三月大增60%,達到181萬桶/日,佔整體出口近7成,這可能是伊朗為應對一個更嚴酷環境所做的準備;另外預計制裁實施後,中國(伊朗油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四月進口量超70萬桶/日)和印度對伊朗油的進口將仍保持強勁,歐洲、南韓和日本則料下降。

油價短期或突破80美元每桶

「另外伊朗不是影響油價的單一因素,一是要看全球產油格局,伊朗產量下降後,其他產油國會不會趁勢填補?OPEC和俄羅斯等產油國正在考慮要不要再次延長減產,如果伊朗日後確實減產,可能會影響前者的考量;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葉岩油,近期有持續增產現象,使得油價未來上行空間受到限制。另外,委內瑞拉也是可能影響供給的一大不確定因素。我們預計,油價今年在55至75美元/桶區間內做震盪。」 王昕傑說。

Hussein Sayed也表達類似的看法,他指出,目前市場需求依舊旺盛,原油市場很可能進一步收緊,直至今年第三季度。考慮到美國很可能增加石油產量,並且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也有能力填補石油供應的短缺,因此制裁伊朗對油價的影響有限。然而,市場可能對該事件做出最壞的預期,即受中東緊張局勢影響,布倫特原油價格短期內會漲破80美元/桶的大關。

美國能源資訊署(EIA)早前公佈最新資料顯示,截至4月27日當周,美國原油產量連漲十周,2月份美國原油產量上漲到創紀錄的1,026.4萬桶/日。國際能源署(IEA)在今年2月底預測稱,美國將在2019年超越俄羅斯(目前產油量為1,100萬桶/日),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在北京舉行的中美貿易談判周五結束,美國曾向中方提出一連串貿易要求,其中包括將美中貿易逆差削減2,000億美元,並要求中國政府停止針對高新技術領域的所有支援性措施。中方則稱這些要求「不公平」。

中美雙方於5月3日至4日進行貿易談判,美方是由財政部長姆欽率領的七人代表團,中方則由副總理劉鶴率領的八人代表團。

《新華社》報道,雙方在某些領域達成一些共識,而雙方認識到一些問題上有較大分歧,需繼續加緊工作。中方事後以積極的口吻評價會談:「雙方都認為發展健康穩定的中美經貿關係對兩國十分重要,致力於通過對話磋商解決有關經貿問題。」有報道指,美國談判團隊在會談後沒有發表聲明便前往機場離去。

美國向中國提出八點要求

《華爾街日報》及《紐約時報》報道,美方在談判中的文件,稱美中貿易關係「嚴重失衡」,又認為美國面向中國的投資及服務銷售仍「嚴重受限」,且中國產業政策給美國帶來嚴重的經濟和安全擔憂。美國提出中國必須於一至兩年內…

■ 從6月開始,在12個月內將貿易順差減少1,000億美元,在隨後12個月內再減少1,000億美元。

■ 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停止所有對先進製造業的補貼,計劃涵蓋十個領域,包括飛機製造、電動汽車、機械人、電腦微晶片和人工智慧。

■ 接受美國可能會限制涉及《中國製造2025》產業的進口。

■ 採取「直接,可驗證的措施」,阻止網路間諜活動進入美國商業網路。

■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 接受美國對中國的敏感技術投資的限制,不進行報復。

■ 將目前平均10%的關稅降至與美國相同的水平——在美國,所有「非關鍵部門」的平均關稅均為3.5%。

■ 開放中國的服務業和農業,充分迎接美國競爭。

此外美國又規定,雙方應每季度舉行會晤以審查進展情況。

過去幾個月,美國特朗普政府已加大對華貿易施壓的力度,向產自中國的太陽能板、鋼鐵和鋁採取關稅措施。特朗普還威脅向高達1,500億美元進口自中國的產品加徵關稅;另外,在兩國圍繞知識產權存在糾紛之際,美國威脅限制中國的對美投資。


在中國擴大金融業對外新開放的背景下,外資金融機構在華佈局情況如何?《21世紀經濟報道》5月5日刊文,按區域梳理外資金融機構的在華佈局圖譜,聚焦東方金融中心香港。

香港銀行、券商等金融子行業競爭格局20年變遷,正是外資在華佈局的一個縮影。就像在香港金融核心區中環,你來我走,此消彼長,什麼是決定興衰成敗、行業格局的關鍵因素?

