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公眾健康 控煙責無旁貸 (13/2/2019)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長 陳肇始

政府的政策一向是鼓勵市民不要吸煙、抑制煙草的廣泛使用,並減低二手煙對公眾的影響,以保障公眾健康。我們一直以來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加強控煙,包括立法、執法、宣傳、教育、提供戒煙服務和徵稅。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與衞生署署長出席控煙活動

經過政府和各界多年努力,15歲及以上人士的吸煙率已由八十年代超過20%,大幅降低至現時10%。政府亦已在《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訂下目標,期望到2025年把吸煙率進一步減至7.8%。我們亦會參考外國的經驗以研究達致煙草終局的未來路向。

近年,另類吸煙產品愈見流行,為我們帶來新的健康風險及挑戰。這些產品往往被包裝成危害較少的替代品;推介手法更針對年輕人和非吸煙者,誘使他們嘗試吸食,甚至轉為吸食傳統捲煙。事實上,這些新型吸煙產品均危害健康和製造「二手煙」,亦未有足夠證據證明能幫助戒煙。反而有研究提出這些新產品會引致使用者同時使用新型吸煙產品及傳統捲煙。市民大眾或會低估這些產品的害處,甚至慢慢重新接受吸煙的形象及相關行為。

有見及此,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公布會修訂法例,禁止這些另類吸煙產品。今天,食物及衞生局剛向立法會提交《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修訂條例草案》),以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另類吸煙產品(例如電子煙、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及草本煙),扼要如下︰

禁止進口

我們建議禁止將另類吸煙產品進口香港,包括當作包裹或貨物運入,或由旅客攜帶入境,但過境物品、航空轉運貨物,以及抵達香港國際機場而自抵港後沒有經過出入境檢查的過境人士,均可獲豁免。

禁止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

我們亦建議禁止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另類吸煙產品。現時法例禁止以「給予」的方式分發傳統煙草產品,包括以換取憑證或作為任何活動或比賽的獎品。我們建議把其禁止的涵蓋範圍擴大至包括另類吸煙產品。此外,鑑於現已禁止煙草廣告,有關的限制也將適用於另類吸煙產品。

另外,我們會訂立條文,明確禁止在禁煙區內使用另類吸煙產品。至於出口方面,我們不會禁止另類吸煙產品的出口,銷售商可隨時輸出這類產品,清理存貨。

社會討論

過去大半年,社會對政府應規管或是全禁這些另類吸煙產品有一番熱烈討論。醫學界、教育界、家長及不少市民擔心容許另類吸煙產品如只在受規限的情況下可以售賣,是不足以保障公眾健康,還會帶來十分負面的影響,尤其對兒童及青少年,故強烈要求政府禁止這些另類吸煙產品的進口、製造、售賣等。

事實上,世界衞生組織收緊了其煙草控制指引。在2016年11月舉行的第七屆《世衞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建議其締約成員國考慮採取規管措施,包括禁止電子煙的製造、進口、分銷、售賣和展示,其後在2018年10月舉行的第八屆會議亦進一步針對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提出相同建議。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與位於日內瓦的世界衞生組織總部禁煙告示合照。

科學實證

與此同時,國際上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電子煙和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均有損健康,並可能引致門戶效應。其中一項由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及醫學學院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所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系統性文獻回顧顯示,有確實的證據證明大部分電子煙產品含有並釋出多種可能有毒的物質,其中一些更可引致細胞受損及癌症。

德國一項有2,186名十年級學生參與的研究發現,吸用電子煙的學生嘗試吸用傳統捲煙的風險高出2.2倍。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更證實電子煙對18至30歲的年輕人的門戶效應。在915名從不吸煙的年輕人當中,在18個月期間有47.7%的電子煙使用者及10.2%的非電子煙使用者開始吸用捲煙。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在去年9月指出在2017年有逾200萬名初中和高中學生為電子煙的現時使用者(即過去30天曾經使用)。美國已採取新措施以針對向青少年非法售賣電子煙的情況,包括向非法售賣電子煙產品予未成年人的零售商發出警告信;以及要求主要製造商就如何處理青少年取得和使用其產品的普遍情況提交計劃書。當局亦警告,為針對青少年廣泛使用電子煙的問題,該局或會限制加添味道的電子煙。

