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內瓦談判:階段性緩和與長遠挑戰
一方
2025 年 5 月 12 日,中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發佈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宣佈大幅降低雙邊關稅並建立常態化磋商機制,成果令全球矚目。自 2018 年貿易戰爆發以來,中美雙方的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給兩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都帶來巨大壓力。此次日內瓦談判的成功,無疑為緊張的局勢注入一劑強心針。
回顧談判的背景,自 2025 年初以來,美國以 「芬太尼問題」、「清潔能源產業保護」等為由,將中國輸美商品關稅從 10% 逐步提升至 145%,部分關鍵商品如鋰離子電池的稅率甚至高達 245%。中國隨即採取對等反制措施,將美國輸華商品關稅提升至 125%,並精準打擊農業、能源等美國政治敏感領域。兩國貿易成本大幅上升,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經濟壓力迫使雙方重回談判桌,尋求破局之道。
根據聯合聲明,此次談判取得了系列核心成果。在關稅調整方面,美國取消 4 月 8 日、9 日行政令加徵的 91% 關稅,暫停 4 月 2 日行政令中 24% 的關稅 90 天,保留 10% 的基準關稅;中國同步取消對美 91% 的反制關稅,暫停 24% 的報復性關稅 90 天,保留 10%,舉動使中美雙邊稅率基本恢複至 2025 年 4 月初水平,部分商品綜合稅率從 145% 降至約 30%,大大降低兩國企業的貿易成本。在非關稅措施方面,中國暫停自 4 月起實施的技術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為科技、金融等領域合作釋放空間。雙方還設立副總理級常態化溝通渠道,中方由何立峰牽頭,美方由財長貝森特和貿易代錶格裏爾負責,未來將圍繞關稅、供應鏈、知識産權等議題持續談判。
這談判結果對中美兩國經濟産生積極影響。從中國方面來看,關稅的降低減輕了出口企業的負擔,提高了産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助於穩定中國的出口市場。對於美國而言,降低關稅有助於緩解國內通脹壓力,美國消費者因關稅成本激增,嬰兒用品價格漲幅達 25%,此次關稅調整有望降低家庭支出。同時,中國暫停反制措施有利於美國大豆、汽車等商品重回中國市場,促進美國相關産業的發展。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此次談判雖然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並不意味著中美之間的貿易矛盾已經徹底解決。從長期來看,中美間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美國在科技封鎖方面的態度並未發生根本性轉變,對中國高科技産業的打壓仍在持續。而中國在市場開放方面,也需在維護自身産業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進。在未來的 90 天緩沖期內,雙方需就剩餘 10% 關稅展開談判,並落實非關稅措施調整,這將是對雙方誠意和智慧的重大考驗。
此外,此次談判結果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反應。協議公佈後,亞洲股市、離岸人民幣匯率及大宗商品市場全線飄紅,反映出市場對中美貿易關係緩和的樂觀預期。但同時,多國也對美關稅政策調整做出了不同反應,日本要求汽車關稅歸零,歐盟擬對 950 億歐元美國商品實施反制。這表明美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正面臨著諸多挑戰。
中美日內瓦談判的成果為兩國經貿關係的緩和帶來希望之光,但未來道路依然充滿挑戰。雙方需要在平等、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通過持續對話與協商,妥善解決分歧,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為全球經濟復甦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