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不怕辦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香港有人提出,要在鄰近香港的珠海、中山及惠州等城市覓地建「香港村」,興建大量房屋,只限港人居住,並在當地引入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配備由香港管理的商場、街市和醫院等。

程老漢聞訊驚呆了。

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香港樓價高、租金貴、生活空間狹小擠迫、營商成本高企。但香港真的沒地了,郊野公園不能犧牲,填海又會遭遇環保爭拗,阻力巨大……猛一回頭,把眼睛望向祖國內地,廣袤的土地啊那麼那麼多,讓我們一頭紮進你寬闊的懷抱吧!

提出這個大膽創意的人承認,「香港村」的建議已在去年提出,他們也曾接觸過廣東的省市官員,但「對方回應指當地土地供應也很緊張,甚至已開發的地比香港還多。」

這個回應跟直接回絕有什麽區別?

但創意人不甘心,表示會「繼續透過不同途徑爭取」。意思就是,他們要把這個提議弄去北京,讓中央來壓廣東。

真會撒嬌。

這些年來,有一些香港人,有問題就推給內地,遇困難又想著佔內地便宜。

水貨客滋擾香港,有些香港人就說是內地水貨客造成的,逼著內地政府將深圳居民原先每天都可自由進出香港的「一簽多行」,改成一周衹能來香港一次的「一周一行」。

最諷刺的是,給內地人香港自由行,讓深圳居民每天自由進出,恰恰是港府早些年向中央要的。

2003年是個羊年,經歷了九八年金融風暴和非典型肺炎襲擊的香港非常蕭條,為刺激香港經濟,港府請求中央開放內地遊客到訪香港。當時國務院一位領導說:「你們好好考慮清楚了,這門一旦打開是關不上的。」港府回答說,香港有信心,中央請放心。
大約就是從那時開始的吧,香港人學會了「等靠要」:等著天上掉餡餅、背靠大樹好乘涼、伸手要福利。香港一些人對這三個字的意思可能不大瞭解,但是做起來已經有模有樣甚至堪稱嫺熟。

結果呢?2015年,又一個羊年到來了,上一個羊年打開的門,開了一輪之後,硬生生被關上了,深圳居民「一簽多行」被改成「一週一行」。

「始亂終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內地改革開放的意義之一是市場化。40年來,內地人逐漸適應了靠市場而非靠市長。殊不料,40年後有些香港人來了個逆行,從原先的靠市場改成靠「市長」了,市長不樂意他們還找省長,省長不樂意他們還找中央。

同樣也是海島城市的新加坡衹能靠填海來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他們沒處找「市長」撒嬌去,衹能靠自己。


(轉自微信公號「甜甜餘味」7日文章)

3月5日,美國國務院官網發佈國務卿蓬佩奧近日接受採訪的實錄。

蓬佩奧表示目前美中經貿談判進展不錯,但他強調,美中兩國達成的任何經貿協議必須保護美國人民尤其是美國農民的利益,否則美方也可能放棄與中方達成協議。

早前,中美第七輪磋商階段,美國農業部長珀杜在Twitter上透露,中國承諾再購買1000萬噸美國大豆,特朗普當即轉發,由大豆領銜的中美農產品貿易由此倍受關注。

農產品在中美經貿領域真的這麼重要?

既然美方那麼在意,那麼中方加大從美國的農產品進口是不是就是妥協和讓步?

中國不是農業大國嗎,我們自己加把勁,把產量搞上去行不行?

逐條來看。

1.自己種化算,還是買更化算?

說到從美國進口農產品,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咦,我們自己不就是農業大國嗎?怎麼反而要從工業大國進口農產品?

沒錯,我們的農業總產量是高,但是一到人均,就遠遠算不上多了,這一點很好理解。

從美國進口農產品有什麼道理呢?

首先,從自然條件來看,美國的緯度跟中國差不多,總耕地面積389,690,414英畝(約23.66億畝)(來源:美國國家農業統計局2012年統計資料);中國的總耕地面積截至2016年度是20.24億畝,與2015年底相比淨減少115.3萬畝(來源:自然資源部《2016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主要資料結果》)。再考慮到兩國的人口和機械化程度,美國的農業可以說先天佔優。

其次,從生產效率來看,根據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中心資料(下圖),有分析指出:受土壤、種子、技術等各方面影響,美國玉米、大豆平均單產分別是我國的1.42倍、1.49倍,而我國的小麥畝產是美國的2.59倍。此外,我國糧食種植總成本明顯高於美國,主要體現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

很明顯,我們自己種大豆種玉米,成本多,單產低,不是我們的強項,而美國卻恰好相反。這也正是國際貿易之所以能夠實現的基礎:國與國間的比較優勢。從美國買大豆買玉米,看起來花了錢,實際上比自己種更省錢。

