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中美博弈與世界變局」2019環球時報年會在北京舉辦,《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致辭。

以下是胡錫進致辭全文:

各位學者,來賓,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

歡迎並感謝大家在這個寒冷的早上來到這裡,參加《環球時報》2018歲末的年會,我相信,今年咱們大家非常有的說。我想大家都有點迫不及待了,恨不能直接進入主題,把某個國家拉到台上來吊打。然而按照規矩,我作為主辦方《環球時報》的總編輯還要做一個致辭。

說什麼呢?就從我這個蘋果手機說起吧。

老胡用蘋果手機很多年了,一直用它發微博,從未引起過麻煩。但是今年四月,美國封殺中興通信,我很生氣,迅速發微博,力挺中興,而且發出豪言壯語:今夜老胡和《環球時報》員工都是中興人。挺好的微博,點讚上萬,但第二天,黑我的帖子出現了。原來我發出去的微博上,明明白白顯示是用蘋果7發的。胡錫進用蘋果手機挺華為,好虛偽啊!一時間這個罵我的帖子在互聯網上更火。換手機吧,真心為我好的,故意將我軍的,都這樣勸我。

說實話,當時我很想把蘋果換了,換成中興或華為,起個帶頭作用。中美貿易戰剛一開打,《環球時報》可謂一馬當先,我們寫了很多充滿豪言壯語的文章,比如我記得社評裡有這樣的句子:要用打抗美援朝的勇氣打這場貿易戰;如果美方相逼,中國不怕把太平洋打成中美貿易的天塹;一定要先打掉特朗普的一顆門牙再說,等等。

那時中美互不摸底,相互宣示意志和決心,我們很希望,《環球時報》的這些狠話被對方看成是擺在中國商務部門後的棍子。但是,很可惜,我們沒有把特朗普嚇住。當然,他們也沒把中國嚇住,中國對美國的所有關稅都實施了報復。

大半年過去了,就在這周,華為CFO、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被扣留。一時間中國社會群情激憤。我又用蘋果手機發微博挺華為,結果又有人挑我的矛盾,要求我換手機。這時我的感受是,罵美國歸罵美國,但iPhone老胡還是要用。為什麼?因為我覺得如果在這個時候我換華為手機,不是個應有的姿態。中國是貿易順差大國,中外產品在市場上應享有平等的權利,外國貨不應被歧視,而且蘋果又沒有惹中國。更何況,我這個蘋果手機應該還是在中國生產的,它裡面融合著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

到了下半年,中美貿易戰真打起來,我的最大擔心已經不是中國會受多少經濟損失了,而是中國千萬別被來自外部的壓力逼保守了,逼左了。我覺得在貿易戰的逆境中保持住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格局,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最近幾個月,《環球時報》社評的方向出現了調整,我們一遍遍強調改開的重要性,強調在堅持黨的堅強領導和政治穩定前提下,保持社會內部寬鬆和活力對落實改革開放的現實意義。我們提出,在國家建設正能量的同時,提高全社會對負能量的承受力同樣重要。我們呼籲解放思想,探討解放思想在深化改開時代的新內涵,比如我們提出,中國要注意不擴大中西意識形態的差距,還提出,在當前情況下,緩和中國與美西方的關係、不把中美關係引向冷戰,也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之一。

2018年,中國和世界經歷的極不平凡。鬥爭成了家常便飯,美國對華政策發生斷崖式的強硬變化。但老胡希望,相信在座的各位同樣希望,這一年會最終會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新一季的最重要的年份被記住。中國越鬥越開放,而不是越鬥越保守。我們會是這樣嗎?世界允許我們這樣嗎?今天就請各路專家學者們開展精彩務實的探討。

最後我想借這個機會對各位支持《環球時報》的朋友們做一個表白:《環球時報》始終是中國國家利益的堅定維護者,我們與中國崛起共榮辱。在國家每一個重要的關頭我們都沖在前面,值此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我們同樣會衝在前面。感謝各位老師的支持和理解,因為有你們,我們從不孤獨。

謝謝大家。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後生可畏,香港的一群正在學習大眾傳播的年輕學子,正在跟特區政府交涉,要求獲得政府新聞的採訪權,跟其它所有媒體一樣的公平的採訪權。

開診所不容易,辦傳媒就不難。隨便誰,阿貓阿狗都可以辦傳媒,衹要你想辦,分分鐘搞掂。

衹不過,傳媒易辦,官府難求。香港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等高校傳媒專業學子所辦的傳媒,就被政府新聞處「另眼相看」。

