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移民管理局今日(11日)起正式實施便利外籍人員來華5項措施,包括放寬來華外籍人員申辦口岸簽證條件、樞紐空港口岸24小時直接過境免辦查驗手續等等。國家移民管理局將持續聚焦外國人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卡點堵點,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

5項新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放寬來華外籍人員申辦口岸簽證條件。對急需來華從事商貿合作、訪問交流、投資創業、探望親屬及處理私人事務等非外交、公務活動的外籍人員,來不及在境外辦妥簽證的,可憑邀請函件等相關證明材料向口岸簽證機關申辦口岸簽證入境。

二是外籍人員在北京首都機場等樞紐空港口岸24小時直接過境免辦查驗手續。在北京首都、北京大興、上海浦東、杭州蕭山、廈門高崎、廣州白雲、深圳寶安、成都天府、西安咸陽9個國際機場,推行24小時直接過境旅客免辦邊檢手續。對於持24小時內國際聯程機票,經上述任一機場過境前往第三國或地區的出入境旅客,可以免辦邊檢手續,直接免簽過境。

三是在華外籍人員可就近辦理簽證延期換發補發。短期來華從事商貿合作、訪問交流、投資創業、探望親屬、觀光旅遊及處理私人事務等非外交、公務活動的外籍人員,有正當合理事由需繼續在華停留的可就近就便向停留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簽證延期換發補發。

四是在華外籍人員需多次出入境可申辦再入境簽證。在華外籍人員因正當合理事由需多次出入境的,可憑邀請函件等相關證明材料,向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換發多次入境有效簽證。

五是簡化在華外籍人員簽證證件申辦材料。外籍人員申辦簽證證件時,對於通過資訊共用可查詢到本人住宿登記記錄、企業營業執照等資訊的,可免予查驗相關紙質證明材料;在華外籍人員辦理親屬短期探親團聚類簽證的,可以邀請人親屬關係聲明替代親屬關係證明。

國家移民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經濟發展持續恢復回升向好,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擴大,中外企業、人員對深化移民管理服務提出許多新需求。國家移民管理局將主動協同有關主管部門,持續聚焦外國人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卡點堵點,持續深化移民管理服務改革和政策製度創新,加快推進製度型開放,積極參與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主動服務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

央行:進一步提升境外來華人士的支付便利化 

12月28日,人民銀行副行長張青松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針對境外人士支付習慣的問題,人行會同有關部門已建立專項工作機制,下發指導意見,按照「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的解決方案,正組織各單位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張青松稱,從全球零售端支付工具演進來看,部分境外來華人士支付不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家處在支付習慣的不同階段,彼此有所差異。中國居民都非常習慣移動支付,但是許多境外來華人士、尤其是歐美的來華人士還是習慣於使用銀行卡、現金。所以,必須解決這個因為雙方支付差異、習慣不同所導致的境外人士來華支付不便問題。

解決方案一是完善境外銀行卡受理環境,組織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搆摸排轄內商戶外卡受理情況,會同商務、文旅等部門劃定重點商圈、機場、火車站等主要涉外場所,指導商業銀行、支付機構加快推動重點商戶開通外卡受理。

二是豐富移動支付產品供給,人民銀行已經指導支付寶、財付通、中國銀聯等推出「外卡內綁」、「外包內用」、雲閃付旅行通卡等產品,創新研發數位人民幣解決方案,滿足境外來華人員的移動支付需求。這是「小額掃碼」。

三是改善現鈔使用環境。人民銀行組織銀行開展ATM外卡受理改造,提升支持外卡取現的ATM覆蓋率,持續開展拒收人民幣現金專項整治工作。

此外,人民銀行持續優化帳戶服務,引導銀行實施帳戶分類分級管理、優化開戶流程,提升有需求的境外來華人士開銀行帳戶的便利化水平。人民銀行還積極開展宣傳,組織人民銀行系統、支付服務主體,在境外簽證中心、口岸、機場等場所,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管道,開展覆蓋面廣、觸達率高的宣傳。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美國阿拉斯加航空一架波音737 Max 9客機的艙門及窗在半空飛脫後,當局早前下令停飛及檢查所有同型號客機。涉事飛機製造商美國波音公司首次公開承認責任,行政總裁大衛·卡爾霍恩針對新一輪停飛風波表示,公司需要「承認錯誤」,稱會與監管機構合作,以確保同樣情況「永遠不會再次發生」。

 

《華爾街日報》9日報道,卡爾霍恩當天對員工發表事故發生後的首次講話,承認波音方面在事故中存在一定責任。「我們將這樣處理此事:首先,承認我們的錯誤。我們將在每一步都以100%、完全透明的方式處理此事。」他表示,波音將與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合作,找出事故原因。

彭博社稱,卡爾霍恩是在其召集的一次全體會議上發表有關言論。卡爾霍恩早前告知員工,會議將重點討論公司對上周美國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 MAX 9型客機艙門脫落事故的回應,並加強波音「對安全、品質、誠信和透明度的關注和承諾」。

除卡爾霍恩,波音行政總裁兼商用機部門負責人斯坦·迪爾、首席航空安全官邁克·德萊尼等,在其華盛頓州倫頓工廠向現場工人發表講話。會議通過網路向其他地區員工直播,波音也主動發佈卡爾霍恩的講話摘要,並向《華爾街日報》等媒體提供會議音訊。