2.自身需求不斷增長

根據農業農村部及海關總署的公開資料: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9553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3258萬噸,從巴西進口5093萬噸;2018年中國大豆進口8803.1萬噸,同比減少7.9%,自2012年以來首次出現減少。其中,從美國進口1664萬噸,下降49.4%,佔18.9%;從巴西進口6608.2萬噸,增長29.8%,佔75.1%。

這些資料說明什麼?一是大豆的需求在逐年增長,只有2018年是個例外;二是大豆進口量非常龐大,有外媒評價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大豆進口市場史無前例的「億噸之國」;三是說明大豆消費是剛需,不從美國也要從其他國家進口。

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大豆?中國的植物油消費早就不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按人頭供應,再加上猛增的肉蛋奶類消費,養殖業對加工飼料的需求突飛猛進,進口大豆提供的油和榨油剩下的豆粕自然越來越不可或缺。

3.保證主糧自給自足的戰略需要

基辛格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論點:「誰控制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掌握貨幣發行權,誰就掌握了世界。」糧食,對一個國家來說,始終都具有戰略儲備的地位。

 

(來源:國家統計局關於2018年糧食產量公告)

以2018年中國糧食產量情況來看,豆類單位面積產量1882公斤/公頃,作為主糧的稻穀和小麥則是7027公斤/公頃和5416公斤/公頃,分別是豆類的3.73倍和2.88倍。也就是說,如果中國選擇自主大規模種植大豆這種畝產較低的作物,比如種1億噸大豆,就相當於要擠佔3.7億噸稻穀或2.8噸小麥的耕地面積,而2018年我們全國的糧食總產量不過6.58億噸,其中穀物產量6.10億噸,大豆這一佔,糧食肯定不夠吃了。

為了我們的糧食安全底線,為了保證主糧的「自給自足」,除了主糧,通過進口管道滿足包括大豆、玉米之類的農產品需求顯然是最理性的選擇。

4.發達的美國農業

得益於優渥的自然地理條件,大型農場經營和機械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發達國家。雖然農業人口僅佔2%,但是其糧食總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5,玉米、大豆、小麥產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一和第三位,僅次於中國和印度(據駐美國使館經商參處公開信息),其中玉米和大豆產量全球佔比超1/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2018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超過1440億美元。

農業,對美國來說,不僅意味著不容小視的經濟價值,更具有全球糧食市場話語權的特殊作用。正如蓬佩奧在採訪中強調的:「不斷發展的農業經濟有利於維護美國國家安全。」

5.中國市場

2017財政年度,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收入達到220億美元,中國成為美國農產品頭號出口市場,出口量最多的依次是大豆、粗糧穀物(比如玉米)、皮革、豬肉及豬肉製品、棉花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大豆出口總量約6成都出口到中國,這也是為什麼中方在中美交鋒階段,能用大豆作為反制工具的重要原因。

反制效果顯而易見。

根據美國農業部報告,截至2018年12月1日,美國大豆庫存達到37.36億蒲式耳,創下紀錄新高,出口量遠遠低於一年前同期。「美國大豆運輸逆差主要是因為中國」(The deficit in U.S. soybean shipments is primarily related to China),報告指出。與此同時,正如路透社此前所說:在過去一年間,來自巴西、阿根廷、衣索比亞、俄羅斯等多個大豆出口國的農民都感受到了中國市場的價值所在,「中國買家的選擇是多樣」。

除票倉價值,現在對十個大豆生意受影響的農業州來說,更迫在眉睫的是:種植季已經來臨,農民們該種植什麼?

荷蘭合作銀行高級農產品分析師Michael Magdovitz就指出:「美國農民持有創紀錄的大豆庫存,他們必須儘快決定要種什麼農作物。除非看到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有更多進展,否則他們可能會更積極出售這些庫存。」

只有通過與中方達成一致,恢復中國市場,美國農民才能得到清晰的答案,毫無疑問這也是美國政府的訴求。(國務卿蓬佩奧剛剛到訪的愛荷華州就是美國大豆產量第二高的州,他在這接受媒體採訪並發表講話。)

6.毫不違和的農產品貿易

實事求是地說,只要保護好國內的主糧生產,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理性且有利:可以更好滿足中國老百姓食品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可以為農業提質增效提供更多時間空間。簡單地將美國有好處就等同於我們吃虧,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在農產品生意上實現互利共贏,不僅能給美方發佈「談判取得成功」的社交網Twitter加點料,也是最符合兩國人民實際需求的點,是中美做生意「最大公約數」的體現。何樂而不為?