各大傳媒駐守立法會補選現場,新聞系學生也有參與其中,累積採訪經驗。
香港多間大專院校的新聞系學生都有採訪立法會補選,惟有學生指被拒諸部分場地門外。

12月1日,他們在香港電台的「香港家書」節目裡,給特首發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說,「2016年,幾間大學的新聞系學生,採訪立法會新界東補選時,都不能進入點票中心,被拒門外。為甚麼?新聞處認為,學生媒體不是主流傳媒,所以學生記者無權進入會場。」

那次被拒後,中大和浸大新聞系學生就申請司法覆核,希望被平等對待。官司持續兩年,今年11月14日香港高院決定拒絕受理覆核,理由是政府新聞處前年已採用新政策,讓新聞系學生進場採訪。

大學生們對這項裁決表示失望。他們說,政府新聞處的新政策是,讓他們進場採訪但有名額限制,並且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發出許可,而其他媒體都沒有限制。他們暗指這是政府新聞處「有意留難」。

程老漢想起新聞史上一件舊事。

1980年6月1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正式開始24小時連續播放實況新聞。這是史上第一個全天候播報新聞的電視台,但他們沒有白宮採訪權。當時,白宮記者團被所謂主流媒體所壟斷,電視台方面就是全國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美國廣播公司(ABC)。CNN創建不到一年之際,其創辦人特納就提出要進入白宮記者團,但三大電視網和白宮都不把CNN放在眼裡,拒絕接納CNN。特納就起訴白宮設立記者團違反了《公平貿易法》,8個月以後,特納和他的CNN贏了,CNN在白宮記者團中獲得一個高級記者的席位。

傳媒不分大小,有仙則靈。香港的傳媒學子們可能正在開創歷史的先河,為大學生媒體爭得公平機會。


國際銳評評論員

 

12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阿根廷舉行會晤。根據會晤後披露的消息,雙方決定停止升級關稅等貿易限制措施;雙方將用90天時間加緊磋商,達成協議,取消今年以來互相加徵的關稅,如果達不成,美方很可能會繼續升級貿易戰。

怎麼看待這個會晤成果?首先,當然是中美兩國元首給不斷升級的經貿摩擦踩了刹車,使得中美貿易戰進入「休戰」狀態,為雙方磋商解決問題提供了指導,爭取了空間,其積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也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雙方經貿團隊將要開啟新一輪的鬥智鬥勇,這個過程注定複雜艱難。

中美為何能「休戰」?主要是因為8個多月的貿易戰,令雙方都付出了代價。在今年3月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之初,美方以為貿易戰很容易打贏。但是8個多月來的事實表明:貿易戰沒有贏家,只有雙輸。統計資料顯示,美國10月貨物貿易逆差達到7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通用汽車11月底宣佈關閉全球7家工廠(其中包括4家美國工廠,但不包括中國工廠)的決定,令美國政府倍感壓力與失望;與此同時,美國今年第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資(FDI)竟然跌至負82億美元,為2015年初以來的首次,而在2017年,美國吸收外資達到275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顯然,貿易戰並未幫美國實現縮小貿易逆差、工作和資金回流等目標,反而進一步加劇美國經濟的風險。貿易戰,還能打得下去嗎?人們注意到,特朗普總統在10月14日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訪時,稱中美之間發生的不是「貿易戰」,而是「小衝突」,並說他正考慮給這個「小衝突」降溫。

現在,中美兩國元首給經貿摩擦按下「暫停」鍵,對雙方來說,都是明智和有利的選擇。接下來,雙方經貿團隊要是能落實元首共識達成協議的話,那對中美來說無疑都是好事。否則,中美恐將重新開啟新一輪貿易戰,給兩國和世界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未來三個月,對中美都很關鍵。

但坦率地說,三個月的磋商時間,相對於中美經貿摩擦的複雜性而言,確實是時間緊、任務重。針對美方提出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包括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合作、市場准入、非關稅壁壘等,中方總體態度是:符合中國改革開放方向的,就是未來三個月磋商當中的一些重點議題。同時,中方也向美國提出了自己的嚴正關切,美方對此也作出了回應。不過,在實際談判中,圍繞著每個具體問題,雙方必定都少不了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再考慮到美國經濟團隊內部的分歧、美國國內複雜的政治環境,以及美方態度曾經出現反覆,這些因素融在一起,可以想像接下來三個月的磋商過程將很艱難複雜,甚至不排除出現反覆。

