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交流 多溝通

香港律政司司長  鄭若驊

 

為確保香港特區政府日後工作更貼近民情,行政長官上月宣布政府的施政風格需要變得更開放、更包容,聽取民意的工作也要革新,政府會與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士,以及年輕人會面交流,以保持政治觸覺和掌握社會脈搏。

作為香港特區政府團隊的一份子,我和我的同事在過去的一個多月,已經與不同的法律團體和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的專業人士見面,聆聽了他們對現時社會的看法,同時就行政長官新一份《施政報告》徵詢了他們的意見。我們會繼續與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界別的人士會晤,希望可以集思廣益,讓政府制訂切合市民需要的政策措施。

香港特區政府十分重視與年輕人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早前,我透過國際青年法律交流聯會的安排,跟一班法律學生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這班學生參加了香港青年內地法律專業實習計劃,剛剛在上海或北京的律師事務所、商業機構和仲裁機構完成一個多月的實習。他們在聚會中分享了實習時的所見所聞,也表示內地實習的經驗擴闊了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得悉國家在法律、經濟及民情等各方面的現況和發展。這些寶貴的經驗有助將來他們在執業過程中與內地或外國的法律界人士和企業的合作。他們明白必須將目光放遠,多留心國家和世界的發展,以開放態度接觸人和事,才能夠自我增值。

今次的聚會還安排了一些私人執業的大律師、事務律師,以及政府律師,與學生們分享不同法律範疇的工作經驗,讓他們可以為日後事業發展做好準備。我們也鼓勵學生們多點「走出去」,體驗不同法律制度的同時,亦可以擔當香港宣傳大使的角色,多些介紹香港的法律制度和優勢。我希望他們在學習之餘,也把握機會讓其他人多些了解香港。

與年輕的法律學生會面是律政司配合香港特區政府施政新風格的第一步,我與律政司的同事會繼續帶來新的安排,讓政府更能掌握民情,政策利民便民。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做人難,做「胡建人」難,做香港的「胡建人」難乎其難。

福建人,母語裡沒有輕唇音「f」,所以他們會把福建念成「胡建」。

爲什麽做香港的福建人難乎其難呢?一個段子這麼說:「福建人真的太難了,要牽制中國台灣,要抵禦颱風,要開漁船去釣魚島繞圈,要防廣東人的捕食,現在還要去教育香港『廢青』。」

一批人星期一晚(5日)在「三罷」集會後,於北角襲擊穿上黑衣的懷疑示威者。(畫面截圖)
一批人星期一晚(5日)在「三罷」集會後,於北角襲擊穿上黑衣的懷疑示威者。(畫面截圖)
在北角的襲擊中,一名黑衣男子右手及左腿上有疑刀傷。(Facebook截圖)

 

其中「要防廣東人的捕食」是說,福建人飽含大量蛋白質,所以愛好美食的廣東人就特別愛吃福建人。

段子而已,本來當不得真,沒想到許多人還就當了真!請看——

「燃爆!掌聲送給香港北角最勇敢的福建人!中國青年反擊『港獨』的血性!北角荃灣8月5日晚,非法示威者在街頭同北角當地閩南居民爆發衝突,在香港的福建鄉親全力反擊,保護正常街坊鄰居不被欺負!福建老鄉給力!」

北角在香港島東段,荃灣在新界西區,哪來的「北角荃灣」?媒體上講的是「北角及荃灣」,內地自媒體轉發來轉發去,就混為一談了。

不過,「福建老鄉給力」一句,符合在香港福建人的歷史事實。

來自福建同安縣的陳嘉庚是南洋以及香港的僑界領袖,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陳嘉庚定義了「漢奸」這個詞。1938年10月,陳嘉庚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陳嘉庚廢掉「中華民國」國號。1949年9月,陳嘉庚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出席北京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原先,中共打算沿用「中華民國」的國號,但陳嘉庚強烈反對,稱「中華民國」代表了腐朽政權,不應沿用,新中國應該跟中華民國劃清界限。經大會討論,決定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有人自發到尖沙咀碼頭的五支旗杆位置,重新升起國旗。(網絡圖片)

 

8月5日晚上,又有人把尖沙咀天星碼頭的國旗摘下來扔到海裡,一批市民趕到,將國旗重新升起。微信群組「福州人在香港」顯示,該群組有人參加了升旗行動之後在群組發佈升旗照片,並說:「我們福州人剛剛去把紅旗掛上去咯」。

