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1月15日,香港前特首曾蔭權刑滿出獄。

曾蔭權2012年6月30日卸任,但當年2月香港有媒體先後報道他與富商的曖昧往來,曾蔭權的麻煩就這麼開始了。

幾天時間裡,曾蔭權陸續被揭發連串涉嫌官商利益輸送等情事,即將卸任的曾特首在最後幾個月任期裡忙著到媒體為自己辯解,到立法會解釋,端的是狼狽不堪。

最後,所有的指控都集中到深圳東海花園的一套6700多呎的複式連天台房子上,曾蔭權以每月8萬元的租金租住,曾蔭權的3項罪名都因這套房子而來。最後以一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被判入獄12個月。控罪指曾蔭權在行政會議討論批准雄濤廣播有限公司申請數碼廣播牌照時,沒有申報他與雄濤主要股東黃楚標的關係,而黃楚標正是東海花園那套豪宅的業主。

2009年住在禮賓府的特首曾蔭權曾在一個電台節目裡告誡年輕人正確看待住房問題,說他自己年輕時也買不起房子,婚前住老爸的警察宿舍,婚後夫妻倆租房住,30多歲才置業,而他的一個兒子當時(2009年)仍是「無房戶」。

可惜的是,說了這些話的第二年即2010年,這邊廂港府批准了雄濤廣播的數碼廣播牌照,那邊廂曾蔭權太太就租下了東海花園那套大宅。

2012年事件曝光之後,曾有媒體報道說,曾蔭權租東海花園大宅是為安享退休生活,又為安置妻子捨不得丟棄的舊物,儲物間面積800多呎(約75平方米),僅環保袋就佔用3個櫃。

住慣了禮賓府大宅,曾特首住不慣小房子了,儲物間都要800多呎。香港低端的中產階級住宅都沒有這麼大。

曾蔭權信奉天主教,不知他讀沒讀過《聖經舊約》裡的《民數記》。經文講到,耶和華供應鵪鶉給人們吃,人們卻過量捕取鵪鶉,「肉在他們牙齒之間尚未嚼爛,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他們發作,用最重的災殃擊殺了他們。那地方便叫作基博羅哈他瓦(就是貪欲之人的墳墓),因為他們在那裡葬埋了那起貪欲之心的人。」

天主教七宗罪,其中有貪婪、暴食。

媒體報道說,出獄當天下午,曾蔭權夫婦去了中環一間教堂。
願上帝保佑他們!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上周談了一位「普通話阿姐」在香港「打尖上小巴」的事。

《大千視界HK》發佈該文時,配發了一張照片:香港警察處置內地人在香港打尖引發的糾紛,文字說明曰:「內地人在港插隊的情況屢見不鮮,引起途人不滿,甚至需報警處理,這類情況不時被網民拍攝下來及放上短片網YouTube」。

有內地讀者就質問程老漢說,他到香港旅遊時親眼見到香港本地人也會打尖,為什麼總拿內地人說事?

這倒不假。程老漢在香港住了快20年,確實見到也有香港本地居民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舉止不理想,比如在禁止飲食的公交車裡、港鐵車廂裡飲啊食的,比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上周那篇文章一開頭程老漢就講了自己在港鐵粉嶺站外的公交車站親眼所見的本地人打尖上大巴的事。

但程老漢反問這位內地讀者,你來香港是要跟誰比爛嗎?

程鶴麟接著說,香港是彈丸之地,稍稍開一點點口讓內地人來旅遊,立即就會把香港擠爆,打破香港人寧靜安逸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客人的,還是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舉止。

這位讀者不服:我們去香港消費,是給香港送錢。我們不去的話香港人又抱怨,去了香港人又說我們太吵鬧。香港人到底要怎麼樣?他甚至引用孔丘老師的話來指責香港人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你瞧,內地人認為自己是消費者,消費者就是上帝。

可香港人卻把你看成粗俗的暴發戶。

這個結怎麼解?

