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為什麼多數白種人愛對陌生人微笑而多數中國人不愛對陌生人微笑?曾在網上讀到過一篇文章,說這是因為白種人的生活環境語言太複雜,互相之間聽不懂對方說什麼,要靠身體語言來表達善意。

有道理。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被秦始皇他老人家統一了文字,語言上大致都有譜,一句「吃了嗎」道盡人間冷暖炎涼,就不必多餘配合身體語言了。

香港神秘顧客協會公佈2018/19年度「全球微笑指數」評選結果,香港僅得56分,較去年度大跌10分,排名由「尾五」跌至「尾四」。

香港神秘顧客服務協會主席黃兆良指,香港本年度的得分大跌,令人失望。

其實,排名由「尾五」跌至「尾四」,說明香港微笑指數歷來都在末座。這也證明,就算被白種英國人管束了百多年,香港人的中國國民性還是凝固不化。張明敏早就唱過:「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

黃兆良認為,香港微笑指數排名下跌,原因可能有:一是去年香港經濟欠佳,顧客「勒緊褲頭」消費、僱主各項成本增加,令前線員工倍添壓力,加上工時長,亦令人「笑少咗」。二是港人投訴風氣濃厚,也加劇了前線員工的壓力。他舉例說,最近有飲食店推行無飲管日,就有顧客為一支飲管鬧出投訴風波,「但件事係咪真係咁嚴重呢?」三是香港的企業文化有問題。他說,「有啲客人,甚至係員工,覺得(服務業從業者)俾人罵,係包埋落份糧度。」

但程老漢認為,根本還是國民性。

2018年9月,程老漢到自家附近的木板店買三合板。那是一家家庭店,店員自己就是老闆,那天他們全家都在:50多歲的爸爸媽媽、20多歲的女兒。整個交易過程,程老漢沒聽到他們一家人一句客套話,兩個女人始終一言不發,唯一跟我說話的男人,說話時總是沒好氣,像是在跟誰賭氣似的。

但程老漢不在乎,買了三合板就回家了。

自己家的生意他們尚且這麼做,替人打工的還能怎麼樣?

所以,微笑還是不微笑,跟黃兆良所分析的經濟好壞、工時長短、顧客投訴以及企業文化等等,都沒有關係,衹是國民性如此。

作為一個顧客,程老漢覺得,服務員微笑不微笑其實一點都不重要,衹要他們不對顧客惡語相向,不打罵顧客,顧客要的服務都做好,就行了。說真的,有時候進到商店,服務員太過殷勤,微笑加問候,程老漢反而很不自在。

顧客程老漢的要求是:見我進店可別理我,我看看而已。看上了,您再過來,服務從這時開始。若我看不上我會走,您就當我沒來過,咱們井水不犯河水。如何?


以稅務優惠鼓勵退休儲蓄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劉怡翔

香港立法會於本月20日通過有關強積金自願性供款及年金保費稅務扣除的條例草案,政府從明天(4月1日)起為納稅人提供稅務優惠,鼓勵他們作出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或購買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從而讓勞動人口盡早儲蓄作退休之用,以應對長壽所帶來的財務風險。

香港人均壽命高達80多歲,退休生活可以長達20年,考慮到退休生活開支和醫療費用,再加上通脹的影響,單靠每月僱主僱員合共10%的強積金強制性供款一般並不足夠。

因此,香港積金管理局一直鼓勵計劃成員在現時相等於入息 5% 的強制性供款供款額以外,作出自願性供款。至於延期年金,是一份長期保險合約,投保人可分期繳付保費,讓資金在累積期內積存生息及繼續投資,待一段時期後(例如退休時)才開始領取年金收入。

在新的稅務安排下,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或合資格延期年金保費可享稅務扣除,扣除額上限為每年60,000元,此上限為合資格延期年金保費和可扣稅自願性供款的合計上限。以現時最高的稅率(即17%)計算,每年最多可以節省10,200元稅款。

