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內瓦談判:階段性緩和與長遠挑戰

一方

2025 年 5 月 12 日,中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發佈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宣佈大幅降低雙邊關稅並建立常態化磋商機制,成果令全球矚目。自 2018 年貿易戰爆發以來,中美雙方的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給兩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都帶來巨大壓力。此次日內瓦談判的成功,無疑為緊張的局勢注入一劑強心針。

回顧談判的背景,自 2025 年初以來,美國以 「芬太尼問題」、「清潔能源產業保護」等為由,將中國輸美商品關稅從 10% 逐步提升至 145%,部分關鍵商品如鋰離子電池的稅率甚至高達 245%。中國隨即採取對等反制措施,將美國輸華商品關稅提升至 125%,並精準打擊農業、能源等美國政治敏感領域。兩國貿易成本大幅上升,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經濟壓力迫使雙方重回談判桌,尋求破局之道。

根據聯合聲明,此次談判取得了系列核心成果。在關稅調整方面,美國取消 4 月 8 日、9 日行政令加徵的 91% 關稅,暫停 4 月 2 日行政令中 24% 的關稅 90 天,保留 10% 的基準關稅;中國同步取消對美 91% 的反制關稅,暫停 24% 的報復性關稅 90 天,保留 10%,舉動使中美雙邊稅率基本恢複至 2025 年 4 月初水平,部分商品綜合稅率從 145% 降至約 30%,大大降低兩國企業的貿易成本。在非關稅措施方面,中國暫停自 4 月起實施的技術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為科技、金融等領域合作釋放空間。雙方還設立副總理級常態化溝通渠道,中方由何立峰牽頭,美方由財長貝森特和貿易代錶格裏爾負責,未來將圍繞關稅、供應鏈、知識産權等議題持續談判。

這談判結果對中美兩國經濟産生積極影響。從中國方面來看,關稅的降低減輕了出口企業的負擔,提高了産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助於穩定中國的出口市場。對於美國而言,降低關稅有助於緩解國內通脹壓力,美國消費者因關稅成本激增,嬰兒用品價格漲幅達 25%,此次關稅調整有望降低家庭支出。同時,中國暫停反制措施有利於美國大豆、汽車等商品重回中國市場,促進美國相關産業的發展。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此次談判雖然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並不意味著中美之間的貿易矛盾已經徹底解決。從長期來看,中美間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美國在科技封鎖方面的態度並未發生根本性轉變,對中國高科技産業的打壓仍在持續。而中國在市場開放方面,也需在維護自身産業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進。在未來的 90 天緩沖期內,雙方需就剩餘 10% 關稅展開談判,並落實非關稅措施調整,這將是對雙方誠意和智慧的重大考驗。

此外,此次談判結果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反應。協議公佈後,亞洲股市、離岸人民幣匯率及大宗商品市場全線飄紅,反映出市場對中美貿易關係緩和的樂觀預期。但同時,多國也對美關稅政策調整做出了不同反應,日本要求汽車關稅歸零,歐盟擬對 950 億歐元美國商品實施反制。這表明美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正面臨著諸多挑戰。

中美日內瓦談判的成果為兩國經貿關係的緩和帶來希望之光,但未來道路依然充滿挑戰。雙方需要在平等、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通過持續對話與協商,妥善解決分歧,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為全球經濟復甦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美元貶值迷局:全球資本撤離背後的博弈與隱憂

一方

 

在國際金融的驚濤駭浪中,美元匯率的每一次波動都牽動著全球經濟的神經。當特朗普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態度戲劇性反轉,短暫為美元注入一劑強心針,但這仍難以掩蓋其持續下行的頹勢。今年以來,美元指數 9% 的跌幅,猶如一記重錘,砸出一個亟待破解的謎題:是誰在推動這場 「拋售美國」的資本大撤退?這場看似單純的貨幣貶值背後,實則暗潮湧動,交織著複雜的地緣政治博弈、經濟政策衝突與市場信心崩塌。

起初,輿論聚光燈對準中日兩國。作為美國國債的兩大 「債主」,且深受貿易戰衝擊,它們被視為最具動機的「操盤手」。但深入調查後發現,這種猜測更多基於表面邏輯。中日持有大量美債,本質是維護外匯儲備穩定與貿易結算便利的需要。一旦大規模拋售,不僅會破壞自身資產配置的安全性,更會引發本幣升值的連鎖反應,這對依賴出口的中日經濟無異於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國際金融市場的復雜性在此顯露無遺 —— 看似合理的因果關系,往往經不起數據推敲。

