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吳靄儀「先生」(對有學問的年長女性,我習慣稱「先生」)的泣血力作《五星旗下香港的法治危機》,感觸良多,很想借機全面回應一下文章觀點。但最近大學論文評閱和答辯任務重,很難抽出時間來。無論多麽地反對其中的觀點,我也不願敷衍應對一個嚴肅作品。不過她這篇文章貫穿著一種「抗爭」或「對峙」理念,與我近年對香港政治的一個觀察倒是非常切合,故將兩年前的一篇未刊舊文稍作修改,聊當一個讀者的回應。

起草香港《基本法》最大的難題是什麽?何種憲制安排才能在香港社會求得最大公約數?回歸以來香港政治生態特點是什麽?我認爲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安置「說不」的人。爲此,基本法採用「對峙」的憲制模式。香港政治生態的特點也是「對峙」。「憲制性對峙」一旦被濫用,就會形成惡性對抗。這有如赫西俄德筆下的厄里斯女神,她有兩副面孔,一個是善的,充滿活力,另一個則是「諸惡之母」。

一、如何安置「說不的人」?
作爲普遍規範,法律無法恰如其分地適合每件事的具體情況,滿足每個人的願望。即便法律是理性的,每代人甚至每個人都會以立法者自居,認爲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在人民主權的原則下,每次人民出場都可能提出兩個要命的問題:「我們還願意目前的執政者繼續執政嗎?」、「我們還願意保留這樣的政府形式嗎?」
爲此,人類留下一條立法經驗,我把它概括爲「合理安置說不的人」或「合理處置抗拒理性的激情」。相關憲法技術不外乎五種:分權、公投、選舉、公民政治自由和違憲審查。香港憲制結構中「說不」的權力和權利,理論上也不出這五方面,只是基本法沒有設定公投。

不過,除本地層面,香港憲制還有另一個層面,就是中央,中央有一定的否決權。

具體地說,香港本地憲制結構中「說不」的權力和權利,體現爲以下幾方面:

第一,行政長官的否決權:基本法第49、50條規定,行政長官對立法會通過的法案可以拒絕簽署,發回重議;如行政長官拒絕簽署立法會再次通過的法案或立法會拒絕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經協商仍不能取得一致,行政長官可解散立法會。第74條規定,立法會議員個別或聯名提出的涉及政府政策的法律草案須經行政長官同意,即行政長官可以不同意;

第二,立法會對政府「說不」的權力: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基本法第73條第9款,即彈劾權條款,包括3項權力:指控行政長官嚴重違法或渎職,逼其辭職;調查;提出彈劾;

第三,司法對政府和立法會「說不」的權力:基本法沒有明文規定司法制約行政和立法,但是根據普通法司法審查的傳統,法院有權審查行政行爲,而在成文憲法的條件下,法院有權進行違憲審查,因此香港法院似乎理所當然地對立法和行政具有某種否決權。

除上述三權之間的制約外,香港居民可以通過行使基本法第27條規定的各項權利對整個特區政權,甚至對中央「說不」,永久居民還可以通過行使選舉權對特定參選人「說不」。再者,立法會內部分組點票等制度安排以及「建制—反對」的政治分派習慣,使立法會內部分人可以行使關鍵否決權。

二、政改中如何「說不」?
下面我以政改爲例,說明「說不」的權力和權利是如何分布,特別是如何被利用與濫用的。

其一,反對派議員利用表決制度捆綁起來「說不」。政改法案的提案權屬於特區政府,法案須經立法會2/3多數通過,佔據關鍵少數議席的反對派在特定的政治對抗環境下可以捆綁起來「說不」。

