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香港打工仔今年平均人工加幅最少達3.2%,是近三年以來最高。

招聘平台JobsDB在三至四月, 以網上問卷方式, 訪問了3632名本港打工仔, 結果顯示有七成二的受訪僱員表示, 獲發雙糧或及花紅, 比例較去年上升6個百分點, 平均獲1.4個月花紅, 比去年增加0.2個月。受訪者對就業前景亦明顯變得樂觀, 六成對就業前景持中性至樂觀態度, 比例較去年增加12個百分點。

調查指有五成三全職僱員今年獲加薪,比例較去年增加19個百分點,只有6%打工仔要減薪。

當中,以「數據分析及研究」加薪幅度最高,達7.3%, 「數碼市場推廣 / 電子商務 / 社交媒體行銷」及「公關 /企業事務 」加薪幅度都超過6%,相反「零售銷售」及「餐飲業」就分別減薪4.8%及1.1%。

隨著疫情漸成常態,有三成一的受訪僱員表示,在過去12個月內曾轉工。離職僱員當中, 有七成二為主動辭職,同時有五成八打工仔表示,在轉工後得到更好的工作體驗。

另外, 調查又顯示, 約有七成僱主已因疫情或其他原因, 改以混合辦公或遙距工作模式運作, 有一成僱主選擇永久改以遙距工作模式運作, 同時有六成八打工仔表示, 希望能以混合或遙距辦公模式工作, 越年輕的打工仔,越期望公司採用混合或遙距辦公模式。

JobsDB表示, 新世代僱員對工作模式有不同看法, 除薪金及福利外, 更重視公司文化及管理模式, 若僱主希望留住或吸引新世代人才, 可考慮採納更具彈性的工作模式。


「我們的技術需要找很多不同的實際場景來進行測試,但香港卻很缺乏合適的場地。目前特區政府很多的資源投放在研發方面,但在將新技術或發明轉化成產品方面的投入卻仍然有限。」信山實業董事詹嘉慧表示。

 

80後的詹嘉慧在香港科技大學獲得生化博士學位後,毅然放棄「象牙塔」的安逸生活,2011年加入信山科藝,決心將NCCO(氧聚解空氣處理技術)進行更廣泛的商業化應用。

事實上,NCCO技術早在2003年已開始申請發明專利,該項技術採用礦物材料作為催化劑,分解空氣中的有害污染物,轉化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相比傳統的活性碳技術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

目前NCCO空氣淨化技術已經為14個國家、120間醫院提供空氣淨化方案。公司旗下有兩大品牌:b-MOLA魚仔空氣淨化器家用品牌,用於改善家庭空氣環境;RHT商用品牌,服務於工商業空氣污染治理工程。

詹嘉慧坦言,作為企業從零到一是最困難的,以往特區政府在使用初創企業的技術或產品時,取態比較謹慎保守,往往要求公司提供各項證明以及使用案例。「任何產品都需要經過摸索的過程,通過出錯才能找到最佳的方案,但如果連出錯的機會都沒有的話,是很困難的。」

因此信山選擇從拓展海外市場入手「曲線救國」。2006年,公司與飛利浦合作研發新一代的空氣淨化器,當年在海外累計銷售超過40萬台。其後,Oregon Scientific、Yamasa Tokei(山佐時計計器株式會社)也開始陸續使用公司的產品。

用好CEPA
目前,信山集團在香港科學園設有研發中心,在東莞設有測試實驗室和組裝中心,「東莞一直以來都是製造業中心,有很多工程師人才,租金、人力成本也比較有優勢。現在整個大灣區內的交通非常便利,我們正在尋找灣區內的拓展機會,擴大研發測試的基地,比如正在和澳門、珠海的一些企業和協會進行商談,在瞭解不同城市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政策。」她透露。

在詹嘉慧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企業提供一個新舞臺。「香港人口決定了本地市場的規模有限,而相比之下,整個中國內地的市場十分龐大,我們也正在進行積極佈局。」

「很多年輕人抱怨香港的發展機會不多,他們主要把眼光局限在香港。但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些的話,香港只是一個臺階或起步點,將香港的優勢通過大灣區輻射到全國其他地區甚至一帶一路。事實上,內地政府也提供很多不同管道和優惠,幫助香港企業和技術走出去。」她表示,「人家提供一條路給你,你要自己走出去才行。」

