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傳媒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來自中國、南韓和瑞士的國際專家,本月中曾前往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海域,獨立抽取海水樣本。香港環境及生態局回應,指最近日本方面面對事實,歡迎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下,設立覆蓋排海關鍵環節的長期國際監測安排,將確保中國等所有利益攸關國有效參與其中,以及這些參與國的獨立取樣監測、實驗室分析比對得以實施。局方說,會留意未來的實際執行情況和監測數據,在保障食物安全的大前提下,按照科學證據評核有沒有條件逐步放寛現時採取的預防措施。

福島核污水排水排海,有報道指日本難與香港特區政府作科學討論。局方今日(31日)透過社交專頁表示,過去一年多,福島核電站發生的事故,單是曾被傳媒報道已有8宗,既有附近環境受到污染,亦有員工因而需要入院,批評頻率之高令人震驚,認為香港必須採取務實措施作預防,來保障香港食物安全和市民健康。

局方形容,有關情況如有人說他的車輛十分先進,符合國際最高安全標準,但沒有說出來的是他的司機單過去一年便有8次意外紀錄,反問別人對此感擔心怎會不科學。

中日上月達成共識,日本接受對福島核污染水排海的長期國際監測和中國等所有利益攸關國,參與獨立取樣。

 

 


美國隔四年舉行的大選將至,全美約有1.6億名合資格的登記選民,將在各州選出選舉人,而在這些選舉人團手中共有538張選舉人票,若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想要贏得大選,那麼至少需要獲得其中的270張。

 

在美國,共和黨人盤踞的「紅州」和民主黨人把持的「藍州」相當分明,這些固守兩大陣營的州並不能使任何一方獲得明確的多數。因此,少數幾個「搖擺州」(swing states)或「戰場州」(battleground states)的選票變得相當關鍵。

 

回顧2016年及2020年的美國大選,贏下最關鍵幾個搖擺州的候選人最終都得以成功入主白宮,而也正是因為在多個搖擺州幾乎勝負難分,特朗普才會在上屆大選後不斷攻擊對手「選舉舞弊」,其支持者更是沖入國會大廈,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國會山騷亂事件」。

 

歷史上,每屆大選中的搖擺州數量並不完全相同。但與上一屆大選時一樣,美媒認為,今年的搖擺州依舊集中於北方的「藍墻」(Blue Wall)——賓夕凡尼亞州、密歇根州、威斯康辛州,以及南方的「太陽帶」(Sun Belt)——喬治亞州、亞利桑那州、北卡羅來納州、內華達州,七個州總共擁有93張選舉人票。

 

对于特朗普和哈里斯来说,“得摇摆州得天下” 《华尔街日报》

 

在距離11月5日大選投票日不到10天之時,多家主流美媒聯合權威機構發布的民調數據顯示,兩名總統候選人在這七大搖擺州的支持率仍然「「不相上下」。美國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和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兩人在所有搖擺州的支持率持續膠著,差距均在個位數,在部分搖擺州的差距甚至是不到1個百分點。

 

然而,美國指標性綜合民調網站「RealClearPolitics」(RCP)的數據顯示特朗普在所有七個搖擺州均以不同程度領先賀錦麗,平均領先幅度達0.9%。而在此前賀錦麗更占優勢的全國平均民調中,特朗普自當地時間10月26日起連續兩日以0.1個百分點領先,完成了自8月5日以來對賀錦麗的首度反超。

 

另一家美國指標性綜合民調網站「FiveThirtyEight」(538)的民調中,賀錦麗仍然在全國平均民調中領先特朗普1.5個百分點。而在七大搖擺州,特朗普在其中五個州居於領先,在另外兩個州落後賀錦麗。

 

《經濟學人》當地時間10月24日發表的選舉統計模型最新預測也顯示,自8月以來,特朗普的勝選概率首度反超賀錦麗。目前,該模型預測特朗普重返白宮的幾率達到54%,比上周上升了6個百分點。「這一變化反映出,在過去一個月裡,哈里斯在全國民調中的領先優勢在逐步縮小。盡管這場大選仍然像扔硬幣一樣難以預測,但現在稍微偏向特朗普一些。」

 

《華盛頓郵報》進一步稱,兩名候選人在所有七個搖擺州都未能領先2個百分點,特別是決定前兩屆大選勝負的賓夕凡尼亞州,有些民調仍在以小於1個百分點的差距「肉搏廝殺」。

 

報道認為,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看起來將會和前兩屆大選一樣勢均力敵。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指出,今年美國總統選舉之爭是「本世紀以來最勢均力敵」的一場,「任何一個方向的微小變化都可能導致天差地別的結果」。

 

資料圖:賀錦麗和特朗普在各自競選活動中發表講話 視覺中國

 

全國平均民調及搖擺州民調最新格局

從過往大選歷史來看,美國大多數州的政治格局十分「堅定」(例如加利福尼亞州
、紐約州、麻薩諸塞州等州一貫選擇民主黨,德克薩斯州一貫選擇共和黨),而所謂的「搖擺州」,政治傾向不穩定,可能在大選裏做出倒向任何一方的選擇。因此,美國總統競選都是圍繞搖擺州展開的,候選人會在搖擺州投入壓倒性的資源,至於全美其他州,本質上都是大選的「看客」。

 

以2020年大選為例:全美國各州538的選舉人票裏,拜登得306票,特朗普得232票。拜登贏得了七個搖擺州裏的六個(對應79票),包括全部的「藍墻州」,最終也贏得了大選。如果把七個搖擺州選票差異加總,一共385,740票,即不到40萬人,這40萬人才是整個美國大選的「關鍵」。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拜登和特朗普的選舉人票得票情況 CNN

 

美國《福布斯》雜誌指出,雖然拜登在2020年同特朗普的對決中,贏下了7個搖擺州中的6個,但自今年大選選戰開打後,特朗普的支持率在絕大多數搖擺州都處於領先位置。

 

在經歷了6月底一場表現糟糕的辯論之後,拜登最終於7月21日宣布退出連任競選,隨後副總統賀錦麗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福布斯》雜誌形容,這一變化,「極大地改變了民主黨的命運」。