但是,不管談的結果如何,中方都會從容淡定地應對。作為貿易戰被迫反擊的一方,中國的態度一直堅定明確:對於貿易戰,中國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堅定地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8個多月來的實踐,幾輪高級別磋商,已經證明中方的決心與信用。

在未來三個月,中方會一如既往地從維護兩國共同利益和世界貿易秩序大局出發,盡最大努力與美方溝通,朝著取消關稅的目標努力。但同時,中方也會保持平常心,對磋商結果既不過分樂觀,也不盲目悲觀。因為通過8個多月與美國的過招,中國更加成熟了,更加明白「反擊貿易戰,關鍵是辦好自己的事」這個硬道理。現在,中國正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這既是對過去的紀念,也是推動更高水準開放的新起點。在此過程中,中美雙方只要都能堅持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真誠地進行磋商,妥善處理分歧,相信會解決自身的經貿關注,實現雙贏。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賀建奎把天捅了個大窟窿。還好,天沒塌下來。賀建奎自己也沒事,大搖大擺來香港出席了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

賀建奎是深圳南方科技大學的副教授,生物學家。11月26日,賀建奎宣佈他的團隊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類受精卵並植入母親子宮,「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有報道認為,這是「世界首宗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

消息震驚了全世界。互聯網上,賀建奎已被萬眾的口水淹沒。

賀建奎爲什麽被那麼多人譴責呢?因為人們現在的興趣全都無關基因編輯專業本身,全都在糾纏道德倫理方面的常識問題。

比如有一種觀點認為,基因編輯技術是人類企圖扮演上帝,而當人類選擇扮演上帝的那一刻,或許也同時走向了黑暗的地獄。

在內地,人們在網上對賀建奎口誅筆伐。「罪人」、「魔鬼」、「(基因改造技術)用在人類身上,是違背了倫理,他是觸犯了底線,一個科研人的底線甚至是全人類的底線。」「賀是魔鬼!該關起來!」「逮捕他!不要猶豫!」。

四川有46名律師發表聲明說:「鑑於實施此基因編輯嬰兒技術的科學家賀建奎,違法進行人體胚胎活動,我們建議公安機關立即對賀建奎立案偵查並採取強制措施」。

27日,有傳媒報道稱,賀建奎在南方科技大學的辦公室,門外的介紹內容已摘除,並貼上「請勿入內,後果自負」的大學蓋章封條。

就在這千夫所指、萬眾詆毀的風雨中,賀建奎28日中午走上了在香港大學舉行的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的講臺,不慌不忙地發表了演講,不慌不忙地回答了與會者的提問。

幸好有香港,賀建奎才能在這個風口上還有講話的機會。若在內地,在目前這形勢下,哪個城市哪個衙門哪個學術機構,敢向他提供場地、開放講臺?光是群氓的唾沫匯成的滾滾洪流,就能把如此作為的城市、衙門或學術機構淹沒、衝垮。

最後說一句,出於對學術造假的痛恨與羞恥感,程老漢真心希望,賀建奎是真的做了他所宣稱已經做了的那些事而不是吹牛皮。


智慧假期 再談家課

香港教育局副局長     蔡若蓮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的快樂在於反覆實踐,把知識與能力轉化,釋放潛能,發現自己的本領。時時學、常常習,能力自然不斷提升。家課,是經過設計的學習應用和實踐,不單有助鞏固所學,深化理解,更讓大家看見自己努力的成果,從中得到滿足喜悅。

聖誕將至,同學將有十多天的長假期,相信老師、家長都會設法令同學的假期過得充實有意義。然而,充實並不等於用功課填滿同學的日子。假期,也不就是什麼都不做。究竟假期和學習如何取得平衡?

其實,無論甚麼日子,我們都需要適切的鍛鍊,溫故知新、延展學習。但是,就如樂曲中的休止符、水墨畫中的留白,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假期,就是漫長旅途的加油站,緊張生活的調味劑。歇一歇,可以讓學習生活變得更有節奏。留一段時間,讓同學好好休息,整理、反省,更深入認識自己,學問才有意義。

長休短憩,只要好好規劃,善加利用,就不難有一個「智慧假期」(smart holiday)。遊戲、閲讀、運動、散步、逛街、煮飯做菜……同學把平時很想做但不夠時間做的事,利用十多天的假期盡情實踐。稍花心思設計,足以激發同學的好奇心和實現夢想的鬥志。窺探更廣闊的世界,比起多做幾本練習,更有價值。