內地人在香港,幾十年前被同情,現在是被譴責。幾十年前是同情你沒錢,現在是譴責你無禮。

內地人在香港公共場所的行為舉止關係到香港人對內地的評價,言行稍有不妥,都會被算到「全體內地人」的頭上。所以,多年來,程老漢都會請求來香港旅遊的內地親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在公共場所喧嘩,不要在公交工具上飲食,上公交車要排隊。

程老漢對親友說,這不是個人德性問題,是政治問題。

程老漢不喜歡凡事都上綱上線,但這件事必須要上綱上線。


守護香港175載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較早前,美國有線電視頻道(CNN)有一篇題為「香港比其他地方優勝的十個方面」(“10 things Hong Kong does better than anywhere else”)的報道,內容羅列香港與別不同的十大優點,包括良好法治、簡單稅制及低稅率、生活便利、宜居城市和建設、文化特色等範疇。文章的第一句是「你怎能不愛香港?」(How can you not love Hong Kong?)

該篇文章開宗明義指出香港治安良好。無可否認,多年來,香港的良好法治管治是建基於高效專業的執法水平。而香港的司法獨立在亞洲排名第一。

2017年香港整體罪案不但較前一年下跌7.6%,更是1975年以來(即42年來)的新低。以每十萬人口計算的罪案率,更加是1971年以來(即46年來)的最低。2018年本港首十一個月總體罪案50122宗,較2017年同期下跌2.9%。「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發表《2017-18全球法治指數》,香港在秩序與治安位列全球第四,令香港人引以為傲。

香港作為全球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警隊在維持治安及社會秩序方面的優越表現有目共睹,警隊擔當重要的執法者角色,更是功不可沒。

今年是警隊成立175周年,是值得紀念的大日子,警隊的服務與時俱進,並發展為今天專業高效的紀律部隊。

警隊自1844年成立以來,由一支規模細小的隊伍演變為既現代化又高瞻遠矚的執法機構,現時正規警察、輔警及文職人員之人數多達36500多名。

警隊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過往十年,成功獲聘為見習督察的申請人均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而成功獲聘為警員並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申請人則由2007年的15%上升至去年的22%。投考人士涉及不同範疇的專業或學科,包括法律系、環球工商管理、新聞系、犯罪學等。

每年投考警察的競爭相當激烈。過去三年(2016至2018年),每年平均有超過7200人投考督察,及超過11000人投考警員,即投考見習督察平均40人爭一位,投考警員則平均10人爭一位。

投考人士當中,除了優秀的本地和海外大專院校的畢業生之外,亦有不少非華裔人士。自2011年,警隊已招聘超過70名非華裔見習督察和警員。我相信本星期六(1月12日)舉行的冬季招募日,必定吸引大量有志加入警隊的青年。

政府致力推動男女平等,警隊也不例外。現時,女警的總數約為5000人,佔整體警隊人數17.2%,是世界上各主要城市的警察隊伍中,女警人數比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其中,女性督察級人數由1990年的13%增至2018年的29.8%,女性警司級人數更由1990年的2.8%大幅增至24.5%。警隊由1949年聘用首位女性副督察開始,至2017年委任首位女副處長,女警的地位不斷提升,印證「巾幗不讓鬚眉」。

警隊肩負維持治安及撲滅罪行的重任,要確保人員可以從容並以專業態度應對日常工作以及處理任何特發事故,就必須有一套完善及兼具有前瞻性的入職訓練及在職培訓系統。

警隊於2006年重整培訓架構,在優化架構下,成立香港警察學院(警察學院),取代舊有的訓練部,致力策略性發展警察培訓工作,目標成為世界上卓越領先的警察培訓中心之一。警察學院現時轄下設有總部及三所學校,分別為基礎訓練學校、專業發展學校和專項研修學校,為人員提供精研而全面的培訓發展課程。

早於2010年,警務處開始成為首個開辦資歷架構認可課程的政府部門,現時有11個已獲資歷架構認可的課程。當中與加拿大警察學院合辦的「國際警務行政人員發展證書課程」(International Executive Development in Policing Programme,簡稱為「IEDPP)」),為兩地的警務管理級別人員提供培訓,更獲評審局評定為資歷架構第六級,即與碩士學位相同級別,為警察學院創下新里程碑。

警察學院更於2017年與英國劍橋大學首度合辦「應用犯罪學與警務管理研究碩士課程」,為現時和未來的執法領袖專設為期兩年的兼讀制課程。

為拓展溝通平台,拉近與市民的距離,警隊善用網絡及社交媒體,在 2015年推出「香港警隊Facebook」專頁及2016年推出「香港警隊Instagram」,以輕鬆有趣方式推廣警隊活動和宣揚滅罪信息。