(原題為《中美做生意,農產品有多重要?》)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香港國際機場兩條跑道每小時能處理的航機升降量的上限是68架次,2016年5月起就已經達到這個上限。到今年,升降量飽和問題更加突出。近日,香港TVB報道說,進入2019年,香港國際機場曾有過單日飛機升降量達1200多架次,創出新高。

這時回頭一看,就會慶倖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工程已於2016年8月展開,預計8年建成,2024年啟用。

跟香港所有的大型基建一樣,第三跑道的建設也經歷了環保爭拗、司法覆核。
反對建設第三跑道,還不止於環保爭拗,更有一種觀點說建第三跑道沒有用,最著名的反對意見是拿一間食肆男廁的第三個尿兜來比喻第三跑道。

有意見以一間食肆男廁的第三個尿兜來比喻香港機場第三跑道。

反對者說,有間食肆男廁裡原有兩個並排的尿兜,因客人太多,尿兜不夠用,老闆就請人在兩個尿兜之外增建第三個尿兜。建好之後發現不解決問題,「兩個尿兜的使用者佔用同一空間,互不相容,建有兩個尿兜也沒有用,現實裡只有一個客人可以在此小便。」

拿尿兜比機場跑道,虧他想得出來。

興建中的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

問題是跑道並非尿兜,用途不同,用法更不一樣。比如,飛機在機場跑道上有升有降,而男人衹會往尿兜撒尿而不會從尿兜裡回收尿。香港機管局說,第三跑道衹有一個降落用途,飛機不會從第三跑道起飛。假如硬要套尿兜論,這就好比第三個尿兜那裡站著的男人並不撒尿,衹在尿兜前側身立正,等第二尿兜那個男人撒尿完畢騰出空間,他這才開始撒尿,而下一個男人已經站在第二個尿兜那裡側身立正等候……假如,食肆裡有一個具專業水準的調度員負責調度客人使用尿兜,這第三個尿兜的作用就能夠發揮得更加好。

一直沒看見有機場專家出面駁斥尿兜論,程老漢為此感到迷惑,以為專家被尿兜震趴下。

後來,聽了郭德綱的相聲,恍然大悟。

北京相聲名家郭德綱這樣說:「我和火箭科學家說,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燒柴,最好是煤,煤還得選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學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輸了!」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陳茂波被某些香港人標籤為「史上最廢財政司司長」,但程老漢非常支持他,認為他是「史上最忠誠財政司司長」。忠誠於誰?忠誠於香港的納稅人。

2017/18年度,港府收穫千億財政盈餘、積累萬億財政儲備,香港的敗家仔政客們聞風而動,又來鼓搗,非要把這些錢拿出來「派糖」。他們見記者、寫文章,狂轟陳茂波。

陳茂波去年曾預估,本財政年度頭9個月綜合盈餘可能是400億元,但最近統計出來是590億元,比陳茂波的預估數多了很多。有議員借題發揮,說陳茂波是「唱衰經濟」、「靠嚇」,「出口術(忽悠)」,是以詭計欺騙市民,做法可恥。

曾因涉及疑囤地及劏房等醜聞的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其民望持續在45分以下,網民自製圖片挖苦。

香港歷任財政司長都會以保守審慎的態度預估香港的財政盈餘,這是穩健理財之道,怎麼是唱衰呢?再說了,預估衹是大致推算,推算得再不準確也扯不上欺騙啊,又何恥之有?

陳茂波做好本份,守住政府庫房。

有立法會議員形容陳茂波如此作為是為政府不派糖做鋪墊,意圖「撳住荷包」拒「派糖」。

「撳」是「按」的意思,「撳住荷包」就是「護住荷包」的意思。這正是程老漢支持陳茂波的原因,為納稅人「撳住荷包」,陳茂波好樣的!

某些敗家仔政客之所以要如此不依不饒謀奪財政盈餘,就兩個目的:首先是慷納稅人之慨邀買選票;二是順便為自己撈取幾千塊錢好處,他們要的是政府全面派糖,全體香港人不論貧富人人「雨露均沾」。

香港立法會議員月薪9萬多元,另外還有各種雜費津貼,幹滿一屆(4年),可拿到1690萬元。程老漢實在不明白,如此高薪厚職的他們,真的缺那幾千塊錢嗎?

政府財政盈餘多了,最應該做的是扶貧扶弱扶老扶幼,給真正有需要的人群更多的關懷和補貼。

還多?那就向納稅人提供稅務優惠啊!香港的財富是納稅人創造的,應該向納稅人致敬。

再多財政盈餘都不應該一哄而上人人分而食之。把錢派給經濟不貧身體不弱的人幹什麼?派給他們好讓他們開派對嗎?

法國黃背心運動已經鬧了三個月,把個大好國家鬧得七葷八素了還不肯罷休,說要鬧到馬克龍總統拿出「惠民措施」為止。程老漢把這話翻譯一下好了:他們要鬧到讓納稅人大出血為止。

可恨啊那些幕後的黑手,納稅人的公敵!