陳學彬今年年初被派往香港,這位在銀行界打拼二十多年的新加坡銀行家,曾在馬來西亞、汶萊、日本、印度次大陸和中東市場開疆闢土,但來到香港仍讓他十分興奮。

「大中華區是我們重點市場,要開拓大中華市場一定要從香港出發,而不能用傳統的由外向內的方式,香港擁有瞭解中國市場和客戶需求的人才,」新加坡銀行香港分行行政總裁、大中華及北亞地區環球市場主管陳學彬在5月4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他表示,該行計劃在2020年前,為香港員工增聘多一倍人手。

陳學彬一語道出很多外資銀行進入香港市場心聲。香港是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天然門戶,已成為全球大型金融機構開拓亞太市場、輻射全球的必爭之地。

兩分天下的格局

香港是全球銀行機構密度最高城市之一,走在香港中環街頭,滙豐、渣打、花旗等各大外資銀行林立。資料顯示,早在上世紀70年代起,全球百大銀行中,已有70家在香港營運業務,香港擁有的外資銀行數量僅次於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截至2016年12月底,香港共有195家認可銀行機構以及57間外資銀行的代表辦事處。

回顧香港發展的歷史就可發現其與金融開放密不可分。1845年,英國人在香港開設第一家銀行「金寶銀行」。8年後英國渣打銀行取得香港貨幣發行權,正式拉開外資金融機構主導香港市場的序幕。香港金融市場的第二次飛躍發展,始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自由化」浪潮,1973年香港解除匯率管制,翌年開放黃金進出口,1977年建立商品期貨市場,翌年開放銀行牌照,至此,香港成為名副其實的「自由港」。

根據香港金管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香港共有22家本地註冊的銀行,外資背景共有7家,包括花旗、星展、恒生、渣打、滙豐、華僑永亨、大眾。根據畢馬威的報告顯示,香港目前十大本地註冊銀行中僅有恆生、滙豐、星展、渣打四家擁有外資背景,其餘則均為中資銀行,包括東亞、南商、中信、中銀香港、工銀亞洲、建行亞洲。

在交銀國際董事長、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譚岳衡看來,香港回歸二十年,兩次金融危機改變其資本市場格局,形成外資和中資金融機構兩分天下局面。

譚嶽衡指出,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以摩根、美林為首的外資金融機構開始大舉進入香港市場。從1998年到2008年這十年間,外資金融機構在香港迅速發展,成為香港金融市場主體,並獲得定價權、主導權。外資還通過香港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享受內地市場蓬勃發展的十年的紅利。

然而好景不長,2008年金融危機重創香港外資金融機構,中資金融機構大舉進入香港市場。在之後的十年中,中資金融機構成香港金融市場版圖中的重要力量。

證券、銀行業中資崛起

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襲港,「紅籌之王」百富勤黯然倒下,歐美券商趁機崛起,在香港IPO市場佔有率高達85%,二級市場佔有率達70%至80%。然而,時隔十年後,美國次按引爆全球金融危機,歐美券商紛紛撤退,中資抓住機遇順勢發展,截至目前,中資券商已經佔香港IPO市場70%。

據統計,2016年以保薦人身份參與香港主機板IPO的券商中,有19家參與2個以上項目,其中10家為中資券商,6家為美資投行,而在參與數目達6家的券商中,中資及美資各佔2家。

根據兩年內參與IPO項目的數量計算,香港前十大IPO保薦人榜單中,只有摩根士丹利為外資,其餘9席均由中資或港資券商包攬。

某外資投行高管5月3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很多中小型中資券商的加入,競爭加劇,導致承銷費用不斷下降,「目前香港IPO的投行費率大約為2.5%,相比之下美國則達到7%,尤其是在市場氣氛比較火熱的時期,很多計劃上市的公司覺得找誰都可以上。」該高管說。

市場人士認為,中資券商的崛起與香港金融市場本身的上市公司結構、投資者結構的變遷密不可分。從上市公司結構來看,香港市場上有19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內地的上市企業數量佔51%,市值佔64%,這就給中資證券公司提供了業務資源。隨著中國內地與香港市場的融合不斷深入,越來越多來自內地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險機構成為香港市場的投資者。