波音CEO大衛·卡爾霍恩(資料圖) 圖片來源:東方IC

 

據報道,卡爾霍恩讚揚了阿拉斯加航空公司機組人員對突發事故的應對,並告訴員工,波音將確保「下一次飛上天空的每一架飛機都是安全的」。他在演講中回憶起自己看到飛機受損機身的照片時的心情稱:「我有孩子,我有孫子,你也有……這件事很重要,每個細節都很重要。」

不過,《華爾街日報》指出,卡爾霍恩沒有具體說明他指的是什麼錯誤,其他發言的高管也提醒員工不要對此妄加猜測。當該媒體就此問詢時,波音公司拒絕詳細說明。

現年66歲的卡爾霍恩於2020年初「臨危受命」,接任波音行政總裁一職。波音當時正值發生兩宗涉及737 MAX系列飛機的致命空難後,遭全球停飛並暫停生產、「星際客機」飛船試飛失利等不利事件,企業「安全文化」和監管標準飽受質疑,時任行政總裁鄧尼斯·米倫伯格因對當時的停飛危機處理不當被趕下台。

波音如今再面臨停飛危機。上周五(5日),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 MAX 9型客機從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起飛後,機艙側面一道門塞脫落。飛機緊急降落,未造成人員傷亡。飛機製造商有時會根據航空公司要求的配置,用門塞代替緊急出口。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6日下令暫時停飛超170多架由美國航司運營或在美國境內運營的波音737 MAX 9型客機,以對該機型進行安全檢查。此後,歐盟、英國的航空安全監管機構,以及巴拿馬航空、墨西哥航空、土耳其航空等航空公司,也先後宣佈停飛同型號飛機。

美國聯合航空公司(UA)周一(8日)表示,在執行FAA規定的緊急檢查時,在其擁有的多架同款客機上發現了鬆動的螺栓。美聯航未公開鬆動螺栓的具體數量,但一位元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該航司發現「接近10架」(closer to 10 than 5)飛機的鬆動部件用於固定某些737 MAX上代替緊急出口的門塞。

受阿拉斯加航空事件影響,當地時間8日美股開市,波音股價即下瀉9.3%,收盤時仍挫8%。9日,波音再跌1.4%收市。

 

 

波音和NTSB方面均正就事故原因進行調查。NTSB官員8日稱,要確認艙門脫落是否系製造缺陷導致還為時過早,但透露,他們發現出現事故的737 MAX上用於防止門塞脫離擋板的四個螺栓不見了,尚不確定這些螺栓是否一開始就沒被安裝。波音商用機部門負責人迪爾9日表示,該公司不清楚最近發現的缺陷是否與事故有任何聯繫。

彭博社10日提到,包括波音公司最大的兩位元客戶——愛爾蘭裡安航空和阿聯酋航空——在內的航空公司負責人日前紛紛公開表示,波音公司需要提高其品質標準。「他們的品質控製問題由來已久,這只是另一種表現形式。」裡安航空CEO邁克爾·奧利裡本周在迪拜接受採訪時說,「我認為他們現在已經開始行動了,但這並沒有什麼幫助。」

「737 MAX讓波音聲譽再次受損」,《華爾街日報》9日以此為題的專欄文章指出,波音的737 MAX機型已成為商業航空史上名聲最差的噴氣式飛機機型之一,如今似乎更難擺脫其壞名聲;即使最新的問題只是出現在某一架飛機上,相關製造商也會因受到更嚴格審查而付出代價。

2018年10月和2019年3月,印尼獅子航空公司和衣索比亞航空公司航班分別發生空難,總計346人遇難,失事飛機均為波音737 MAX 8型客機。波音737 MAX客機隨後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遭停飛近兩年。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稱,自禁飛令解除以來,一系列製造問題促使波音推遲增產計劃。就在去年12月,波音警告稱方向舵系統可能存在螺栓鬆動的問題。去年夏天,由於機身上的鑽孔錯誤,波音的生產一度暫停。

文章認為,品牌聲譽受損也可能讓新客戶望而卻步,航空公司可能會開始更看重久經考驗的舊機型,放棄那些容易出問題的新機型。例如,中國自2017年以來就沒有訂購過MAX飛機。去年7月,中國三大航空集團(南航、國航、東航)「一口氣」訂購292架飛機,被認為對波音造成巨大衝擊。

彭博引述美國銀行分析師羅恩·愛潑斯坦上周末的分析稱:「我們認為,最近的事件確實削弱了圍繞737 MAX專營權建立起來的脆弱信心。在我們看來,波音需要小心謹慎地走過這個潛在的聲譽雷區。」

另據路透社,曾在FAA和NTSB任職的美國前空難調查員傑夫·古澤蒂則對波音更為尖銳地發問:「你還需要經歷多少次生產缺陷和品質紕漏,才會真正開始考慮如何對整個流程進行仔細檢查並解決所有問題?」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函表示,截至去年11月底,「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下稱「高才通計劃」)約4.7萬宗申請獲批,當中有4萬宗已獲發簽證,實際來港人數達約3萬人。

孫玉函1月7日表示,「高才通計劃」相當成功。在他看來,香港最大的吸引力是擁有「一國兩製」的優勢,只有製度上歡迎更多人才,人才自然會來。

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首屆理事會會長尚海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高才通計劃』稱得上是香港回歸以來最成功的人才引進計劃之一。」