其二,合法利用基本政治自由「說不」。香港居民被賦予了「說不」的自由,這些自由具有普通法的堅強保障。

其三,「政治自由+違法的社會運動」。「佔中」就是通過鼓勵香港居民濫用「說不」的自由,進而演變爲對抗性社會運動。

其四,通過辭職補選把選舉權變相說成是憲法權力,誘導選民「說不」,用來制衡立法會甚至中央。

其五,以民意調查手段制造「說不」的聲音。港大鍾庭耀的民意調查經營多年,「擅長此道」。

其六,更有甚者,通過自我「賦權」,把民意調查做成假公投。通過冒充「公投」增加「說不」的分量。這已構成政治欺詐。

就政改方案,反對派同樣搜腸刮肚,提出一些增加否決權的非理性建議。比如,在提名委員會表決程序上做文章,違背制度理性硬塞進否決權。

戴耀廷提過一個「高招」:索性把提名門檻從1/2提至4/5,「泛民」只要取得約1/5的席位,就能通過不支持提名某些參選人來實質行使「否決權」。該提議的錯誤在於違背制度設計的根本目的,它不是爲提名,而是爲阻礙提名而設計的。

又如,在選民一人一票上下工夫,把選舉權往集體抵抗權上引。曾引起熱議的「白票守尾門」方案(只要普選時有過半數白票,選舉即無效),本質上是利用選民「說不」的權利導致選不出特首來。我戲稱之爲「守鬼門」。所謂投白票,其實就是選擇無名無姓、無形無體的「白先生」。這不是個鬼是個什麽?

三、易變的厄里斯女神
在2016年發表的《理解香港政治》一文中,我把香港政治的精神結構概念化爲「對峙」。香港一些有識之士對我提出嚴肅學術批評:爲什麽用「對峙」作爲核心概念?「對峙」是一種政治精神嗎?中文裏講「對峙」,一般都指負面現象,而我文中的「對峙」包括正面,也包括負面,同一個詞怎麽能包括正反兩面的意思呢?

之所以沒有選擇兩個詞來分別表示憲制性對峙和惡性對峙,是因爲在現象上憲制性對峙一樣要表現爲對抗的形式,而且進一步說,憲制性對峙是對自發的惡性對抗的揚棄,正是因爲擔心出現惡性對峙才將其中合理的成分提煉出來,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賦予其公共性和合法性,如此盡可能地吸納和消耗社會的政治熱情,克服惡性對峙。

這種政治精神結構和厄里斯女神非常類似。荷馬在史詩《伊利亞特》中把厄里斯女神描寫爲戰爭的人格化神靈。與荷馬大概同時期的另一位詩人赫西俄德在他的《工作與時日》中區分兩個不同的厄里斯女神。

這個區分深刻地影響了尼採。在《荷馬的競賽》一書中,他說:「古希臘人先把引起人們相互敵對、走向滅絕戰爭的那個厄里斯說成是邪惡的,再讚美另一個厄里斯爲善的,她是嫉妒、怨恨、羨慕,她挑起人們行動起來,不是戰爭的行動而是競爭的行動。」在他看來,這個善的厄里斯是最值得關注的希臘思想,她以肉身呈現世界的倫理原則,就是競爭。

香港的憲制就是這樣一種「對峙型憲制」,其間棲息著厄里斯女神。我是多麽地期待看到她激情四射的美貌啊!但不幸的是,近年來很多時候她顯現爲諸惡之母,面目猙獰,令人膽寒。這也是我讀完《五星旗下香港的法治危機》最大的感受。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OCTS青年論壇」)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繼續法國的訪問行程,並推介「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林鄭月娥表示,「一帶一路」為香港帶來一系列機遇,香港會擔當非常重要角色,期待與法國企業開拓商機。

林鄭月娥21日在巴黎出席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營商環境研討會,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立司法制度、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等優勢,有利在大灣區內發揮獨特的角色,與其他城市互補。她又參觀法國國民議會,出席法中友好小組主席設的午宴,並邀請小組來港訪問。