為了達至退休儲蓄的目標,可扣稅自願性供款會有「保存規定」,即是只可在65歲退休時或基於法例容許的理由提取。另一方面,合資格的延期年金產品需要符合由保監局發出的指引內的相關規定,其有關保費才可以扣稅。這些相關規定包括最低保費總額為18 萬元、供款期最少五年、最短年金期為十年、年金領取人須年屆50歲或以上才可領取年金、須披露產品的內部回報率、須清楚公布保證年金額和非保證年金額,以及清楚分開附加保障(例如危疾保障、住院現金等)的保費與合資格年金的保費。這些規定能夠確保合資格的年金產品符合退休理財的目的,並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夫婦作為聯名年金領取人,抑或是納稅人或其配偶作為單一年金領取人,該納稅人均可就合資格延期年金保費申請稅務扣除。須繳稅的夫婦之間亦可分配合資格延期年金保費的稅務扣除,以申請合共120,000元的扣除總額,前提是每名納稅人所申請的扣除額不超過個人上限。

舉例來說,假設夫婦二人均為納稅人,而丈夫購買了合資格延期年金,保費為9萬元;妻子也購買了合資格延期年金,保費為3萬元。只要該兩份保單的年金領取人是丈夫、妻子或者夫婦聯名,而且每名納稅人所申請的扣除額不超過6萬元的個人上限,夫婦二人便可靈活地分享扣除額。換句話說,丈夫只能申請扣除其9萬元保費當中的6萬元;而妻子在申請扣除其3萬元的保費後,仍未用盡其扣除額,所以妻子同時可申請扣除丈夫的保單中未有申請扣除的3萬元。在這情況下,這對須繳稅夫婦每人可申請扣除6萬元,合共為12萬元。

事實上,為退休生活作出財務規劃,最理想是有一籃子的理財工具,可扣稅自願性供款或延期年金是合適的退休理財工具,但市民應充分理解它們的特性和考慮不同因素,例如流動現金的需要、遺贈動機、財政紀律和其他替代選項等,選擇適合自己的退休理財工具。

市民要明白投資在強積金,需要承擔投資風險。至於延期年金的目的是協助投保人把資金轉化為長期穩定的收入,為退休作準備,而不是追求高回報;而在合約期未滿前退單,可能會招致損失。換言之,年金的目的是減低風險,令投保人安心,而並非如其他投資安排般是為了獲取回報而承擔風險。所以,我們不能將延期年金和可扣稅自願性供款直接作出比較。市民應考慮自己的需要和承擔風險的能力而作出取捨。

由於一般市民未必很熟悉可扣稅自願性供款及合資格延期年金的特點,財庫局正連同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委會)進行宣傳和公眾教育。市民可透過投委會的「錢家有道」網站(www.thechinfamily.hk)了解這兩項可扣稅退休財務規劃工具是否符合個人需要。此外,由明天起,保險業監管局和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會分別在其網頁(www.ia.org.hkwww.mpfa.org.hk)提供可扣稅自願性供款帳戶的強積金計劃名單及公布合資格延期年金產品的名單,以供市民查閱。

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漸趨嚴峻,政府會繼續多管齊下,鼓勵廣大市民為退休生活作更充分的準備,未雨綢繆,務求讓大家都能安享晚年。

2019年3月31日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輕輕地它來了,帶來了死亡的氣息,沒有一絲詩意。

它是麻疹。

麻疹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所引起的併發症能夠置人於死地,菲律賓今年頭三個月已有330多個麻疹病人死亡。

港媒報道,截至3月28日,香港麻疹病例已達31宗,創近年全年新高。2018年全年,香港感染麻疹的病例是15宗。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表示,不排除將出現社區小型爆發。

受麻疹感染患者初時會發燒、咳嗽、流鼻水、眼紅及口腔內出現白點。3至7天後皮膚會出現污斑紅疹,通常會由面部擴散到全身,維持4至7天,亦可能長達3個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現脫皮。病重者的呼吸系統、消化道及腦部會受影響,引致嚴重後果甚至死亡。

 

人們赫然發現,在麻疹前面,香港似乎不設防,基本上是門戶洞開,任由麻疹病人來來去去。國泰航空一位機師3月12日起就已發燒並出疹,他以為是一般性「頭痛腦熱」,在香港和曼谷新加坡之間飛了7次。