 

目前,「RealClearPolitics」的全國平均民調中,特朗普以48.5%對48.4%,時隔兩個多月後首次反超賀錦麗。而在七大搖擺州的比拼中,特朗普也是全線領先於賀錦麗,特別是在喬治亞州,領先幅度達2.3個百分點。

 

RCP全国平均民调 截至10月27日
RCP七大搖擺州平均民調 截至10月27日

 

在「FiveThirtyEight」的全國平均民調中,賀錦麗領先特朗普1.4個百分點,但兩人差距較此前略有縮小。在七大搖擺州,雙方各有勝負,賀錦麗在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這兩個「鐵銹帶」分別領先0.2%和0.4%,而特朗普則在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內華達州分別領先1.5%、1.3%和0.2%,在被視為最關鍵戰場州的賓夕凡尼亞州,特朗普微幅領先0.3個百分點。

 

538的全國平均民調 截至10月27日
538對於關鍵搖擺州賓夕凡尼亞州的民調數據,特朗普微幅領先 截至10月27日

 

《華盛頓郵報》整理自進入10月以來的各民調,賀錦麗和特朗普各有領先的情況,也有打平的情況出現。

 

各大媒體所作一對一全國平均民調 《華盛頓郵報》

 

而在七大搖擺州,《華盛頓郵報》截至10月27日的民調顯示,賀錦麗以四勝三負稍佔上風,不過從最近一周的變化情況來看,特朗普的支持率增幅更為活躍。

 

七大搖擺州支持率領先情況及近一周增幅情況 《華爾街日報》

 

而在七大搖擺州,《華盛頓郵報》截至10月27日的民調顯示,賀錦麗以四勝三負稍佔上風,不過從最近一周的變化情況來看,特朗普的支持率增幅更為活躍。

 

七大搖擺州支持率領先情況及近一周增幅情況 《華爾街日報》

 

《紐約時報》與「FiveThirtyEight」聯合收集樣本所作民調中,截至10月27日,賀錦麗在全國平均民調中領先特朗普,並在七大搖擺州也保持著四勝三負的成績,但兩人都死死不放。

 

《紐約時報》所作全國平均民調和搖擺州民調 《紐約時報》

 

值得註意的是,當地時間10月20日至23日,《紐約時報》和錫耶納學院還針對2516名選民為樣本,展開了一項主題為「如果今天大選,你票投誰」的最終全國民調。調查顯示,賀錦麗和特朗普在普選票中也僵持不下,打成48%對48%的平手。

 

相對偏向於民主黨的《紐約時報》坦言,在選舉日不到兩周時間,且已經有數萬名選民提前投票的情況下,這一結果對於賀錦麗而言不是一個好消息。原因在於近幾屆大選中,哪怕是在選舉人票方面落敗而錯失入主白宮的機會,但民主黨候選人通常會在普選票數量上佔據優勢。此次大選,民主黨人也一直期待賀錦麗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強勢領先地位,以表明她在關鍵搖擺州也能取得佳績。

 

對於普選票,《經濟學人》測算認為,賀錦麗需要在全國選票中和特朗普拉開至少2.5個百分點的優勢,才能在選舉人票中獲勝,但在該媒體預測模型中,賀錦麗如今領先的1.6個百分點低於這個數字。

 

「FiveThirtyEight」網站創始人、民調分析師內特·西爾弗(Nate Silver),雖然在民調分析上自稱「無黨派」,但在個人政治傾向上支持賀錦麗,今年9月曾明確表態將投票給賀錦麗。但在10月24日,他卻發表題為《特朗普可能獲勝的24個理由》的文章。

 

他在文章中認為,賀錦麗有望贏得普選票,但共和黨候選人在選舉人團制度下,有大約2%的優勢。在政治極化和選情接近的情況下,這對民主黨候選人來說是很難克服的。

 

賀錦麗VS特朗普,270勝選之路如何走?

CNN估算,除搖擺州以及及內布拉斯加州國會第二選區選舉人票歸屬待定,賀錦麗已基本鎖定225張選舉人票,特朗普基本鎖定219張票。七個搖擺州的選舉人票合計93張,其中賓夕凡尼亞州19張,喬治亞州和北卡羅來納州各16張,密歇根州15張,亞利桑那州11張,威斯康星州10張,內華達州6張。

 

(註:內布拉斯加州和緬因州的選舉人票為分票製:這兩個州首先把兩張選舉人票授予全州普選票獲勝者,然後再給每個國會選區的普選票獲勝者分配一張選舉人票。內布拉斯加州有3個國會選區,緬因州有2個國會選區。內布拉斯加州國會第二選區為此次大選搖擺選區,CNN認為賀錦麗更有可能勝出。)

 

賀錦麗和特朗普的鐵票倉(深藍和深紅)、較有把握州(淺藍和淺紅)以及七大搖擺州(黃色)分布地圖 CNN

 

對賀錦麗而言,如果拿下北卡羅來納、賓夕凡尼亞和喬治亞三州,其選舉人票將達到276張;如果拿下「鐵銹帶」三州賓夕凡尼亞、密歇根、威斯康辛,以及內布拉斯加州國會第二選區,則恰好能湊夠270張選舉人票。

 

對特朗普而言,如果能像2016年和2020年兩屆大選那樣保住北卡羅來納州,那麽只需拿下賓夕凡尼亞和喬治亞兩州,即可獲得270張選舉人票;如果丟掉這三州中的任何一州,則需至少再贏下另外兩個搖擺州。特別是,如果丟掉賓夕凡尼亞州,特朗普即便拿下威斯康辛和內華達兩州,或亞利桑那、內華達兩州,也可能湊不夠270張選舉人票。

 

正因如此,這也是特朗普陣營在賓夕凡尼亞、喬治亞兩州瘋狂砸錢「下註」的原因,也是賀錦麗陣營要全力爭奪這兩州的主要原因。

 

賓夕凡尼亞州(19張選舉人票)