最近,警隊與消防處破天荒合作拍攝短片,讓人氣角色「任何仁」分別在各自的Facebook專頁亮相,為市民提供除夕倒數的安全小貼士。

香港的良好法治管治和安全城市的美譽得來不易,亦非理所當然,而是建基於高效的執法水平。紀律部隊除了警務處、還包括入境處、海關、消防處、懲教署和政府飛行服務隊,六萬多名卓越優秀的紀律部隊同事克盡厥職,在不同崗位上竭誠服務市民,締造安居樂業的好環境,實在讓我們深感驕傲。

本星期六(1月12日),我將會出席「警隊175周年大匯演暨警民同樂日」,為連串慶祝活動揭開序幕,就讓我們一同向守護香港優秀的警隊致以崇高敬意。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打尖」是廣東話,意思是「插隊」、「加塞」。公共場所該排隊卻打尖插隊,這種行為不論在內地還是在香港都會惹眾怒。多年前一個大雨天,程老漢在香港粉嶺港鐵站外的公交車站見到一個香港本地老伯為避雨而打尖搶上公交大巴,就挨了幾個排隊乘客好一通粗口伺候。有乘客說,你歲數大你要優先上車可以,但你要問過我們。程老漢當時真的很替那位老伯難過,覺得罵老伯的那些人很過分。

內地人也很反對插隊,如果大家都排隊的話,你可休想插隊。20年前,程老漢在北京居住,上下班高峰期的公交車站基本上就是戰場,必須身手敏捷才擠得上車。插隊根本不可能,因為高峰期根本就沒隊,你唯一可做的是練就一身擠車好功夫。後來程老漢不得不學了開車,解決通勤問題。

內地人在港插隊的情況屢見不鮮,引起途人不滿,甚至需報警處理,這類情況不時被網民拍攝下來及放上短片網YouTube。

一般而言,香港人在香港都會乖乖排隊。同樣是中國人,爲什麽香港人就那麼乖?兩個原因:一是如今香港的公共交通資源充足,這趟車上不了,下一趟車很快就到,不像20年前的北京城,下一趟車可能要等到地老天荒才來。二是香港人比較早就接受了排隊上車的訓練。程老漢曾看到過香港舊紀錄片的一個鏡頭: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公交車站,一個警察揮著警棍打那企圖打尖上車的乘客。

文明的言行不是與生俱來,得靠訓練。2019年新年伊始,一位「普通話阿姐」就在香港接受了一次訓練。

香港一位女網友1月1日早晨在社交媒體發帖說,當天凌晨2:56,她在荃灣搭小巴回家,見一位「普通話阿姐」打尖上了小巴,司機和全車其他乘客都要求她下車,她卻賴著不走。僵持之下,一名乘客將她手機奪去,放到小巴外的地面上,迫使她下車去取手機,司機趁勢迅速關門開車一溜煙跑了。

(Facebook專頁:哈弟Hadee-我由乜乜徒步到乜乜)

這事還有續集。

3日凌晨,這位女網友又發了帖,說她剛又遇到那位阿姐,「佢今日好乖有排隊」。更絕的是,「又撞返同一個司機」,司機好Nice:「喂,阿姐。」阿姐驚慌:「我有排隊!」司機無奈:「我知,我見到」。阿姐:「我真的有排隊!」司機:「我係想叫你唔使嘟卡,上次你畀咗錢,我諗住今次唔收錢喇,我唔係話你唔排隊呀!」

老話說,「爛泥扶不上牆」。這位阿姐不是爛泥,一次培訓就學會排隊了。


國家主席習近平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後,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表示,「一國兩制」的構思科學,實踐取得成功,他希望台灣民眾能多來香港,直接了解香港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情況。

梁振英1月3日在社交網Facebook發文指出,自言在1984年至1997年有參與香港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回歸祖國的全過程,並先後出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預備工作委員會小組召集人等職務,在回歸後出任行政會議成員和第四任行政長官。