馬基雅維利的《君王論》裡有一個著名論斷:在慷慨和吝嗇方面,「明智之士寧願承受吝嗇之名,因為它雖然帶來醜名但是不引起憎恨,而追求慷慨之譽,則必然招致貪婪之名,而貪婪之名則使醜名與憎恨兩者俱來。」

陳茂波撐企業,香港的打工仔應該撐陳茂波,向敗家子政客大聲說不。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香港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嚴格依照法律條文辦事,絕無苟且。

不過香港這個優點,好像隨時可能變成缺點。

比如,2018年7月,28名網約車優步(Uber)司機被裁定非法載客取酬罪成,各罰款數千元。判詞指出,根據現行法例,沒有運營許可證而收酬載客就是違法行為。這事讓香港很丟臉,簡直就像釣魚執法——優步是由香港政府投資推廣署引進,巧舌如簧把人家哄來投資,到頭來又說人家犯罪,害司機們受罰,優步香港公司也被突擊搜查,職員被捕。就連審案的法官也一邊判那些司機罪成,一邊又替他們打抱不平。他說,香港的法律制訂落後於科技,呼籲政府儘快想出解決方法。

Uber獲邀投資,但旗下司機卻受罰。

最近,輪到港府來領教香港這個缺點的厲害了。

為了「關愛」一部分因為有收入而未能享受綜援津貼的、因為收入不高而未能享受到稅務減免優惠的人群,港府推出「關愛共享計劃」,向合資格人士每人派發4000元。

1月21日,政府開始派發申請表。沒想到,首批印製的100萬份申請表,半天之內派光,晚一步的市民竟然拿不到申請表了。

這就引發各種不滿和批評。許多人責問,為什麼不在互聯網上建立系統讓大家上網遞交申請呢?

政務司長張建宗表示,網上申請系統連招標帶設計,可能需時18個月,時間來不及。

招標,是特區政府幾乎一切公共事務必經的一道程式。政府工程、政府採購、經營權、許可證……都要招標。

或問,有些急事,比如這次的「關愛共享計劃」,能不能特事特辦,跳過招標這道坎,直接就找可靠的專業人員來做呢?答案是不能,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利益輸送,可能導致政府官員貪污受賄。

港府推出的「關愛共享計劃」最近招來坊間不少爭議。

就在港府因派發「關愛共享計劃」申請表而被罵得滿頭包的同時,香港有媒體爆料說,水務署3年前有3項工程判予律政司長鄭若驊丈夫潘樂陶的安樂工程公司,全未經公開招標。

反對派議員聞風而動,要來個窮追猛打。

水務署回應說,上述工程全部均屬安樂原本投得的合約,全部工程的批出符合規定。

涉事人潘樂陶始終不做回應,「你再問多100次,我都不會答你這個問題」。端的是老神在在。

你看,只要你做足功課,該招標的招標,該投標的投標,任他怎樣起底揭蓋,你都安如泰山。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港府寧願事倍功半、耗資3億行政費去印製派發「關愛共享計劃申請表」,也絕不繞過招標程式直接建立網上申請系統的根本原因。

相當墨守成規,可也相當安全對吧?優點乎?缺點乎?


保障公眾健康 控煙責無旁貸 (13/2/2019)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長 陳肇始

政府的政策一向是鼓勵市民不要吸煙、抑制煙草的廣泛使用,並減低二手煙對公眾的影響,以保障公眾健康。我們一直以來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加強控煙,包括立法、執法、宣傳、教育、提供戒煙服務和徵稅。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與衞生署署長出席控煙活動

經過政府和各界多年努力,15歲及以上人士的吸煙率已由八十年代超過20%,大幅降低至現時10%。政府亦已在《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訂下目標,期望到2025年把吸煙率進一步減至7.8%。我們亦會參考外國的經驗以研究達致煙草終局的未來路向。

近年,另類吸煙產品愈見流行,為我們帶來新的健康風險及挑戰。這些產品往往被包裝成危害較少的替代品;推介手法更針對年輕人和非吸煙者,誘使他們嘗試吸食,甚至轉為吸食傳統捲煙。事實上,這些新型吸煙產品均危害健康和製造「二手煙」,亦未有足夠證據證明能幫助戒煙。反而有研究提出這些新產品會引致使用者同時使用新型吸煙產品及傳統捲煙。市民大眾或會低估這些產品的害處,甚至慢慢重新接受吸煙的形象及相關行為。

有見及此,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公布會修訂法例,禁止這些另類吸煙產品。今天,食物及衞生局剛向立法會提交《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修訂條例草案》),以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另類吸煙產品(例如電子煙、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及草本煙),扼要如下︰

禁止進口

我們建議禁止將另類吸煙產品進口香港,包括當作包裹或貨物運入,或由旅客攜帶入境,但過境物品、航空轉運貨物,以及抵達香港國際機場而自抵港後沒有經過出入境檢查的過境人士,均可獲豁免。

禁止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

我們亦建議禁止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另類吸煙產品。現時法例禁止以「給予」的方式分發傳統煙草產品,包括以換取憑證或作為任何活動或比賽的獎品。我們建議把其禁止的涵蓋範圍擴大至包括另類吸煙產品。此外,鑑於現已禁止煙草廣告,有關的限制也將適用於另類吸煙產品。