尚海龍給出一組數據,他稱,在「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下,2018年(疫情以及修例風波前)共有10150名非本地畢業生獲批准留港或回港工作;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稱「優才計劃」)在2006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間,共有約9100名內地人才通過此計劃來港。對比之下,「高才通」的人才引進成果尤其矚目。

展望2024,香港人才引進計劃仍面臨諸多難題,包括如何將來港人士發展成為長期留港人才。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指,接下來香港特區政府應密切留意高才通計劃下的人才動向,並進一步檢討未來有關措施如何調整。

揀選製門檻製

近年來,香港面臨較為嚴峻的人口流失問題。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第2季至2022年第2季期間,有大約14萬勞動人口流失,其中25至39歲的人群流失量最高,約78000人。

在此背景下,如何搶人才、留人才成為了政策關鍵。2022年12月28日,香港特區政府正式推出「高才通計劃」,旨在吸引世界各地具備豐富工作經驗及高學歷的高端人才到香港,高端人才包括高收入人士和世界頂尖大學的畢業生。

「高才通計劃」申請資格主要分為A、B、C三類。A類為在申請前一年,全年收入達港幣250萬元或以上(或等值外幣)的人士;B類為獲合資格大學頒授學士學位並在申請前五年內累積至少三年工作經驗的人士;C類為在申請前五年內獲合資格大學頒授學士學位,但工作經驗少於三年的人士,此類申請受年度配額限製,並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分配。

在受訪專家看來,伴隨著「高才通」計劃的誕生,香港人才引進計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早前的「揀選製」變為「門檻製」。

尚海龍認為,優才計劃屬於「揀選制」。「『高才通計劃』則屬門檻製,只要符合上述A、B、C的其中一類申請資格,申請人就可以進行申請,香港特區政府人員也會迅速進行審批。」

優才計劃採取計分制,甄選程序頗為複雜,比如相關諮詢委員會需要考慮香港的社會經濟需要、各申請人所屬界別及其他相關因素,向入境處處長建議如何分配每次甄選程式中的名額。

記者發現,「高才通計劃」審批流程高效。小齊稱,「我們在2023年10月底開始申請高才通B類,中間補交一次小孩身份證,12月初獲批。」意味從申請到獲批,用時僅一個多月。作為比較,通過優才計劃獲得簽證的黎小姐,從申請到獲批約花費了約九個月時間。

運行了一年左右,「高才通計劃」吸引各行業優秀人才申請。香港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1月,「高才通計劃」收到約6萬宗申請,申請者主要是科創、金融和貿易行業人才。

王昊指事實上,2022年底香港啟動「高才通」計劃之時,全球主要經濟體也在基本恢復自由往來。他稱,這一時期,從申請人數、來港人數看,香港各項人才引進計劃數字都比較可觀。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1月,香港各項吸納人才措施共收到逾20萬宗申請,約是2022年申請的四倍,超過12萬宗獲批。

王昊認為,2023年的人才引進已經一定程度上超過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訂下的年度目標,即每年輸入不少於35000名計劃長期留港的人才。

來港後

包括「高才通計劃」、優才計劃在內的人才引進計劃為香港招納各種人才,但如何讓來港人才長期留港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2023年10月,黎小姐通過優才計劃拿到簽證,從事ESG工作的她目前頻繁往返於深圳、香港兩地。

為何選擇到香港?「香港ESG業務發展更成熟,和國際更接軌。我之前長期在北京、上海工作,涉及領域多為政府機構、國際組織,而香港ESG更多的是市場導向、商業導向,我對這個抱有期待,這是我申請優才來港的初衷。」黎小姐說。

對於黎小姐而言,香港有其吸引力,包括多元化的環境、高水平的法治程度等等。在黎小姐眼中,通過香港這個「超級連絡人」,她既可以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也可以觸達世界。

到香港後,黎小姐繼續躬耕於ESG領域,對香港的ESG「玩法」欲欲躍試。「在香港,ESG領域的客戶來源、市場需求、管理工具是怎樣的,我都很感興趣,同時我也希望對接上香港的高校資源,產業和研究兩手抓。」

但據黎小姐觀察,到香港後存在落差特別是職業落差的人不在少數。「香港特區政府通過各項人才引進計劃招攬了大量人才,但暫未給到企業足夠的激勵或補貼措施,幫助企業創造出更多匹配人才經歷的工作崗位。若到香港後找不到與自己專業、能力、教育背景相匹配的工作機會,入港人才會面臨很大的落差,也可能考慮暫緩來港。」

與此同時,生活成本也是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數。目前已經通過「高才通計劃」拿到簽證,但仍在考慮是否真正去香港的小齊稱,之前在教育領域工作,對香港的教育資源會更加關注。

在小齊眼中,香港的國際教育資源可以幫助孩子日後出國深造。但現在,內地教育資源也足夠支持孩子出國;另一方面,家庭是否能承擔高昂的生活成本?「聽說在香港,三面下床的臥室已經很奢侈」。

在申請流程上,受訪物件也回饋存在不足。黎小姐向記者舉例稱,來港之前需要內地原雇主簽署一份「赴港同意書」,對於部分仍在觀望來港時間的申請人而言,這可能被公司視作「發出離職信號」並影響工作開展。她建議,「香港特區政府能否探索一種新機製,既盡可能保障內地以及香港勞動市場的共同利益,也能保證兩地勞動市場的互聯互通,同時在手續上充分考慮到原雇主的顧慮。」