梁振英認為,一國兩制的構思是「科學的,實踐是成功的」,指過去21年說明,在一個國家之內,大陸和香港實施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貨幣、法律和司法制度等,是完全可行,有利於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獲包括英美在內的國際社會公認。他相信,按一國兩制方針收回香港,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香港前途問題,排除長時間困擾香港社會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他又將香港的金融市場和對外貿易發展歸因於一國兩制。

梁振英又提出,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地位,及居民的權利和義務等,都由《基本法》的160條以法律形式規定,形容《基本法》既是香港法律,也是全國性法律,全國各地均需遵守。

他又指回歸以來,中央人民政府、大陸各地方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均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全面落實香港的高度自治。

梁振英透露過去31年,每天看一份台灣報紙,但過去幾個月,由於意識到台灣時局的變化,每天改看兩份台灣報紙:知道台灣媒體對「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的具體情況報道不多,台灣各界人士也知之不詳。他稱希望台灣民眾能多來香港,直接了解香港實踐「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具體情況。梁表示,也希望香港朋友能夠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國和平統一。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台灣是香港人旅遊熱點,全球十大熱點,日本第一,台灣第二。2018年聖誕假期去台灣的香港遊客,意外地在那裡看到當地電視台報道說,香港是台灣人最討厭的城市。

台灣的論壇PTT討論「有沒有去了一次就討厭的地方」,香港「榮登」榜首取得「壓倒性勝利」!

東森新聞報道說,以往台灣人最喜歡去香港看夜景,但近年香港的人口愈來愈多,街道變得愈來愈擠迫,去旅行會覺得壓迫感好重,去一次就夠了。

程老漢到這個論壇逛了一圈,滿眼都是「討厭香港」,滿屏漂著這類句子:香港無聊又擠;覺得台灣已經夠擠了,沒想到香港更誇張;只會想再去迪士尼,(香港)城市完全不想再去;態度差物價高,不知道幹嘛去受氣;香港,樓超高,很壓迫;香港人非常勢利眼,說英文的他們會跟你答腔、說廣東話的也會理你,說國語的可慘了;以前台灣人愛去香港是因為日本當時沒廉航且很貴,香港自然成為購物首選,日本航線大開後,香港唯一一個購物優勢全沒了,剩下又髒又亂又高傲的店員……

現在旅遊,有幾個人是爲了購物呢?網購,早已打破地域局限,任何商品,上網一個簡單操作就可以手到擒來,不用到商場跑斷腿,不必去看營業員的「黑面」,還不必背著大包小包累死自己,人家「包郵」送上門。

所以,現如今的旅遊,多半不是為購物,而是體驗。從自己住膩了的地方到別人住膩了的地方去看新鮮,體驗異鄉的感覺。

台灣有網友討厭香港,可能是被電視洗腦的結果。電視上,全球旅遊熱點,哪個地方是髒亂差的?但人類生活之所在,在在都有髒亂差的角落。許多地方,不去還好,一去就糟了,根本不是電視上那美輪美奐的樣子。

如果你接受不了摩天大廈拐角的污糟,那就最好不要去旅遊,看電視就好了。

程老漢自己就是這樣。對旅遊景點,程老漢歷來抱持相見不如懷念的態度,歷來認為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聖誕及新年佳節期間,不少市民趁假期相約家人朋友相聚,感受節日快樂氣氛,亦少不免到食肆品嚐美食。

香港薈萃了中西飲食文化,有近18 000家大大小小食肆,各國菜式應有盡有,不愧「美食天堂」的美譽。無論街頭地道小吃到米芝蓮星級食店,由大牌檔、粥麵店、燒味店、茶餐廳、快餐店、中式酒樓、不同省市的地道美食,以至西餐館、咖啡店及異國料理,款式多元,多姿多彩,而且豐儉由人。

飲食業是支撐香港旅遊業的重要支柱之一,具有重要的經濟及社會功能,又是促進香港成為宜居城市的元素之一。說到本港的餐飲業發展,我們穿梭大街小巷,都總有食肆在附近。以現時本港人口約有745萬計算,即每415人就有一間食肆,可見密度及滲透率甚高。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無論家庭團聚、喜慶及重要典禮、會友聚集、商務往來、公司員工的上班膳食,或是退休長者最喜愛每早品茗的「一盅兩件」,日常生活總離不開餐飲。根據統計,2018年的上半年食肆總收益為593億元,按年上升8.4%。