香港31宗麻疹個案中,11宗患者曾於香港國際機場工作過。

患者自己不以為然,香港的衛生防疫部門又如何呢?國泰那位機師在發燒情況下先後7次出入境,難道香港各口岸的發燒檢測都是虛設的嗎?香港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說,入境檢測設有下限,發燒度數不高的,「有機會檢測不到」。

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疫苗。香港從1960年代起就有了為兒童免費接種的制度,1989年起實施免費接種兩劑麻疹疫苗。

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種疫苗。

但是,進入21世紀,全世界都對麻疹掉以輕心。2000年,美國甚至宣佈已經消滅了麻疹。於是,接種麻疹疫苗變成可有可無。《香港01》報道說,世衞6年前就提倡將第二劑疫苗的時間提早到兒童18個月的時候接種,但香港衛生署並未跟從,繼續維持在小學一年級時才接種第二劑。眼見今年麻疹來勢洶洶,香港衛生署才在3月25日發信給全港醫生,建議提早為18個月大的的嬰兒接種第二劑麻疹疫苗。

疫苗卻又不夠。港府在「重災區」香港機場安排免費接種疫苗,不料恐慌心理作祟,機場員工人人自危,從各個方向湧來排隊,一天兩三千劑疫苗,瞬間告罄。
不僅香港,全世界的麻疹疫苗都告急,都不夠用。

爲什麽疫苗不夠用?因為存貨不足。爲什麽存貨不足?因為平時沒人要。香港乃至全球,從衙門到每一個具體的個人,都以為麻疹不再是問題。

2003年沙士疫潮過後的2004年5月,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曾向本地一間電視台發出勸諭,指其在一則廣告中,男子打噴嚏卻完全沒有遮掩口鼻,有違港府推廣個人衞生的方針。可見沙士對香港影響之深。可惜衹「深」不「遠」,十多年過去了,2003年的草木皆兵漸漸變成現在的麻木不仁。

那邊廂,美國傳來消息:美國東岸的麻疹疫情不斷擴散,紐約市郊疫情嚴重,洛克蘭縣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禁止18歲以下、未接種麻疹疫苗的人士進出公眾場所。

又到草木皆兵時。


香港教育局局長  楊潤雄

 

成功並非一條單一的狹窄小巷,而是多元的康莊大道。如果年輕人能追求自己感興趣的學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肯定可以從中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香港中學文憑試已經展開,我鼓勵同學放鬆心情應試,同時將目光放遠,因為在多元進修的階梯上,總有一條適合你們的成功之路。

現今世界急速轉變,社會更需要多元的人才。因此,香港的高等教育發展跟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一樣,亦須與時並進。從前人們可能覺得只有升讀大學一途才能達到「成功」,但現在本港已經有多元出路,配合經濟及青年人的發展需要,學術與職業專才教育並重,讓不同稟賦和能力的青年人都能得到充分發揮的機會。

高等教育發展提供多元選擇

特區政府一直雙管齊下,致力推動公帑資助和自資院校相輔相成的發展。根據統計資料,在二○一八/一九學年,適齡人口升讀學士學位課程的比率約為50%;若計及副學位學生,入讀專上課程的比率超過70%。

展望二○一九/二○學年,專上院校將繼續提供多元化的課程以照顧學生的志趣,包括約300個學士學位課程和約400個副學位課程。首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有近24 000個(包括15 200個公帑資助學額),副學位課程學額約30 000個(包括約10 700個公帑資助學額)。

其實,政府對大學學額的資助,近年已不限於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的學士學位課程學額。所有取得合資格升讀大學成績的本地學生,也可報讀獲政府資助的「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的學位課程;而在文憑試中考獲合資格成績並修讀合資格院校開辦的其他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同樣都可以獲得資助。

自二○一七/一八學年開始,所有在文憑試中考獲3322或以上成績並修讀合資格院校開辦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均可獲得免入息審查資助,二○一九/二○學年的資助額將增至每年31,300元。