到香港後,相關單位也並未主動為黎小姐提供額外的支援,需要她自行探索。在黎小姐看來,「香港特區政府對於來港人才的證件續簽、社會融入等問題應該提供更加清晰的指引以及確切幫助。」

面對此類需求,去年10月,香港實體「人才服務辦公室」正式成立,專責為來港人才提供支援、製訂人才招攬策略以及跟進人才入境後的發展和需要等。

值得一提的是,為幫助各地人才融入香港,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也貢獻諸多力量。「小到電話卡,大到開辦企業等等,我們都做了大量的支持性工作。」尚海龍告訴記者,由於來港人士千人千面,他們的服務也涵蓋各式內容,包括創業交流、子女在港插班就讀、就醫管道、續簽資訊、交友聯誼等等。

人才策略不能一刀切

《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明確,香港特區政府會繼續搶人才、留人才。

2023年11月1日起,「高才通計劃」大學名單擴大,合資格大學名單增加8間頂尖內地和海外院校至184間,意在吸納更多人才到香港發展。

值得指出的是,新增8間院校中,5間為QS世界大學排名酒店及休閒管理範疇位列前五名、專門提供酒店課程的大學和院校,包括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瑞士酒店管理大學、理諾士國際酒店管理學院、格裡昂高等教育學院、海牙酒店管理大學。

在尚海龍看來,這一安排不僅有利於幫助香港招納專業類人才,也契合香港本身的酒店服務業發展。

思路研究會一份人力供應研究報告亦指出,人才策略不能「一刀切」,要依據香港發展路向,充分審視創新科技、金融、法律服務等重點及優勢行業,還有安老、建築、運輸等與民生緊密相關的基礎行業的人力供應情況,細緻評估各行業人才與勞工缺口,以及對不同類型人力的需求結構,然後按照不同類型人力的特點,結合香港實際情況推出更具針對性的措施。

細化人才策略之外,香港還在擴人才方面不斷「開源」。目前,香港開放了越南人才來港就業的簽證政策,並放寬越南人商務和旅遊「一簽多行」來港的申請門檻。同時,香港亦會開放老撾及尼泊爾人才來港就業、受訓和就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院校。

去年12月,香港特區政府公佈「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詳情,希望進一步豐富人才庫以及吸引更多新資金落戶香港。

同時,香港推出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紓緩技術行業的人手短缺壓力。據悉,職業訓練局2024/2025 學年起入學的指定全日製高級文憑課程外地學生,畢業後可留港一年,尋找與其專業相關的工作。此安排會試行兩年再作檢討。

對於高才通計劃,受訪專家同樣認為仍需觀察再作調整。「『高才通』目前取得了開門紅,但2024將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即驗證來港人士是否真的願意長期留港,需要以此判斷這個人才引進計劃成功與否。」尚海龍表示。

王昊也向記者強調,衡量人才引進計劃的成效是否理想,要從申請人數、實際來港人數、長期留港人數以及來港人才是否真的發揮了他們的作用等多方面進行評估。

「高才通計劃啟動不久,目前來看運行比較順暢,有關數字也比較可觀。但是從中長期看,政府應該密切留意及評估政策的實際效果,定時作出檢討及調整。特別是人才動向,包括各類人才入境之後,是不是很快就離港了;『高才通』首次簽證的有效期是兩年,兩年後這些人才選擇續簽留港還是選擇離港,若繼續留港從事的是什麼工作等等,都要密切關注。」王昊建議。

「只有雙向奔赴,人才引進計劃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尚海龍表示。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新年伊始,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全面投入新年度軍事訓練。陸海空三軍將士迅即奔赴訓練場,強化打贏本領,提高履行香港防務能力。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3日,美國《紐約時報》用「奇跡 」一詞,報道日航在東京羽田機場發生「撞機起火 」事件後的「全員生還 」。一名香港乘客回憶說,他逃出機艙後不久,飛機引擎便發生爆炸,情況驚險萬分……

日本運輸安全委員會3日開始調查飛機相撞事故,「跑道安全 」問題成為焦點。據路透社1月2日報道,幾周前,全球航空業剛收到過有關跑道安全的新警告。

而除了事發的C跑道,東京羽田機場其餘三條跑道已於當天21時30分重新開放。從1月3日開始,羽田機場計劃繼續暫時以三條跑道運營,媒體則曝出了遺落著飛機殘骸的跑道俯瞰圖。

另據NHK最新報道,日本國土交通省初步調查稱,事故發生前,管製員指示日航客機「可以進入跑道 」,而向海上保安廳飛機下達的指令是「滑行至跑道前 」。在事故中倖存的海上保安廳機長表示,他當時已獲得起飛許可,表明他對塔台指令的理解不同。

事故現場 圖自IC Photo

 

當地時間2日,日本航空一架空客A350在降落東京羽田機場時,與海上保安廳的飛機發生碰撞,機上379人全部逃生,包括12名機組人員。日本公共廣播公司NHK隨後報道稱,客機上有14人受傷。但正在執行地震救災任務的海保飛機上5人殉職、機長重傷。

一名日本官員稱,這架A350飛機與海上保安廳的飛機相撞時,正試圖正常降落。

另據彭博社報道,羽田機場控製塔人員在2日下午5時43分通知日航機長繼續朝羽田機場方向飛行。航空交通網站LiveATC.net的追蹤機場通訊錄音顯示,日航客機在約一分半鐘後獲准降落,不到三分鐘後,這架客機就撞上日本海上保安廳的一架小型飛機,載有379人的客機迅速陷入一片火海中。