香港現時大約有24.6萬人從事餐飲業膳食服務業,佔本地就業人口約7%(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要維持「美食天堂」的美譽,餐飲業界必須不斷自我增值,提升行業的人力素質和培育更多業界專才。

政府十分重視人才培訓及推廣職業專才教育,讓年青人發揮所長,亦為香港的人力需求提供生力軍。為培育有志投身廚藝行業的學生及提升業內從業員的專業水平,我們會繼續透過職業訓練局(職訓局)中華廚藝學院提供系統化的中廚訓練之外,而在職訓局下設立的國際廚藝學院亦於今年10月26日正式開幕。

國際廚藝學院開辦多元專業廚藝課程,並配備最先進設施,吸引世界各地知名廚師及廚藝專才來港培訓本地人才,促進和支持餐飲、款待和旅遊服務業在香港和區內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美食天堂」的地位。

在國際廚藝學院正式營運前,課程於職訓局的九龍灣大樓、薄扶林大樓或天水圍訓練中心進行。國際廚藝學院落成啟用,能為學員提供更完善的培訓。在2018/19學年,國際廚藝學院有1 170名學生,比2017/18增加約250人。最多學生報讀的課程分別是廚藝高級文憑、西式包餅及糖藝高級文憑。

另外,在兼讀課程方面,能夠讓學員接受專才訓練的同時,亦可逐步取得認可的學歷。以國際廚藝及廚務管理專業文憑為例,就相等於資歷架構第四級別。

今年是香港資歷架構成立第十個年頭。在過去十年,政府建立了穩固而具質素的資歷系統,積極推動香港資歷架構的發展。為有助提升年青人技能和本港競爭力,政府於今年向資歷架構基金注資12億元,加強不同行業資歷的認受性,達至「多元出路,行行出專才」的目標。

政府致力鼓勵餐飲業推動創新科技,採用創新意念,提升服務水平及管理運作。這不但有助紓緩香港人力資源不足的挑戰,亦可以將創新科技結合餐飲從業員的傳統手藝和優質服務,推動餐飲業和旅遊業向前發展。

健康飲食是全球飲食的大趨勢。政府於今年5月發表了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界定了在2025年或之前須實現的目標,以遏止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肥胖等問題。

我希望餐飲業界全力支持和配合行動計劃,在推廣美食的同時,為公眾提供更少鹽、少糖、少油、少反式脂肪的健康食物,為全港市民的健康「把關」。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大英帝國刑罰花樣多,比如,鞭刑;又如,社會服務令。英國殖民者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汶萊留下了鞭刑,而在香港則留下了社會服務令。香港比較走運,因為社會服務令比鞭刑好受多了,阿彌陀佛!

在中國的笞刑始於西漢文帝、景帝時期,景帝時規定,笞刑只能打臀部。

香港社會普遍認為社會服務令是比較寬鬆的刑罰,但香港的法官就說這種看法愚昧。香港上訴法庭曾清楚表明,不應視社會服務令為「較輕程度的刑罰」。
可是,它明明就是比較輕啊。

被判社會服務令的人,不用坐牢,不會失去人身自由,衹要按照社會福利署(社會服務令的執行機構)的指示,在規定時間前往規定地點做無薪工作即可。工作內容通常包括:去老人院照料老人、去醫院照料病人,或者,去學校幫著油漆翻新的課桌椅,諸如此類。

藝人謝霆鋒2002年因車禍後頂包案被拘捕。

香港藝人謝霆鋒因2002年車禍頂包案件,2003年被裁定「串謀妨礙司法公正」罪成,被判最高級別的240小時社會服務令,先後被指派到一家圖書館、一家「家庭生活教育資料中心」以及一家智障兒童康服機構工作。前兩站的工作都跟整理圖書資料有關,而在智障兒童康服機構的工作就有點挑戰性,除了要陪智障和殘疾兒童唱歌玩遊戲,還要為全身癱瘓的小童餵食、擦身及清理便溺。

不管做什麽,社會福利署都會來人監督。規則訂明,若遲到或早退半小時或以上,除扣除實際遲到或早退時間外,每半小時會加扣15分鐘;若在指定集合時間遲到超過一小時才到達集合地點,感化主任會要求你立即離開,下周再來吧。而一個社會服務令按規定必須在12個月內完成,若無法在規定日期內完成你的社會服務令,你可能會因此再次上法庭,法官可能會重新判處你另一項刑罰,或者,判處你繼續完成社會服務令,另加罰款不超過港幣一千元。