對沖基金也曾被視作潛在的「攪局者」。在金融市場的歷史上,杠桿爆倉引發的連鎖反應並不鮮見。但 CFTC 的持倉報告卻給這種猜測潑冷水,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基差交易出現大規模平倉。高盛的研究更揭示了市場真相:雖然杠桿頭寸波動對市場有局部影響,但遠不足以解釋美元的持續貶值。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對金融大鱷翻雲覆雨的想象,證明當前的美元困境絕非某個單一群體的蓄意為之。

當排除了這些「嫌疑對象」,真正的答案逐漸浮出水面 —— 這場貶值風暴的根源,在於全球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集體信心危機。特朗普政策的反復無常,正將美國從全球資本避風港推向風險漩渦中心。從貿易戰的關稅大棒,到對央行的無端施壓,這些 「非常規操作」 徹底打亂了市場預期。投資者不再將美國資產視為安全的避風港,反而將其列入高風險資產清單。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股票、債券市場的資金外流,更通過航運數據得到印證 —— 駛向美國的 「空白航次」翻倍增長,直觀展現了全球貿易對美國市場的疏離。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觀察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矛盾:日本拋售的不僅是美債,而是其持有的各類外國債券。這一現象折射出全球資產配置的結構性調整,說明投資者對美元資產的擔憂已超越國別界限,演變為對整個美國經濟前景的不信任。高盛的預警更是振聾發聵:只要貿易戰持續,美元貶值就難以逆轉。預判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基於對全球資本流動規律的深刻洞察。

這場「拋售美國」的交易,本質是全球經濟格局的一次深度重構。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其貶值的蝴蝶效應正在顯現:新興市場國家面臨資本外流壓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加劇,全球產業鏈加速重組。對美國而言,雖然貶值在短期內可能刺激出口,但長期來看,信用透支帶來的負面影響將遠超收益。國際投資者的用腳投票,實則是對美國經濟政策的一次集體不信任投票。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美元貶值既是結果,也是全球經濟秩序重塑的催化劑。未來,隨著美國經濟政策的調整和全球經濟力量的消長,這場貨幣博弈的走向仍充滿變數。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元霸權的根基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動搖,而這或許正是全球經濟新秩序的前奏。


人民幣國際化又前進一步?

央行印發《上海方案》  有何深意?​

一方

 

在全球金融格局加速演變大背景下,2025年4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外匯管理局及上海市政府正式印發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壹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方案》(下稱《上海方案》)。方案的出台,宛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征程邁出了堅實有力的一步。​

此時的全球金融舞台正風雲變幻。黃金價格一路高歌猛進,突破3400美元/盎司大關,成爲全球投資者矚目的焦點。與此同時,美國國債遭遇多國大規模抛售,美元信用體系在重重壓力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這樣的國際金融環境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每個新進展都顯得尤爲重要。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在過去一年成績斐然,全年共處理跨境人民幣業務661.3萬筆,金額高達123.1萬億元,同比分別實現了50.3%和 27.3% 的顯著增長,日均處理業務量也達到 25,934筆。系列數據,無疑彰顯了人民幣在跨境支付領域日益提升的影響力和活躍度。​

《上海方案》精凖聚焦跨境結算效率提升這壹關鍵 「最後一公里」 問題,創新性地提出以 「三個實時」 爲核心的優化舉措,直擊當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長期存在的痛點。方案的實施,有望爲全球經濟參與者提供更加穩定、高效的貨幣選擇,從而有力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的進壹步提升。​

人民幣國際化:從基礎構建邁向功能進階​
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使命,在於顯著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中作爲計價與結算貨幣的份額,這壹目標的重要性遠遠超越了單純作爲儲備資産的角色。回顧過去十年,中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上穩步前行,通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持續擴展 CIPS 系統覆蓋範圍等一系列重要舉措,成功實現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局部滲透,逐步走向全球金融布局的重大跨越。​