林鄭月娥在巴黎羅丹博物館館長Catherine Chevillot陪同下欣賞館內藏品。

林鄭月娥隨後參觀羅丹博物館。她指,隨著西九龍文化區等設施落成,香港未來會有更多藝術品展出空間,期待雙方合作,讓市民有機會在香港欣賞羅丹博物館的藏品。

林鄭月娥並到索邦大學參觀,她指本港希望透過政府、大學和企業合作,推動創科發展,合作的對象包括海外知名學府及研究機構,又說特區政府會積極推出措施吸引海外機構落戶香港。

她隨後與居於法國的香港人會面,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林鄭月娥期望在法國的香港人能夠繼續在當地發揮影響力,支持香港發展。


香港中聯辦於6月4日召開會議,傳達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對香港的重要講話,當中提及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又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把發展創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習近平對港重要講話意義深遠  港中聯辦五方面落實指示

香港中聯辦指,領導班子會議在6月4日下午召開,他們認為要從五方面貫徹落實習近平對香港創科工作的重要指示,包括支持香港特區政府把發展創科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努力實現中央惠港科技政策、充分發揮中央支持香港創科發展體制機制的作用,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發揮香港在提升國家科技事業國際化水平中的作用、及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培養青年創新創業人才。

香港中聯辦的會議也認為,習近平的重要講話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國務院公布多項人事任免,包括免去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的職務,任命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廖岷,接任副財長。

50歲的廖岷,先後任職人民銀行、光大集團及中國銀行,歷任上海銀監局局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國際經濟局局長,至上月起出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並隨同副總理劉鶴率領的中方經貿代表團出訪華盛頓。

此外,中國國務院亦免去姜洋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職務,同時還公布了其他幾項人事任免。


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為「嫦娥四號」轉駁訊號返回地球的通訊衛星「鵲橋號」,5月21日5時28分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升空。衛星由火箭送入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40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陪伴地球已逾45億年。它對地球地軸指向、自轉穩定、週期潮汐、夜晚照明等有巨大意義。

1.人類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受到地球強大引力影響,月球也付出很大代價:地球將它自轉週期減慢為與圍繞地球公轉週期完全一樣,也就是潮汐鎖定。

在這種效應下,身處地球的人類基本永遠只看到月球的「正面」,只能在月球的天秤動效應下(月球軌道是橢圓,在軌道不同點的公轉速度不同,月球自轉也相對地球軌道面有一定傾角)看到月球「背面」一小部分(積累下來的極限是18%)。但總體來看,人類是無法看到全月球背面。

人類在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的月球正面(左)和看不全的背面(右)(NASA)

即使到了載人航太時代,由於月球整體阻攔,背面形成地面通信禁區。在過去60年,人類已發射超過百個月球探測器,其中有65個月球著陸器,但僅有非載人的環繞月球軌道器和載人的阿波羅8/10/11/12/13/14/15/16/17看到過月球背面,沒有任何一個能夠進行月球背面著陸。

也正因如此,人類關於月球背面的陰謀論和謠言甚囂塵上,諸如外星人基地、納粹殘餘、月球人家園,這些廣泛出現在各種科幻作品中,各種演繹充滿想像力。月球背面甚至得名「月之暗面」(儘管實際上背面也能被太陽照到,只是人類看不到而已)。

為實現月球背面探測、登陸與研究,就必須把信號傳遞到那裡。現在這個方案就是中國「嫦娥四號」月球登陸器通訊衛星,為人類歷史上首個。

2. 通信衛星是什麼?
相信大家也可以想到:載人飛船環繞地球運行時,90分鐘左右就能繞地球一周,如果到地球背面時,該怎麼聯繫?