另外,我們會訂立條文,明確禁止在禁煙區內使用另類吸煙產品。至於出口方面,我們不會禁止另類吸煙產品的出口,銷售商可隨時輸出這類產品,清理存貨。

社會討論

過去大半年,社會對政府應規管或是全禁這些另類吸煙產品有一番熱烈討論。醫學界、教育界、家長及不少市民擔心容許另類吸煙產品如只在受規限的情況下可以售賣,是不足以保障公眾健康,還會帶來十分負面的影響,尤其對兒童及青少年,故強烈要求政府禁止這些另類吸煙產品的進口、製造、售賣等。

事實上,世界衞生組織收緊了其煙草控制指引。在2016年11月舉行的第七屆《世衞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建議其締約成員國考慮採取規管措施,包括禁止電子煙的製造、進口、分銷、售賣和展示,其後在2018年10月舉行的第八屆會議亦進一步針對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提出相同建議。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與位於日內瓦的世界衞生組織總部禁煙告示合照。

科學實證

與此同時,國際上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電子煙和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均有損健康,並可能引致門戶效應。其中一項由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及醫學學院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所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系統性文獻回顧顯示,有確實的證據證明大部分電子煙產品含有並釋出多種可能有毒的物質,其中一些更可引致細胞受損及癌症。

德國一項有2,186名十年級學生參與的研究發現,吸用電子煙的學生嘗試吸用傳統捲煙的風險高出2.2倍。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更證實電子煙對18至30歲的年輕人的門戶效應。在915名從不吸煙的年輕人當中,在18個月期間有47.7%的電子煙使用者及10.2%的非電子煙使用者開始吸用捲煙。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在去年9月指出在2017年有逾200萬名初中和高中學生為電子煙的現時使用者(即過去30天曾經使用)。美國已採取新措施以針對向青少年非法售賣電子煙的情況,包括向非法售賣電子煙產品予未成年人的零售商發出警告信;以及要求主要製造商就如何處理青少年取得和使用其產品的普遍情況提交計劃書。當局亦警告,為針對青少年廣泛使用電子煙的問題,該局或會限制加添味道的電子煙。

至於香港,根據香港大學於2016至2017年進行有關吸煙情況的學校統計調查結果,曾經吸用電子煙和現時吸用電子煙的中一至中六學生的人數分別為29,380(8.7%)和2,770(0.8%)。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進行的一項本地研究更顯示,就曾經使用電子煙的小二至小四學生而言,2017至2018年較2016至2017年增加了55%。

海外研究亦指出,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的焦油量和尼古丁量與傳統捲煙相若。日本一項近期研究指出一名16歲人士在使用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後,確診患上急性嗜酸粒細胞肺炎(一種急性嚴重肺病,可引致致命的呼吸衰竭)。

儘管仍有待更多研究證明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的門戶效應,一項美國研究探討了日本和瑞士的消費者對iQOS(iQOS是菲利普莫里斯國際研製的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全寫為 i Quit Ordinary Smoking) 的觀感。研究透過專家訪問、產品和銷售分析,以及進行聚焦小組,所得結論是,iQOS被推銷為「先進、高科技和高尚」的產品。青少年及年輕人更容易被這類產品定位吸引,而這種手法已引起關注。

該項研究的結果與日本一項縱向研究的結果一致。該項縱向研究訪問了8,240名15至69歲人士,以了解iQOS的現時使用情況,結果發現iQOS的現時使用率在2015至2017年間增加超過十倍(由2015年的0.3%增至2017年的3.6%),尤其是15至19歲人士的現時使用率,已由2015年的0.6%增至2017年的2.0%。而20至29歲人士的現時使用率,則由2015年的1.0%增至2017年的5.8%。從不吸煙人士的現時使用率,也由2015年的0.1%增至2017年的1.3%,增加超過10倍。

我們預期今日出爐的條例草案會引起社會大眾的廣泛討論,一些煙草商、販商和吸食另類吸煙產品的市民亦可能會有不同意見。無論如何,保障公眾健康應該是政府的首要考慮,我作為食物及衞生局局長亦責無旁貸。我們必須確保政府多年來控煙工作的成果不致毀於一旦,也必須對新的吸煙產品所帶來的害處防範於未然,尤其是對年青人和下一代所帶來的影響。

政府會繼續關心吸煙人士的健康,也會投放資源,加強戒煙服務,從而減少他們因吸煙而患上各種致命疾病的機會等。有關戒煙服務詳情,可瀏覽衞生署控煙酒辦公室的網頁。

2019年2月13日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香港的銀行通常會按客戶的帳戶存款餘額把客戶分成兩個等級,第一等是帳戶存款餘額保持在100萬以上的VIP客戶,銀行會給這種客戶取一個花名,比如「最牛理財客戶」;第二等是帳戶存款餘額保持在100萬以下20萬以上的客戶,銀行給他們的花名比「最牛」的級別低,比如「呵呵理財客戶」。存款餘額不到20萬的就是等外客戶了,沒有花名。