香港福州十邑同鄉會可能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同鄉會,成立於1937年。1937年發生了盧溝橋事變,中日全面開戰,在香港的福州鄉親心系祖國,發起成立同鄉會,為祖國抗戰募捐。程老漢10年前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感動極了。

2010年7月,程老漢參加了一次同鄉會會議,當年6月福建南平發生特大洪災,所以那次會議有一個議題是給南平捐款賑災。當時的會長林明海說,現在,泉州同鄉會已經認捐多少多少,廈門同鄉會已經認捐多少多少,我們不能比他們少。程老漢聽到這話,感動極了。

有一個說法,香港740萬人口中,約有120萬是閩人,佔香港總人口近六分之一。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你最近有因為政見不同,而跟親友吵架嗎?」雅虎香港本周所做的這項調查顯示,45%網民最近曾因政見問題而跟親友吵架。調查又問:「如果遇上政見不同的親朋好友會怎麼辦?」73%的網民會選擇不談政治,免傷大家感情,有27%網民則選擇據理力爭,嘗試說服對方。

話說美國的「效忠宣誓」(英語:Pledge of Allegiance)通常只在國會、地方政府開大會時進行,有一些公立學校的學生也被要求宣誓。2018年荷李活電影《誓言(The Oath)》虛構了一個故事,說總統發佈行政命令,要求每一個公民都得重新宣誓效忠國家,宣誓的辦法是在誓詞上簽名。白宮女新聞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宣誓完全自願,絕不強求。宣誓效忠國家有什麽不對嗎?大多數人選擇宣誓。但有一部份自由主義者認為這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因而拒絕宣誓。

 

 

影片男主角就拒絕宣誓,他也要求妻子跟他一樣拒絕,還要求朋友、公司的下屬員工也拒絕。適逢聖誕假期,男主角的父母親來到他家過節,弟弟及其女友也從外地來團聚。男主角也要求父母和弟弟都不要去宣誓。其實他的做法已經違背了他自己的原則——別人(包括政府)都不能強求一個人宣誓或不宣誓。男主角跟影片中的美國政府一樣,表面上沒有強迫別人,但是得知別人要宣誓或者已經宣誓他就大為光火,就對人各種人身攻擊,大嘴噴出「蠢貨、納粹、混蛋」……

男主角的對立面、極端的自願宣誓派就跟極端自由派勢均力敵各不相讓。宣誓效忠國家你都不願意?你是國家的敵人,你是「蠢貨、納粹、混蛋……」

兩個極端,全是衝動型人格障礙,只會點火抓狂,一不小心就會突然爆發出非常強烈而又難以控制的憤怒情緒,並且還伴隨著行動,拳打腳踢,隨便什麽抄起來就掄就打。

所以,影片不僅只有不同觀點的對撞交鋒,還有往死裡下狠手的肢體衝突,差一點就搞出人命慘案。

影片跟香港無關,卻活脫脫地預言了2019年6月以來的香港社會動盪,又惟妙惟肖地再現了2014年(非法)佔中79天的香港社會撕裂。

 

 

曾記否,2014那年,香港多少父子反目?多少夫妻翻臉?多少戀人分手?多少朋友絕交?無名之輩不在媒體記錄中,而名導演指名道姓跟名演員割席,就載入媒體千秋萬代都可以檢索查閱到。

雅虎香港的這次民調還有一個題目意味深長,調查員問:「講錢傷感情還是講政治傷感情?」一位把墨鏡架在腦袋上中年男性回答:兩樣都不好。如果貼身的話,當然是錢啦。(調查員:講錢更傷感情?)當然啦。政見不同大家可以討論,借錢不還怎麼辦?

這位的回答非常香港,絕大多數香港人都這樣吧?