換言之,問題不是有沒有家課,而是好不好「玩」。同學最怕重重複複的「罐頭」補充練習、過量的機械抄寫和操練。有自主學習的空間,沒有競爭比較的壓力;有足夠的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應用所學,尋求新知,解決問題,挑戰自己的勇氣和能力。連繫生活日常的課業,最受歡迎。

由此看來,只要家長、老師從旁引導和鼓勵,讓同學發掘自己有興趣的事,例如:找一位自己喜歡的作家或圍繞一個主題,流連書海。逛圖書館、書店,穿梭古今中外,讓別人的智慧啟迪自己的心靈,與人分享,共同成長。我最愛長假期的閲讀,無論優游閒適讀小品、還是廢寢忘食追長篇,可以全情投入,真是樂趣無窮,特別推薦同學利用假期,嚐嚐「沉迷」閲讀的滋味。

喜歡天馬行空的同學,還可以「讀」以致用,應用從書中所得科普知識,進行STEM專題研習,發現問題、尋求方法,創意解難、改善生活環境;設計模型、進行實驗、調查、發明……通過書本,讓不同專家伴着同學一起探險,能有所發現,自然樂在其中。

總之,長假期是讓同學學以致用的好機會。學習設定目標、構思規劃、有實際行動、好好管理時間與情緒,一步一步完成任務,鍛鍊堅忍與毅力。研究甚麼並不重要,關鍵是同學有興趣。假期過後,讓各人分享、展示、慶祝自己研究所得,那種滿足、自豪和成功感,正是學習動力的來源。

家課,就是知識、技能、態度的綜合呈現。當我們逐步邁進智慧城市,要培養獨立思考、敢於創新的智慧市民,靈活多變而富有挑戰的學習任務,有助激發創意和學習熱情。盼望在普世歡騰的節日,同學能自由翱翔學海,過一個輕鬆愉快又充實的假期。

學習、休息、再學習,不再一味苦學(learn hard),更要「精」學(learn smart),智慧假期既能「回氣」又有長進,一舉兩得。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本周,香港政府公佈了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去年全港貧窮人口有137.7萬,貧窮率為20.1%。

報告剛一公佈,香港媒體一擁而上。「貧窮人口創9年以來新高」、「五個港人一個窮」、「兒童貧窮率有增無減,政府愈扶愈貧」……

「愈扶愈貧」4個字頻繁出現在媒體的標題上,沒在標題裡出現的,內文也會提到。

香港政府每年都會公佈上年的貧窮情況,而主流媒體每年報導的調調就是「愈扶愈貧」。

2017年,媒體報道說:「去年(2016)貧窮人口升達135.2萬」、「香港貧窮情況惡化」。

2016年,媒體報道說:「扶貧效果不顯著,貧窮人口不跌反升」、「(2015年)本港最新貧窮人口增1萬」。後來政府公佈了正式數字,2015年比2014年新增貧窮人口2萬。

香港的經濟越來越好,爲什麽貧窮人口反而越來越多呢?

原因就在於,香港的貧窮線採用收入的中位數而非平均數。兩者的不同在於:中位數的釐定是將所有住戶按其收入由低至高順序排列,選出排在中間的那個住戶,而平均數是將所有住戶的收入相加再除以戶數。舉個例,假設香港有5戶人口,其收入從少到多依次是10、20、30、40、5000,平均數是1020;而中位數是以上5組數據「排在中間的」30。

中位數能夠排除極端數據對統計的影響。香港有「打工皇帝」一年總收入高達2.1億元,平均日薪57.6萬元,如果將其加入來計算平均數,就會造成香港人收入都極高的假象。中國內地是以平均數來計算國民收入,故而常常有人慨歎自己拖了國家後腿。

香港的「貧窮線」是按「入息」(工資收入)計算而不管你有多少資產。「入息」在居民收入中位數一半以下的就是貧窮人口。香港退休人員沒有退休金,一旦退休就沒有「入息」,而香港是長壽城市,退休人員越來越多,全都被歸為「貧窮人口」,就算他們擁有房租收入、股息收入,也是貧窮人口。

所有的大學生都是貧窮人口,因為他們完全沒有工資收入。

另外,經濟越好,中位數就會越高,所謂的貧窮人口自然就越多。如此一來,香港的貧窮人口逐年遞增就不奇怪了。

香港政府一再表明,「貧窮線」不等於「扶貧線」,並不是你一到了貧窮線以下就會得到扶貧福利。


資深電視人      程鶴麟

 