據港媒報道,一名從著火客機上驚險逃生的香港乘客回憶稱,自己坐在窗邊,機頭輪胎著地時衝擊力很大,原本以為只是遇到普通的硬著陸,沒想到看到引擎起火冒煙。他幫助其他乘客跑下滑梯,「剛離開飛機約100米外,左邊引擎便發生爆炸 」。

據《紐約時報》報道,事故視頻顯示,火焰從坍塌的飛機窗噴出,讓所有人安全逃生似乎已不可能。美媒引述英國格林尼治大學消防安全工程小組主任埃德·加利亞教授稱,日航航班的疏散是「一項奇跡般的工作 」。

然而,執行救災任務的運輸機上有5人死亡,唯一生還的機長傷勢嚴重。熟悉調查情況的人士表示,此次調查將由日本安全運輸委員會(JTSB)主導,法國和英國的相關機構也將參與。法國是日航客機的生產地,英國是這架飛機兩個勞斯萊斯發動機的生產地。

法國民事事故調查分析局(BAE)已經在社交媒體上宣佈,3日,4名BAE調查員將與飛機製造商空中客車公司的5名技術顧問一起飛到東京,到現場進行調查。

飛機殘骸  圖自IC Photo

專家提醒稱,現在確定事故原因還為時過早,大多數事故是由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不過,調查人員預計將查明塔台向這兩架飛機發出了什麼指令,並對飛機和機場系統進行詳細檢查,首要任務之一是恢復載有飛行資料和駕駛艙錄音的黑匣子。

專家同時表示,這次事故的物證、雷達資料、目擊者證詞或視頻片段很可能容易獲得,從而減輕了龐大的取證任務。

英國諮詢公司Ascend by Cirium航空安全領域負責人保羅•海耶斯(Paul Hayes)說:「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海上保安廳的飛機當時是否在跑道上,如果在的話,原因是什麼。

當地時間2024年1月2日,日本東京,日本航空公司官員在交通部鞠躬致歉。

 

圖自IC Photo

 

路透社指出,發生事故的空客A350機齡2年,長度是海上保安廳飛機的3倍。這是歐洲首屈一指的雙引擎長途客機機型,也是它自2015年投入使用以來首次發生重大事故。

不過,報道同時指出,就在上個月,一個美國安全性群組織曾圍繞跑道碰撞或「入侵 」風險發出警告。1977年,兩架波音747在西班牙特內裡費島相撞,引發航空史上最致命的事故,造成583人死亡。雖然引發受傷或破壞的地面碰撞事件已經鮮有發生,但它造成生命損失的可能性是所有類型中最高的,未遂事故則更為常見。

「我認為調查將主要集中在(降落)許可上……以及(日航)機組人員能看到什麼。他們能用肉眼看到跑道上的另一架飛機嗎? 」前美國航空事故調查員約翰·考克斯(John Cox)提出了這個問題。

例如,1991年全美航空公司與天西航空的飛機在洛杉磯機場發生相撞,就與照明有關。「全美航空機組人員無法肉眼看到天西航空的飛機。雖然它就在跑道上,但燈光條件讓你根本看不見。 」

「飛航安全基金會 」呼籲全球採取行動,防止跑道入侵事件在空中交通變得更加擁擠的情況下再次增加。「儘管多年來一直在努力防止入侵事件,但它仍有發生。跑道入侵風險是全球關注的問題,它的潛在後果非常嚴重。 」聲明寫道。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前高級主管史蒂夫·克裡默(Steve Creamer)也指出,防止著陸的飛機撞上另一架飛機是全球五大安全重點之一。儘管自動化著陸越來越多,但專家表示,實際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飛行員的目視檢查,後者可能會因為工作量大或夜間跑道模糊而分心。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日本航空一架客機降落東京羽田機場跑道時,與海上保安廳定翼機相撞後起火,造成最少5死14人受傷。相撞事故發生前,機場空管部門與日航客機及海上保安廳飛機的通話記錄被公開。

記錄顯示,空管部門當時已向日航客機發出降落許可。另一方面,當地時間2日17時45分,空管部門對海上保安廳飛機稱,「請在地面上滑行至跑道等待位置 」,但尚未允許海上保安廳飛機進入跑道。

日本航空一架飛機當地2日下午5點55分左右,降落東京羽田機場時與海上保安廳的飛機發生碰撞並起火。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踏入冬季,內地肺炎支原體感染情況受關注,國家衛健委指,全國因呼吸道疾病到急症室接受治療的人數比上周增加,當中多以患流感為主,肺炎支原體感染個案減少。

國家衛生健康委周四(28日)舉行發佈會,介紹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和元旦期間健康提示有關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本周,全國醫療機構門急診呼吸道疾病診療量與上周相比有所上升。當前的呼吸道疾病以流感為主,肺炎支原體感染下降,新冠病毒感染處於低位元發病水平。各地醫療服務趨於往年同季。