譚岳衡直言:「十年前,香港IPO市場上,中資機構很難作為一個主要服務商,最多只是有個別專案參與其中。如今在一級市場上,中資投行已經是絕對主導者,佔據了約70%的市場份額。這主要是因為香港市場過去十年發行主體大部分是內地企業。中資投行與內地企業有天然聯繫,就有機會抓住一級市場的業務。」

然而,目前外資券商仍在香港二級市場牢牢佔據主體地位,仍然維持著外資基金、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格局。據統計,中資證券公司在港交所的市場份額只有15%,而外資機構仍佔據絕大部分交易量。

公開資料顯示,港交所根據交易量將香港市場的券商分為三組:A類券商是排名前14的大券商,B類券商是排名15-60的中等券商,排名60之後的則歸為C類。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目前A類券商仍以外資為主,僅有少數中資券商如中銀國際、海通、中信、中金成功躋身A類,交銀國際、國泰君安國際等屬於B類,香港大部分中資券商仍屬於C類券商。

受惠於近十年來多項內地香港合作政策的推動,及中國內地銀行業興起的國際化浪潮,包括興業銀行、上海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進入香港市場進行收購或投資,設立分支機搆。

隨著這些中資銀行陸續進入,香港回歸二十年來,外資銀行在香港市場的佔有率不斷萎縮。據畢馬威的報告顯示,香港中資金融機構總資產佔香港銀行業總資產比重由1997年末的11%上升至2016年末的35%;香港中資金融機構貸款及存款業務佔香港銀行業貸款及存款業務的比重分別由1997年末的11%及22%,上升至2016年末的39%以及34%。

相比下,外資在香港保險市場的寡頭壟斷格局則更牢固。1980年至1990年期間,也正是外資保險大舉進軍香港期間,保險業在金融服務業中的佔比上升了2.26%。由於發展時間較長,香港保險市場已是較為成熟的國際市場,大牌保險公司林立,競爭十分激烈。截至2016年6月底,香港共有161家獲授權保險公司,其中約半數在海外註冊成立。

資料顯示,2016年香港前三大的保險公司佔據了近50%的市場份額。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五位的保險公司中,有4家是外資(保誠、友邦、滙豐、宏利),僅一家為中資背景,即國壽海外。

外資行陸續遷出中環

中環是香港金融業的代名詞。能在中環的國際金融中心(IFC)、置地廣場、交易廣場上班是大多數香港金融業人士的驕傲。一直以來,中環地區向來是外資金融機構的大本營。

然而近年隨著大量中資金融機構進入香港市場,甲級寫字樓租金亦水漲船高,迫使一些外資機構紛紛另覓他處,甚至遷出中環核心CBD,從中可窺見中外資機構在香港金融市場的實力較量。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香港,中環寫字樓的租金則已「貴」絕全球。仲量聯行在2016年12月8日發佈的報告顯示,香港的甲級寫字樓租賃成本遠超同為國際級城市的紐約和倫敦。香港中環的甲級寫字樓每年每平方英尺租金為302美元,相比之下倫敦西區為197美元,紐約中城區為194美元。

早在2010年,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瑞信(Credit Suisse)等外資大行陸續從中環遷至維多利亞港對面的九龍ICC(環球貿易廣場)。

2014年,花旗集團(Citigroup)在九龍東以54億港元購入一棟21層辦公樓,並於翌年將該行3,000員工遷往新辦公室。此舉據稱遭到很多花旗員工激烈反對。與此同時以其命名的花旗大廈亦掛上新名字。

2016年下半年,滙豐銀行在銅鑼灣WeWork服務點租下300多張辦公桌,以壓縮辦公租金成本。摩根大通則在2016年第四季度在九龍東的海濱道領展項目承租22.5萬平方英尺寫字樓面積,將現有分散於旺角、沙田、港島東等多個辦公地點整合。

今年3月底,美國投行高盛在銅鑼灣利園三期租下9.3萬平方呎(約8640平方米)的辦公室,將後勤部門從中環中心遷出。

「一些中資銀行、保險公司、財富管理機構仍然在中環積極擴張,他們主要的目標是一些地標性超甲級寫字樓,比如國際金融中心、太古廣場、友邦金融中心等。」戴德梁行香港寫字樓部代理服務高級董事阮仲賢透露。

資料顯示,2016年中環甲級寫字樓新租賃成交達到50萬平方英尺,其中60%的租賃方是中資企業,這些中資企業又以中資金融機構為主,而2015年該比例僅為31%。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