香港對公務員實行「高薪養廉」,給高薪,給優渥待遇。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公務員貪污受賄。天主教的七宗罪裏有「暴食」一項,很有意味。人性貪婪猶如暴食,明明已經飽了,還不知饜足,繼續胡吃海塞,害自己被緊急送醫。

11月13日,香港區域法院提訊馮姓前政府高官和陳姓女商人。港媒報導,馮某涉嫌暗中收取陳女商人51萬港元,「作為傾向於或保持傾向於優待她及由她控制或與她有關連的三間公司的報酬」。當時,馮某任職政府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副秘書長及該局航空組主管,陳女商人是港聯直升機有限公司等三間航空公司的董事兼股東。
馮某作為政府高官,月薪大約20萬左右,怎麼會缺那51萬港元?程老漢都不好意思說他貪婪了,這根本就是貪小便宜啊!

10年前,另一位高官也因為貪圖一點小便宜而被判入獄9個月。這位高官被控利用虛假文件詐騙海外食宿津貼,在香港區域法院被裁定罪名成立。瞧瞧,詐騙的是,食宿津貼;詐騙了多少呢?一共加起來12萬港幣左右,而他作為政府個人資料私隱副專員,一個月的薪水就達到12萬8千元。就是說這哥們費盡心機詐取到的公款,不過是他一個月的薪水而已。雖然數額不大,法官還是斥責他「貪婪」。

在香港法官的眼裡,貪婪不看數額,貪多少都是犯罪。

2010年5月,香港觀塘裁判法院宣判赤柱郵局李姓局長貪污案,法官判刑時說,考慮到48歲的被告已因此案喪失去過百萬元的長俸(退休金),又可能要面對公務員紀律聆訊,所以輕判100小時社會服務令。

這位李局長貪污了多少錢呢?380港元!看官您沒看錯,就是380元,衹夠買一隻普通的6吋生日蛋糕!案情指,2008年10月,「李局長」得悉郵用文具將漲價,搶先買下,漲價後賣出,獲利380元。

貪污380元要上法庭,要判刑,這就叫防微杜漸。

中共已故元帥陳毅有詩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這說的是理想境界,實際上永遠做不到「伸手必被捉」,就像醫學上永遠做不到「無菌環境」一樣,只是相對而言。無論你給公務員多麼高的薪水,多麼好的待遇,一定都還會有人「暴食」,而且一定還會有漏網之魚,不可能每一個「伸手」的傢伙「必被捉」。但是,衹要不發展到貪污以億計算、以數十億計算,不要發展到貪污的現金會害點鈔機超負荷工作到當機,就算高薪養廉成功。

香港「高薪養廉」是成功的。


香港環境局局長     黃錦星

 

上週末,遊走林村。除了許願,林村其實蘊藏許多生態勝景,例如「河上魚梯」及「河畔石籠」。當天剛好有「香港生物多樣性節2018」免費生態導賞團,沿林村河漫遊探秘,欣賞渠務署近年於林村河上遊治理河道時,如何創意設計結合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治水又保育自然生態。

B仔何許人?

秋高氣爽,在林村許願樹旁竟先遇上「B仔」!B仔何許人?B仔隨“B”iodiversity Festival「香港生物多樣性節」而生,其Facebook專頁名為「B仔自然教室」,幫手推廣認知何謂生物多樣性。

春去秋來,「香港生物多樣性節」已踏進第四屆,於10月至12月期間,漁護署伙拍數十團體,合辦逾百項「應節」項目,包括生態遊、工作坊等。今年主題為「自然大都會」,B仔更找了鄭子誠聲音導航宣傳短片。

 

生態多情人

「香港生物多樣性節」歷來吸引眾多普羅生態情人,隨團賞綠,但此「節」又為何而生?為加強保育,數年前政府籌劃並推出香港首份《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當中重點包括公眾教育,B仔及其「節慶」應運而生。另一行動重點則名為「主流化」,意指推動工程部門等亦須化身為「生態情人」,於各工程項目主動結合生物多樣性的考量。

林村河共有三道魚梯,設置在河床斜度較大之處,擔任行程導賞的吳祖南博士指,魚梯便利河中生物可因應季節或繁殖,往返上下游流域。
香港渠務署在林村河中段川背龍設置魚梯,有助河中生物逆流而上。
渠務署生物多樣性的考慮,在修建河堤時,以石籠取代鋼筋混凝土等物料,石籠罅隙有助營造動植物生態環境。

