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發展局金融就業資訊節揭幕,為年輕一代金融服務業人才提供行業資訊、與業界專家領袖交流等的機會

為期兩個月的金融就業資訊節2023以「躍進職場:成就明日金融業領袖人才」為主題,旨在培育專業人才,年輕人都能充分發揮潛能。

金發局主席李律仁資深大律師,在揭幕典禮上熱烈歡迎參與活動的年輕人才:「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使這次活動變得與別不同,令我感到無比鼓舞。今年,我們將歷屆舉辦的就業活動昇華成金融就業資訊節,向學生及年輕畢業生提供更多探索金融服務業的就業機會。另外,為確保金融就業資訊節的活動內容符合學生不斷變化的期望和抱負,金發局更首次與本地大學生代表組成了「學生顧問組」,從而了解學生的就業興趣和需求。

金發局主席李律仁

金發局今次聯同10間本地大學,以及12個涵蓋資產管理、銀行、證券、金融科技、保險、專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金融協會,聯合推動金融就業資訊節。揭幕禮吸引超過 240名大學生、年輕人才、金融業領袖及資深人士。香港特別行政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先生以及金發局人力資源小組召集人、恒生銀行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施穎茵女士,分別在揭幕典禮上致辭。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

陳浩濂先生表示:「培養多元化和充滿活力的人才庫不僅僅是一個目標,這對於香港的持續增長以及鞏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而言,是至關重要。 政府推出一系列培育本地人才的措施,包括提升保險業及資產財富管理業人才培訓先導計劃、專上學生金融科技實習計劃、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等。我很高興金發局一直致力支持政府培育人才以促進金融業發展的使命,並期望金融就業資訊節能夠鼓勵有抱負的年輕專業人士投身金融服務業,在這個充滿活力的行業中探索無限可能。」

施穎茵女士表示:「現今世代對職業生涯的期望正不斷變化,大家追求的已不僅僅是薪酬,更講究工作賦予的意義、個人成長及彈性的工作環境。大家不只是在找尋一份工作,而是在尋求一份使命感。這個新想法推動我們的行業演變,創造一個與我們價值觀產生共鳴、鼓勵創新的工作環境,同時促進工作與生活的健康融合。

金發局人力資源小組召集人施穎茵

金發局於揭幕典禮期間舉行系列活動,當中包括行業領袖互動探討行業趣聞與新知環節,金發局邀請七位來自金融行業不同界別的嘉賓,即場解答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例如入職金融服務業的方法、對金融行業的迷思等,為學生提供面對面互動機會,加深對金融業的了解;並於現場設有職場就業諮詢,業界顧問就學生有意投身的行業領域,提供實用的就業建議和指導,讓他們掌握所需知識及技能。

除揭幕禮外,金融就業資訊節9月至11月期間與不同香港本地大學合作,合辦一系列研討會和講座,作為對行業知識和見解的「巡禮」。

另外,金發局網站會提供針對金融服務行業的就業資源,包括履歷撰寫和面試技巧等,增強學生的裝備。


郭俊峯獲中央政府任命為香港入境事務處處長,而區嘉宏的入境事務處處長職務被免去,即日生效。郭俊峯原為入境處副處長,區嘉宏在服務入境處34年後,即日開始退休前休假。

郭俊峯 1969 年出生,1989 年加入入民入境事務處,由助理入境事務主任做起。2020 年,郭被晉升為助理處長,再在前年 9 月接任入境事務處副處長。

郭俊峯晉升香港入境事務處處長後,下午會見傳媒時表示,今年初社會復常,全面通關後,出入境人次上升,而政府搶人才措施,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反應踴躍,面對急增的申請及出入境數字,處方會不斷優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為市民提高精益求精的服務。

他又說,港區國安法實施三年,香港步入由治及興年代,入境處會繼續堅實維護國家安全憲制責任,守好國家南大門。

 

對於「高才通計劃」,郭俊峯說截至上月底收到約4萬6千份申請,有3萬5千多個已獲批,犯罪紀錄需要申報屬極少。

十一黃金周及中秋假期將至,郭俊峯預計會較現時周末會有更多人出入境,現時周六、日每天有90萬人次出入境,預計屆時會超過100萬人次。入境處會「全軍出動」, 借調人手去口岸處理旅客出入境。他呼籲市民預早計劃行程,避免在人流高峰期出入境。

被問及倘日後獲邀出席宴會應酬,將如何處理時,他指會視乎當中性質及時間,小心選擇及處理。

另外,他透露入境處總部預計明年中會遷往將軍澳新總部,將提供更多服務,會確保搬遷順利有序。


搶企業、搶人才是本屆香港特區政府的重要策略。2022年10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對應措施,包括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下稱「引進辦」)、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下稱「高才通」計劃)等。