隨着本港經濟的發展,不同行業在不同時期對人才的需求亦會有所不同。為配合本港人力需求並為青年人提供具前景的發展機會,政府於二○一五/一六學年引入「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為相關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學額提供每年四萬多至七萬多元資助,名額已逐步增加至現時每年約3 000個。

指定課程資助擴展至副學位

「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推行三年多以來,一直備受同學及行業歡迎。然而,人力需求殷切的行業其實也需要不同層級的人才,而不同能力的同學,若有志投身本港所需的行業,我們也應該幫他們一把。

為此,教育局剛公布擴大「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的詳情,由二○一九/二○學年開始,把資助範圍由選定的學士學位課程,擴展至副學位課程。有關副學位學額合共2 050個,由六所專上院校提供共28個課程,選定範疇包括建築及工程、電腦科學、創意工業、護理、運動及康樂和旅遊及款待。

同學可直接向有關院校申請報讀獲資助的課程。實驗室為本副學位課程的資助額為每年36,400元,非實驗室為本副學位課程的資助額則為20,850元。資助額適用於符合資格的新生和現正修讀有關指定課程的學生。有經濟需要的學生仍可按實際應繳交的學費向學生資助處申請學生資助。

安心準備 成功在望

綜觀上述各項政策措施,可見政府致力提供具質素和多元化的升學途徑,讓青年人可根據自身興趣、志向和能力,盡展潛能,實踐理想。

各位香港中學文憑試應屆考生,我希望大家在溫習之餘,也爭取充分休息,多與家人、同學和師長分享,他們都樂於支持大家。請安心準備應試,前面總有合適的出路等待你!

二○一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觀點】港政務司長:為DSE考生加油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2019年3月24日

今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文憑試)正式開始,相信各位考生現正全力以赴,以最佳狀態應試。為了鼓勵一眾應屆考生,我在上星期錄製短片在社交平台播放,為他們打氣。

我以「HKDSE」5個英文字鼓勵考生,H代表Hard work努力,K代表Knowledge知識,D代表Determination決心,S代表Self-confidence自信,E代表Endurance堅持。

公開考試只是漫長人生中的其中一站,考生只要認識和發揮自己的強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無論是選擇升學或就業,人生同樣是充滿機遇和色彩。

隨著適齡人口持續下降,近年文憑試的考生數目持續下跌。自2012/13到2017/18學年,文憑試考生人數由82 283人,大幅下跌28%至約59 000人。而今年文憑試報考人數約為56 300人。

另一方面,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維持每年15 000個,並增加副學位畢業生的升學機會,高年級學士學位課程收生學額已經由2014/15學年每年4 000個,增至2018/19學年起每年5 000個,讓表現優秀的副學位畢業生升讀資助銜接學位。

換句話說,文憑試的考生數目持續下跌,而另一方面專上課程的學額經過多年來的增長,已足夠讓所有合資格的文憑試畢業生在本港升學。政府一直致力推動專上教育界別的優質及持續發展,為高中畢業生提供靈活多元及多階進出的升學途徑。升讀學士學位課程的比率由十年前約25%升至現在約為50%,若計及副學位學生,修讀專上課程的比率由十年前約六成升至現在近八成。

此外,由2018/19學年起,政府將「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資助計劃)恆常化,增加資助學士學位的學額至每屆約3 000個。在2019/20學年,將有6間院校共38個學士學位課程獲納入資助計劃,涉及3 236個學額。課程屬於十個對人才需求殷切的範疇,包括建築及工程、電腦科學、創意工業、金融科技、護理等。資助計劃既為高中畢業生提供更寬更廣的升學途徑,亦為對人力需求甚殷的行業培育人才。

學生只需支付扣除資助額的學費,有經濟需要的學生仍可就實際應繳的學費向學生資助處申請資助。

職業專才教育也是教育體系中重要一環。我鼓勵青年人按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升學出路及加入不同行業。教育局去年底推出的「職業資訊網站」提供最新的職業資訊平台,詳細介紹21個行業約200多項工種的入職條件、晉升階梯、薪酬參考及相關培訓課程,以便同學為升學及就業做好準備。