主要有三種方案:
1.全球佈網測控站,但需要世界範圍內都具強大政治影響力,還有海洋無法建站因素,顯然很難;

2. 建立移動測控站,例如中國前後7艘遠望號測量船中的2艘左右,會在火箭發射時駛入大洋,但顯然每次都航行到地球另一側並不現實;

3. 在太空中建立通信衛星網路,它們運轉在距離地面35,786千米高的軌道,與地球自轉同步,只要3至4枚足夠覆蓋全球,它們就是「天眼」,但技術難度顯然最高。
第三種提到就是通訊衛星,負責接收、加工、轉發其他衛星資訊,換句話說:「衛星的衛星」。擁有這個技術的國家/地區有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但目前處在完整工作狀態下的通信衛星通訊系統中,只有美國和中國能覆蓋全球。
典型例子包括2003年中國航天首位太空人楊利偉進入太空,當時他只能在飛到中國附近衛星測控站時,才能與地球聯繫。無論是跟國防部長通話,抑或跟家人問候,一次大概5分鐘就必須草草結束。

2013年神舟十號,太空人王亞平就已能在太空中實現51分鐘太空授課,期間飛船繞了地球大半圈。到了神舟十一號,太空人景海鵬和陳冬已能收看地面電視直播。
他們依賴的就是中國覆蓋全球的四顆通信衛星「天鏈一號01星」。

4. 為了「嫦娥四號」,我們也送一枚通信衛星去到月球?
為探測月球背面發射信號中繼衛星,在196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NASA準備阿波羅登月專案時就提出過,直到任務結束也沒有完成可行性研究。目前最多應用是在眾多火星軌道器上,它們既探測火星,又為地面上的火星車和著陸器中繼信號。
「嫦娥四號」將在年底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踏足月球背面的探測器。既然月球擋住背面,為協助「嫦娥四號」和「玉兔號」月球車轉發信號,其信號中繼衛星需要提前出發準備,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月球信號中繼通信衛星。

嫦娥四號信號中繼衛星帶有一個口徑4.2米的傘面天線

通信衛星在2018年4月24日中國航太日被命名為「鵲橋」。不過與大型的天鏈系列衛星有別,「鵲橋號」採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CAST100衛星平台,屬於微小衛星通用平台,「鵲橋號」也的確「身輕如鵲」,只有包含燃料也僅有幾百千克。
為穩定在遙遠的太空,同時保證對地月通訊的穩定,「鵲橋號」必須定位在一個叫做地月拉格朗日二點的位置附近,選擇一條獨特的Halo軌道。在早前2014年的嫦娥五號T1測試飛行器,已經驗證相關軌道轉移和控制技術。

拉格朗日點又叫做平動點,對兩個天體而言,它們的綜合引力影響在這些點(共計5個)達到平衡,那麼航天器處在這位置附近的Halo軌道時,將會相對兩個天體幾乎靜止。拉格朗日二點就是引力平衡、在較小天體外側的點,在月球背後。因此,選擇這個點有三大優勢:
a. 隨著這兩個天體一同運動,並與二者處在幾何關係幾乎不變的狀態;
b. 兩個天體引力平衡,衛星所需要的軌道維持燃料極少;
c. 沒有天體遮擋,一直暴露在日照下,太陽能豐富。

中繼星與地球、月球的軌道關係

因此,對設計壽命5年的通信衛星而言,它能輕易穩定在軌道數十年,足夠中國、乃至葉培建院士提出,可幫助其他國家類似月球背面任務使用。
「嫦娥四號」在2018年底抵達月球背面時,這個「鵲橋號」「天眼」將會執行任務的指令發送、信號轉發、資料下載等功能,成為連結地球與月球的「鵲橋號」。

中繼星實現地月信號傳遞的路徑

同時,這個中繼星還攜帶鐳射反射器,驗證中國超遠距離鐳射測距技術。中國2018年1月27日實現地月距離鐳射測距,而通信衛星將會把距離進一步增加約8萬千米(月球距離地球最遠狀態是40萬千米)。