帶給中小型律師事務所的好消息

香港律政司司長 鄭若驊

 

今年年初司法部部長傅政華訪港時與我簽署了一份《會談紀要》,我很高興當中一些關於內地法律服務方面的開放措施已經成功落實。廣東省司法廳早前公布了《廣東省司法廳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律師事務所與內地律師事務所在廣東省實行合夥聯營試行辦法(2019年修訂)》,《試行辦法》於八月一日開始實施,為期三年。

《試行辦法》內值得留意的措施,包括取消在廣東省設立的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港方出資比例不得低於百分之三十的限制、可以用聯營律師事務所的名義聘用港澳及內地的律師、聯營律師事務所可受理及承辦行政訴訟法律事務,以及香港律師事務所和內地律師事務所的設立年限、工作業績等資質可共同作為評定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內地業務資質的依據等等。這些措施令兩地的律師事務所在設立合夥聯營及人事聘用方面等更有彈性。

香港的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一直備受推崇,亦擁有很多專門法律領域的人才。《試行辦法》可以鼓勵更多內地及香港的律師事務所,特別是一些中小型律師事務所,設立合夥聯營,提供一站式跨法域法律服務,為香港法律界在大灣區帶來更多機遇。

我和律政司的同事會繼續與司法部及其他相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爭取盡快落實其他的措施。

最後,我希望藉著這個機會感謝律政司的同事,他們盡心盡力與內地部門積極商討,才能令到這些措施得以成功落實。此外,我也想多謝香港律師會和一班代表香港中小型律師事務所的人士,他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令我們制定措施時可以更加到位和回應業界的需要。


科學創新 服務用心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香港天文台在7月2日發出今年首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踏入夏季,香港天氣炎熱潮濕,亦是最有可能受颱風影響的時候。去年共有6個熱帶氣旋襲港,包括維持10小時「10號波」的超強颱風「山竹」。天文台預測今年全年有4至7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

很多人對香港天文台很好奇,它是如何應用科技來預測天氣?上兩星期(7月15日)我連同四名「與香港同行」計劃的中學生,以及三名參加香港特區政府主辦暑期實習計劃的大學生到訪香港天文台,了解部門透過科學和多元合作,提供氣象及相關服務,提高本港防禦天災的能力。

當日我們參觀了「天文台心臟地帶」- 天氣預測總部,在岑智明台長親自引領及天文台其他專業同事的介紹下,了解天文台如何向公眾及航空、航海、工業和工程界別提供24小時天氣預報服務,以及輻射監測工作。

 

天氣變化與所有市民息息相關,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每天出門前都會打開「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查閱當日最新天氣預測。天文台早於2010年推出「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至今總下載次數超越780萬。除查閱天氣預報與最新警告,我們亦可透過定位服務開啟定點天氣及定點降雨預報服務,讓市民在不同地點也可掌握該區的第一手天氣資訊。

此外,天文台亦從多方面加強與市民溝通交流,其中「香港天文台 HKO」Facebook專頁適時發放天氣資訊與氣象知識,短短一年多,追蹤人數已超過15萬。相信大家對去年超強颱風「山竹」造成的破壞記憶猶新,天文台在「山竹」襲港前連續多日透過Facebook專頁發出預警,提醒公眾及早防範,風暴影響香港期間不斷更新各區風力與風暴潮等資訊。

我們經常在夏季收到天文台發出的「酷熱天氣警告」,提醒市民慎防中暑,這是天文台自行研發的「暑熱壓力測量系統」監測。系統經過不斷改良,在2009年成功在香港註冊成為專利,為適時向市民發出酷熱天氣信息發揮很大作用。

航空氣象亦是天文台致力研究的重要範疇,天文台在2002年開創全球首套業務應用「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為機場預測及發出風切變預警,保障飛行安全。系統在2009年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全年大獎,全球多國參考了香港經驗,亦安裝了類似的激光雷達風切變警告系統。現時香港國際機場安裝了多台激光雷達,用作監測風切變、建築物及飛機產生的湍流。世界氣象組織亦於2018年委任天文台作為多普勒激光雷達航空應用試驗平台。

為配合航機上的「無紙化機艙」,天文台亦與航空界合作,推出「我的航班天氣」電子飛行包天氣流動應用程式,讓天氣資訊活現在平板電腦上。這是全球首個由官方氣象機構自行研發的同類型應用程式。在配備無線網絡的航機上,機組人員可在飛行途中下載最新氣象資訊。另外,天文台亦正與香港機場管理局合作,擬於今年(2019年)內透過香港國際機場的流動應用程式,為旅客提供超過300個目的地機場的天氣信息。