VIP客戶享有尊貴禮遇,專門的服務區,專職的接待員,接待員向你問好,替你取號,請你到大沙發上坐著等候,最後引導你去坐在櫃檯前跟營業員互動。哦,VIP客戶區還備有冷熱飲用水、咖啡、果糖……客戶免費享用。

二等客戶有點像魯迅老師筆下的孔乙己。孔乙己「站著喝酒而穿長衫」,香港銀行裡的二等客戶則是有花名卻要站著排隊的。他們跟等外客戶在同一個服務區,但櫃檯不同,各排各的隊。

雖然像孔乙己,但比起沒有花名的等外客戶來,二等客戶的待遇還是強一些,最起碼他們的隊通常不太長,半小時左右就輪到了。而等外客戶人數眾多,隊伍老長老長,通常要排隊一小時甚至更久。

在摩肩接踵的隊伍裡站著,好幾分鐘才挪動一步,比罰站還慘。等外客戶隊伍裡很多老人家,他們排隊排久了站不住,就在隊伍裡蹲一會兒。偶有所聞的是,有的老人家蹲著蹲著就沒力氣站起來了,他身邊的其他等外顧客就會嚷嚷起來。銀行職員這才會過來將他攙扶到一旁的理財洽談區坐下,單獨為他服務一次。只此一次,下不為例。

程老漢的問題是:為什麼不搞取號輪候?取號機很貴買不起嗎?還是香港的銀行管理人員都喜歡看人排隊?

內地所有銀行的營業所一律都是取號輪候,不管你是第一等客戶還是等外客戶。

取號輪候就取消了罰站,客戶可以踱步,可以到銀行外面的空地上壓壓腿,煙鬼可以去外面抽煙。如果自己的號很靠後,還可以到附近找一間咖啡屋,坐著喝咖啡。

由於採取取號輪候,本來用於排隊的空間就可以騰出來安置一些排椅,讓一部份客戶坐著等。跨過深圳河去到羅湖一帶,你會看到再狹小的銀行營業所裡都有排椅。雖然座位不多,但基本上所有客戶都有機會坐一坐,因為沒有人會流連在這座位上捨不得離開,輪到他辦業務他就去窗口了,一旁站著的另一個客戶就坐下了。

另外,內地所有銀行櫃檯外的客戶都是坐著的,跟香港的VIP客戶一樣。

跟內地銀行比一下,你會看到香港的銀行對等外客戶是多麼不友好,多麼缺乏同理心。

幾十年來,內地跟香港學習了許多,這件事,香港的銀行能不能學學內地呢?

程老漢本想說香港的銀行嫌貧愛富太過露骨,想了想還是算了,忍住不說了。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2018年3月下旬,香港政府公佈了一個「關愛共享計劃」,可受惠的是:2018年12月31日前年滿18歲、無物業、無領取綜援,無交薪俸稅等。簡言之,這是一個因為有收入而吃不到救濟扶貧,又因為收入不高享受不到稅務減免優惠的人群。符合條件的香港市民每人能得到4000港元「關愛共享」。申請表1月21日開始派發。這一派發不要緊,竟然引發軒然大波。

關愛共享計劃申請表開始派發後,一度引起公眾及輿論批評,認為手續太繁複及擾民。

當天,大批市民到派發點索取表格,人頭湧湧,人龍處處,申請表瞬間派光。

為派發表格,政府提供了24小時熱線,由於過度繁忙而常常無人接聽。傳媒也來添亂,熱線已被打爆,各家不同傳媒還嫌人家不夠忙,紛紛試打,許多傳媒還公然說自己打了好幾次,都無人接聽。這都是些什麼媒體人!

運氣好拿到表格的市民且別高興太早,溫馨提示來了:投寄表格時務請貼上足夠郵票,政府不收郵資不足的信件,郵局也不會退回寄信人,你算是白忙了,這封信無咗都唔知!

連續好幾天,政府忙著補鑊。政務司長張建宗不停見記者解釋問題,又說已採取A措施解決A問題,已採取B措施解決B問題……端的是人仰馬翻。

香港政府甫派發申請表,即被批評手續繁複,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翌日宣布放寬部分要求,包括寬待未有付足郵費及毋須提交住址證明,惟仍被批評多次修改申請程序,令訊息混亂。

有記者問,為什麼不搞網上申請呢?張建宗稱,設計網上系統遞交申請可能需時18個月,招標啦,設計啦,都很費時間。

此言一出,網上嘩然,人們紛紛表示難以置信。來自資訊科技界的反對派議員莫乃光就說張建宗此言是「誇大」,他說網上申請系統並非高難度項目,他估計,建立系統只需花一年時間。莫乃光說的是「建立系統」要一年,而張建宗說的是連招標在內需要18個月。有什麽差別?