《紐約時報》指出,賓夕凡尼亞州是擁有最多選舉人票的搖擺州,因此可以說是最關鍵的戰場州。對於賀錦麗和特朗普來說,如果不贏得該州,其獲勝之路都將變得異常艱難。

 

《華盛頓郵報》則指出,賓夕凡尼亞州在上屆大選中就是「轉折點州」,一般認為,本屆大選中,贏得賓夕凡尼亞州的候選人只需要再贏下另外兩個搖擺州,即可獲得勝選所需的270張選舉人票。

 

賓夕凡尼亞州歷史上曾更偏藍,不過近年來逐漸變成了一個「紫色州」。在許多問題上,該州都好似「整個美國的縮影」——經濟正從製造業向新興產業轉型,有龐大的能源產業,人口以白人為主,但移民群體在增長。

 

2016年,特朗普成為自1988年以來,首位贏下賓夕凡尼亞州的共和黨候選人,他雖以不到5萬張選票的優勢獲勝,但其實在該州大部分地區都取得勝利,在農村和中型城市的得票率幾乎是共和黨在2012年的兩倍。

 

2020年,拜登在費城和匹茲堡等城市和郊區(該州最大的兩個投票中心)的表現好於上屆大選的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裏,將該州重新掌握在民主黨手中。特朗普雖在中型城市保住了大部分選票,並在農村地區獲得了更多選票,但這還不足以讓其勝選。

 

近三屆美國總統大選,兩黨候選人在賓夕凡尼亞州的得票勝負情況 《華盛頓郵報》

 

今年大選,費城和匹茲堡將再次成為關鍵,但賓夕凡尼亞州的小城鎮和鄉村縣同樣重要。特朗普在2020年距離贏得該州「只差一口氣」,主要是因為他擴大了在這些地區的優勢,尤其是在匹茲堡與賀錦麗堡之間的廣大農村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特朗普遭遇暗殺並「逃過一劫」,事發地正是位於賓夕凡尼亞州的巴特勒縣。而為了進一步拉攏賓州藍領選民,當地時間10月20日,特朗普身穿黑色圍裙,在當地麥當勞穿梭餐廳裏炸薯條,並把薯條分發給駕車而來的支持者。美媒解讀稱,特朗普對快餐的喜愛拉近他與藍領選民的距離,特意選擇被視為美國象征的麥當勞「打工」,則是更明顯的拉票之舉。

 

當地時間10月20日,特朗普在賓夕凡尼亞州的一家麥當勞工作,並親自製作炸薯條。 視覺中國

 

由於賓夕凡尼亞州是「必爭之地」,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統計,截至當地時間10月23日,賀錦麗/沃爾茲競選團隊和特朗普/萬斯競選團隊總共前往該州50次,比造訪其他搖擺州的次數都要更多。

 

喬治亞州(16張選舉人票)

在上屆大選中,喬治亞州算是最傾向於民主黨的搖擺州。2016年,特朗普曾以20多萬票的優勢在該州獲勝,而拜登在2020年則以不到1.2萬票的優勢獲勝。

 

《紐約時報》指出,在共和黨長期控制喬治亞州之後,該州人口的迅速增長和多樣化,是幫助拜登在2020年以微弱優勢獲勝的關鍵因素。喬治亞州黑人人口佔比高達33%,所以兩名總統候選人都在爭取這一群體的支持。

 

《華盛頓郵報》則認為,民主黨上一次的勝利,得益於其選票在亞特蘭大郊區的快速增長,這些郊區似乎重塑了該州格局。在2021年年初贏得該州兩個參議院的席位後,民主黨在2022年的選舉中保住其中一席。不過,這是否預示著一切都將繼續朝著有利於民主黨的方向發展,還存在一定的疑問。整個2022年,共和黨在喬治亞州表現不錯,贏得除參議院席位以外的所有全州性選舉。

 

近三屆美國總統大選,兩黨候選人在治亞州的得票勝負情況 《華盛頓郵報》

 

民主黨人在亞特蘭大取得重大進展,並在2016年翻轉了亞特蘭大郊區。然而,特朗普在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表現部分抵消在這些城市的損失。

 

與2012年相比,喬治亞州的票數在2016年更為接近,但直到2020年,喬治亞州才實現近30年以來的首次「由紅翻藍」。民主黨人加快了在郊區的耕耘力度,收復了此前在中型都會區的部分失地。從2012年到2020年,民主黨在該州郊區總共贏得了30多萬名選民。因此,喬治亞州此次大選的焦點所在,仍會再次集中在亞特蘭大郊區。

 

北卡羅來納州(16張選舉人票)

北卡羅來納州是特朗普在2020年唯一贏下的一個搖擺州,自2012年以來,民主黨候選人一直未能贏得該州。

 

然而,北卡羅來納州今年仍將是一個戰場州,因為在過去三屆大選中,每次的勝負差距都不到4個百分點,2020年更是僅有1個百分點。

 

今年,幾項膠著的民調顯示,特朗普在該州的領先優勢要小於他在亞利桑那州和喬治亞州的情況,要知道後面的這兩個州在2020年曾意外地被民主黨收入囊中。

 

2016年,特朗普在農村地區的表現略好於2012年的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從而擴大了勝勢,但他在該州幾乎所有主要人口中心——包括票源豐富的夏洛特和羅利,都失利了。

 

2020年,這種趨勢幾乎延續,不同的是,拜登在農村地區失去的陣地略少於希拉裏,而他在中型都市區和城市地區的票倉中表現更佳。這雖然不足以讓拜登贏得北卡羅來納州,但他確實將差距從2016年的4個百分點縮小到了2020年的1個百分點。

 

近三屆美國總統大選,兩黨候選人在北卡羅來納州的得票勝負情況 《華盛頓郵報》

 

今年大選的一大問題在於,民主黨能否繼續在該州更為城市化的地區,尤其是夏洛特和羅利取得進展,以及這些進展是否足以彌補他們在其他地區的劣勢。

 

密西根州(15張選舉人票)