至於香港,根據香港大學於2016至2017年進行有關吸煙情況的學校統計調查結果,曾經吸用電子煙和現時吸用電子煙的中一至中六學生的人數分別為29,380(8.7%)和2,770(0.8%)。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進行的一項本地研究更顯示,就曾經使用電子煙的小二至小四學生而言,2017至2018年較2016至2017年增加了55%。

海外研究亦指出,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的焦油量和尼古丁量與傳統捲煙相若。日本一項近期研究指出一名16歲人士在使用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後,確診患上急性嗜酸粒細胞肺炎(一種急性嚴重肺病,可引致致命的呼吸衰竭)。

儘管仍有待更多研究證明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的門戶效應,一項美國研究探討了日本和瑞士的消費者對iQOS(iQOS是菲利普莫里斯國際研製的加熱非燃燒煙草產品,全寫為 i Quit Ordinary Smoking) 的觀感。研究透過專家訪問、產品和銷售分析,以及進行聚焦小組,所得結論是,iQOS被推銷為「先進、高科技和高尚」的產品。青少年及年輕人更容易被這類產品定位吸引,而這種手法已引起關注。

該項研究的結果與日本一項縱向研究的結果一致。該項縱向研究訪問了8,240名15至69歲人士,以了解iQOS的現時使用情況,結果發現iQOS的現時使用率在2015至2017年間增加超過十倍(由2015年的0.3%增至2017年的3.6%),尤其是15至19歲人士的現時使用率,已由2015年的0.6%增至2017年的2.0%。而20至29歲人士的現時使用率,則由2015年的1.0%增至2017年的5.8%。從不吸煙人士的現時使用率,也由2015年的0.1%增至2017年的1.3%,增加超過10倍。

我們預期今日出爐的條例草案會引起社會大眾的廣泛討論,一些煙草商、販商和吸食另類吸煙產品的市民亦可能會有不同意見。無論如何,保障公眾健康應該是政府的首要考慮,我作為食物及衞生局局長亦責無旁貸。我們必須確保政府多年來控煙工作的成果不致毀於一旦,也必須對新的吸煙產品所帶來的害處防範於未然,尤其是對年青人和下一代所帶來的影響。

政府會繼續關心吸煙人士的健康,也會投放資源,加強戒煙服務,從而減少他們因吸煙而患上各種致命疾病的機會等。有關戒煙服務詳情,可瀏覽衞生署控煙酒辦公室的網頁。

2019年2月13日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香港的銀行通常會按客戶的帳戶存款餘額把客戶分成兩個等級,第一等是帳戶存款餘額保持在100萬以上的VIP客戶,銀行會給這種客戶取一個花名,比如「最牛理財客戶」;第二等是帳戶存款餘額保持在100萬以下20萬以上的客戶,銀行給他們的花名比「最牛」的級別低,比如「呵呵理財客戶」。存款餘額不到20萬的就是等外客戶了,沒有花名。

VIP客戶享有尊貴禮遇,專門的服務區,專職的接待員,接待員向你問好,替你取號,請你到大沙發上坐著等候,最後引導你去坐在櫃檯前跟營業員互動。哦,VIP客戶區還備有冷熱飲用水、咖啡、果糖……客戶免費享用。

二等客戶有點像魯迅老師筆下的孔乙己。孔乙己「站著喝酒而穿長衫」,香港銀行裡的二等客戶則是有花名卻要站著排隊的。他們跟等外客戶在同一個服務區,但櫃檯不同,各排各的隊。

雖然像孔乙己,但比起沒有花名的等外客戶來,二等客戶的待遇還是強一些,最起碼他們的隊通常不太長,半小時左右就輪到了。而等外客戶人數眾多,隊伍老長老長,通常要排隊一小時甚至更久。

在摩肩接踵的隊伍裡站著,好幾分鐘才挪動一步,比罰站還慘。等外客戶隊伍裡很多老人家,他們排隊排久了站不住,就在隊伍裡蹲一會兒。偶有所聞的是,有的老人家蹲著蹲著就沒力氣站起來了,他身邊的其他等外顧客就會嚷嚷起來。銀行職員這才會過來將他攙扶到一旁的理財洽談區坐下,單獨為他服務一次。只此一次,下不為例。

程老漢的問題是:為什麼不搞取號輪候?取號機很貴買不起嗎?還是香港的銀行管理人員都喜歡看人排隊?

