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看好內地及香港經濟,被視為「唱好中國」的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近日撰文提出「香港已玩完(Hong Kong is over)」,繼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後,前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今日(21日)在報章撰文談及「盛事經濟」,他回應羅奇「香港玩完論」及早前一些內地網民炒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已成「遺址」,認為兩者都來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折射無論是內地或國際觀感上,對香港現况質疑正在升溫,香港須予深思,莫輕易訴諸「反共反華勢力亡我之心不死」論。

 

張炳良在文中指,香港回歸後錯過不少機會,經歷2019年悲劇後亦已大不如前,不能因昔日盛世而想當然,以為大灑金錢多搞盛事便可輕易返回世界舞台中央,「因為世界已變,國家也在變」,而在中美角力下,香港不能返回以往中西「左右逢源」日子,須思考如何在新地緣政治環境下,重塑中西、中外之間的橋樑角色。

玩完論、遺址論 折射內地或國際對香港現况質疑正升溫

張炳良今日(21日)在《明報》撰文稱,羅奇曾長期駐港,熟悉內地和香港金融情况,自內地改革開放起代表着華爾街大力鼓吹投資中國並從中獲得巨利的樂觀派,如今卻對中國未來轉調,並進而對香港作出如此刻薄決絕結論,港人情何以堪。

張炳良提到,在樂觀與悲觀之間游走的不少審慎觀望者,今見連從前的大好友竟也變成大淡友,豈不受一定動搖?他指,早前一些內地網民炒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已成「遺址」,這與「玩完論」來自完全不同背景,卻折射無論是內地或國際觀感上,對香港現况質疑正在升溫。

面對被「去兩制」化風險日增 張炳良:若處處靠國家 制度優勢會成空話

張炳良提出,香港面前兩大挑戰,其一是被「去兩制」化風險日增,若處處只跟內地、靠國家,未能發揮獨特所長和貢獻,則所謂制度優勢會成空話,而另一挑戰是政府及社會能否把握國安法下治理藝術,避免出現抓得過死或自我設限,遏抑原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工作氛圍。

國家不會讓香港「玩完」 惟香港不能因昔日盛世而想當然

他指,香港回歸後錯過不少機會,經歷2019年悲劇後亦已大不如前,不能因昔日盛世而想當然,以為大灑金錢多搞盛事便可輕易返回世界舞台中央,「因為世界已變,國家也在變」,而在中美角力下,香港不能返回以往中西「左右逢源」日子,須思考如何在新地緣政治環境下,重塑中西、中外之間的橋樑角色。

張炳良認為國家不會讓香港「玩完」,並期望香港利用特色及國際化,對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關鍵在於香港在新變局下能否鞏固並善用優勢,而當香港仍能匯聚本地、內地及海外人才,活力充沛,大中小企能展所長,當社會上人心振奮、暢所欲言、創意自由、敢於作為,自信地面對不能迴避的新環境挑戰時,香港就不會「玩完」。

曾俊華:每次將事件提升至政治層面  無可避免影響香港國際名聲

另外,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曾評論國際邁阿密來港的表演賽,美斯無落場的事件,指盛事若提升至政治層面,會影響到香港的國際聲譽。曾俊華在社交網站指,表演賽原是香港非常支持和喜歡的盛事,但最後於噓聲下收場,更演變成國際事件,「好事變壞事」,認為現象近年屢見不鮮,但擔心如果每次將事件提升至政治層面,會無可避免影響香港的國際名聲。

曾俊華指,表演賽可能是最後一次機會親眼觀賞美斯球技,對美斯無落場十分失望,指表演賽當日有很多觀眾由內地專程來港,一睹美斯風采,自己與其他觀眾都有大叫「回水」,雖然主辦單位最後決定向觀眾退還一半票價,但無法彌補看美斯落場獻技的遺憾。 曾俊華並在社交平台貼上當日的照片,顯示當日他與前行政長官曾蔭權一起觀賞表演賽。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