據介紹,元旦假期將至,人員流動增多,探親訪友、旅遊出行、聚會聚餐等增加,呼吸道疾病傳播風險加大。要加強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及時掌握不同病原的流行特徵和病原譜變化,動態發佈健康風險提示。做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要加大醫療資源統籌,充實門急診、兒科、呼吸、重症等醫療力量,加強醫療機構常用藥品、檢測試劑、醫療設備、收治床位等準備。二級以上醫院發熱門診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熱診室保持應設盡設、應開盡開。要嚴格值班值守,配齊配強力量,加強對低溫雨雪冰凍等極端災害天氣的醫療應急救援處置工作。氣溫變化大,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注意防寒保暖、規律作息,出現不適及時就醫,防範寒冷天氣給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學校、養老、托幼、社會福利機構等重點場所,以及空間密閉場所,要做好人員健康監測、個人防護、通風消毒和出入管理等。

要進一步做好老年人、兒童、孕產婦、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管理,做好日常健康監測,出現風險早識別早干預。節日期間,要繼續堅持科學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保持社交距離等良好衛生習慣,宣導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勞逸結合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香港特區政府公佈高才通計劃經年度更新的合資格大學綜合名單,將有四間大學或院校加入,三間大學被除名,涵蓋的院校總數為185間。新名單將於明年1月1日生效。

四間新加入分別為國內的中南大學、英國的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巴西的聖保羅大學和澳洲的悉尼科技大學。同時有三間大學在名單中除名,包括德國的哥廷根大學、荷蘭的燕豪芬科技大學和美國的妙佑醫療國際艾利克斯醫學院。

香港特區政府表示,本次綜合名單的更新反映有關世界大學排行榜於2023年的變動,而最新的名單將會上載至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線上平台和入境事務處高才通計劃網頁。

香港立法會議員、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尚海龍表示,每年定期更新高才通合資格院校名單,是由最初特區政府政策設計的基本原則決定的,2022年末推出高才通人才通行證計劃時已經公佈,特區政府每年會檢討符合資格的院校名單,也就是綜合考慮了泰晤士高等教育、QS、USNews、上海交通大學榜單前五年上榜的院校名單,以期最大程度招攬人才,保證來港高才的學術能力和水平。

香港正在積極推進更多「搶人才」的工作。2023年11月至12月初,香港特區政府人才辦也在深圳舉辦的第二屆全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大會參展,並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山大學舉辦招聘會,推廣香港作為大灣區人才服務港的角色。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資料,截至2023年11月,香港各項吸納人才措施共收到超過20萬宗申請,超過12萬宗獲批,其中高才通計劃超過4.7萬宗申請獲批。在12萬宗獲批申請中,有超過8萬名獲批簽證的人才抵港。

尚海龍進一步表示,目前香港「搶人才」的成績顯著,多項人才政策均超出預期,相關人才來港也能為香港創造更加豐富的經濟業態,促進香港經濟繁榮穩定。展望未來,他指出,相關人才政策會繼續開放,因為人才本身就是有流動性的,人才來港和留港也受到就業環境及機遇、家庭原因等多種因素限製,加上就業需求旺盛,香港對於人才需求會長期持續。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港樓市氣氛持續低迷,差餉物業估價署周三(27日)公布,11月私人住宅售價指數報316點,按月再跌1.99%,連跌7個月,累計挫10.78%,指數為自2017年2月後約6年半新低。以今年首11個月計,樓價累跌5.59%,若與2021年9月歷史高位的398.1點比較,樓價跌幅經已超過兩成。泛海國際集團執行董事關堡林表示,若美國減息,香港樓市明年料維持平穩,樓價不一定會明顯上升,但成交量有望提升。

泛海在北部都會區開發的「匯都I」全新住宅專案,推出「新年置業旅遊賀禮」和「按揭優惠」,希望吸引更多人置業。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港澳)布少明表示,北部都會區屬香港特區政府近年重點發展地區之一,發展潛力受市場重視,區內物業需求持續增加,「匯都I」就位於洪水橋中心地帶,具有地理及交通優勢。該項目開售以來,受到長線投資者及剛需買家歡迎,預計樓宇建成後,租金回報可達約3%。

問及香港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屋苑近期有減價情況出現,是否擔心新樓盤失去競爭優勢,關堡林回應表示,建成多年的舊樓宇與新樓宇的建築材料大有不同,舊樓宇需要維修費和保養費,並且特區政府將在北部都會區加推「兩鐵一路」,包括北環線東延線、新界東北線及北都公路,打通新界北的東西交通網絡。

至於差估署12月27日最新公佈,香港11月樓價按月跌近2%,連跌7個月,並創近7年新低;今年首11個月樓價累計跌近5.6%。關堡林對此表示,政府資料有所滯後,相信明年有減息空間,樓市會逐步復蘇及平穩發展。

 

記者會現場 攝/李冰琪

 

另外,他認為隨著更多優才專才到港,將有助買賣及租賃市場成交,未來亦會在旗下項目加入相關條款或優惠,配合優才專才需求。

布少明預計,如明年美國減息及政府「撤辣」(取消抑製樓市措施),明年一手成交有望大幅增加約1.5萬宗,二手成交則增至5萬宗,樓價有望上升約5%。

《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下稱《行動綱領》),明確將北都劃分為四大區域,由西至東劃分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和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四大區域。

《行動綱領》提及洪水橋/廈村的規劃,該區域被賦予高端專業服務業的定位,將發揮香港在金融、保險、財富和風險管理等專業領域的獨特優勢,以及與國際接軌的法律、調解仲裁、會計等專業服務,協助前海、南山和其他內地企業通過香港拓展海外市場。且洪水橋區域毗鄰深圳灣口岸,憑藉港深「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跨境貨運佈局,將成為現代物流重鎮。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多位元網路主播碰到了幾近「小目標」級別的煩惱:

3年前,直播平台鬥魚曾以違約為由,向多名女主播索賠,最高的個人曾被索賠8000萬元違約金。此後三年,直到如今,索賠仍在繼續,被索賠近億元的,包括多位未出校園的大學生。

而「0.8個小目標事件」,也引起了廣泛的社會爭議,甚至可能是社會恐慌——「賺著買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可能不是一種自我調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真實存在的。

是什麼讓連幾個稀飯錢都不一定能賺到的大學生主播們,背負了可能近億元的債務?直播還是安全的嗎?我是否可能因為直播背負上如此高額的債務?