人才是香港向前發展的重要元素,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本屆政府視教育為投資。在2018/19年度,教育方面的經常開支預算為846億元,佔總經常性開支接近21%,高踞首位。

回顧本屆政府在成立之初,便在教育範疇投放了可觀的新資源和做了大量工作。行政長官在上任初期率先公布每年增加50億元教育經常開支,包括首階段推出每年約36億元連同2018年《施政報告》額外提供約47億元經常性款項,現已累積增撥至少83億元經常性款項,顯示本屆政府對投資教育的決心。

同時,2019-20年度《財政預算案》有多項教育措施惠及中學生。當中包括建議向有經濟需要的學生發放一筆過2,500元津貼,開支約8億9,300萬元,預計約36萬人受惠。與此同時,政府會再次為參加2020年中學文憑考試的學校考生代繳考試費,作為一項一次過的寬免措施。

為配合本港創新科技的人才培訓,預算案建議動用五億元,資助全港共500所資助中學設立IT創新實驗室,每所學校可在未來三個學年申請最多100萬元。學校可採購資訊科技設備和專業服務,以及舉辦相關的課外活動。

此外,政府會增撥約12億9,800萬元,加強幼兒、兒童和青少年服務,包括由新學年起,在全港460多間中學實行「一校兩社工」,並同時增加督導支援。

政府的教育開支是對未來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投資,整個教育體系包括幼稚園、中小學、特殊教育及專上教育都有涵蓋,目標為本港培育多元人才,驅動香港向前發展。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原先,他們針對的是內地遊客,現在,他們開始針對香港人在內地的骨肉親人:配偶、子女。

他們,指的是香港的反對派。香港的反對派現在連香港人在內地的骨肉親人都要反對了,他們要求改變單程證制度的聲浪一天高過一天。

所謂單程證,指的是由內地公安部門發給在香港有直系親屬(配偶或父母)的內地居民前來香港定居的通行證。

早先,香港雖被英國佔領,但中國人還是可以自由進出香港。何冀平編劇的電影《明月幾時有》,講日據香港之後,中共派人到香港將茅盾、鄒韜奮、夏衍等文化名人轉移回內地,歷經各種危險,但就沒有證件的事。

一代古琴大師蔡德允女史1928年至1950年期間曾在上海和香港之間自由進出多次,其子沈鑒治回憶錄《君子以經綸》說,後來,「母親去上海探望外祖母。適逢國內正在進行三反五反運動。母親想要回香港……經大舅父奔走總算(從派出所)獲得出境許可,回到香港。」

這表示,對內地人前來香港實行出境控制是內地政府所為,而不是港英當局所為。
直到1980年,港英還一直實施「抵壘政策」:內地人不論通過什麽渠道來到香港,只要能夠抵達市區並與親人團聚,就可以成為香港居民。

就算是英國人,也還是尊重骨肉團聚這個人倫的。

香港反對派提出,要收回單程證的審批權。

問題是,單程證的審批權從來就不在港府這裡,不是內地不給港府,而是港府不要。

由於港人與內地人的跨境婚姻越來越多,需要赴港團聚的港人內地配偶和子女越來越多,港英當局越來越吃不消,就在1982年與內地政府達成協議,規定從內地來港定居者須持內地政府簽發的單程證,配額為每天75個,1993年增至105個,1995年增至150個。

這是讓內地政府做壞人,來控制赴港人數。

香港反對派要求削減單程證配額一半至每天75個。

事實上,每天150個配額並不能滿足港人內地親人來港團聚的迫切需要。香港保安局長李家超說,多年來,內地配偶最少要等上4年,才能來港團聚。

儘管如此,香港回歸後,這個配額並沒有被調高,一直維持到今天。

反對派又問:「點解一定要來香港團聚?而唔去大灣區?」

遇到問題就推給內地是某些香港人的慣性思維。在香港,幾乎人人都反對在自己家附近堆填垃圾,問他們如果全香港都不能堆填垃圾,那麼垃圾該怎麼處理呢?香港有些機靈鬼就說了,送去內地堆填啊。