過去30年裏,密歇根州一直是藍色,若按照支持民主黨的程度來看,該州在2008年大選中排在全美第13名,奧巴馬在2012年也以9個百分點的優勢在這裏獲勝。

 

2016年,在政壇「初出茅廬」的特朗普想要翻轉密西根州,就必須在幾乎所有地區獲勝才行,但他的確做到了。特朗普在73個縣中的68個縣的表現,都比上一屆大選的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要好,同時將共和黨在該州農村地區的優勢擴大了四倍。特朗普在吉尼西縣(包括弗林特市)、韋恩縣(包括底特律市)以及底特律附近的一些郊區縣的表現,對於一個共和黨人來說,也非常出色。

 

在特朗普以0.2%的微弱優勢獲勝後,拜登在2020年以2.8個百分點的優勢奪回密歇根州,獲得在搖擺州中最大領先優勢。上一屆大選中,特朗普在除大多數農村地區之外的所有地方,都失去優勢,而民主黨則在更多城市地區取得重大勝利,僅在底特律和大急流城就獲得7.3萬張選票。

 

近三屆美國總統大選,兩黨候選人在密西根州的得票勝負情況 《華盛頓郵報》

 

《華盛頓郵報》分析認為,2024年大選的關鍵問題是,2016年贏下密歇根州到底是一種「反常現象」,還是特朗普更永久地重新繪製了美國政治地圖。

 

報道形容,密歇根州是一塊具有挑戰性的政治版圖,因為該州不像其他地方那樣,明顯分裂成特朗普支持者的農村地區和民主黨支持者的城市地區。該州的中型城市也占據了大量有爭議的選票,這可能導致更大的選情變化。

 

從最近的全州和州立法機構選舉中來看,民主黨人都取得了成功,在構成「藍墻」的北方搖擺州中,密歇根州可能會為民主黨人提供「最肥沃的土壤」。不過,密西根州擁有全美國最大規模的阿拉伯裔群體,而拜登政府在此輪巴以沖突中親以色列的表現,被認為可能影響民主黨在這個州的選情。

 

亞利桑那州(11張選舉人票)

 

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上屆大選僅僅是民主黨第二次贏下亞利桑那州,盡管2012年曾以超20萬票大敗,但拜登在2020年仍以約1萬票的優勢獲勝。究其原因,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鳳凰城所在的馬裏科帕縣出現大幅搖擺,此處居住著該州近六成的選民。

 

《華盛頓郵報》稱,考慮到民主黨在2022年中期選舉中,在亞利桑那州的表現相對較好,同時特朗普當前在該州的民調表現略好於其他搖擺州,所有跡象都表明,亞利桑那州將再次成為選情膠著地。

 

《紐約時報》稱,特朗普在「太陽帶」表現出強勁實力,部分原因是他獲得西班牙裔選民的支持。此外,亞利桑那州和墨西哥接壤,因此該州十分關注移民問題,傳統上相對偏紅一些。而民主黨則希望,將墮胎權寫入該州法律的一項投票措施能夠幫助其提高選民投票率。

 

近三屆美國總統大選,兩黨候選人在亞利桑那州的得票勝負情況 《華盛頓郵報》

 

值得一提的是,為贏得搖擺州之一的亞利桑那州,拜登政府也在不遺餘力地「討好」當地選民。除拉臺積電到該州投資建廠之外,亞利桑那州也已經從《晶片與科學方案》中獲得了一些最大規模的補貼,正在逐漸成為美國晶片生產中心。

 

威斯康星州(10張選舉人票)

 

威斯康辛州和密歇根州同處於美國五大湖沿岸「鐵銹帶」,且與賓夕凡尼亞州共同組成了北方的「藍墻州」。

 

在特朗普此前的兩次參選經歷中,只有一個州的勝負差距每次都小於1個百分點,那就是威斯康辛州。2016年,特朗普以0.8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獲勝;而2020年,拜登則以0.6個百分點的優勢勝出。《華盛頓郵報》認為,威斯康辛州的選舉人票比其他大多數搖擺州要少,但這些選舉人票在近年來的大選中卻具有不成比例的重要價值。

 

換句話說,威斯康辛州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搖擺州,但其也相當特殊。歷史上,威斯康辛州曾是民主黨的地盤,《密爾沃基哨兵報》指出,在1988年到2012年的七屆大選中,民主黨平均贏下了威斯康辛州72個縣中的42個,不僅每次都贏下該州,而且在該州各處都具有競爭力。直到本世紀初,威斯康辛州才開始從中西部的「藍墻州」之一變為一個搖擺州。

 

正因如此,由於該州選民以白人為主,且多為農村居民,與別處此情況對共和黨更為有利不同的是,民主黨通常在爭取該州白人農村居民的選票方面表現更佳。而與其他地區相比,威斯康辛州的郊區選票變動幅度相對較小,這則是對特朗普來說頗為有利的因素。

 

回顧上屆大選,在威斯康辛州和密歇根州兩州開票初期,特朗普曾一度取得領先優勢。不過隨著開票持續,威斯康辛州和密歇根州先後「由紅翻藍」,拜登的得票數反超特朗普。

 

近三屆美國總統大選,兩黨候選人在威斯康星州的得票勝負情況 《華盛頓郵報》

 

作為偏支持民主黨的「自由派媒體」,《紐約時報》所下的註解是,威斯康辛州連同密歇根州和賓夕凡尼亞州這三個「藍墻州」,可能是賀錦麗在踏上勝選之路上的關鍵組成部分,如同2020年那樣,該州可能會成為「轉折點州」,讓贏下該州的候選人在選舉人票數上領先。

 

內華達州(6張選舉人票)

 

過去,民主黨人一直想把內華達州變成一個更可靠的「藍州」。畢竟,民主黨在過去四屆大選中都贏得了勝利——包括在2008年掀起的兩位數勝利。然而,如今可能給民主黨帶來麻煩的是,他們的優勢越來越小。在2016年和2020年,特朗普都將差距控製在2.4個百分點之內,兩次大選都以不到5萬張選票的差距在該州落敗。

 