這種刑罰值得內地借鑑。動不動就把違法者抓去坐牢,監獄不夠用。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文化藝術鑄造城市的靈魂,既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又是推動社會持續進步的原動力。多個大型項目先後落成啟用,標誌著香港的藝文發展邁向新里程。

首先要提及位處中環核心地帶的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 – 大館。由(香港特區)政府與香港賽馬會合作,保育及活化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項法定古蹟共16幢歷史建築,並興建一座美術館和一座綜藝館。

現已成為文化新地標的大館,是一所古蹟及藝術館,致力為香港帶來豐富精彩的歷史文物及藝術體驗,培養公眾對當代藝術、表演藝術和社區歷史的認識和欣賞。

自本年5月29日開放以來,大館訪客人次已突破100萬,反應踴躍。事實上,我在這半年間已多次到訪大館參觀及出席不同類型的活動,證明我與大館的緣份不淺。

此外,西九文化區致力為香港創造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化地帶,促進本地藝術界互動、合作與發展。西九文化區的設施正逐步投入服務,戲曲中心率先打響鑼鼓,訂於2019年1月20日隆重開幕。戲曲中心旨在保存、推廣和發展戲曲藝術,是西九文化區首個落成的世界級表演藝術場地。

戲曲中心的建築設計,以一盞傳統中國彩燈為概念,糅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為戲曲呈現富時代感的新形象。建築物的正面以串珠窗簾為概念,如傳統戲曲中常見類型;幕牆的幾何形狀由頂部開始,向兩邊展開,仿如舞台的帷幕。位於戲曲中心正中央的大劇院採用懸浮式設計,這個設計可騰出寬敞的中庭空間,讓文化藝術更能走向大眾。

在正式開幕前,戲曲中心將於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6日對外開放,提供連串免費節目及活動讓公眾參與。香港八和會館將應邀於2018年12月30日按戲行習俗為大劇院開台。

戲曲中心的開幕季除了呈獻粵劇經典《再世紅梅記》外,亦邀得香港粵劇商會和中國戲劇家協會梅花奬藝術團帶來連場好戲。當戲曲中心的鑼鼓響起時,我相信定會掀起戲曲新熱潮。

值得一提,明年(2019年)適值粵劇獲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戲曲中心開幕有利建立一個植根香港的戲曲網絡,讓香港的粵劇文化更趨蓬勃,在地區內以至世界的藝術發展發揮影響力。

西九文化區其他文化藝術設施的建造亦進行得如火如荼,當中包括呈獻嶄新藝術體驗的自由空間及藝術公園將於2019年第二季全面啟用、聚焦現當代視覺文化的M+博物館計劃於2020年底開幕。此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演藝綜合劇場的地基工程已經完成,當中演藝綜合劇場的主上蓋工程剛展開。

另一方面,完善的地區文化設施,對豐富市民生活亦相當重要。現正興建的東九文化中心預計在2021年開幕。同時,政府正積極規劃在粉嶺第11區興建新界東文化中心,隨著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2018年通過撥款,其施工前期工序預計在2022年第一季完成。在未來10年將會展開的文化工程項目,還包括擴建香港大會堂,以及翻新香港文化中心。

硬件需要軟件配合。政府會竭盡所能,投放更多資源支持本地文化藝術界別。在2018-19年度,政府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總開支逾47億元,當中並不包括基本建設工程開支、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藝術部分)和粵劇發展基金。

政府在2018-19年度增加了對香港九個主要演藝團體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的經常性資助,整體比2017-18年度增加約12.9%。政府來年也會繼續增加對九個主要演藝團體及藝發局的經常性資助,以支援所有規模的藝術團體。

政府會繼續支持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傳承,積極營造有利多元發展的環境,投入資源培育人才,提升硬件及軟件實力,發展香港成為一個植根於中國傳統並融會多元文化的國際文化大都會。