在國際領域方面,天文台與世界氣象組織於2018年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並獲指定為亞洲區的「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這充分肯定天文台在利用臨近預報技術預測惡劣天氣方面的地位舉足輕重。特別一提,天文台自行開發、名為「小渦旋」的臨近預報系統,亦榮獲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中的商業方案大獎及商業方案(商業及公營機構)獎金獎。

此外,香港天文台亦為世界氣象組織推出新版本的「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SWIC 2.0),並正更新「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網站」,以匯集各地官方氣象服務機構就重大天氣、水文和氣候事件發出的權威警告信息。

另一方面,香港天文台、中國民用航空局及中國氣象局聯合建立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於去年正式運作。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提供天氣監測平台,就可能影響航空運作的雷暴、湍流、積冰等危險天氣發出預報及預警,供鄰近國家及地區的氣象機構和航空業界參考。同時,中心亦提供一個平台,讓各地預報員協調危險天氣資料的內容,共同提升預報水平。

天文台走過百年歲月,為香港服務之餘亦在世界氣象工作及科技應用方面取得國際領先地位,成就得來不易。此外,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於今年(2019年)6月獲選為世界氣象組織的「天氣、氣候、水及相關環境服務與應用委員會」其中一位聯合副主席,更凸顯天文台和台長的貢獻得到國際社會認同和正面評價,實屬港人的驕傲。

香港天文台以七個英文字母(SCIENCE科學) (竭誠服務Serve、用心關懷Care、靈活創新Innovate、熱誠不懈Ethuse、培育傳承Nurture、群策群力Collaborate、追求卓越Excel)連成一起作為核心價值。天文台同事「以科學保障生命安全,共創美好社會,成為卓越典範」的理念和工作熱誠,為當日隨行的「與香港同行」計劃的學生及大學暑期實習生添加正能量,開拓他們的視野。

天文台的訪問很有啟發性。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在國際層面不同範疇享有領先地位,令港人引以為傲。這亦令我聯想到天氣縱然陰晴不定,遇到風浪,只要沉著應對,再大風雨過後總會有晴天。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紐約時報》中文網本周推出一篇文章,認為房價高、收入低、住房小是造成6月以來香港騷亂的「經濟根源」。

程老漢實難苟同。

文章說,「(香港)近五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困中。」這句話,數字對,但數字所代表的意義被文章扭曲了。

數字來自港府。2018年11月19日,港府公佈了本港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2017年全港貧窮人口有137.7萬,貧窮率為20.1%。

請注意,港府講的是相對貧窮而不是絕對貧窮。相對貧窮指的是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異,這種差異將會永遠存在。舉例說,香港有5戶人口,2016年其收入從少到多依次是10、20、30、40、5000,那麼,收入為10的那五分之一戶就是貧窮人口。到了2017年,大家的收入都提高了,這5戶香港人收入依次是20、30、40、50、5500,收入為20的那五分之一戶就是貧窮人口。這種貧窮人口永遠都存在,不可能消除。事實是,香港的經濟很好,失業率極低。

 

 

《紐約時報》的文章又以圖片的方式說,香港的人均居住空間160平方尺,遠低於外國城市,紐約市的停車位都153平方尺;巴黎公寓人均388平方尺;紐約公寓人均414平方尺。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的數字也是對的。港府統計處2017年11月公佈的本港人均居住面積為161平方尺。比巴黎、紐約差很多,若跟北京和東京比,差距就不大。北京209平方尺、東京201平方尺。從實際生活來說,人均居住161平方尺,並不悲慘。
悲慘的是住劏房。《紐約時報》文章在上述圖片中指出,住劏房的香港人,人均居住面積48平方尺。文章說,有21萬人住在劏房裡。

文章的標題是《高房價、低收入、「棺材房」:香港抗議的經濟根源》,這個標題,解釋不了何以今夏多次抗議行動來了比21萬多得多的人;也解釋不了何以今夏的每次抗議行動都沒有提出關於收入和住房的訴求;也解釋不了,何以在社交媒體上寫出「黑警死全家」的是體面的為人師表者,事業成功,工資很高。