截至2025年3月底,CIPS系統已成功連接170間直接參與者與1497家間接參與者,其業務範圍廣泛延伸至全球186個國家和地區,宛如一張龐大而堅實的「數碼高速公路」網絡,爲人民幣國際化築牢根基。然而,《上海方案》的出台,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迎來了更關鍵的「功能升級」 階段。方案中的實時清算功能,將資金到賬時間從以往的24小時大幅壓縮至短短2小時,極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時監管機制的建立,有效降低60%的洗錢風險,爲金融交易安全提供保障;實時融資功能更是允許企業憑借訂單直接申請貸款,極大地緩解企業資金周轉壓力。​

這些功能的升級,絕非僅僅是技術層面的簡單優化,而是對國際貨幣體系規則的壹次深度重塑與重新定義。長期以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結算網絡的高度壟斷性。而CIPS系統實時性的顯著提升,猶如利刃,打破了長期存在的慣性格局。再以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廣州南沙的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如船舶交易實時結算)等爲例,這些創新舉措進一步降低了企業在跨境貿易與投資活動中對美元的依賴程度。這種 「非對抗性替代」 策略,通過切實提升人民幣在實際使用中的便利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吸引更多國家和企業主動選擇人民幣作爲結算貨幣,而非被動接受某種既定的貨幣體系安排。​

離岸金融體系構建:浦東的先行探索與核心樞紐作用​
在《上海方案》的宏偉藍圖中,上海浦東新區被賦予了極爲重要的核心使命,作爲中國金融開放的前沿 「橋頭堡」,浦東正積極探索構建離岸金融體系,努力成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樞紐。截至 2024 年底,上海自由貿易賬戶(FT 賬戶)累計開立數量已達17萬個,年均跨境收支增速超過30%,非居民企業通過該賬戶實現的跨境收支增速更是接近40%。這些數據直觀地反映 FT 賬戶在促進跨境資金流動、提升金融交易活躍度方面的顯著成效。​

離岸金融的核心在於實現風險可控前提下的資本自由流動。浦東在試點過程中,創新性地采用 「負面清單」 管理模式,對數據跨境流動進行科學規範,既充分保障了數據安全,又爲企業高效調撥資金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積極探索數字人民幣與其他央行數字貨幣的實時兌換機制,這種 「雙市場聯動」 模式,如同爲人民幣國際化安裝了雙引擎,在確保資本安全的基礎上,顯著提升人民幣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和吸引力。​

此外,浦東在政策制度型開放方面也成果豐碩。例如,支持具備條件的銀行參照國際慣例,在上海自貿試驗區爲 「走出去」 企業提供非居民並購貸款服務,貸款金額最高可達並購交易價款的80%,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這些優惠政策不僅吸引了大量跨國企業總部集聚浦東,更爲中國企業實現從傳統的 「貿易出海」 向更高層次的 「資本出海」 轉型提供了強大動力,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提升,促進了全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

多邊合作與全球布局:人民幣軟實力的穩步拓展​
人民幣國際化的終極目標,並非簡單地取代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而是致力于構建壹個更加公平、合理、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爲全球經濟金融穩定提供 「雙保險」 乃至 「多保險」 機制。在這漫長而艱巨的征程中,多邊合作與區域深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戰略舉措。​

壹方面,中國通過積極推進 「一帶一路」 倡議,爲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廣泛使用搭建了廣闊平台。隨著人民幣跨境清算結算網絡的不斷完善,東盟國家已有約壹百多家銀行直接或間接參與CIPS系統進行人民幣結算,舉措有力地推動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使用和流通,顯著提升人民幣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影響力。另壹方面,上海積極參與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成功實現了與阿聯酋、泰國等國的數字貨幣直連,將單筆跨境結算耗時從以往的數天大幅縮短至實時完成。這種基於先進技術驅動的國際合作模式,不僅極大地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還顯著增強了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的 「網絡效應」,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願意加入以人民幣爲核心的金融交易網絡。​

值得強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國內金融改革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輔相成關係。《上海方案》明確要求銀行進一步優化外匯風險管理體系,加大創新力度開發更多元化的金融衍生品,同時鼓勵國有企業在跨境業務中優先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這種內外聯動的發展策略,既有效鞏固國內金融安全防線,又爲國際社會提供更加穩定、可預期的金融環境。上海正通過持續推進債券市場開放、大力提升涉外服務業水平等具體措施,不斷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內金融基礎,爲人民幣在國際貨幣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奠定堅實根基。​

