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創階段新高:調控智慧與市場韌性的雙向平衡
一方
7 月 22 日,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迎來新的波動節點,升值 62 個基點至 7.1460,創下 2024 年 11 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一變化背後,呈現出耐人尋味的市場態勢 —— 盡管美元指數出現階段性反彈,人民幣中間價卻走出獨立行情,展現出穩中偏強的特征。這種走勢不僅是匯率數字的變化,更折射出央行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製度下,對匯率調控的精準把握與政策態度。
南華期貨分析師周驥指出,這種 「美元漲、中間價更漲」 的非常規現象,為市場預期註入了穩定力量。在復雜的國際金融環境中,這種調控方式有效平衡了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或貶值預期,避免了情緒過度波動對市場秩序的沖擊。
從政策傳導機製來看,當前央行的調控模式更趨向於 「預期引導 + 隱性幹預」 的復合框架。一方面,通過中間價定價規則中逆周期因子的隱性運用,借助價差管理實現貶值壓力的平滑釋放,既尊重市場規律,又防止匯率出現劇烈波動;另一方面,通過官方表態等方式構建政策信號傳導機製,強化市場對 「匯率均衡水平」 的認知,讓市場主體形成對匯率合理性的穩定預期。這種調控方式既避免了直接幹預對市場功能的扭曲,又防範了匯率超調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體現了市場化與宏觀審慎管理的有機結合。
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進一步印證了市場的理性狀態。今年上半年,銀行結售匯雖有逆差,但從月度變化來看,呈現出從逆差到平衡再到順差的積極轉變,企業和個人的交易行為總體有序。衡量結匯意願和購匯意願的指標也顯示,市場並未出現明顯的單邊傾向,反映出市場主體對匯率波動的適應能力在增強。
東方金誠分析師王青表示,從結匯率、售匯率等多項指標來看,當前市場對人民幣既沒有顯著的升值預期,也沒有強烈的貶值預期,這種雙向平衡的狀態,為匯率穩定奠定了重要基礎。
展望下半年,匯率波動性可能有所加大,中美經貿等外部因素的變化可能帶來階段性影響。但穩匯率仍是宏觀政策的重要目標,外匯市場調控工具箱的豐富性,以及國際收支整體平衡的格局,將為市場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斌強調,三大有利因素將支持外匯市場繼續平穩運行。首先是經濟基本面的穩健,國內經濟保持穩中向好,內需對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持續推進,為匯率穩定提供堅實基礎;其次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持續擴大,經貿合作遍布全球,金融市場雙向投融資渠道不斷拓寬,促進跨境資金均衡流動;最後是外匯市場韌性的增強,匯率市場化形成機製不斷完善,企業匯率風險中性意識提高,政策工具儲備充足,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顯著提升。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不僅依賴於經濟基本面的支撐,更得益於調控機製的成熟與市場韌性的增強。這種平衡之道,既尊重市場規律,又守住金融穩定底線,為中國經濟在全球波動中穩健前行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