此外,她透露,目前正計劃將生產核心的納米濾網部分搬回香港,然後通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取得零關稅,以「香港製造」的品牌推廣到其他市場。符合CEPA原產地規則的香港產品,根據有關CEPA原產地證書輸入內地時,可享有零關稅優惠。

詹嘉慧表示,去年公司在香港家用空氣淨化器市場的市場佔有率約為15%,銷售金額達到5000萬港元,「由於香港社會衝突持續,零售業首當其衝,今年迄今為止的銷售下跌約25%,而過去幾年的年均增速則接近30%」。

事實上,信山集團早前「單槍匹馬」拓展內地零售市場遇到一定挫折,因此選擇與了解本地市場的合作夥伴攜手。據悉,公司已與慧聰網旗下的中關村線上合作開拓內地家用空氣淨化器零售市場,產品已經陸續進駐天貓、蘇寧網店等網上平臺。

投資焦點回歸技術創新
為把握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機遇,多家駐港大型中資企業、內地大型企業和香港企業,於2018年聯合發起成立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股東包括華潤、招商局、太平保險和粵海控股、信和集團等。

據悉,該基金創立的目的是支援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科創中心,促進香港再工業化,協助香港優勢產業于大灣區發展,並與廣東及澳門等地企業和機構攜手,共同參與大灣區建設。

「在選擇科技創新項目時,一般我們會考慮是否符合國家方針並且符合民生需求的,之前幾年模式創新炒得比較熱,現在市場的焦點回歸至硬科技、黑科技。」大灣區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李肖光向記者指出。

李肖光透露,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自成立以來,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美好生活、智慧城市等相關領域,覆蓋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上市公司投資、並購投資等項目全生命週期。在投資方面,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建立了覆蓋全球的創新搜索網路和搜索機制,信山實業於2019年初獲大灣區共同家園發展基金投資數千萬港元。除信山實業外,基金還投資了數十個優質項目,涉及科技創新、美好生活、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

香港擁有數家世界領先的高校,有雄厚的科研能力,因此大灣區共同家園基金主要希望挖掘一些香港本地的初創企業,可以與大灣區其他產業鏈相結合,借助基金本身的股東、其他被投公司等對其進行賦能。 「以信山為例,公司可以利用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代工體系進行外包,而僅保留最核心的濾芯。我們也在研究在香港落地的一些儲備項目,很多都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適合借助CEPA進入內地市場。」李肖光表示。

同時,基金也在尋找一些海外的優質專案,包括晶片設計、無線充電,希望將其引入香港,助力香港的再工業化。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2018年世界人才報告》,香港排名急跌六位至第18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20日)表示,上任後一直非常重視培訓人才,不會因為香港排名跌而感灰心,認為報告是激勵香港要做得更好。


繼續在歐洲訪問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德國出席「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她在酒會上致辭時指,創新科技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而培育人才對推動創科至為重要,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歡迎各地青年科學家加入。

香港特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與該基金會主席(左二)會面,香港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馮程淑儀(右三)和香港駐柏林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何小萍(右一)陪同出席。(香港政府新聞處)

林鄭月娥冀與奧地利加強科研合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地時間24日早上與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基金會主席、執行董事及理事會成員會面。她認為大會提供難得機會讓青年科學家與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對青年科學家們極具啟發性。林鄭月娥亦與三位同時獲諾貝爾獎及邵逸夫奬的學者會面,了解他們對推動科研的看法。

另外,林鄭月娥與奧地利教育和科研部部長會面,得悉奧地利重視科研,希望日後與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出訪當地,商討如何加強合作。

林鄭月娥在大會晚宴前與同時獲得諾貝爾獎及邵逸夫奬的學者會面。
(香港政府新聞處)

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創辦於一九五一年,每年匯聚諾貝爾獎自然科學方面的得主與新世代優秀科學家交流知識和經驗,今年有約四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及來自不同國家的六百名青年科學家參與。

林鄭月娥在大會晚宴前的酒會致辭,她認為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歡迎各地青年科學家加入。(香港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