內地所有銀行的營業所一律都是取號輪候,不管你是第一等客戶還是等外客戶。

取號輪候就取消了罰站,客戶可以踱步,可以到銀行外面的空地上壓壓腿,煙鬼可以去外面抽煙。如果自己的號很靠後,還可以到附近找一間咖啡屋,坐著喝咖啡。

由於採取取號輪候,本來用於排隊的空間就可以騰出來安置一些排椅,讓一部份客戶坐著等。跨過深圳河去到羅湖一帶,你會看到再狹小的銀行營業所裡都有排椅。雖然座位不多,但基本上所有客戶都有機會坐一坐,因為沒有人會流連在這座位上捨不得離開,輪到他辦業務他就去窗口了,一旁站著的另一個客戶就坐下了。

另外,內地所有銀行櫃檯外的客戶都是坐著的,跟香港的VIP客戶一樣。

跟內地銀行比一下,你會看到香港的銀行對等外客戶是多麼不友好,多麼缺乏同理心。

幾十年來,內地跟香港學習了許多,這件事,香港的銀行能不能學學內地呢?

程老漢本想說香港的銀行嫌貧愛富太過露骨,想了想還是算了,忍住不說了。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2018年3月下旬,香港政府公佈了一個「關愛共享計劃」,可受惠的是:2018年12月31日前年滿18歲、無物業、無領取綜援,無交薪俸稅等。簡言之,這是一個因為有收入而吃不到救濟扶貧,又因為收入不高享受不到稅務減免優惠的人群。符合條件的香港市民每人能得到4000港元「關愛共享」。申請表1月21日開始派發。這一派發不要緊,竟然引發軒然大波。

關愛共享計劃申請表開始派發後,一度引起公眾及輿論批評,認為手續太繁複及擾民。

當天,大批市民到派發點索取表格,人頭湧湧,人龍處處,申請表瞬間派光。

為派發表格,政府提供了24小時熱線,由於過度繁忙而常常無人接聽。傳媒也來添亂,熱線已被打爆,各家不同傳媒還嫌人家不夠忙,紛紛試打,許多傳媒還公然說自己打了好幾次,都無人接聽。這都是些什麼媒體人!

運氣好拿到表格的市民且別高興太早,溫馨提示來了:投寄表格時務請貼上足夠郵票,政府不收郵資不足的信件,郵局也不會退回寄信人,你算是白忙了,這封信無咗都唔知!

連續好幾天,政府忙著補鑊。政務司長張建宗不停見記者解釋問題,又說已採取A措施解決A問題,已採取B措施解決B問題……端的是人仰馬翻。

香港政府甫派發申請表,即被批評手續繁複,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翌日宣布放寬部分要求,包括寬待未有付足郵費及毋須提交住址證明,惟仍被批評多次修改申請程序,令訊息混亂。

有記者問,為什麼不搞網上申請呢?張建宗稱,設計網上系統遞交申請可能需時18個月,招標啦,設計啦,都很費時間。

此言一出,網上嘩然,人們紛紛表示難以置信。來自資訊科技界的反對派議員莫乃光就說張建宗此言是「誇大」,他說網上申請系統並非高難度項目,他估計,建立系統只需花一年時間。莫乃光說的是「建立系統」要一年,而張建宗說的是連招標在內需要18個月。有什麽差別?

媒體曾報道說,關愛共享計劃預計將有280萬人受惠。可是張建宗22日說,原先預算印100萬中文版表格。這明顯不夠嘛!爲什麽?因為網上有表格可以下載,申請人可以自行在網上下載打印。政府沒想到那麼多人都懶得自己下載打印,都湧去派發點拿現成的。

除親身到指定地點索取關愛共享計劃申請表格外,香港市民亦可上網下載及列印。

小時候聽母親講過一個故事,說有個懶漢,只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一次他的媽媽要出門好幾天,就給他做了一只花圈形狀的大餅,套在他的脖子上,讓他度過沒人餵飯的這幾天。沒想到,這廝竟然只吃了嘴邊那一點點餅,吃完都懶得將「遠處」的餅轉到自己嘴邊。他就這樣餓死了。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英文單詞bypass,內地譯成「外環路」,香港譯成「繞道」。剛剛通車的香港中環繞道,全長4.5公里,從1989年提出規劃到建成通車還真是繞了不少道,爭吵若干年、扯皮若干年、打官司若干年、虛耗若干年,前後30年!30年裡,環保團體不斷採取司法行動,將政府拖去法庭展開拉鋸戰,使工程舉步維艱。