由於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丙火箭發射「鵲橋號」尚有剩餘運載力,這次任務還將攜帶兩顆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組成編隊實現天文干涉測量實驗。他們可以利用月球背後幾乎不被地球干擾的特點,實現更加純粹的觀測。宇宙「黑暗」時期到底有什麼,由它們來揭秘,也是人類首次採用這種方式觀測宇宙。

兩枚衛星組成的「太空天文台」

在最近航太日上,中國也宣佈兩顆衛星的命名「龍江一號」和「龍江二號」。衛星的主要設計團隊來自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工業大學。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6日 05 版)

優勢互補疊加,兩地同心同行,香港創新科技自然能搭上時代快車,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4名在港兩院院士懷著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給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了封信,希望解決國家科研專案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習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指示並迅速部署相關工作。如今,信中反映的一些問題已基本解決。有了來自中央的關懷,香港科技界正湧動起為香港和國家發展再建新功的更大信心和力量。

發展創新科技,香港有「燃眉之急」也有「切膚之痛」。近年來,國家科技進步一日千里,深圳創新發展如火如荼,相較之下,香港相關領域的「不溫不火」讓香港社會多有詬病。一方面科研經費投入不足本地GDP的1%,創新科技研究「缺糧少彈」;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轉化缺乏工業體系支撐,創新科技產業「土壤貧瘠」。香港要把創新科技這張好牌打好,不至於被甩開和落下,亟待突破現有格局,引來源頭活水,走向更廣闊天地。

國家厚愛,香港有福。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想香港所想、急香港所急,再為香港創新科技事業乘勢而起注入希望。葉玉如院士說,主席的指示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平台,兩地科技從此共冶一爐,可望創造更多一流的科研成果;沈祖堯院士說,兩地科研合作由此將深化升級;陳清泉院士說,香港要參與到國家創新科技發展大潮中,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把握住新的歷史機遇;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羅范椒芬則表示,香港有信心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從世界知名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再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完全有這個基礎和潛力。人才方面,香港有5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強,國家兩院院士逾40人,擁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2005年以來已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各類獎項達28個,人才不可謂不豐富。政策方面,特區政府將創新科技發展列為施政重點,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組建創新、科技發展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立下本屆政府任內將研發投入提高至占GDP1.5%的目標,甚至加入人才搶奪戰、推出科技人才引進「特快專線」,工作不可謂不有力。基礎雄厚、優勢明顯,當下香港最需要明確的就是發展理念和實現路徑。

著眼國家整體科研佈局和支撐香港自身發展兩個層面,有序擴大和深化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正是香港在將來可以大展身手、大有作為的途徑和管道。要改善香港的創新科技生態,就要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立足在「同發展、共繁榮」中實現多贏。內地有政策優勢、市場優勢、產業優勢,香港有「兩制」優勢、人才優勢、國際化優勢,「一國」之內,優勢互補疊加,兩地同心同行,香港創新科技自然能搭上時代快車,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對於創新科技發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要「做大餅」,大家都分「一杯羹」;對於兩地合作,沈祖堯院士說,科研沒有內地與香港的區別。中央的深情厚意,香港社會感同身受:瞄準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香港的創新科技事業必然前景廣闊。


24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去年六月致函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表達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習近平回應,指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指示,並迅速部署相關工作。他強調,促進香港與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習近平指出,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為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長期以來,香港科技界為香港和國家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習近平強調,促進香港與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要重視香港院士來信反映的問題,抓緊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合理予以解決,以支持香港科技界為我們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科技部、財政部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門會議,將香港科技創新力量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整體科研佈局和支撐香港自身發展兩個層面,研究加強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的相關舉措,並會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充分聽取香港特區政府和科技界的意見建議,先行試點,特事特辦,堅決迅速做好貫徹落實工作。