2016年,希拉裏雖贏得了內華達州,但特朗普在拉斯維加斯和該州更多農村地區獲得了支持,只是在該州的中型城市表現不佳。2020年,拜登在該州的城市地區和中型城市的表現都好於希拉里,但特朗普在農村地區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劣勢,使差距大致與上屆大選保持不變。

 

近三屆美國總統大選,兩黨候選人在內華達州的得票勝負情況 《華盛頓郵報》

 

今年的一些民調顯示,2024年在內華達州的競爭同樣激烈,特朗普在工薪階層和西班牙裔選民中的支持率上升,使這裏成為真正的戰場州。內華達州最關注的議題是經濟,該州在疫情後復蘇速度慢於美國其他地方,5.1%的失業率也是全美最高之一。

 

和鄰近的亞利桑那州一樣,這裏的大部分選票都集中在一個縣——克拉克縣,這裏是拉斯維加斯和近四分之三內華達州人所在的地方。正因如此,如若賀錦麗能在克拉克縣重新確立起民主黨的兩位數優勢,她幾乎就能穩操勝券贏下該州;而削弱民主黨在克拉克縣的優勢,則是特朗普的重中之重。

 

《紐約時報》指出,作為「最多元化」的戰場州,內華達州的無黨派登記選民比民主黨籍或共和黨籍都多,民主黨贏下這裏的優勢正變得越來越小,相對較少的選舉人票也使得該州不太可能是決定性的搖擺州。

 

美國選舉製度,真有自己標榜得那麽好嗎?

 

關於如何選出一位國家領導人,美國的建國者們曾發生分歧。一些人希望由國會選擇,其他人則傾向於公民直選。「選舉人團製度」成為折衷方案。各州選舉人票數的多少,則基於其在國會參眾兩院的席位總數。人口較多的州擁有與人口成比例的更多眾議院席位,各州參議院席位相同都是2個。

 

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進入關鍵時刻,距離11月5日的正式投票日越來越近,不少選民選擇提前投票。 視覺中國

 

在美國50個州中,48個州實行「贏者通吃」規則,即贏得多數選民支持的候選人獲得該州所有選舉人票;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則是例外,只有兩個州按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即「分割選舉人票」。

 

在美國歷史上,總統候選人獲得更多選民票數、但在選舉人票方面失利而未能入主白宮的情況共發生5次,最近一次便是2016年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與特朗普的對決。前者的選票多出280萬張,創下此類情況中票數差距最懸殊的紀錄。

 

諷刺的是,美國自詡為西式「自由民主」的守護者,但其這套選舉製度,無論從機製上、程序上還是結果上,都難以用西式「自由民主」的原則和標準來自圓其說,甚至與這些原則和標準相悖。更可怕的是,由於政治上的撕裂對立和僵化,想要針對這種選舉製度進行改革,在美國幾乎看不到希望。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香港負資產宗數仍處20年以來的高水平,金融管理局公布,今年第二季末負資產住宅按揭有30,288宗,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曾表示,除非美國減息,否則下半年樓價倘再跌5%,負資產宗數或回升至3.6萬宗水平。紀惠集團副主席及行政總裁湯文亮認為,負資產大幅增加,評級機構甚至要降香港評級,令香港融資成本增加,銀行要設法降低負資產數量,認為最簡單直接,應向負資產業主「Call Loan」(要求按揭借款人償還餘下欠款),直至負資產數量少於銀主盤。

湯文亮撰文時稱,負資產並非香港地產困局,而是香港銀行的困局。幸擁有負資產的業主實際並不是負資產者,只要他們願意,所擁有的負資產,隨時可以變回有價值資產,解決負資產問題取決於銀行決心。

湯文亮解釋,香港目前有3萬負資產,但只有300個銀主盤,形容現象並不合理,「將數字掉轉就差不多」。負資產從來沒被銀行沒收變成銀主盤,銀行亦不打算沒收那些負資產,因為銀行知道,擁有負資產的人甚至有大於按揭物業的定期存款存放銀行,故無理由向擁有負資產的業主「Call Loan」,結果做成負資產數目大幅增加。

湯文亮相信,擁有負資產業主大多數為銀行職員,指他們過去兩年見利息上升,將自住單位向銀行借低息、高成數按揭,以貸款所得現金做4厘定期存款,每年可享受2厘息差。他舉例如果職員借500萬,每年就可以收10萬息差。只要銀行向職員「Call Loan」追收小部分差額,將負資產變回資產。負資產數量回落後,銀行便沒有壓力向正常還款、借貸比率不高的客戶「Call Loan」,客戶可以如常做生意,才是雙贏格局。

 

 


歐洲議會選舉點票結果顯示,雖然主流黨團仍保大部分議席,但脫歐派及右翼主張派系議席大幅增加,震撼歐洲政壇。這些右翼勢力的增長在法、德兩國尤為明顯。法國總統馬克龍更決定提前於奧運前舉行大選,法國各政黨紛尋求結盟,謀求在這場被視為政治豪賭的大選中出奇制勝。

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官方點票結果顯示主流親歐的中間偏左、中間偏右、自由及綠黨聯盟仍然取得大多數議席,但脫歐派及右翼勢力在今次議會選舉表現亮麗,奪得歷來數目最多約兩成的議席,他們一方面在一向主導歐洲路向的法國及德國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奪得的議席比主流執政黨團的還要多,但在其他國家,包括匈牙利等所奪得的議席數目,卻遠遜預期。今次選舉結果除為歐洲政壇投下震撼彈外,亦令外界憂慮法國有機會出現以右翼勢力為大多數的議會,德國執政聯盟政府則更舉步維艱。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洲議會選舉結果陸續公布後,宣布提前在六月三十日舉行大選。馬克龍這個突發及極具冒險的舉動,令不少人憂慮極右勢力在此氣勢如虹的情況下,一旦成為議會大多數,將令馬克龍失去大部份法國內政政策的控制權。因此當地各政黨,為應付此場被指為法國近數十年來最具爭議性的大選,紛紛舉行緊急會議,探求與其他陣營結盟以增勝算的可能性。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更直言今次大選是法國自第五共和以來,最具爭議性的一次國會選舉,他們必須在選舉前剩下的三個星期,盡最大能力爭取法國選民的支持。