多舉並行搶企業搶人

引進辦自去年12月正式投入運作以來,專責引進世界各地具代表性、高潛力的重點企業。6月27日,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表示,「我們已經和一百多家企業談過了,希望今年能與三百家企業談。」

人才方面,丘應樺指出,香港為東西方文化匯聚之處,擁有多元文化與良好的營商環境,對於多個界別的人才來說都十分有吸引力。

資料顯示,截至5月底,包括高才通在內的各項人才計劃已接獲8.4萬宗申請,並批出約4.9萬張簽證。其中,自去年12月底「開閘」的高才通計劃,截至今年4月已接獲近2.7萬宗申請,其中約1.7萬宗獲批,獲批者中亦有不少已經領取簽證並到達香港。

除高才通計劃外,特區政府近期宣佈將從今年7月開始,為建造業及運輸業推出行業性的輸入勞工計劃,相關行業可以根據需要輸入最多兩萬名外地勞工。丘應樺向記者指出,「在引入外勞方面,比以往增加了很多不同的界別,希望引入外勞能幫助到香港的企業,在這個經濟復蘇的時期,可以(幫助)振興我們的經濟。」

積極展示香港優勢,助力貿易復

疫後經濟復甦進程中,香港貿易資料表現略遜一籌。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資料顯示,香港5月對外商品整體出口貨量及進口貨量較去年同比分別下跌15.6%及16.7%。

丘應樺表示,香港出口下跌最主要的因素是地緣政治、全球通脹以及俄烏衝突等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但他預計,香港出口貿易的情況到明年將會出現轉機。在此過程中,需積極把握內需與旅遊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香港也正積極向外展示香港優勢,鞏固與其他交易夥伴的合作往來。6月初,香港特首李家超向媒體表示,他下一站將到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東盟國家。東盟向來是香港的重要交易夥伴,據香港工業貿易署資料,2022年香港與東盟的商品貿易總額達12,944億港元,相當於香港全球商品貿易額的13.7%,是香港第二大交易夥伴。

丘應樺表示,東盟國家在經濟轉型、高科技、服務貿易等方面都在尋求新契機,而香港在這方面有很大優勢。「香港科學園、數碼港以及北部都會區都有創新和高科技發展,同時香港的服務貿易都是傳統強項。」他指,香港可考慮輸出服務貿易相關人才,譬如會計、建築等行業人才;東盟國家亦可借助香港獨特的位置與「超級連絡人」的角色,走入整個大灣區。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廣東省83名醫護人員大部分人今日中午抵港,參與港醫院管理局「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主席范鴻齡及行政總裁高拔陞到高鐵西九龍站迎接。

中午抵港的廣東省人員包括70名護士和3名醫生,另外3名中醫專家今、明兩天陸續到港。連同上星期首批已抵港的7名醫生,合共83人。參與計劃的內地醫生將會逗留大約一年,護士將會逗留10個半月。

港醫管局主席范鴻齡表示,70名護士會分布於7個聯網,每個聯網有10名護士交流。醫生方面,暫時會在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三個聯網,不排除未來會有調動。計劃亦會逐步擴充,以護士為例,兩年內會有300名護士到港,第二批大約100人,預期大約今年年底到達。他說,這批護士在內地最長有20年經驗,平均經驗達8年,中英文及廣東話都沒問題,他們將需要接受臨床及理論培訓。

隨團到港的廣東省衛健委代表楊波表示,部分到港醫護去年曾來港協助處理新冠疫情。她說,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平台,加深粵港兩地未來在醫療衛生領域合作,就項目合作和人才培養等交流,以提升大灣區醫療水平。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23日)早上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到訪廣州和深圳,展開上任後首次對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訪問。李家超在會見傳媒時表示,政府已優化「高才通」審批程序,確保來港人才符合要求。

就近日曾因「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被判入獄3年的賀建奎,早前曾申請「高才通」獲批一事,李家超回應指政府已優化「高才通」審批程序,確保來港人才符合要求,而事件疑涉及刑事行為,入境處已經展開調查。李家超強調,「高才通」所瞄準的不止是內地人才,希望也有國際人才來港。


為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促進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中國國家出入境管理局9日發公告,2月20日起,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包括傑出、科研人才等於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內地6類人才,可申辦往來港澳人才簽注。

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內地6類人才可以申辦往來港澳人才簽注,包括:

  • 傑出人才,即對灣區建設發展作出重大突出貢獻或者灣區急需的頂尖人才;
  • 科研人才,即灣區科研機構副高級以上職稱人員;
  • 文教人才,即灣區高等院校副高級以上職稱人員;
  • 衞健人才,即灣區副高級職稱以上衞生健康專業技術人才及衞生研究人才;
  • 法律人才,即參與在香港、澳門法律仲裁程序的內地仲裁員,處理內地與香港、內地與澳門投資爭端的內地調解員等;
  • 其他人才,即灣區人才、科技主管部門認定的高層次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