一、輕鬆一個「小目標」的違約條款,可有效,可執行?

要討論一紙合同一個「小目標」到底是什麼情況,我們還需回溯到本案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根據媒體的報道,動輒欠了接近一個「小目標」的大學生女主播們,都簽署了含有以下內容的、厚達46頁的《解說合作協定》:

1.主播每月最低有效直播天數為24天;

2.每月最低有效直播時長為120小時;

3.嚴格的違約條款:「在本協定期限內,任何情況下,未得甲方書面許可,乙、丙雙方均不得違反本協議第5條任一獨家性授權,不得單方提前解除本協議或與協力廠商簽定與本協議任一合作事項類似的主播合約或在協力廠商平台直播 (包括露臉開播或以公眾所熟知的推廣用名不露臉開播,發佈解約或入駐協力廠商平合的微博、朋友圈、截圖等),不得與協力廠商存在仍在履行期限內的類似主播協定,不得違反本協定第2. 3條的開播時間約定,不得違反附件直播公約。」如果乙丙方違約,第(8)項要求,「向甲方返還乙方/ 丙方在鬥⻥公司可得的所有收益」。第( 9 )項要求,「乙方或丙方向甲方一次性支付違約金XX萬元整」。此處的金額從伍佰萬元到捌仟萬元不等。

而後來,大學生們或因為學業,或因為身體狀態,無法支撐時間如此之久、要求如此之高的直播,紛紛出現無法按時、按「量」直播的情況,因此構成《解說合作協定》規定的違約情形,被追訴違約賠償。

 

新聞當事人提供的和鬥魚工作人員的聊天記錄。

 

而在「0.8個小目標」事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兩點:

1.從500萬元到8000萬元的違約條款,是否有效?

基於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基本法律原則,一項合同條款,「如不違法,即為有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製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顯然,新聞事件中的違約條款不違反上述規定的範疇,是合法有效的。

2.從500萬元到8000萬元的違約條款,是否會得到法院的執行,得到多大力度的執行?

但同時我們知道,合法有效,和現實中能否得到執行、得到多大程度的執行,是兩件完全不一樣的事。事情本身合法,不一定你基於這件合法的事提出的全部要求都會得到法院的支援、認可和執行。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著作權官司中,勝訴方要求敗訴方承擔律師費,是完全合法,且得到司法解釋理論依據支撐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著作權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製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包括權利人或者委託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符合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律師費用計算在賠償範圍內。」

但現實中,如果你關注一些著作權侵權訴訟,特別是影視劇盜播這種簡單的案子,你就能發現,在這些案件中,勝訴方向敗訴方請求支付律師費時,即使律師費金額是合理、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法院也會主動對勝訴方請求的律師費金額(即使其不違反司法局的律師收費規定)進行下調(如5000-10000元這樣十足稱不上高的金額,也可能會被下調至3000元左右),理由便是該等案件「內容簡單,對律師專業素質要求不高,律師工作量有限,因此法院結合實際,酌情將律師費定為3000元。」

那麼,回到直播合同案中,雖然500萬元到8000萬元的違約金條款是合法有效的,但法院一定會支持大學生們向鬥魚賠償如此多的金額嗎?

答案是,筆者不能給出一個肯定的說法,現有的法律法規也沒能說清楚這一點。這是由民法一棍子直接捅到古羅馬延續至今的「毒瘤」——實體物在民法典中的中心地位導致的。

 

 

二、「弱者不利」的網路直播違約糾紛判決

平心而論,我國的民法典,已經算是全世界範圍內對弱勢群體保護最為有力的民法典之一了,這集中體現在違約賠償以違約產生的實際損失作為基礎,法院會對嚴重超出實際損失額的高額懲罰性違約金進行調整。

如,《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而12月5日剛剛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若干問題的解釋》亦沿襲了之前《合同法解釋》、《全國法院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紀要》等的基本精神,第六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違約造成的損失,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條規定的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主體、交易類型、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履約背景等因素,遵循公平原則和誠信原則進行衡量,並作出裁判。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人民法院一般可以認定為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但問題在於,本文所述的網路直播,和買雞蛋是不大一樣的。買100個雞蛋全打碎了,法院可以根據購買雞蛋的價格或雞蛋的市價等計算損失金額,而在買100個雞蛋的合同中規定雞蛋打了違約金一個「小目標」,毫無疑問是明顯的「違約金畸高」,法院也不會支持這樣的要求。

但網路直播(屬於網路服務)卻是一項非實體物,現實中,對於網路直播,既難以計量進行其會產生的成本,也難以核算其可以形成的價值,甚至於網路直播都無法形成通識的經營模式和作為「商品」對外銷售的價格。在這種情況下,網路直播合同違約,究竟能產生多大的損失,是難以計量的,基本依賴於審判庭的裁斷和雙方提供的證據。

顯然,在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的情況下,如上文所述,筆者不能直接對諸如本文所述的「大學生主播案」這樣的違約究竟怎麼判直接給出定論。但結合已有案例,無論是基於審判庭的裁斷,還是基於雙方提供的證據,對處於弱勢一方的主播而言,恐怕都是不利的。

 

 

首先,雙方舉證就不用多言了,孤身一人的主播,憑什麼去和有專業的律師、會計、審計甚至是經濟專家作為後盾的直播平台「鬥法」?