文章的分析不是失之於簡單,而是誤導,會讓當局者以為給經濟好處就能解決問題。事實上,給經濟好處並不能解決問題。港人說了,我要的是玫瑰,你卻給我蘋果。就好比一個嬰兒不停啼哭,他的爸爸不停地泡奶粉喂他,卻無論如何都止不住孩子的啼哭。孩子的媽媽過來一看,孩子拉屎了。給孩子洗了屁股換了乾淨的尿布之後,孩子立馬不哭了。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失之於簡單。頭痛醫腳腳痛醫頭呢?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6月以來,香港人忙忙亂亂,忙亂到忘記一件事,直到政府主動說起大家才想起來:原來,按2017年公佈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政府已經如期於今年6月在藍圖所規劃的一些地方安裝了首批50個智慧燈柱,未來3年將陸續安裝400個。

香港許多人瞬間就把眼光從街頭路面轉向路旁的燈柱,眼裡滿滿都是警惕和憂慮。
政府官員強調,智慧燈柱主要是爲了配合5G發展,是作為5G基站而建設,其它的功能是順帶的。考慮到市民的憂慮,目前只會啟用:

1.收集交通快拍;2.氣象;3.空氣質素等 3 方面的資訊。

不過這些解釋並不能釋除港人的疑慮。他們認為,現在不設置人臉識別功能,不等於永遠都不設置。

雖然每個人的臉都是公開示人,但港人對人臉識別的憂慮歷來深切。出入境香港,要驗身份證和指紋,但就不驗臉。

跟香港緊挨著的深圳,就加上了驗臉。

內地人的隱私權觀念比較淡薄。出入境驗臉,行。滿街都是監控裝置,行。監控裝置加上人臉識別功能,行。總之怎麼都行,不在乎。

到2017年底,中國內地已有 1.7 億台監控器,預計幾年內還要新增 4 億台,而且許多監控器後端都裝有能夠識別人臉的人工智能。

魯迅老師講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AI時代,螃蟹遍地,美國舊金山市反魯迅之道而行之,成為全球第一個「不吃螃蟹」的城市。舊金山的立法部門5月中旬通過一條禁令,禁止該市所有單位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包括警察局等政府部門。

香港還沒有舊金山人那麼害怕,政府說等到大家有共識了,才推進人臉識別監控,而市民除表示擔憂之外,似乎還沒有進一步的行動。

科技帶給人類的,不一定全是好東西,但人類仍會不顧一切地發展科技。遠古的人類從四條腿走路直立起來兩條腿走路,給人類帶來了很多好處,也帶來了很多壞處,比如胃下垂、腰骨痛、痔瘡等等毛病都是直立給人類帶來的,你要因此立法禁止人類直立嗎?你想回到四條腿走路?

監控系統雖然無處不在,但如果你沒什麽特殊表現,其實它是懶得關注你的。而智能時代,被全面監控是人類共同命運。程老漢對此欣然接受,過去、現在和將來,程老漢都不會在意被人看到或監控到。監控系統只監控公共場所又不監控私人的臥室茅房,怕啥?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屯門公園自娛區」,這7個字已經成為搜索引擎上的一個熱門詞條,你剛在對話框輸入「屯門」兩個字,「屯門公園自娛區」就跳了出來。這表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這個詞條被很多人檢索過。

屯門公園自娛區出名,源於7月6日的一場遊行,遊行的旗號是「光復屯門公園」行動。

「光復」云云,乃針對「淪陷」而來。屯門公園何時淪陷了?淪陷於誰?

看看遊行的標語口號,便知端倪。這場遊行,約300多人(大會表示有一萬人)參加,他們打出的標語有:「屯門大媽,阻住大家」、「光復屯門,刻不容緩」;喊出的口號有:「大媽成日演唱會、附近居民耳受罪」、「屯門大媽多、嚇親細路哥」口號。

他們說,屯門公園自娛區聲浪太高,女人很浪。聲高,是指有人在自娛區用擴音器播放音樂;人浪,是有人被指控在自娛區「跳豔舞」。

 

大批香港市民在酷熱下遊行,表達對屯門公園大媽表演有傷風化及滋擾的不滿。

 

聲高擾居民,豔舞傷風化,這還了得!9日,屯門區議會召開大會,會議在沒有區議員反對下,通過要求康文署「取消公園內自娛區」的議案,並將意見交予康文署。不過,取消與否還要看康文署,區議會說了不算。