現在,香港的反對派已經發展到把其他港人的內地親人視為垃圾了。

涼薄到令人髮指。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又要馬兒快快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反過來說,如果馬兒跑不快,可能是因為馬兒沒草吃。

如果套用這句諺語,把享有高薪高福利的香港公務員看成「馬兒」,那麼他們就是有草吃、吃好草的「馬兒」。按說他們應該要跑得很快了,但實情是其中一些「馬兒」跑得很慢很慢。

港媒報道,香港康文署轄下450個公眾遊樂場地,因沒有在土地註冊處存放圖則,導致糾正及處罰在這些場地違例吸煙等一系列相關執法行動需要暫停。

根據《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中文版的規定,公眾遊樂場地是指「(《公眾衛生及市政條例》)附表四當時所指明的地方,而其界限並已於當其時按照第106(5)條條文存放的有關圖則上繪明」。中文版香港法律條文的中文實在很差,佶屈聱牙的。程老漢試著解釋一下這個規定的意思吧:公眾遊樂場地需要以平面圖的方式明確標注出其界限,而且這些平面圖必須存放在土地註冊處備案才具有法律效力。「則」是法則,「圖則」就是以平面圖方式呈現的法則。

所以,若康文署沒在土地註冊處存放這些圖則,就表示這些場地的「公眾遊樂場地」的法定地位存疑,進而表示政府在這些地方的執法權存疑。

《明報》記者查到,鰂魚涌公園1994年啟用以來就不曾存放過圖則;1983年啟用的尖沙嘴「市政局百周年紀念花園」,直至今年1月8日才首次存放圖則。
就是說,康文署之懶政,已是經年累月。

衙門自古多懶怠,但求無過是常態。有網友在「雅虎香港新闻」發了一則「正苦工格言」:「多做多錯, 少做少錯, 唔做唔錯。」

「正苦工」是廣東話「政府工」的諧音,指公務員。

這個「格言」說出了公務員怠惰的根本原因。就以康文署這次被揭發的這個大烏龍來講,現在大家都知道康文署錯了,康文署也認錯,可是這不是誰做錯了什麽,而是沒人做過什麽。沒人做的事,你能找誰來承擔責任?

窺一斑而知全豹,香港越跑越慢的原因你知道了吧?


智慧城市數碼基礎建設

黃偉綸  香港發展局局長

 

一個有效率和宜居的城市,必須擁有良好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如道路、橋樑、通訊設備等;同樣地,香港要發展為智慧城市,優良的數碼基礎設施也十分重要。財政司司長在2019-20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預留3億元,加快發展「空間數據共享平台」,促進地理空間數據的整合、互通、共享和創新應用,並分階段推出高質素的全港三維數碼地圖。今次,我邀請了香港地政總署署長陳松青,介紹署方就上述兩方面的工作及未來路向。

每天都在使用「空間數據」?

大家對「空間數據」這名稱或許會感到陌生,但其實它早已在不知不覺間融入我們的生活。「空間數據」是指具有地址或地理位置資訊的數據,手機上大部分的應用程式,都牽涉使用「空間數據」,例如利用手機上的地圖尋找路線,或以應用程式尋找餐廳、停車場、巴士站位置等。政府致力發展「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目的是提供一個可以整合、互通和共享地理空間資訊的平台,支援不同應用程式的開發和創新應用。

建立「空間數據」超級市場

陳松青署長形容,「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就如一間超級市場,不同的供應商提供不同的貨品(空間數據),貨架上會有適當目錄標籤,並標示如何使用,方便市民和程式開發者尋找適合的產品及應用。地政總署去年底推出新網站「香港地理數據站」(HK GeoData Store),可說是「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的初版。

香港地政總署去年底推出新網站「香港地理數據站」(geodata.gov.hk),可說是「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的初版;而新版「地理資訊地圖」(www.map.gov.hk),亦加入多種有關土地資源的空間數據。