攝於2005年8月中環對開,填海部分目前成為中環灣仔繞道及中環海濱。

爭什麼吵什麼呢?填海不填海。

香港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填海。1990年代,按維基百科的說法,香港進入了「填海的黃金年代」。

可是,那邊廂填海還在興頭上,這邊廂突然要環保了。

1995年11月,距離香港回歸只有一年半的時候,「保護海港協會」突然成立了,他們發動香港市民簽名支持立法保護海港。路人甲一聽保護海港,應該啊,簽名支持;路人乙一聽保護海港,正確啊,簽名支持……最後弄到17萬人簽名。

當時香港人口650萬左右,就被這所謂的17萬個簽名代表了。

1997年6月27日,距離香港回歸只剩下3天,港英當局的立法局通過了《保護海港條例》。條例規定,維多利亞港是香港人的特別公有資產及天然財產,必須受到保護和保存,並且設定了在維港進行填海工程必須遵循的若干法定原則。這個條例現在列在《香港法例》第531章,仍然有效。

圖中的灰色部分屬於已填海區域。

從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開始,維港就被不停地填著。到1945年,香港有80公頃土地是填海得來。換言之,維港少了80公頃海面。二戰之後,香港又繼續填海。維多利亞公園是填出來的,柴灣、小西灣、紅磡灣等處的土地都是填海填出來的。1950年代,因為中環填海,皇后碼頭就挪了窩。那時候沒有人反對填海,也沒有人反對碼頭挪窩。到了2007年,特區政府同樣因為中環填海的原因要拆遷皇后碼頭的時候,卻惹來一些人哭天搶地。

不少新市鎮都依賴填海以獲得土地,然而香港自上世紀90年代發展的東涌新市鎮落成後,至今未有新市鎮落成。

香港時評人施永青曾評論說,「新加坡在立國的時候,面積只有580平方公里,面積只有香港的一半多一點。經過這些年來的填海造地,新加坡的面積已增加至714平方公里。填出來的面積是原有面積的23%。不過,新加坡政府並不打算停,而是準備繼續填海。」

爲什麼新加坡能而香港不能呢?

1997年7月1日,英國人離開香港回老家,臨行前,他們在香港埋下了一顆顆地雷。


香港環境局局長 黃錦星

 

即棄塑膠擾生態及環境,困擾全球以至香港。近年「吸晴」的相關報導,有「膠飲管傷海龜鼻」、「本地黃牛誤食膠袋亡」等;去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不單警示氣候變化的迫切挑戰,沿岸巨浪更湧現發泡膠等襲海洋環境的白色恐怖。

新年伊始,減廢與減碳,人人要多走幾步,包括「走塑」,於日常生活從源頭減少各類即棄塑膠。我購物時自備環保袋,出街飲食時自備可重用餐具,而政府的「走塑」措施及政策亦步步向前,與眾同行「走塑戰」,否則垃圾圍城以至海塑圍城!

政府飯堂先「走塑」

在金鐘政府總部飯堂,我或許可算是「堂食」常客,減少外賣廢棄物嘛!凍飲「走飲管」亦是習慣成自然。減廢走塑應是眾人事,今年一月開始,政府數十間食堂已先行禁止提供發泡膠餐盒及膠飲管。各政府飯堂中,新海報正提示「飯堂走塑 餐具先行」,大嘥鬼可以變做慳神。這些飯堂設於政總、紀律部隊場地等等,主要服務公務員,希望同事以身作則先行「走塑」。

政府場所食肆亦「走塑」

與此同時,政府各部門與其場所內食肆營辦商簽訂的新合約或續約時,今年開始亦將訂明在可行情況下須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包括避免使用膠飲管、避免派發即棄餐具給堂食顧客等。這些食店、小食店及餐廳設於公園、公眾運動場地、博物館等,服務市民大眾,希望大眾同行「走塑」。

2019年1月起,主要服務政府員工的場所和食堂,禁止提供「發泡膠餐盒」和「膠飲管」;政府場所的食肆營辦商在簽訂新合約或續約後亦須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
政府牽頭減廢,政府食堂先行禁止提供膠飲管和發泡膠餐盒。九龍城警區指揮官李雅麗總警司(左二)表示,全力支持「走塑」,又於警署飯堂張貼「走塑」海報,外賣自備餐具和餐盒,提醒同事咪做大嘥鬼。
環境運動委員會(環運會)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贊助,由2018年12月開始推出「大型活動可重用餐具借用計劃」,為大型活動的主辦單位免費提供環保餐具借用服務,包括派送、收集及清洗服務,希望藉此減少於大型活動使用即棄餐具,鼓勵實踐源頭減廢。
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及環運會前主席林超英,早前出席地區活動「油麻地榕樹頭節」晚上的盆菜宴。現場50圍盆菜宴全面「走塑」,均使用環運會提供的可重用餐具。