法國部份右翼領袖雖然未料馬克龍有此一著,但國民聯盟主席巴德拉,促請國民聯盟以外的右翼議員,與他們合作,齊心合力在選舉中擊倒馬克龍。
另外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的法國左翼派系領袖,亦表示形勢已不容他們繼續拖延,他們亦舉行緊急會議,齊心合力,謀求在選舉中旗開得勝。

分析替就算這些法國右翼勢力在歐洲議會選舉中,交出亮麗的成績,但因為選民往往透過手中的歐洲議會選票,以一種低成本的方式,間接表達對本國政府的不滿,但他們在本國大選時,未必會同樣將票投向右翼黨團,因此今次的法國大選或會出現與歐洲議會舉選截然不同的結果。

 

聯合國安理會在無反對的情況下,通過拜登提出的以交換人質換加沙停火的協議。

 

另外,專家指今次歐洲議會選舉的結果,反映歐洲各國現時的政治形勢發展,其中包括部分國家政府的民意支持度低,執政困難,但從整個歐洲的國家層面來看,極右勢力在歐洲的代表性仍是偏低,暫時未能成為主流的政治力量。

另有分析意見認為,雖然包括意大利梅洛尼領導的意大利兄弟黨,法國馬林勒龐的極右認同與民主黨團及其他歐洲多個小數的右翼政治團體,在今屆歐洲議會的議席數目大增, 但這些右翼政治組織之間的立場迴異及組織鬆散,都令這些議員在未來五年的歐洲議會任期內,難以對歐洲政治及政策議程構成重大影響。縱然如此,在包括移民及氣候政策等議題上,他們或會聯同其他主流的中間偏右議員,改變歐洲一直以來在這問題的政策取態。

(來源:英國衛報/路透社/美聯社)

 


研究指氣候暖化令2050年時,人均收入將比現時下降差不多兩成,環境破壞帶來的損失,比控制全球温度上升最多攝氏2度所需的成本高出六倍,且有關影響是全球性,就算富裕的歐美國家亦不能倖免。專家籲加快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以助遏止氣候暖化之餘,亦要求世銀等全球性財金機構,設法最迫切受到氣候暖化威脅的國家增撥資源,協助它們應對危機。
一份刊載於《自然期刊》的研究預料在2050年前,氣候暖化、特大暴雨、越加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等,每年將令全球的平均收入下降19%,即38兆美元損失,無一國家可以倖免,當中歐美的平均收入將下降11%,而非洲及南亞的温室氣體生產小國則大幅下跌22%,勢進一步加強這些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該研究亦進一步模擬若現時採取的遏止氣候暖化的行動,能成功在2050年前令全球温度的上升温度達零度,那2100年的全球年收入將可控制在約20%,但若未能遏止氣候暖化,將令全球收入在2100年時的下降率高逾六成。
研究結果亦指出對那些受氣候暖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必須採取更有力的應對策略。事實上,投入遏止氣候暖化措施的代價,包括以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等的成本,每年只約6兆美元,只是氣候暖化帶來的38兆美元的六分之一。
專家呼籲各國政府及領袖透過向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等國際財金機構投入更多援助金額,以助貧困國家應對氣候暖化帶來的影響。現時世界銀行轄下負責對貧困國家撥出貸款及支援的國際發展協會基金有逾93兆美元,但專家指該金額必需在2030年前增加至現時的三倍,以協助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轉型為低碳經濟體。
世界銀銀行行長彭安傑早前指出,應對氣候暖化威脅乃是全球領袖的優先任務。前世銀官員指世銀必需加快相關的援助步伐,但現時發展中國家本身的巨額負債,令信貨方難以對這些國家增加貸額。為此他建議世銀可透過提供借貸保證等法,減低信貸投資風險,讓更多發展中國家受惠。
專家籲各國領袖投入更多資源推動綠色能源,以遏止氣候暖化為全球帶來的威脅。
(來源:英國衛報/自然期刊)

以色列經歷伊朗以大批無人機及導彈正面襲擊後,如何作出回應,以伊衝突會否演變成中東地區全面性戰爭,受到中東國家甚至全球各國的廣泛關注。分析指縱兩國分別擺出強硬姿態,但面對盟友要求克制的壓力,往後兩國的行動取態,將取決於美國及中東盟友的態度,並國內政治形勢的發展。

 

雖然美國及中東盟友均呼籲以色列保持克制,以色列戰爭內閣周一開會,商討何時及如何對應伊朗早前發動的無人機及導彈襲擊。

 

對於現時正面對加沙地帶哈馬斯及區域多個得到伊朗支持武裝組織威脅的以色列來說,現時可供選擇的方案不多,無論以色列取那個方案,都必需為此付出代價。

 

今次伊朗從本土派出無人機及發射導彈襲擊以色列國土是史無前例;若以色列直接攻擊伊朗,亦同樣是史無前例。以色列在過往多年來,多次向伊朗那些被視為對以色列構成安全威脅的個人或設施發動攻擊,但從未直接向伊朗國土發動襲搫。有研究伊朗問題的專家指,伊朗與以色列的關係,現時正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新階段,伊朗尋求改變對應以色列的遊戲規則,並預料它將面對更多來自以色列的直接攻擊。

 

縱然以色列難以在遭伊朗襲擊後不作報復,但因伊朗誓言將會以比周六無人機及導彈攻擊更大規模的行動作為回擊,故相信以色列不會即時攻擊伊朗國內的目標,反而會繼續集中火力應付加沙戰事。但若以色列選擇直接襲擊伊朗,可能的目標包括伊朗境內的軍事設施或是核設施。有以色官員透露以色列正考處在盡量減少人命傷亡的情況下,而又能向伊朗傳達訊息的前提下,向伊朗設施進行襲擊,但要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案絕不容易。

 