陳松青署長說,現時數據站就像一間雜貨店,未達大型超市的規模。未來,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要把數據站持續擴充,將更多與土地有關的數據數碼化,並透過與不同部門和公私營機構合作,採集更多與城市建設和設施以至公共服務有關的數據,逐步開放出來,豐富數據站涵蓋的範圍和內容。他期望在2022年底前完成有關工作。

香港地政總署署長陳松青表示,「空間數據共享平台」是可整合、互通和共享地理空間資訊的平台,支援不同應用程式的開發和創新應用。
香港地政總署除發展「空間數據共享平台」之外,亦會推出全港三維數碼地圖產品,包括三維室內地圖。
香港地政總署署長陳松青(右)認為,香港要發展為智慧城市,優良的數碼基礎設施十分重要。旁為副署長梁建華。

三維數碼地圖更準更豐富

發展數碼基礎設施,除建立「空間數據共享平台」,還包括將平面地圖提升至三維數碼地圖。陳松青署長介紹,相比二維地圖,三維地圖提供更真實、準確及豐富的數碼地形圖數據,就像在數碼環境中創建的一個真實城市環境。而各項透過傳感器搜集得來的數據,如溫度、風向、噪音等,都能有效地融合於三維地圖上,支援多方面應用及分析。三維地圖用途更廣泛,包括城市規劃、土地管理、工程研究、環境評估、交通運輸研究、景觀設計、航空規劃、物流、開發相關應用程式等。

三項三維數碼地圖產品

香港地政總署正陸續開發3項三維數碼地圖產品,包括(1)三維城市地圖(2)三維行人及行車道路網及(3)三維室內地圖。

陳松青署長說,三維城市地圖將於今年下半年開始製作,覆蓋範圍包括香港島、九龍及早期發展的新市鎮(例如沙田、荃灣、葵青、屯門、大埔等),並會上載到「香港地理數據站」,開放予公眾使用。覆蓋範圍隨後會推展至其他地方包括大嶼山等,目標是於2023年底前完成整個香港三維城市地圖。

香港地政總署正展開先導計劃,利用約150座大廈的建築圖,製作三維數碼模型,將室內環境三維數碼化,期望可於今年內完成。

製作三維行人及行車道路網計劃現已開始進行,預計在2020年初完成,屆時除了可為車輛導航,亦可為行人導航,提供前往目的地的最佳路線。

香港地政總署會透過航空測量、無人駕駛飛行系統、車載移動測繪系統等收集具質素的地理資訊。

 

另外,香港地政總署將於今年底開始,逐步把香港市區及新市鎮的三維行人及行車道路網絡模型數據放上網,提高三維地圖的可用性,該計劃預期在2020年初完成,屆時除了為車輛導航,亦可為行人導航,提供前往目的地的最佳路線。就三維室內地圖而言,署方正展開先導計劃,利用約150座大廈的建築圖則,製作三維數碼模型,將室內環境三維數碼化,期望可於今年內完成,並推展至市區不同的建築物。

我期望隨着「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和全港三維數碼地圖的工作按計劃逐步展開,能促進開放和分享更多空間數據,讓市民及公私營機構更方便搜尋和使用,並為香港的創科及智慧城市發展,提供重要的數碼基礎設施。


全面打擊人口販運 致力保障外傭權益

張建宗  香港財政司司長

2019年3月10日

香港一直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全方位打擊販運人口活動,及加強保障在港工作的三十九萬外籍家庭傭工(外傭)。

剛發表的2019-20年財政預算案,撥款超過6,200萬元在香港警務處、入境事務處(入境處)、海關、勞工處及律政司開設98個新職位,以全面及積極推行《香港打擊販運人口及加強保障外籍家庭傭工行動計劃》(《行動計劃》)。

政府在2018年3月成立了跨局/部門「打擊販運人口及加強保障外籍家庭傭工督導委員會」,目標是制定整體策略和監督《行動計劃》的執行。督導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保安局局長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為副主席,相關部門首長為成員。