結語​
《上海方案》的正式落地實施,無疑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一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它不僅代表著中國在金融技術創新層面取得重大突破,更爲全球金融治理貢獻了具有中國智慧的解決方案。通過提供更加高效、安全、便捷的貨幣選擇,中國正積極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朝著更加多元化、均衡化的方向演進。


在當前美元信用體系裂痕不斷加劇的國際金融形勢下,人民幣憑借其在制度創新、開放合作等方面的持續努力,正逐步嶄露頭角,成爲全球經濟 「變局中的穩定器」。展望未來,隨著浦東離岸金融體系的日益成熟以及 「一帶一路」 合作的不斷深化拓展,人民幣有望在國際貿易與資本流動中扮演更爲核心的角色,爲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與確定性,爲構建更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貢獻中國力量。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問題

一方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下,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美間的戰略博弈不斷升級,從貿易領域蔓延至科技、金融等諸多關鍵層面。在此複雜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面臨一系列嚴峻且亟待解決的問題。深入剖析,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穩健前行,提升我國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與話語權,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美元霸權的持續壓制​

盡管近年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絕對主導地位有鬆動,但依然佔據著統治性優勢。從全球外匯儲備結構看,截至2024年,美元佔比達59%,在國際支付體系中,其份額也維持在42%高位,在大宗商品定價領域,如原油定價中佔85%、黃金定價佔72%,全球衍生品市場中更是以63%佔有率處於壟斷地位。這種長期積累形成的美元霸權體系,構築起堅固「在位優勢」壁壘,使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競爭中突圍難度巨大。​

美國憑借美元的核心地位,頻繁將金融作戰略武器,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以此維護自身的全球霸權。2023年,美國凍結俄羅斯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並將伊朗排除在SWIFT國際支付系統之外,此類極端舉措雖引發國際社會對美元信任危機的廣泛關注,但也使得各國在推進去美元化進程中顧慮重重。各國一方面深刻認識到過度依賴美元潛藏的巨大風險,迫切希望降低對美元體系的依賴;另一方面,又擔憂貿然採取激進去美元化行動,會招致美國的嚴厲報復,進而對本國經濟與金融穩定造成衝擊。這種矛盾心態一定程度上制約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份額的快速提升,許多國家在選擇人民幣作為替代結算貨幣或儲備貨幣時,往往持謹慎觀望態度。​

二、中美衝突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衝擊​

中美衝突不斷升級,地緣政治局勢日趨緊張,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地緣政治摩擦的加劇,嚴重干擾全球市場參與者的預期與信心。以2024年中美科技戰升級階段為例,在此期間,人民幣離岸匯率波動幅度急劇擴大至2.3%,境外機構人民幣存款規模也出現短暫但明顯的5%下降,充分表明中美地緣政治衝突一旦激化,市場對人民幣資產風險評估會迅速上升,投資者出於避險需求,會減少對人民幣資產的持有,進而阻礙人民幣在國際投資與儲備領域的拓展步伐。​

中美衝突還可能促使美國聯合其盟友,在國際經濟與金融規則制定、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關鍵領域對中國進行圍堵與遏制。在國際金融規則制定方面,中國在IMF 的投票權僅6.4%,與美國佔16.5%相比差距懸殊,且在SWIFT董事會中尚無席位,導致人民幣在跨境清算、爭議解決等重要環節,缺乏有力的制度性保障與話語權。美國及其盟友有可能利用規則制定權,設置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條款與障礙,如在跨境支付監管、金融市場准入等方面施加更嚴格的限制,阻礙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順暢流通與使用。​

三、資本賬戶開放的兩難抉擇​

資本賬戶開放程度是影響貨幣國際化深度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僅65%(IMF評估),與美元高達98%的可兌換程度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過度謹慎地推進資本賬戶開放,會導致人民幣在國際資本流動、跨境投融資等方面受到諸多限制,無法充分滿足國際市場對人民幣資產自由交易與配置的需求,從而制約人民幣國際化向縱深發展。​

然而,若不顧國內金融市場的成熟度與監管能力,貿然過度開放資本賬戶,則可能重蹈2015年「811匯改」的覆轍。當年,在資本賬戶開放進程加快、市場預期不穩定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資本外流規模急升至6700億美元,人民幣匯率也承受了巨大的貶值壓力,貶值幅度達15%。這慘痛教訓警示我們,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如何在適度開放資本賬戶、提升人民幣國際吸引力與防範資本大規模無序流動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之間找到精凖平衡,是亟待破解的重大難題。​