目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反映的國家科研專案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已基本解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已對香港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港澳夥伴實驗室直接支持,並在試點基礎上,對國家科技計劃直接資助港澳科研活動作出總體制度安排。香港在內地設立的科研機構均已享受到支持科技創新的進口稅收政策,澳門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港澳夥伴實驗室也得到了國家科技計劃直接支持,香港、澳門科技界反響熱烈。下一步,國家有關部門還將系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支持愛國愛港科研人員深入參與國家科技計劃,有序擴大和深化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上星期推出科技人才入境先導計劃,勞工團體「港九勞工社團聯會」認為,新計劃打擊香港的本地人才就業。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發文,指引入國際人才與培育本地人才是相輔相承,「做大個餅」開啟良性循環,創造更大市場規模效益。

本港現存輸入人才計劃多 近半未證明難招本地人

本港目前設有多個引進人才的計劃,包括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自2008年已批准8,000名資訊科技從業員來港工作。據2016年香港審計署報告書顯示,20宗抽查「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個案中,近半未有要求公司提供確認已盡力進行招聘,未能覓得本地人擔任該職位的相關證明,部分獲批個案每月薪金更大幅低於本港相同職位的平均月薪,影響本地人才就業及晉升機會。

 

勞聯批評創科局以推動創科發展為由,繞過現行機制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美其名為簡化申請及審批程序,吸納科技人才,實為另闢途徑輸入外勞。對此,勞聯強烈反對創科局以招攬科技人才的名義另闢途徑擴大輸入外勞,影響本地科技人才的就業和向上流機會。

勞工團體:計劃申請門檻低 無助港科技發展

勞工團體勞聯認為,科技人才入境先導計劃,是繞過現行機制另闢途徑輸入外勞,加上計劃門檻低,例如學士學位申請者只需一年或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更毋須工作經驗,不但不能快速帶動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協助本地科技從業員升級轉型,反而只會先對本地畢業生造成衝擊和競爭,窒礙本地科技人才就業和發揮潛能的機會,長遠對香港發展無好處。

陳茂波認為引入國際人才與培育本地人才相輔相承。

陳茂波:人才匯聚帶來企業群聚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中表示,培育本地人才與吸引國際人才並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輔相承,大家不應執著「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問題,應該積極投資培育本地人才,同時著手吸引人才和企業來港,「做大個餅」,開啟良性循環。

他補充稱,只有人才匯聚,才能帶來企業群聚,提升產業水平和容量,創造更大市場規模效益。


白宮發言人辦公室5日發表一篇措辭極其蠻橫的聲明,指責中國民航局近日要求外國航空公司在網站和廣告資料中修改對台港澳的稱呼,不得將它們列為「國家」。聲明稱中國民航局的做法是「奧威爾式的胡說八道」,並且表示特朗普總統「將與美國人民站在一起抵禦中共將中國式的政治正確強加給美國公司和美國公民」。

大型航空公司不應將台港澳甚至西藏列到「國家」的欄目下,這僅僅是「中國的政治正確」嗎?這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因為它幾乎是全世界、包括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內的政治正確。絕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承認台港澳和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大型航空公司應當對這一事實予以尊重,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們知道,將台港澳甚至西藏與國家相提並論,一些西方公司這樣做由來已久,但是錯誤的做法早晚要改過來,中國推動這種改變,有十分正當的權利。這與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沒有關係,實行任何政治制度的國家處理同樣的問題,都會這麼做。

奧威爾在上世紀40年代曾經寫過《動物莊園》和《1984》,諷刺蘇聯的政治制度,白宮使用這一比喻攻擊中國,反映出一些美國精英頑固地將中國視為蘇聯式的「極權主義國家」,無視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國豐富多彩的面貌,那些精英對美國社會認識中國進行了誤導。

這一輪對西方公司台港澳稱呼的糾正始於中國民間,尤其以中國線民今年初批評萬豪公司在其網站上將台港澳和西藏都列入「國家」一欄為標誌。外國航空公司也受到中國輿論的關注。中國民航局向外國航空公司提上述要求,可以被視為對民間輿論的呼應和跟進。