《行動計劃》以行動為本,列出14項新措施和20項恆常措施,其中10項新措施已經落實,其餘亦將於今年稍後推出。

受害人識別

執法部門自2015年起陸續推出販運人口受害人識別機制。繼入境處後,警務處和海關亦於去年全面執行有關機制。

去年,有7 500多名容易受剝削人士(例如非法入境者、性工作者、非法勞工、外傭和輸入勞工等)接受初步識別審核,為2016年的三倍。而接受全面查問的人,亦比2017年大幅上升差不多四倍至110人。

儘管我們大力加強受害人識別的工作,被識別為受害人的比例仍然維持在低於0.3%的水平,只有18人,進一步印證販運人口在香港並不普遍。

我們的工作既重量又重質。去年,執法部門參考了「香港公民社會反人口販運專責小組」所發布的受害人識別工具,改良了政府的受害人識別問題清單,令受害人識別更準確。

調查及執法

另一重點措施是推出了跨部門聯合調查機制,讓相關部門在有需要時一起會見受害人,避免受害人在不同的會面中,不斷複述其痛苦和創傷經歷。這實為督導委員會一項重要成就。

另外,所有相關部門已委任專責隊伍或人員處理販運人口案件,大大加強了執法上的整體及跨部門協調工作。

加強保障外傭

督導委員會亦非常重視三十九萬在港外傭的權益和福祉。

 

自去年4月,勞工處已積極加強對不良職業介紹所的執法,以配合將職業介紹所濫收求職者佣金的最高刑罰大幅提升六倍的法例修訂。勞工處亦把巡查職業介紹所的目標次數提高至每年2 000次,相比2014年增加了54%。自去年10月,勞工處於其職業介紹所專題網站(www.eaa.labour.gov.hk)發布職業介紹所被定罪或接獲書面警告的紀錄,讓廣大僱主及求職者(包括外傭)可作出知情的決定。

勞工處於去年12月設立了24小時電話專線(2157 9537),提供七種語言的傳譯服務,為外傭提供一站式支援,方便他們就僱傭權益作出查詢或尋求意見。外傭亦可透過勞工處的外傭專題網站(www.fdh.labour.gov.hk)及職業介紹所專題網站的網上表格作出查詢或投訴。這些例子均顯示政府保障外傭的決心和努力。

為進一步保障外傭權益及加强政府之間的合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於今年一月訪問印尼雅加達。兩地政府重申了雙方共同維護在港外傭權益的決心,並同意加強合作及保持緊密聯繫。

培訓及夥伴合作

我們亦加強培訓工作,2 300多名來自不同政府部門或機構的人員在去年接受本地或海外有關販運人口的培訓,較2017年多約三成。其中,醫院管理局及東華三院「芷若園」更是首度參與有關培訓。

另外,為加強與民間社會的夥伴關係,政府過去一年亦積極參與由各本地及國際組織舉辦與販運人口有關的活動。當我們的合作越緊密,販運人口罪行就越難在香港立足。

未來一年

以上的工作成果為2018年寫下打擊販運人口重要的一年。當然,我們絕不會因而自滿,會繼續提高警覺。

政府的額外撥款會讓我們加大力度打擊販運人口。當中,勞工處會於其分佈全港的10個勞資關係科分區辦事處推行受害人初步識別機制,以便及早識別潛在受剝削或虐待的外傭。勞工處亦會探討如何鼓勵更多外傭在刑事案件出任控方證人,並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外傭認識其僱傭權益。

另外,入境處會成立一個新的專責組別在處理外傭簽證申請前進行初步檢查,以及早識別潛在的販運人口或剝削外傭個案,並在有需要時盡早展開調查。警務處、海關和律政司亦獲撥備新的資源,加強《行動計劃》的實施。

上月,我與非政府組織就販運人口議題作出交流,並指出特區政府在打擊販運人口上的努力和進步理應得到認同。

香港現時有一籃子不同法例,全面、有效及針對性打擊販運人口及保護外傭,這多元化的法例模式制度行之有效。但有部份人士卻因香港並無單一法例的模式為由,指控政府沒有決心打擊人口販運。這說法並不公允,更無事實根據。數據及事實勝於雄辯,所有客觀指標均顯示我們在打擊販運人口和保障外傭方面正朝著正確方向推進。

我會繼續帶領督導委員會全力落實《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