上述6類人才可按實際需要,單獨或同時申請辦理赴香港和澳門的人才簽注。其中:

  • 傑出人才可申辦有效期5年人才簽注
  • 科研、文教、衞健人才可申辦有效期3年的人才簽注
  • 法律、其他類人才可申辦有效期1年的人才簽注。

持證人在簽注有效期內可以不限次數往來香港或者澳門地區,每次在香港或者澳門停留不超過30天。傑出人才可由本人向粵港澳大灣區任一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提出申請,其他5類人才要由本人向工作所在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提出申請。人才簽注申請材料和申辦手續,可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廣東省公安廳出入境管理局政府網站或12367服務平台查詢。

中國國家出入境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是深入貫徹黨中央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決策部署,服務促進高水平開放,促進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深化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的出入境政策創新舉措。政策的實施將有力促進灣區人才、技術等要素便捷高效有序流動,更好滿足灣區內人才之間交流交往的新需求新期待,為內地和港澳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調查顯示,香港打工仔今年平均人工加幅最少達3.2%,是近三年以來最高。

招聘平台JobsDB在三至四月, 以網上問卷方式, 訪問了3632名本港打工仔, 結果顯示有七成二的受訪僱員表示, 獲發雙糧或及花紅, 比例較去年上升6個百分點, 平均獲1.4個月花紅, 比去年增加0.2個月。受訪者對就業前景亦明顯變得樂觀, 六成對就業前景持中性至樂觀態度, 比例較去年增加12個百分點。

調查指有五成三全職僱員今年獲加薪,比例較去年增加19個百分點,只有6%打工仔要減薪。

當中,以「數據分析及研究」加薪幅度最高,達7.3%, 「數碼市場推廣 / 電子商務 / 社交媒體行銷」及「公關 /企業事務 」加薪幅度都超過6%,相反「零售銷售」及「餐飲業」就分別減薪4.8%及1.1%。

隨著疫情漸成常態,有三成一的受訪僱員表示,在過去12個月內曾轉工。離職僱員當中, 有七成二為主動辭職,同時有五成八打工仔表示,在轉工後得到更好的工作體驗。

另外, 調查又顯示, 約有七成僱主已因疫情或其他原因, 改以混合辦公或遙距工作模式運作, 有一成僱主選擇永久改以遙距工作模式運作, 同時有六成八打工仔表示, 希望能以混合或遙距辦公模式工作, 越年輕的打工仔,越期望公司採用混合或遙距辦公模式。

JobsDB表示, 新世代僱員對工作模式有不同看法, 除薪金及福利外, 更重視公司文化及管理模式, 若僱主希望留住或吸引新世代人才, 可考慮採納更具彈性的工作模式。


「我們的技術需要找很多不同的實際場景來進行測試,但香港卻很缺乏合適的場地。目前特區政府很多的資源投放在研發方面,但在將新技術或發明轉化成產品方面的投入卻仍然有限。」信山實業董事詹嘉慧表示。

 

80後的詹嘉慧在香港科技大學獲得生化博士學位後,毅然放棄「象牙塔」的安逸生活,2011年加入信山科藝,決心將NCCO(氧聚解空氣處理技術)進行更廣泛的商業化應用。

事實上,NCCO技術早在2003年已開始申請發明專利,該項技術採用礦物材料作為催化劑,分解空氣中的有害污染物,轉化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相比傳統的活性碳技術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目前NCCO空氣淨化技術已經為14個國家、120間醫院提供空氣淨化方案。公司旗下有兩大品牌:b-MOLA魚仔空氣淨化器家用品牌,用於改善家庭空氣環境;RHT商用品牌,服務於工商業空氣污染治理工程。

詹嘉慧坦言,作為企業從零到一是最困難的,以往特區政府在使用初創企業的技術或產品時,取態比較謹慎保守,往往要求公司提供各項證明以及使用案例。「任何產品都需要經過摸索的過程,通過出錯才能找到最佳的方案,但如果連出錯的機會都沒有的話,是很困難的。」

因此信山選擇從拓展海外市場入手「曲線救國」。2006年,公司與飛利浦合作研發新一代的空氣淨化器,當年在海外累計銷售超過40萬台。其後,Oregon Scientific、Yamasa Tokei(山佐時計計器株式會社)也開始陸續使用公司的產品。

用好CEPA
目前,信山集團在香港科學園設有研發中心,在東莞設有測試實驗室和組裝中心,「東莞一直以來都是製造業中心,有很多工程師人才,租金、人力成本也比較有優勢。現在整個大灣區內的交通非常便利,我們正在尋找灣區內的拓展機會,擴大研發測試的基地,比如正在和澳門、珠海的一些企業和協會進行商談,在瞭解不同城市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政策。」她透露。