白宮以如此激烈的言辭指責中方,根本嚇唬不住北京。我們會繼續按照自己的節奏,推動國際社會圍繞一個中國的共識在各個領域得到呈現和落實。

台港澳以及西藏的名稱問題,最嚴重的是涉及臺灣的部分。因為只有「台獨」構成了系統性威脅,而跨國公司在一些場合把臺灣等同於「國家」會幫著維持「台獨」的幻覺,也會模糊外部社會一些人對臺灣地位的認識。

解決這個問題當然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最根本的辦法是事實上解決臺灣問題,消除香港回歸之後尚存的殖民主義尾巴等。在兩岸統一沒有實際完成之前,一些麻煩總是會發生的,這裡不冒出來就會在那裡冒出來。

推動跨國公司以中方接受的方式稱呼台港澳,作為策略,多數情況下可以民間力量的努力為主。官方可適當策應。因為民間怎麼要求都不過分,而且民間意見代表了中國市場的消費傾向,有著特殊震懾力。

中國人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在臺灣問題上我們面臨著長期鬥爭,而且不是我們的每一個要求都能順利實現。在我們主動出擊的時候,需要有兩點考慮,一是要求的方式越正式,越要評估它遭到抵制的風險有多高。二是我們不能追求「每戰必贏」,在打擊「台獨」的問題上,我們要逼臺灣當局,而不能逼自己。

最後我們想說,一個中國是國際政治中的現實,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神聖不可侵犯的要求與堅持。任何政府以任何方式操弄、鼓勵「一中一台」,得罪的都是全中國社會;任何公司在這個問題上不尊重中國人民的感情,都將付出代價。希望各方在做出選擇的時候,對這個道理的瞭解是充分的。


為成為更開放的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各地正努力研究提升灣區吸引力。如何能在吸納全球優質人才和資源的同時,讓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更便捷高效的流動?

據資料統計,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常住人口,共計6,956.83萬人,較2016年增加159.85萬人。而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預測,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到2050年將達1.2至1.4億。龐大的人口規模對灣區而言既是發展機遇,也對灣區的人居條件、營商環境提出挑戰。

【灣區一周要聞】

南沙彙聚優質醫療、教育資源

4月23日,南沙舉辦「建設廣州城市副中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通報會。

會上公佈,南沙將開展明珠灣起步區、南沙灣、慶盛樞紐等片區規劃優化提升,其中明珠灣起步區,將規劃建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中央商務區。

另外,南沙正積極引進多間頂級醫院,加快集聚國際高端優質醫療資源,著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衛生新高地。目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南沙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南沙院區已落戶,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正在積極引進,這些頂級醫院將強強聯手在南沙打造3個中醫、西醫類的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的國家醫學中心。

值得注意,一批優質教育資源正在南沙匯聚。廣州外國語學校,華南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及其附屬小學、幼稚園和廣東優聯教育集團,已成功引入南沙辦學;廣州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幼稚園,廣州第二中學南沙天元學校、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南沙實驗學校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南沙外國語學校、廣州實驗教育集團南沙實驗幼稚園等一批名校(園)正動工興建。

南沙還將不斷增加優質學位,通過開展新建學校項目建設、對現有學校進行改、擴建及集團化、學區化辦學等方式,擴大全區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十三五」期間,南沙將新增學位52,240個,總學位數達130,600個。

如何優化機制體制

在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港澳台辦公室和廣東省智慧財產權局的指導和支持下,深圳市智慧財產權局聯合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於4月23日主辦「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保護論壇」在深圳召開。與其他國家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特點在於「一國兩制三法域」,這方面為灣區的互補性發展帶來機遇,另一方面也為「融合」帶來機制體制上的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在智慧財產權跨境保護等方面,開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但作為「一國兩制三法域」區域,也存在機制體制上的挑戰。廣東省智慧財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紅會上表示,粵港澳將共同開展大灣區智慧財產權發展狀況研究,對標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研究制定粵港澳智慧財產權灣區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共建國家級粵港澳智慧財產權運營平台和智慧財產權商用化聯盟,探索建立灣區智慧財產權金融合作機制。如何實現三地智慧財產權制度的對接,法律法規的融合,如何凝聚粵港澳地區智慧財產權保護合力,為大灣區創新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已成為擺在三地面前的共同課題。