香港發展局局長  黃偉綸

走過大街小巷,大家未必會留意腳下不甚起眼的渠蓋,原來蓋面上不同的圖案和密碼,背後都有不同的意思。渠蓋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它就像一道門,讓渠務人員在有需要時打開,檢查及清理沙井和渠道內的阻塞物。適逢渠務署明年成立30周年,早前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渠蓋設計比賽。今次我邀請了渠務署一位「渠蓋專家」,介紹渠蓋的種類和設計特色,與大家探索蓋面上的符號,究竟代表甚麼。

香港渠務署「渠蓋專家」黎超良講解渠蓋的特色和作用。

渠蓋的誕生

渠蓋的誕生與香港的發展歷史緊密相連。在開埠初期,維多利亞城(即今日西環、中上環、金鐘、灣仔及銅鑼灣等)內的渠道單一,只依靠雨水沖走污物,而溝渠亦沒有被覆蓋,容易滋生及散播細菌。1894年,香港發生鼠疫,促使政府加速實施排污的改革,包括將雨水和污水分流,並覆蓋溝渠,從此排污管道就轉到地下。及後更以堅固的生鐵取代石和粗陶,建造更耐用的管道和井蓋。

如何識別渠蓋?

現時全港約有16萬個渠蓋,在渠務署工作超過20年的前總工程監督(現職渠務署熱線總監)黎超良介紹說,雖然渠蓋並不起眼,但鑄造心思值得大家了解一下。

渠蓋上的凹凸花紋,除了增加防滑度,主要是讓渠務人員識別兩種不同的渠蓋。

他說,早期鑄造的渠蓋大部分是圓形的,其後改為由兩個三角形拼合而成的方形設計,渠務人員可較易用鐵撬打開渠蓋,而拼合式設計亦較易於操作。至於渠蓋上的凹凸花紋,除了增加防滑度,主要是給渠務人員識別兩種不同的渠道─污水和清水(雨水)。圓圈、放射式花紋是清水渠蓋,小正方形格子則為污水渠蓋,故坊間簡稱「圓清方濁」(見圖)。

蓋面上有小正方形格子的為污水渠蓋。
渠蓋上兩個像眼睛的圓形夾縫,是方便工人以特別工具拉起渠蓋。

大家有否留意到部分渠蓋上會有兩個小型的蓋掩?原來一般渠蓋有兩個像眼睛的夾縫(見圖),是方便渠務人員以特別的工具拉起渠蓋,而蓋掩的作用是避免女士的高跟鞋卡於夾縫內,或因積水而引致蚊患。

渠蓋上有兩個小型的蓋掩,是用作避免女士的高跟鞋卡於夾縫內,或因積水而引致蚊患。

渠蓋暗藏密碼?

除了花紋圖案外,渠蓋面上常見一組組英文字母及數字,這些密碼背後有甚麼意思?黎超良說,「HK」是香港(Hong Kong)的簡稱,代表是政府財物;「DC」則是指渠務署合約(Drainage Contract),而一般渠蓋上亦鑄有製造年份及合約編號,如「DC/97/05」即指渠務署1997年05號合約,並會鑄有製造商的英文名稱。

聴過「渠蓋專家」黎超良的講解後,大家能夠解讀蓋上的密碼嗎?

另外,渠蓋會以英文字母標示其承受重量的級別,共有3級。較常見的為「H」,即重級(Heavy duty),可以承受重型車輛在上面行駛;「M」即中級(Medium duty),一般見於行人路;而「L」即輕型(Light duty),則多出現於花槽。

渠蓋設計比賽

明年是渠務署成立30周年,署方會舉辦多項活動,讓市民了解渠務署的工作及多年來的工作成果,其中全港首個渠蓋設計比賽剛於昨日截止報名,共收到超過1 400份設計作品。比賽結果將於2019年1月14日公布,市民可於網上投選其中一項最具人氣獎。得獎作品將有機會被採用製成實物,於本港範圍使用。

渠務署為慶祝成立30周年,會舉辦多項活動,包括全港首個渠蓋設計比賽,提交參賽作品的限期剛於昨日結束,至今收到超過1 400份設計。

相信大家對香港的渠蓋已有基本的認識,渠蓋面積小小,但鑄造及設計背後所花的心思不少。下次市民行走街道時,除了低頭看電話,不妨駐足研究一下地上的渠蓋,或者會發掘到更多城市裡的有趣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