可是,康文署膽敢不取消?小心遊行者包圍康文署!所以,那邊廂屯門區議會會議剛結束,這邊廂康文署當即停止接受使用自娛區的新申請。

世界上所有的公園,歷來允許遊人自娛自樂,或唱歌或跳舞,無須申請。而香港屯門公園格外不同,來這裡唱歌跳舞要向康文署提出申請,並且要在限定的「自娛區」裡進行。由於申請人多,還要通過抽籤才能取得自娛區使用權。現在可好,不接受新申請了。

媒體報道說,屯門居民英姐不同意取消自娛區。她說,自娛區由康文署管理,器材由署方提供,音量受制,並非噪音源頭。而且她持有康文署發出的認可牌照,表演是「合法」的。

不過,康文署被遊行隊伍嚇壞,表示說對取消自娛區持開放態度。

言下之意,實在要取消那就取消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務員做事就是這樣,古今一體,並無例外。

現在是遊行治港嗎?有理冇理,就看遊行人數多少?

萬一過些日子,公園裡的伯伯婆婆們也組織一次遊行,堅決要求維持屯門公園自娛區,如何是好?

【聲明】本文作者從來不曾、今後也不會到這地球上任何一處的公園裡聽歌唱歌觀舞跳舞打賞拿錢,與本地球上任何一處公園的自娛區都無利害關係。


「放榜在即 多元出路
順境不驕 逆境不餒」

 

香港律政司長  鄭若驊

 

配合特區政府施政新風,政府團隊會多聆聽,加強就不同政策或社會關心的議題,與跨階層和不同背景的市民溝通,以更好地掌握社會脈搏,並希望透過主動接觸青年,了解關心他們的需要,確保施政更到位。

上周我分別與不同政黨的立法會議員會晤,就如何盡快處理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議程及讓香港重新出發坦誠溝通。

本周三(7月10日)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文憑試)放榜日。考獲理想成績的同學固然高興,成績未如理想的同學,亦不用灰心,只要抱著「順境不驕,逆境不餒」的信念,靈活地換另一條跑道繼續努力奮鬥,同樣可達目的地,追尋個人夢想。

我寄語同學們,文憑試只是人生馬拉松的其中一段很短路程,並非終點。今時今日,「一試定終生」的說法已不合時宜。大學不是唯一的升學途徑,社會亦逐步改變過去「非讀大學不可」的傳統觀念。同學們應將目光放遠,按着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訂定清晰的目標,努力上進,不斷學習,前路必然是一條康莊大道。

報考文憑試的總人數持續下跌至今年的56 305人,而本港有22所可頒授本地學位的專上院校提供約300個學士學位課程和400個副學位課程。本地各類課程所提供的學額接近七萬個,足以滿足所有符合相關入學要求的文憑試畢業生在本港升學,同時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升學選擇。

政府重視培育青年人,為他們提供優質教育。事實上,政府視教育開支為投資,因為人力資源是香港的重要資產。2019/20年度,教育方面的經常開支預算為906億元,佔政府總經常性開支的比例超過五分之一,高踞首位。

在公帑資助界別方面,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公帑資助大學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維持每年15 000個。受惠於公帑資助和自資專上教育兩個界別的發展,適齡人口組別中約有一半年青人能夠入讀學士學位程度的課程,若計及入讀副學位課程的學生,現時修讀專上課程的年青人超過七成。以2018/19學年為例,近兩萬名本地學生獲取錄入讀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開辦的資助學士學位課程(包括高年級入學),另外有約一萬名新生入讀政府資助的副學位課程(由職業訓練局和教資會資助大學開辦)。自資界別方面,獲取錄入讀「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下37個課程的新生約1 800人。另外亦有約11 000人入讀其他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當中大部分獲政府每年提供免入息審查資助。而入讀自資副學位課程的新生則有近18 000人。

此外,政府積極提升副學位畢業生的升學銜接,在2018/19學年教資會資助的學士學位課程高年級收生學額增至每年5 000名,讓更多表現優秀的副學位畢業生升讀資助學士學位課程。

由2017/18學年起,文憑試考獲「3322」或以上成績的合資格同學獲提供每年約30,000元免入息審查的資助,升讀本港指定自資院校的首年學士學位課程。副學位畢業生升讀指定院校的相關銜接學位課程,亦可獲資助。