媒體曾報道說,關愛共享計劃預計將有280萬人受惠。可是張建宗22日說,原先預算印100萬中文版表格。這明顯不夠嘛!爲什麽?因為網上有表格可以下載,申請人可以自行在網上下載打印。政府沒想到那麼多人都懶得自己下載打印,都湧去派發點拿現成的。

除親身到指定地點索取關愛共享計劃申請表格外,香港市民亦可上網下載及列印。

小時候聽母親講過一個故事,說有個懶漢,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一次他的媽媽要出門好幾天,就給他做了一只花圈形狀的大餅,套在他的脖子上,讓他度過沒人餵飯的這幾天。沒想到,這廝竟然只吃了嘴邊那一點點餅,吃完都懶得將「遠處」的餅轉到自己嘴邊。他就這樣餓死了。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英文單詞bypass,內地譯成「外環路」,香港譯成「繞道」。剛剛通車的香港中環繞道,全長4.5公里,從1989年提出規劃到建成通車還真是繞了不少道,爭吵若干年、扯皮若干年、打官司若干年、虛耗若干年,前後30年!30年裡,環保團體不斷採取司法行動,將政府拖去法庭展開拉鋸戰,使工程舉步維艱。

攝於2005年8月中環對開,填海部分目前成為中環灣仔繞道及中環海濱。

爭什麼吵什麼呢?填海不填海。

香港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填海。1990年代,按維基百科的說法,香港進入了「填海的黃金年代」。

可是,那邊廂填海還在興頭上,這邊廂突然要環保了。

1995年11月,距離香港回歸只有一年半的時候,「保護海港協會」突然成立了,他們發動香港市民簽名支持立法保護海港。路人甲一聽保護海港,應該啊,簽名支持;路人乙一聽保護海港,正確啊,簽名支持……最後弄到17萬人簽名。

當時香港人口650萬左右,就被這所謂的17萬個簽名代表了。

1997年6月27日,距離香港回歸只剩下3天,港英當局的立法局通過了《保護海港條例》。條例規定,維多利亞港是香港人的特別公有資產及天然財產,必須受到保護和保存,並且設定了在維港進行填海工程必須遵循的若干法定原則。這個條例現在列在《香港法例》第531章,仍然有效。

圖中的灰色部分屬於已填海區域。

從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開始,維港就被不停地填著。到1945年,香港有80公頃土地是填海得來。換言之,維港少了80公頃海面。二戰之後,香港又繼續填海。維多利亞公園是填出來的,柴灣、小西灣、紅磡灣等處的土地都是填海填出來的。1950年代,因為中環填海,皇后碼頭就挪了窩。那時候沒有人反對填海,也沒有人反對碼頭挪窩。到了2007年,特區政府同樣因為中環填海的原因要拆遷皇后碼頭的時候,卻惹來一些人哭天搶地。

不少新市鎮都依賴填海以獲得土地,然而香港自上世紀90年代發展的東涌新市鎮落成後,至今未有新市鎮落成。

香港時評人施永青曾評論說,「新加坡在立國的時候,面積只有580平方公里,面積只有香港的一半多一點。經過這些年來的填海造地,新加坡的面積已增加至714平方公里。填出來的面積是原有面積的23%。不過,新加坡政府並不打算停,而是準備繼續填海。」

爲什麼新加坡能而香港不能呢?

1997年7月1日,英國人離開香港回老家,臨行前,他們在香港埋下了一顆顆地雷。


香港環境局局長 黃錦星

 

即棄塑膠擾生態及環境,困擾全球以至香港。近年「吸晴」的相關報導,有「膠飲管傷海龜鼻」、「本地黃牛誤食膠袋亡」等;去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不單警示氣候變化的迫切挑戰,沿岸巨浪更湧現發泡膠等襲海洋環境的白色恐怖。

新年伊始,減廢與減碳,人人要多走幾步,包括「走塑」,於日常生活從源頭減少各類即棄塑膠。我購物時自備環保袋,出街飲食時自備可重用餐具,而政府的「走塑」措施及政策亦步步向前,與眾同行「走塑戰」,否則垃圾圍城以至海塑圍城!