例如,從前修河防洪,或許形成石屎渠道,曾幾何時林村河部份上游亦然。與時並進,渠務署近年進行河道改善工程的探索,將林村河上游治水設計結合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經多年來默默深耕細作,漸見成果。眾團友都樂見林村河上游現時生機處處,兩岸「石籠」築堤締造動植物生境,三處「魚梯」又助河魚等逆流而上,好讓沿河生態走廊多多扣連共生,育養當地生物多樣性。

香港瘰螈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近危」兩棲動物,亦是香港原生物種,在清澈山澗生活。在林村河上游的河道改善工程完成後,瘰螈數目也逐步上升。

生態多情人,近年眾政府部門加強協作,多個「綠色」項目在城在野(詳見附表),例子之一見於寶雲道斜坡研習徑。於2005年,寶雲道以上一幅山坡發生大型山泥傾瀉,於緊急搶修工程後仍見殘痕。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土力工程處巧費心思,化殘痕為梯田式台階,並於台階上栽種本地植物,更為該地段設計研習徑導覽資訊,以供師生及市民實地研習各種本港常見的斜坡工程。

郊野有情人

我平常行山,或是參加生態導賞,自然都「自己水壺自己帶」,減少即棄塑膠廢物以保護環境。我喜見越來越多人鍾情郊遊,但若是郊野「真情人」,請記 Leave No Trace,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走塑走即棄物品,於山水郊野不留痕。

近年,郊野公園總面積已微增了數十公頃。另外,政府正籌劃紅花嶺郊野公園,將又添近500公頃,好讓更多有情人遊山玩水,下回再分解。


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一(12日)早上,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港澳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代表團。

習近平發表講話,他稱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所處的地位獨特,作出的貢獻亦重大,所發揮的作用不可代替,國家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港澳同胞以致在港的外資企業及人士都有功勞。

習近平又表示,港澳在新時代的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仍有「突出地位及突出優勢」,仍可「發揮不可代替的作用」,希望港澳人士繼續以真摰的愛國熱情投身國家改革開放事業,特別要抓住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

 


資深電視人  程鶴麟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意思是,讓未經訓練的人去打仗,就是送他們去死。

如果你走在大街上,見一個人突發心臟病跌倒在地,你能見死不救嗎?可是,你沒有救人的任何知識,你就是個「不教民」,你又如何去救他?讓「不教民」去打仗等於是送他們去死,而讓「不教民」去救急病患者,卻有可能送病人去死。一不小心,助人為樂變成幫人倒忙,救命變成催命。

怎麼辦?

香港消防處想到了這一點。

最近,香港消防處拍攝系列短片來宣傳「路見急病出手相救」的觀念,普及急救常識,要讓「不教民」變成「得教民」。他們設計了一個名叫「任何仁」的虛擬人物,一身藍色套頭連褲貼身衫,蒙面,遮掉五官,突出「任何人」的概念,強調任何人都可以用心外壓等急救手法來拯救突發心臟疾病的人。

大量醫學資料表明,心臟驟停之後的每一秒都非常寶貴,所謂「急救白金10分鐘」,講的就是幫助病人與死神賽跑的時間只有10分鐘。而在這寶貴的10分鐘內應該做什麽呢?一是做心外壓(CPR)、二是做「去顫電擊」。近年來香港不少公眾場所已安裝「自動心臟除顫器」(AED)。AED綽號「救心傻瓜機」,非醫護人士可以按設備上的簡單使用說明來拯救生命。

但是,宣傳不足,使得人們不敢動用AED。就算是受過訓練,知道怎麼使用AED,人們仍有疑慮。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就說:「心外壓等急救手法或者可以普及推廣,但前提是要懂得診斷!不能單憑見到有人昏厥了,就當他一定是心臟病發作,就立刻給他來幾下心外壓急救。昏厥的成因有許多,萬一是中風或其他原因導致休克,總不能給他來幾下心外壓吧。」

有辦法,打999。

香港消防處其中一個宣傳短片,口號是「敢!就救到人」,鼓勵市民首先致電999緊急救護服務,在緊急救護服務控制中心人員的指導下,為創傷、哽塞、昏迷、暈倒、分娩、心跳或呼吸驟停的人施救,既減少錯誤行為,又避免延誤就醫,提升病人存活機會一倍以上。控制中心人員還會教你附近什麽地方可以找到「救命神器」AED,這又提升病人存活機會11倍!

任何仁,何其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