在詹嘉慧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企業提供一個新舞臺。「香港人口決定了本地市場的規模有限,而相比之下,整個中國內地的市場十分龐大,我們也正在進行積極佈局。」

「很多年輕人抱怨香港的發展機會不多,他們主要把眼光局限在香港。但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些的話,香港只是一個臺階或起步點,將香港的優勢通過大灣區輻射到全國其他地區甚至一帶一路。事實上,內地政府也提供很多不同管道和優惠,幫助香港企業和技術走出去。」她表示,「人家提供一條路給你,你要自己走出去才行。」

此外,她透露,目前正計劃將生產核心的納米濾網部分搬回香港,然後通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取得零關稅,以「香港製造」的品牌推廣到其他市場。符合CEPA原產地規則的香港產品,根據有關CEPA原產地證書輸入內地時,可享有零關稅優惠。

詹嘉慧表示,去年公司在香港家用空氣淨化器市場的市場佔有率約為15%,銷售金額達到5000萬港元,「由於香港社會衝突持續,零售業首當其衝,今年迄今為止的銷售下跌約25%,而過去幾年的年均增速則接近30%」。

事實上,信山集團早前「單槍匹馬」拓展內地零售市場遇到一定挫折,因此選擇與了解本地市場的合作夥伴攜手。據悉,公司已與慧聰網旗下的中關村線上合作開拓內地家用空氣淨化器零售市場,產品已經陸續進駐天貓、蘇寧網店等網上平臺。

投資焦點回歸技術創新
為把握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機遇,多家駐港大型中資企業、內地大型企業和香港企業,於2018年聯合發起成立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股東包括華潤、招商局、太平保險和粵海控股、信和集團等。

據悉,該基金創立的目的是支援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科創中心,促進香港再工業化,協助香港優勢產業于大灣區發展,並與廣東及澳門等地企業和機構攜手,共同參與大灣區建設。

「在選擇科技創新項目時,一般我們會考慮是否符合國家方針並且符合民生需求的,之前幾年模式創新炒得比較熱,現在市場的焦點回歸至硬科技、黑科技。」大灣區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李肖光向記者指出。

李肖光透露,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自成立以來,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美好生活、智慧城市等相關領域,覆蓋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上市公司投資、並購投資等項目全生命週期。在投資方面,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建立了覆蓋全球的創新搜索網路和搜索機制,信山實業於2019年初獲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投資數千萬港元。除信山實業外,基金還投資了數十個優質項目,涉及科技創新、美好生活、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

香港擁有數家世界領先的高校,有雄厚的科研能力,因此大灣區共同家園基金主要希望挖掘一些香港本地的初創企業,可以與大灣區其他產業鏈相結合,借助基金本身的股東、其他被投公司等對其進行賦能。 「以信山為例,公司可以利用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代工體系進行外包,而僅保留最核心的濾芯。我們也在研究在香港落地的一些儲備項目,很多都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適合借助CEPA進入內地市場。」李肖光表示。

同時,基金也在尋找一些海外的優質專案,包括晶片設計、無線充電,希望將其引入香港,助力香港的再工業化。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2018年世界人才報告》,香港排名急跌六位至第18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20日)表示,上任後一直非常重視培訓人才,不會因為香港排名跌而感灰心,認為報告是激勵香港要做得更好。


繼續在歐洲訪問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德國出席「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她在酒會上致辭時指,創新科技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而培育人才對推動創科至為重要,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歡迎各地青年科學家加入。

香港特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與該基金會主席(左二)會面,香港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馮程淑儀(右三)和香港駐柏林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何小萍(右一)陪同出席。(香港政府新聞處)

林鄭月娥冀與奧地利加強科研合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地時間24日早上與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基金會主席、執行董事及理事會成員會面。她認為大會提供難得機會讓青年科學家與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對青年科學家們極具啟發性。林鄭月娥亦與三位同時獲諾貝爾獎及邵逸夫奬的學者會面,了解他們對推動科研的看法。

另外,林鄭月娥與奧地利教育和科研部部長會面,得悉奧地利重視科研,希望日後與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出訪當地,商討如何加強合作。

林鄭月娥在大會晚宴前與同時獲得諾貝爾獎及邵逸夫奬的學者會面。
(香港政府新聞處)

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創辦於一九五一年,每年匯聚諾貝爾獎自然科學方面的得主與新世代優秀科學家交流知識和經驗,今年有約四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及來自不同國家的六百名青年科學家參與。

林鄭月娥在大會晚宴前的酒會致辭,她認為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歡迎各地青年科學家加入。(香港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