政府飯堂先「走塑」

在金鐘政府總部飯堂,我或許可算是「堂食」常客,減少外賣廢棄物嘛!凍飲「走飲管」亦是習慣成自然。減廢走塑應是眾人事,今年一月開始,政府數十間食堂已先行禁止提供發泡膠餐盒及膠飲管。各政府飯堂中,新海報正提示「飯堂走塑 餐具先行」,大嘥鬼可以變做慳神。這些飯堂設於政總、紀律部隊場地等等,主要服務公務員,希望同事以身作則先行「走塑」。

政府場所食肆亦「走塑」

與此同時,政府各部門與其場所內食肆營辦商簽訂的新合約或續約時,今年開始亦將訂明在可行情況下須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包括避免使用膠飲管、避免派發即棄餐具給堂食顧客等。這些食店、小食店及餐廳設於公園、公眾運動場地、博物館等,服務市民大眾,希望大眾同行「走塑」。

2019年1月起,主要服務政府員工的場所和食堂,禁止提供「發泡膠餐盒」和「膠飲管」;政府場所的食肆營辦商在簽訂新合約或續約後亦須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
政府牽頭減廢,政府食堂先行禁止提供膠飲管和發泡膠餐盒。九龍城警區指揮官李雅麗總警司(左二)表示,全力支持「走塑」,又於警署飯堂張貼「走塑」海報,外賣自備餐具和餐盒,提醒同事咪做大嘥鬼。
環境運動委員會(環運會)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贊助,由2018年12月開始推出「大型活動可重用餐具借用計劃」,為大型活動的主辦單位免費提供環保餐具借用服務,包括派送、收集及清洗服務,希望藉此減少於大型活動使用即棄餐具,鼓勵實踐源頭減廢。
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及環運會前主席林超英,早前出席地區活動「油麻地榕樹頭節」晚上的盆菜宴。現場50圍盆菜宴全面「走塑」,均使用環運會提供的可重用餐具。

 

大型活動重用餐具撐「走塑」

今個月初,「龍城美食嘉年華暨九龍城區節開幕禮」是其中一個大型地區美食活動借用環保署及環境運動委員會(環運會)推出的重用餐具,我參與其中,樂見主辦單位採用此新推「大型活動可重用餐具借用計劃」。該借用服務免費,全數5,000套重用餐具包括「杯碗叉匙筷」五物,貼心貼地安排「送收洗」全套服務,旨在鼓勵及獎勵各大型活動主辦者同行「走塑」。當天,我見街坊們「走塑」嚐各式街頭小吃美食,有借有還重用餐具,樂在其中亦綠在其中。各地區大型活動如盆菜宴等,應踴躍支持及採用此免費借用服務,同撐「揼少啲慳多啲」!

最近,我參與了大型地區綠色活動「龍城美食嘉年華」,場內美食眾多,見市民樂用可重用餐具,一齊「走塑」。

外賣「走塑」餐具先行

去年11月16日至今年1月15日,環運會亦與餐飲業界協作,推出「外賣走塑 餐具先行」運動,鼓勵大眾外賣快餐時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三大快餐連鎖店參與此先導計劃,顧客「走塑」可獲贈印花,集齊6個印花有賞,估算從源頭減少了逾100萬套外賣即棄塑膠餐具的浪費!政府將檢視此項與餐飲業界合作的「走塑」經驗,並籌備下一階段的工作。與此同時,我樂見不同餐飲業界及團體自行推出各式「走塑」行動,亦見不少市民大眾自動自覺,身體力行「走塑」減廢。

「外賣走塑 餐具先行」運動推行已兩個月,估算已減少使用超過百萬套即棄塑膠餐具。
「外賣走塑 餐具先行」運動推行已兩個月,估算已減少使用超過百萬套即棄塑膠餐具。

減廢「走塑」保護海洋

2018年《施政報告》的宜居城市篇章第272段如下:「 政府亦會加強應對塑膠廢物的挑戰。來年,我們會推出多項優化和新措施,包括在政府場地加設飲水機鼓勵巿民自備水樽,在主要服務政府員工的場所先行禁止提供膠飲管和發泡膠餐盒,在簽訂新合約以及續約時要求在適當的政府場所內經營食肆的營辦商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並與餐飲業合作推廣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以及檢討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的運作以加強其減廢成效。」第273段則指示「鑑於即棄塑膠餐具對本港以至全球海洋環境和生態的潛在影響,我們會研究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行性、範圍和機制。」環保署正積極落實及跟進上述工作,多管齊下「走塑」減廢。我們將在今年第一季開展顧問研究,考慮長遠在本港實施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能管制。

另外,第274段提出「我們會擴大政府行動,加強本港海岸線的清理工作和保護海洋環境方面的區域合作。香港有不少願意為保護海岸清潔出一分力的組織和志願人士。我們會設立一個海岸清潔聯繫平台,結合社會力量,協力保護海洋環境。」,在此,我感謝眾海岸清潔義工及團體的環保努力,亦歡迎更多朋友參與及善用此「海岸清潔」平台,同「走塑」,同護港。

源頭減廢當然仍是重中之重,「垃圾收費」等環保政策正正推動全民「揼少啲慳多啲」,包括「走塑」減即棄塑膠,同時保護海洋。

 

大型活動可重用餐具借用計劃:
https://ecc.org.hk/tc_chi/publicity/tableware_lending_programme.html

環境運動委員會:
https://www.facebook.com/ECC1990/

海岸清潔 Clean Shorelines: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shore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