 

大型活動重用餐具撐「走塑」

今個月初,「龍城美食嘉年華暨九龍城區節開幕禮」是其中一個大型地區美食活動借用環保署及環境運動委員會(環運會)推出的重用餐具,我參與其中,樂見主辦單位採用此新推「大型活動可重用餐具借用計劃」。該借用服務免費,全數5,000套重用餐具包括「杯碗叉匙筷」五物,貼心貼地安排「送收洗」全套服務,旨在鼓勵及獎勵各大型活動主辦者同行「走塑」。當天,我見街坊們「走塑」嚐各式街頭小吃美食,有借有還重用餐具,樂在其中亦綠在其中。各地區大型活動如盆菜宴等,應踴躍支持及採用此免費借用服務,同撐「揼少啲慳多啲」!

最近,我參與了大型地區綠色活動「龍城美食嘉年華」,場內美食眾多,見市民樂用可重用餐具,一齊「走塑」。

外賣「走塑」餐具先行

去年11月16日至今年1月15日,環運會亦與餐飲業界協作,推出「外賣走塑 餐具先行」運動,鼓勵大眾外賣快餐時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三大快餐連鎖店參與此先導計劃,顧客「走塑」可獲贈印花,集齊6個印花有賞,估算從源頭減少了逾100萬套外賣即棄塑膠餐具的浪費!政府將檢視此項與餐飲業界合作的「走塑」經驗,並籌備下一階段的工作。與此同時,我樂見不同餐飲業界及團體自行推出各式「走塑」行動,亦見不少市民大眾自動自覺,身體力行「走塑」減廢。

「外賣走塑 餐具先行」運動推行已兩個月,估算已減少使用超過百萬套即棄塑膠餐具。
「外賣走塑 餐具先行」運動推行已兩個月,估算已減少使用超過百萬套即棄塑膠餐具。

減廢「走塑」保護海洋

2018年《施政報告》的宜居城市篇章第272段如下:「 政府亦會加強應對塑膠廢物的挑戰。來年,我們會推出多項優化和新措施,包括在政府場地加設飲水機鼓勵巿民自備水樽,在主要服務政府員工的場所先行禁止提供膠飲管和發泡膠餐盒,在簽訂新合約以及續約時要求在適當的政府場所內經營食肆的營辦商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並與餐飲業合作推廣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以及檢討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的運作以加強其減廢成效。」第273段則指示「鑑於即棄塑膠餐具對本港以至全球海洋環境和生態的潛在影響,我們會研究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行性、範圍和機制。」環保署正積極落實及跟進上述工作,多管齊下「走塑」減廢。我們將在今年第一季開展顧問研究,考慮長遠在本港實施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能管制。

另外,第274段提出「我們會擴大政府行動,加強本港海岸線的清理工作和保護海洋環境方面的區域合作。香港有不少願意為保護海岸清潔出一分力的組織和志願人士。我們會設立一個海岸清潔聯繫平台,結合社會力量,協力保護海洋環境。」,在此,我感謝眾海岸清潔義工及團體的環保努力,亦歡迎更多朋友參與及善用此「海岸清潔」平台,同「走塑」,同護港。

源頭減廢當然仍是重中之重,「垃圾收費」等環保政策正正推動全民「揼少啲慳多啲」,包括「走塑」減即棄塑膠,同時保護海洋。

 

大型活動可重用餐具借用計劃:
https://ecc.org.hk/tc_chi/publicity/tableware_lending_programme.html

環境運動委員會:
https://www.facebook.com/ECC1990/

海岸清潔 Clean Shorelines:
https://www.facebook.com/cleanshorelines/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1月15日,香港前特首曾蔭權刑滿出獄。