「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由2018/19學年開始恆常化,資助學額會由每屆約1 000名增加至約3 000名,資助學生修讀指定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涵蓋護理、建築及工程、創意工業、物流、檢測及認證、電腦科學、運動及康樂、金融科技、保險,以及旅遊及款待等十大範疇,讓年青人各展抱負。政府將由2019/20學年起透過該資助計劃資助每屆約2 000名學生修讀指定的自資副學位課程。已入讀有關課程的學生屆時亦可享有資助。

除了傳統的升學選擇,職業專才教育(職專教育)課程是另一個選擇。政府致力推動職專教育,培養年青人專業知識、實用技能和應有的態度,讓他們發揮所長。職專教育涵蓋不同程度的全日制及兼讀制課程,包括學士學位、副學位、毅進文憑等。

職專教育絕不遜於傳統學術教育,以專業及職業資歷為基礎,著重理論與實踐並重,讓年青人獲取專業的工作技能,學以致用。職專教育的畢業同學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同學們只要達到入學要求便可繼續修讀高級文憑或專業文憑,及後也可升讀以專業/職業為本的學士學位課程。

升學以外,投身職場一樣可以實踐夢想。年青人可突破傳統的職業觀念及地域限制,勇於嘗試多元及多階進出的升學或就業途徑,規劃自己的人生發展藍圖。

機會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論同學繼續升學或投身職場,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投身職場後可持續進修,努力增值,裝備自己,確立個人發展的優勢。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漲聲又起,漲聲又起!不是掌聲,是漲聲,香港樓價漲聲又起,已經連漲6個月。

香港房屋市場,本周有一個歷史性數字引人注目——黃大仙鳳德邨有公屋3房戶以526萬元易手,成交價創全港未補地價公屋新高。

這是過去3個月來,未補地價的二手公屋售價第三度創出紀錄。上兩個紀錄是:黃大仙下邨一套低層、實用面積544方呎的公屋,以456萬元成交;鴨脷洲利東邨一套高層、實用面積490方呎的公屋,以450萬元易手。

 

同一個富雅花園的單位,左圖為未補地價的592平方呎,售予綠表人士,叫價499萬港元;右圖為已補地價的413平方呎,自由交易,叫價600萬港元。

 

饒是如此,還是壓不下公屋交易之熾熱。今年上半年未補價公屋居屋交易達1515宗,是3年來最旺。

公屋貴成這樣,私人樓宇就不消多說了。港府差餉物業估價署的5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96.8點,創歷史新高。

香港房屋爲什麽這樣貴?

答案就4個字:人多、地少。

香港人口變化的總趨勢就是連年增長。

雖然香港本地的生育率連年下降,但香港的人口每年每月每天都有「凈流入」,就是從內地來的、持單程證的、來了就在香港扎根的人口,每天150個配額。這本是爲了解決香港人內地配偶及子女來港團聚的政策,意想不到為香港創造了一個源源不斷的人口輸入來源。

有香港人呼籲不讓這些內地人來香港,因為香港已經很擠了。多年前,還是政務司長的林鄭月娥就說過,不能不讓這些內地人來香港定居,因為這些內地人都是我們香港人的親人。

以上講的是人多。

地少就不言自明了,但香港的地少不是天定而是人為。

內陸城市,老祖宗留下來多少土地現在還是多少土地,一寸都不會增加。這叫「天定」。

但是香港不同,香港是海島,四周都是海,加上科技發達,生產力先進,解決土地問題本來可以填海造地「無中生有」。全世界所有的濱海或海島地區,都會填海造地。新加坡就是靠填海,把國土面積從580平方公里變成714平方公里。

奈何香港填海造地遇上了極端環保主義者,他們要保護水中生物,不讓填海,他們說填海會破壞海洋生態,影響水中生物生活。

世界上總有這樣的人,自己有房住,就不管同一個城市沒房住的其他人。就像那些反對香港人內地配偶和子女來港團聚的人,自己全家都在香港,就不管別的香港人骨肉分離。

去年10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在未來20年至30年的時間裡,填海建造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供70萬至110萬人居住。
經過這半年來的社會撕裂,程老漢對「明日大嶼願景」的前景感到極度悲觀。

7月4日,立法會行政管理委員會召開會議,會議達成共識,鑑於立法會遭到嚴重破壞,相信立法會大會和財委會10月前都不能開會。

那就慢慢耗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