而審判庭的裁斷,對於簽了高額違約金條款的主播而言,也大概率是不利的。這絕不是說審判庭會偏袒平台,而是因為,對於網路直播這種非實體物合同違約產生的損失,合同中對於違約金的規定及其金額,會被審判庭認為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合同締約時雙方對違約損失的預估、對履約利益的期待,因此本身就是審判庭作出判決、判斷最終的違約損失的重要依據。即使審判庭會酌情下調違約金數量,但下調後一般在原違約金三成左右的判決賠償金額,仍然不是網路主播,特別是本文所述的「大學生主播」們能承受得起的。

以下案例中,主播與平台簽署的網路直播服務合同中的違約條款及違約金金額,都成了審判庭最終判決的主播違約賠償金額的重要參考依據:

《廣州虎牙資訊科技有限公司訴江海濤網路服務合同糾紛案二審民事判決書》:

「而江海濤簽約時明知訂立了違約金計算方式,且知曉鬥魚直播羅列在合同約定的第1.2條排他條款的首位仍要違約去鬥魚平台直播,其違約的故意可見一斑。

一審法院根據合同約定、江海濤『王者榮耀第一人』的地位和價值、虎牙公司的投入、虎牙公司因江海濤違約所遭受的損失、繼續履行合同虎牙公司的可期待利益等角度分析支持了虎牙公司有關4900萬元違約金的主張合理,本院予以支持。」

《陳才浩、武漢魚行天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同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案涉《解說合作協定》約定,未經魚行天下公司書面許可,陳才浩不得在他方平台進行解說或表演,否則應支付的違約金為3000萬元,該違約金為締約時明確可知的違約成本,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合同締約時雙方對違約損失的預估、對履約利益的期待。

一審法院在魚行天下公司訴請違約金900萬元的基礎上將違約金調減至720萬元並無不當,該金額已經涵蓋了魚行天下公司因陳才浩違約而產生的直接損失、預期可得利益,亦體現了對陳才浩惡意違約的懲罰性,故上訴人陳才浩要求再次調減違約金的上訴主張本院不予支持。」

《廣州虎牙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唐成意網路服務合同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雖主播商業價值和可得利益具有一定不穩定性,但本案中是因唐成意的根本違約行為,造成上述利益無法通過合同的實際履行得以最終確定,且雙方歷次簽署的補充協定亦是在調整唐成意收入分配的基礎上對違約金金額進行了調整,可見唐成意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對於違約後果應有明確認知。

一審法院綜合合同約定、唐成意用戶數量、違約程度等因素支持虎牙公司450萬元違約金的主張合理,本院予以維持。」

……

 

三、做自己的負責人,睜大眼睛仔細看你簽的合同!

可能會有不少人看了上文後問筆者:「既然主播們確實可能被要求賠償高額的違約金,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無依無靠的小主播們,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對此,筆者只想苦笑:「怎麼,你們無依無靠到不認字的程度了嗎?」

如本文開篇討論的「大學生主播案」中所述的,不僅大學生們自己反復聲稱合同有46頁、難以看得完云云,甚至連他們的家長都「放炮」稱:「涉案學生雖然已經年過十八周歲,但46頁的格式合同,完全超出他們認知」 「這是對在校學生的圍獵」等等。

對此,筆者實在難以理解——「乙方或丙方向甲方一次性支付違約金捌仟萬元整」,這句話,大學生會看不懂是什麼意思?

因此,對於該等網路直播糾紛案一類的案件,筆者能提供的意見很簡單:

 

1.從頭到尾,仔細看你要簽的合同的每一個字,46頁並不多,連你刷的網路小說的一章可能都不夠,而且是漢字寫的,又不是什麼外文;

2.尤其關注以下這些會變成「板子」直接打到你身上的合同條款:

a)在這份合同中,你到底能得到什麼?

b)在這份合同中,你到底需要付出什麼,你付出得了這樣的代價嗎?

c)你確定你可以付出這樣的代價嗎?比如,像「有效」這樣的詞彙,定義標準是什麼,如何界定「有效」與否?

d)付出這樣的代價相對你的所得,是劃得來的嗎?

e)如果你簽了這份合同後,不付出上面那些需要你付出的東西,你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這樣的代價相對你的所得,又是劃得來的嗎?

3.如果你看不懂一個條款,就找律師幫你看,現在花幾千總比以後花幾千萬好(況且,好律師是不可能寫出含糊不清的合同條款的,因為含混不清的合同條款只會對格式合同的製定方不利)。

總而言之,不要奢望輕鬆暴富,不要輕易簽下自己看不懂的合同,更不要抱著僥倖的態度,覺得自己火了平台方就不能拿自己怎麼樣、一紙合同從此變成廢紙。不然,等待自己的,極有可能是「社會的毒打」,縱使你還只是「大學生」。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