除主動回擊後,以色列亦可能考慮到來自美國及中東地區盟友的壓力而表現克制,畢竟今次不少來自伊朗的無人機及導彈,均靠這些盟友在以色列境外成功攔截,方能制止在以色列造成更大規模的破壞。因此以色列在決定是否正面向伊朗回擊時,難以對來自這些盟友的警告及呼籲置之不理。事實上, 美國總統拜登早前已表明美國不會參與任何以色列侵犯伊朗的軍事行動。拜登尋求將今次大部分伊朗導彈遭成功攔截,視為以方的一大勝利,從而暗示以色列並不需要再對伊朗的行動採取進一步回應。

 

對於領導著以色列史上最右翼政府的總理內塔尼亞胡,其政府會否倒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內強硬派的支持。事實上,在去年十月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後,內塔尼亞胡便一直就其未能阻止襲擊發生及未能營救逾百名被困在加沙的以色列人質而備受國內民眾批評,因此內塔尼亞胡對伊朗的取態,除取決於國內強硬派的態度外,亦可能因為以色列與伊朗的正面衝突,符合內塔利亞胡有關哈馬斯的突襲不止是一次恐怖襲擊,背後涉及一次更大型的軍事衝突及行動的假定,因此他或希望擴大戰事以轉移民眾對哈馬斯襲擊後處理手法的不滿。

 

但另一方面,以色列國內大部分民眾均不希望在加沙以外,再要參與另一場戰事,因此他們都不欲與伊朗發生直接衝突。

 

在今次伊朗襲擊前,以色列因為在加沙的作戰行動,迄今令到逾三萬巴勒斯坦人死於戰事而在國際間越加受到孤立。但在以色列今次遇襲後,則再次得到中東盟友支持其有自衛的權利。為此,以色列部分強硬派政客紛呼籲政府把握今次得到國際支持的大好機遇,襲擊伊朗或推進侵略加沙拉法市的計劃。以色列戰爭內閣既有聲音認為以色列若未能把握今次的絕好時機採取行動,時間一長,越難得到其盟友對襲伊行動的支持,但亦有反對聲音,認為以色列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勢令區內局勢升温,只會進一步令以色列陷於孤立,尤其難以得到那些以色列希望重建正常關係的中東國家的支持。

 

事實上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盟友,縱然紛紛表示關注地區局勢將在伊朗襲擊後會進一步升温,但卻未見對伊朗的行動加以譴責。當中協助以色列攔截部分來襲無人機的約旦,事後表示此舉為要保護國內人民的安全及保衛其領空不被侵犯,而且其外長更在一次訪問中,暗示支持伊朗今次為報復其駐敘利亞大使館而襲擊以色列的立場。

 

分析指在種種國內及國外因素左右下,以色列一方面面對各方要求其不要為轉移視線而貿然令區內衝突升温的壓力,若局勢惡化致油價上升,甚至蘇伊士運河遭封鎖,若以色列被視為製造這些問題的始作佣者,勢將令以色列尋求與其他中東國家重建關係之路倍添障礙。

 

(來源:美國有線新聞)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資料圖片)

 

 


8月1日正式實施的垃圾徵費計劃爭議聲不絕,率先在14 個試點試行垃圾收費已一星期,指定袋使用率只有僅兩至五成。中國僑聯前副主席盧文端今天(8日)在《明報》撰文,稱「先行先試」的「亂象」已表明社會尚未做好準備,建議港府盡快擱置推行。他稱,任由垃圾徵費爭議耗費社會精力,干擾政府聚精會神謀發展,並不符合香港社會整體利益和期望,相信也不是中央希望見到的局面。

 

盧文端稱,垃圾收費由當年激進反對派提出,「從一開始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補充4月「先行先試」以來問題多多,香港遠遠無做好垃圾收費必需的垃圾分類和回收等配套措施,缺乏管理的「三無大廈」(無業主立案法團、居民組織及管理公司)甚至連垃圾桶都沒有,加上香港住宅空間狹窄,對生活壓力大的基層而言,實行「寓禁於徵」的垃圾收費確有些「陳義過高」。種種亂象反映社會未做好接受垃圾收費的準備,強行推進會分散社會和政府的精力,致使無法專心為香港謀發展。

盧文端還強調,香港要堅決擺脫環保道德綁架,放棄垃圾收費計劃是擱置爭議,並非放棄環保大原則。他建議特區政府要及時止損,試行結束後將計劃押後或完全停止。他不認同擱置有關政策會損害政府信譽,相反可展示敢於擔當、善作善成、良政善治的新作風。

 

環保署自八月中展開垃圾收費的推廣工作,惟至今有關實施的準則及細節,至今仍受到廣泛批評。(資料圖片)
垃圾徵費原定四月一日實施,後來改為「先行先試」,押後四個月推行。(資料圖片)
盧文端2021年曾獲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頒授大紫荊勳章。

港府今個財政年度錄逾千億赤字,撇除發債收入,預計到2027/28年度始恢復盈餘。前財政司長曾俊華在社交網站撰文,對香港財政每況愈下感到擔心。他稱香港「已經正式進入結構性財政赤字年代」,憂慮需借貸度日。曾俊華又指預算案增加收入措施「杯水車薪」,質疑在高息環境下發債的吸引力和回報。

周三發表的《財政預算案》預計撇除發債收入,港府未來連續3年持續赤字。曾俊華撰文直指香港面對「結構性財赤」,預期稅收及賣地收入在未來一段時間不會理想,憂慮將要借貸度日。對於預算案推出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兩級制,又引入住宅物業差餉累進制,曾俊華認為兩者每年增加收入不足20億港元,面對逾千億財赤只是「杯水車薪」。他強調必須減少支出,包括基建開支,質疑任由結構財赤持續,「係咪同《基本法》對特區公共財政要量入為出嘅要求相符呢?」

曾:不能大量印錢 負債率不可比他國

港府計劃下個財政年度發債1200億元,料未來5年共6200億元。曾俊華關注現時處於高息環境,債券回報要有四五厘才吸引,質疑能否輕易找到達10厘回報的投資項目,支持還款需求。政府預計到2028/29年度發債金額只佔本地生產總值(GDP)13%,遠低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曾俊華認為香港不能靠大量印鈔,加上角色只是地方特區,不宜與其他國家比較。他提醒不應透過發債收入應付日常開支,避免「債冚債」,否則將影響香港信用評級,以至各項徵稅及公共收費。