深圳市副市長黃敏建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協作機制,加強大灣區城際合作以及與世界著名灣區交流合作。另外,他還建議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跨境執法協作,共建智慧財產權海外維權援助機構和涉外應對機制,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保護新機制;同時打造一批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智慧財產權項目,包括中國(廣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珠海橫琴國際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中國(南方)智慧財產權運營中心等。

如何讓一群城市成為一個城市群?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論壇」4月25日在香港舉辦。今次論壇的主題為「一國兩制」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專家學者及政商界人士就大灣區城市協調機制的創新、產業分工協作與未來發展願景等議題進行探討。

「如何讓一群城市成為一個城市群?」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珺在演講中回答這問題。王珺認為,城市群的形成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大灣區的未來需要讓廣東省的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產生「9加2大於11」的效果,這需要粵港澳三地突破體制因素限制,加快人員與資源更便捷地流動,深化分工合作。」

王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可通過促進雙向投資、推動貿易便利化、構建新型合作模式與搭建多元平台等方式,推動大灣區城市群加強合作,把握國家發展機遇。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都市圈是城市群演進的最終結果和共同規律。未來大灣區規劃的目標,也應明確為世界級的都市圈,並以創新驅動帶動城市轉型。他希望未來大灣區實現兩個轉型,即從全球金融中心到「金融+科技」中心的轉型;從單一大城市到大都市圈的轉型。

港珠澳大橋助三地互聯互通

港珠澳大橋4月26日順利完成收費系統聯調檢測工作,標誌粵、港、澳三地歷史性地實現不停車收費系統的互聯互通。

在技術上,港珠澳大橋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相容香港和國標ETC標準及系統,採用基於5.8G(國標)和2.45G(港標)ETC收費技術;硬體上,大橋的主體工程實現了一處主線收費站的雙向20條收費車道,均支援電子不停車收費(ETC)和人工收費(MTC)方式的創舉。

整個大橋ETC收費系統將同步支援納入全國ETC聯網標準的國標ETC卡用戶和安裝香港快易通電子標籤的用戶。安裝以上兩種電子標籤的車輛,均可快速通行ETC車道。

吸引港澳青年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青年菁英交流座談會4月27日,在國家行政學院舉行。

與會嘉賓和香港青年菁英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探討與解讀。出席今次交流座談會的嘉賓有: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丁元竹,香港金融青年會主席張永康,澳門中歐國際工商協會會長陳功偉等。

張建平指出,中國要培育新競爭優勢,要「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發展、共同規劃,代表中國的競爭力、輻射力、影響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程度最高,市場化機制高,新動能充分,一定會成為「一帶一路」上未來最重要的增長級之一。此外,在創新和金融引領發展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作用也會是非常突出。

丁元竹認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注重社會分工和社會融合,把港澳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大局中,推動區域合作。他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有大局意識和國際化意識,與時俱進的同時要實事求是,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路線。

張永康結合自己在內地的職業發展歷程,鼓勵香港青年要把握時代機遇,勇於改變,遇強則強,只有這樣才能抓住發展的風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同時,香港青年也要善於把握自身獨特的生活背景和條件,用差異化塑造自身競爭力,在發展中謀得一席之地。

陳功偉通過對澳門多元文化和發展現狀的分析,告誡澳門在發展過程中要居安思危,注重發揮自身的多元文化價值並以此形成優勢,進而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澳門獨特的作用。

(編輯:陳潔)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