曾蔭權2012年6月30日卸任,但當年2月香港有媒體先後報道他與富商的曖昧往來,曾蔭權的麻煩就這麼開始了。

幾天時間裡,曾蔭權陸續被揭發連串涉嫌官商利益輸送等情事,即將卸任的曾特首在最後幾個月任期裡忙著到媒體為自己辯解,到立法會解釋,端的是狼狽不堪。

最後,所有的指控都集中到深圳東海花園的一套6700多呎的複式連天台房子上,曾蔭權以每月8萬元的租金租住,曾蔭權的3項罪名都因這套房子而來。最後以一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被判入獄12個月。控罪指曾蔭權在行政會議討論批准雄濤廣播有限公司申請數碼廣播牌照時,沒有申報他與雄濤主要股東黃楚標的關係,而黃楚標正是東海花園那套豪宅的業主。

2009年住在禮賓府的特首曾蔭權曾在一個電台節目裡告誡年輕人正確看待住房問題,說他自己年輕時也買不起房子,婚前住老爸的警察宿舍,婚後夫妻倆租房住,30多歲才置業,而他的一個兒子當時(2009年)仍是「無房戶」。

可惜的是,說了這些話的第二年即2010年,這邊廂港府批准了雄濤廣播的數碼廣播牌照,那邊廂曾蔭權太太就租下了東海花園那套大宅。

2012年事件曝光之後,曾有媒體報道說,曾蔭權租東海花園大宅是為安享退休生活,又為安置妻子捨不得丟棄的舊物,儲物間面積800多呎(約75平方米),僅環保袋就佔用3個櫃。

住慣了禮賓府大宅,曾特首住不慣小房子了,儲物間都要800多呎。香港低端的中產階級住宅都沒有這麼大。

曾蔭權信奉天主教,不知他讀沒讀過《聖經舊約》裡的《民數記》。經文講到,耶和華供應鵪鶉給人們吃,人們卻過量捕取鵪鶉,「肉在他們牙齒之間尚未嚼爛,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他們發作,用最重的災殃擊殺了他們。那地方便叫作基博羅哈他瓦(就是貪欲之人的墳墓),因為他們在那裡葬埋了那起貪欲之心的人。」

天主教七宗罪,其中有貪婪、暴食。

媒體報道說,出獄當天下午,曾蔭權夫婦去了中環一間教堂。
願上帝保佑他們!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上周談了一位「普通話阿姐」在香港「打尖上小巴」的事。

《大千視界HK》發佈該文時,配發了一張照片:香港警察處置內地人在香港打尖引發的糾紛,文字說明曰:「內地人在港插隊的情況屢見不鮮,引起途人不滿,甚至需報警處理,這類情況不時被網民拍攝下來及放上短片網YouTube」。

有內地讀者就質問程老漢說,他到香港旅遊時親眼見到香港本地人也會打尖,為什麼總拿內地人說事?

這倒不假。程老漢在香港住了快20年,確實見到也有香港本地居民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舉止不理想,比如在禁止飲食的公交車裡、港鐵車廂裡飲啊食的,比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上周那篇文章一開頭程老漢就講了自己在港鐵粉嶺站外的公交車站親眼所見的本地人打尖上大巴的事。

但程老漢反問這位內地讀者,你來香港是要跟誰比爛嗎?

程鶴麟接著說,香港是彈丸之地,稍稍開一點點口讓內地人來旅遊,立即就會把香港擠爆,打破香港人寧靜安逸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客人的,還是要注意一下自己的舉止。

這位讀者不服:我們去香港消費,是給香港送錢。我們不去的話香港人又抱怨,去了香港人又說我們太吵鬧。香港人到底要怎麼樣?他甚至引用孔丘老師的話來指責香港人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你瞧,內地人認為自己是消費者,消費者就是上帝。

可香港人卻把你看成粗俗的暴發戶。

這個結怎麼解?

內地人在香港,幾十年前被同情,現在是被譴責。幾十年前是同情你沒錢,現在是譴責你無禮。

內地人在香港公共場所的行為舉止關係到香港人對內地的評價,言行稍有不妥,都會被算到「全體內地人」的頭上。所以,多年來,程老漢都會請求來香港旅遊的內地親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在公共場所喧嘩,不要在公交工具上飲食,上公交車要排隊。

程老漢對親友說,這不是個人德性問題,是政治問題。

程老漢不喜歡凡事都上綱上線,但這件事必須要上綱上線。


守護香港175載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較早前,美國有線電視頻道(CNN)有一篇題為「香港比其他地方優勝的十個方面」(“10 things Hong Kong does better than anywhere else”)的報道,內容羅列香港與別不同的十大優點,包括良好法治、簡單稅制及低稅率、生活便利、宜居城市和建設、文化特色等範疇。文章的第一句是「你怎能不愛香港?」(How can you not love Hong Kong?)