要有四五厘息吸引 高回報項目難覓

財政司長辦公室回應查詢,強調已表明發債收入不會用於經常開支,全數投放在基建和工務工程,認為這些項目可帶來回報,提升競爭力及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當局重申已提出財政整合計劃,預計未計及發債收入將於3年後恢復收支平衡。


長期看好內地及香港經濟,被視為「唱好中國」的摩根士丹利前亞洲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在撰寫題為《很痛心說香港已「玩完」》(It pains me to say Hong Kong is over)的文章,引發軒然大波後進一步表示,如果中國希望香港這個金融中心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須先修復內地經濟,並讓香港自我管理發展。

羅奇在彭博電視訪問時表示,北京最重要做的事情是,修復自己的機制,還要更加積極和透明,強調其維持「一國兩制」的決心。

他指出,解決中國經濟的長期結構性問題並非易事,遏制通縮和房地產市場滑坡等問題的舉措,至今都只是微不足道。

羅奇還稱,大灣區是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概念,會讓深圳發揮與香港同等、甚至可能更為重要的作用,香港有被邊緣化的風險。

羅奇上周在《很痛心說香港已「玩完」》專欄文章中指,香港股市不濟,意味過去20年經濟成功已告終,他提到受制中美緊張局勢加劇等因素,並指香港股市回歸25年後,走勢幾乎是全球最差之一。

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早前回應文章稱,過去30年來,經常有人看淡香港市場,但每次香港都可以再創高峰,不同意「香港玩完」的說法。

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在同一報章發文還擊,認為經濟發展不能只看股市,而導致港股低迷的原因,是美國的加息政策及聯邦退休基金不再投資香港的政治決定,削弱資金流入。

匯豐控股行政總裁祈耀年日前在業績會上也回應說,他不相信羅奇的相關言論,認為香港仍將是世界上具主導地位的國際金融中心,並指香港是非常有韌性的市場,對香港市場充滿信心。


長期看好內地及香港經濟,被視為「唱好中國」的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羅奇,近日撰文提出「香港已玩完(Hong Kong is over)」,繼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後,前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今日(21日)在報章撰文談及「盛事經濟」,他回應羅奇「香港玩完論」及早前一些內地網民炒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已成「遺址」,認為兩者都來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折射無論是內地或國際觀感上,對香港現况質疑正在升溫,香港須予深思,莫輕易訴諸「反共反華勢力亡我之心不死」論。

 

張炳良在文中指,香港回歸後錯過不少機會,經歷2019年悲劇後亦已大不如前,不能因昔日盛世而想當然,以為大灑金錢多搞盛事便可輕易返回世界舞台中央,「因為世界已變,國家也在變」,而在中美角力下,香港不能返回以往中西「左右逢源」日子,須思考如何在新地緣政治環境下,重塑中西、中外之間的橋樑角色。

玩完論、遺址論 折射內地或國際對香港現况質疑正升溫

張炳良今日(21日)在《明報》撰文稱,羅奇曾長期駐港,熟悉內地和香港金融情况,自內地改革開放起代表着華爾街大力鼓吹投資中國並從中獲得巨利的樂觀派,如今卻對中國未來轉調,並進而對香港作出如此刻薄決絕結論,港人情何以堪。

張炳良提到,在樂觀與悲觀之間游走的不少審慎觀望者,今見連從前的大好友竟也變成大淡友,豈不受一定動搖?他指,早前一些內地網民炒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已成「遺址」,這與「玩完論」來自完全不同背景,卻折射無論是內地或國際觀感上,對香港現况質疑正在升溫。

面對被「去兩制」化風險日增 張炳良:若處處靠國家 制度優勢會成空話

張炳良提出,香港面前兩大挑戰,其一是被「去兩制」化風險日增,若處處只跟內地、靠國家,未能發揮獨特所長和貢獻,則所謂制度優勢會成空話,而另一挑戰是政府及社會能否把握國安法下治理藝術,避免出現抓得過死或自我設限,遏抑原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工作氛圍。

國家不會讓香港「玩完」 惟香港不能因昔日盛世而想當然

他指,香港回歸後錯過不少機會,經歷2019年悲劇後亦已大不如前,不能因昔日盛世而想當然,以為大灑金錢多搞盛事便可輕易返回世界舞台中央,「因為世界已變,國家也在變」,而在中美角力下,香港不能返回以往中西「左右逢源」日子,須思考如何在新地緣政治環境下,重塑中西、中外之間的橋樑角色。

張炳良認為國家不會讓香港「玩完」,並期望香港利用特色及國際化,對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關鍵在於香港在新變局下能否鞏固並善用優勢,而當香港仍能匯聚本地、內地及海外人才,活力充沛,大中小企能展所長,當社會上人心振奮、暢所欲言、創意自由、敢於作為,自信地面對不能迴避的新環境挑戰時,香港就不會「玩完」。

曾俊華:每次將事件提升至政治層面  無可避免影響香港國際名聲

另外,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亦曾評論國際邁阿密來港的表演賽,美斯無落場的事件,指盛事若提升至政治層面,會影響到香港的國際聲譽。曾俊華在社交網站指,表演賽原是香港非常支持和喜歡的盛事,但最後於噓聲下收場,更演變成國際事件,「好事變壞事」,認為現象近年屢見不鮮,但擔心如果每次將事件提升至政治層面,會無可避免影響香港的國際名聲。

曾俊華指,表演賽可能是最後一次機會親眼觀賞美斯球技,對美斯無落場十分失望,指表演賽當日有很多觀眾由內地專程來港,一睹美斯風采,自己與其他觀眾都有大叫「回水」,雖然主辦單位最後決定向觀眾退還一半票價,但無法彌補看美斯落場獻技的遺憾。 曾俊華並在社交平台貼上當日的照片,顯示當日他與前行政長官曾蔭權一起觀賞表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