該篇文章開宗明義指出香港治安良好。無可否認,多年來,香港的良好法治管治是建基於高效專業的執法水平。而香港的司法獨立在亞洲排名第一。

2017年香港整體罪案不但較前一年下跌7.6%,更是1975年以來(即42年來)的新低。以每十萬人口計算的罪案率,更加是1971年以來(即46年來)的最低。2018年本港首十一個月總體罪案50122宗,較2017年同期下跌2.9%。「世界正義工程」(World Justice Project)發表《2017-18全球法治指數》,香港在秩序與治安位列全球第四,令香港人引以為傲。

香港作為全球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警隊在維持治安及社會秩序方面的優越表現有目共睹,警隊擔當重要的執法者角色,更是功不可沒。

今年是警隊成立175周年,是值得紀念的大日子,警隊的服務與時俱進,並發展為今天專業高效的紀律部隊。

警隊自1844年成立以來,由一支規模細小的隊伍演變為既現代化又高瞻遠矚的執法機構,現時正規警察、輔警及文職人員之人數多達36500多名。

警隊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過往十年,成功獲聘為見習督察的申請人均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而成功獲聘為警員並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申請人則由2007年的15%上升至去年的22%。投考人士涉及不同範疇的專業或學科,包括法律系、環球工商管理、新聞系、犯罪學等。

每年投考警察的競爭相當激烈。過去三年(2016至2018年),每年平均有超過7200人投考督察,及超過11000人投考警員,即投考見習督察平均40人爭一位,投考警員則平均10人爭一位。

投考人士當中,除了優秀的本地和海外大專院校的畢業生之外,亦有不少非華裔人士。自2011年,警隊已招聘超過70名非華裔見習督察和警員。我相信本星期六(1月12日)舉行的冬季招募日,必定吸引大量有志加入警隊的青年。

政府致力推動男女平等,警隊也不例外。現時,女警的總數約為5000人,佔整體警隊人數17.2%,是世界上各主要城市的警察隊伍中,女警人數比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其中,女性督察級人數由1990年的13%增至2018年的29.8%,女性警司級人數更由1990年的2.8%大幅增至24.5%。警隊由1949年聘用首位女性副督察開始,至2017年委任首位女副處長,女警的地位不斷提升,印證「巾幗不讓鬚眉」。

警隊肩負維持治安及撲滅罪行的重任,要確保人員可以從容並以專業態度應對日常工作以及處理任何特發事故,就必須有一套完善及兼具有前瞻性的入職訓練及在職培訓系統。

警隊於2006年重整培訓架構,在優化架構下,成立香港警察學院(警察學院),取代舊有的訓練部,致力策略性發展警察培訓工作,目標成為世界上卓越領先的警察培訓中心之一。警察學院現時轄下設有總部及三所學校,分別為基礎訓練學校、專業發展學校和專項研修學校,為人員提供精研而全面的培訓發展課程。

早於2010年,警務處開始成為首個開辦資歷架構認可課程的政府部門,現時有11個已獲資歷架構認可的課程。當中與加拿大警察學院合辦的「國際警務行政人員發展證書課程」(International Executive Development in Policing Programme,簡稱為「IEDPP)」),為兩地的警務管理級別人員提供培訓,更獲評審局評定為資歷架構第六級,即與碩士學位相同級別,為警察學院創下新里程碑。

警察學院更於2017年與英國劍橋大學首度合辦「應用犯罪學與警務管理研究碩士課程」,為現時和未來的執法領袖專設為期兩年的兼讀制課程。

為拓展溝通平台,拉近與市民的距離,警隊善用網絡及社交媒體,在 2015年推出「香港警隊Facebook」專頁及2016年推出「香港警隊Instagram」,以輕鬆有趣方式推廣警隊活動和宣揚滅罪信息。

最近,警隊與消防處破天荒合作拍攝短片,讓人氣角色「任何仁」分別在各自的Facebook專頁亮相,為市民提供除夕倒數的安全小貼士。

香港的良好法治管治和安全城市的美譽得來不易,亦非理所當然,而是建基於高效的執法水平。紀律部隊除了警務處、還包括入境處、海關、消防處、懲教署和政府飛行服務隊,六萬多名卓越優秀的紀律部隊同事克盡厥職,在不同崗位上竭誠服務市民,締造安居樂業的好環境,實在讓我們深感驕傲。

本星期六(1月12日),我將會出席「警隊175周年大匯演暨警民同樂日」,為連串慶祝活動揭開序幕,就讓我們一同向守護香港優秀的警隊致以崇高敬意。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打尖」是廣東話,意思是「插隊」、「加塞」。公共場所該排隊卻打尖插隊,這種行為不論在內地還是在香港都會惹眾怒。多年前一個大雨天,程老漢在香港粉嶺港鐵站外的公交車站見到一個香港本地老伯為避雨而打尖搶上公交大巴,就挨了幾個排隊乘客好一通粗口伺候。有乘客說,你歲數大你要優先上車可以,但你要問過我們。程老漢當時真的很替那位老伯難過,覺得罵老伯的那些人很過分。

內地人也很反對插隊,如果大家都排隊的話,你可休想插隊。20年前,程老漢在北京居住,上下班高峰期的公交車站基本上就是戰場,必須身手敏捷才擠得上車。插隊根本不可能,因為高峰期根本就沒隊,你唯一可做的是練就一身擠車好功夫。後來程老漢不得不學了開車,解決通勤問題。

內地人在港插隊的情況屢見不鮮,引起途人不滿,甚至需報警處理,這類情況不時被網民拍攝下來及放上短片網YouTube。

一般而言,香港人在香港都會乖乖排隊。同樣是中國人,爲什麽香港人就那麼乖?兩個原因:一是如今香港的公共交通資源充足,這趟車上不了,下一趟車很快就到,不像20年前的北京城,下一趟車可能要等到地老天荒才來。二是香港人比較早就接受了排隊上車的訓練。程老漢曾看到過香港舊紀錄片的一個鏡頭: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公交車站,一個警察揮著警棍打那企圖打尖上車的乘客。

文明的言行不是與生俱來,得靠訓練。2019年新年伊始,一位「普通話阿姐」就在香港接受了一次訓練。

香港一位女網友1月1日早晨在社交媒體發帖說,當天凌晨2:56,她在荃灣搭小巴回家,見一位「普通話阿姐」打尖上了小巴,司機和全車其他乘客都要求她下車,她卻賴著不走。僵持之下,一名乘客將她手機奪去,放到小巴外的地面上,迫使她下車去取手機,司機趁勢迅速關門開車一溜煙跑了。

(Facebook專頁:哈弟Hadee-我由乜乜徒步到乜乜)

這事還有續集。

3日凌晨,這位女網友又發了帖,說她剛又遇到那位阿姐,「佢今日好乖有排隊」。更絕的是,「又撞返同一個司機」,司機好Nice:「喂,阿姐。」阿姐驚慌:「我有排隊!」司機無奈:「我知,我見到」。阿姐:「我真的有排隊!」司機:「我係想叫你唔使嘟卡,上次你畀咗錢,我諗住今次唔收錢喇,我唔係話你唔排隊呀!」

老話說,「爛泥扶不上牆」。這位阿姐不是爛泥,一次培訓就學會排隊了。


國家主席習近平1月2日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後,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表示,「一國兩制」的構思科學,實踐取得成功,他希望台灣民眾能多來香港,直接了解香港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情況。

梁振英1月3日在社交網Facebook發文指出,自言在1984年至1997年有參與香港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回歸祖國的全過程,並先後出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預備工作委員會小組召集人等職務,在回歸後出任行政會議成員和第四任行政長官。

梁振英認為,一國兩制的構思是「科學的,實踐是成功的」,指過去21年說明,在一個國家之內,大陸和香港實施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貨幣、法律和司法制度等,是完全可行,有利於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獲包括英美在內的國際社會公認。他相信,按一國兩制方針收回香港,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香港前途問題,排除長時間困擾香港社會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他又將香港的金融市場和對外貿易發展歸因於一國兩制。

梁振英又提出,香港作為國家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地位,及居民的權利和義務等,都由《基本法》的160條以法律形式規定,形容《基本法》既是香港法律,也是全國性法律,全國各地均需遵守。

他又指回歸以來,中央人民政府、大陸各地方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均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全面落實香港的高度自治。

梁振英透露過去31年,每天看一份台灣報紙,但過去幾個月,由於意識到台灣時局的變化,每天改看兩份台灣報紙:知道台灣媒體對「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的具體情況報道不多,台灣各界人士也知之不詳。他稱希望台灣民眾能多來香港,直接了解香港實踐「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具體情況。梁表示,也希望香港朋友能夠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國和平統一。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