四、國內金融市場深度與廣度不足​
發達、成熟且具有足夠深度與廣度的金融市場,是貨幣國際化的重要支撐基石。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在規模、結構、產品豐富度及市場流動性等方面,與國際主要金融市場相比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以債券市場衍生品規模為例,2024年中國債券市場衍生品規模僅為美國的1/15,這使得境外投資者在參與人民幣資產投資時,缺乏有效的匯率風險對沖工具。在匯率波動常態化背景下,極大限制了人民幣作為投資貨幣功能的充分發揮,導致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佔比僅2.8%,與歐元1/10的佔比差距顯著。​

國內金融市場在市場制度建設、信息披露透明度、投資者保護機制等方面也有待進壹步完善。部分國際投資者對我國金融市場的規範性與穩定性存在疑慮,例如 2024年MSCI在將中國債券市場納入全球指數時,仍保留「部分准入」評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資金大規模、持續性流入我國金融市場,進而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形成制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美對華 104% 關稅生效首日

中美經貿何去何從?

一方

北京時間 4 月 9 日中午,美國所謂 「對等關稅」 政策正式落地生效,對中國累積高達 104% 的關稅。這舉措自特朗普簽署以來,在全球市場和美國國內都引發軒然大波,中美間交鋒激烈,中方也堅決採取反制措施。那麽,下一步中美談判將走向何方?中國又該如何增加談判籌碼?在製造業大省、外貿大省廣東,企業又應怎樣應對這場經貿風波?南方 + 連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治理創新學院院長趙龍躍、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在 「對等關稅」 實施首日深入探討。​

「對等關稅」 是特朗普推行 「美國優先」 議程、實現所謂 「公平貿易」、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工具。特朗普對美國長期處於巨額貿易逆差表示不滿,認為其他國家對美國商品徵收高關稅是不公平貿易。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美國前 15 大貿易夥伴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稅率大都高於美國。在此背景下,特朗普簽署文件決定徵收 「對等關稅」,讓美國與貿易夥伴彼此徵收的關稅稅率相等。​

從發展歷程來看,2025 年 2 月 10 日,特朗普宣布對所有美國進口鋼鐵和鋁徵收 25% 的關稅,並提及對晶片、汽車、藥品等產品徵收 「對等關稅」。隨後一系列相關政策陸續出台,至 4 月 9 日,美國對中國累積 104% 的關稅正式生效。中國也迅速回應,4 月 4 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中美兩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雙邊經貿合作本已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緊密格局。中美建交 46 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 270 多倍,雙向投資存量超 2600 億美元,超過 7 萬間美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對華出口支撐了美國內 93 萬個就業崗位。即便面對貿易摩擦和外部干擾,2024 年中美貿易額仍達 6882.8 億美元,逆勢增長 3.7% 。然而,美國系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做法,如不斷升級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水平,取消小額包裹免稅政策,討論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加嚴對華雙向投資限製等,嚴重破壞中美經貿合作,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對於中美談判的未來走向,專家認為,中國在談判中應保持堅定立場,同時可從多方面增加談判籌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治理創新學院院長趙龍躍表示,中國龐大市場是重要優勢,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有巨大需求,是中方談判的有力支撐。此外,中國在新興技術領域的發展成果,如 5G、新能源等,也可成為談判中的關鍵因素。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提到,中國可以聯合其他受美國貿易政策影響的國家,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美國不合理的貿易政策,以此增加在談判桌上話語權。​

在廣東,眾多外貿企業面臨著巨大挑戰。學者趙龍躍建議企業,一方面要積極開拓新市場,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東南亞、歐洲等地區市場潛力巨大,企業可加大對這些地區的市場開拓力度。另一方面,企業應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有效應對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指出,企業還可以加強與國內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構建更穩定的國內供應鏈體系,降低外部貿易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

美國的 「對等關稅」 政策給中美經貿關系帶來了巨大衝擊,但中美經貿合作的韌性和潛力依然存在。未來談判中,中國有足夠的籌碼維護自身利益,而廣東企業也可通過多種途徑積極應對挑戰,在複雜國際經貿環境中尋找新發展機遇。中美經貿關系的走向,不僅關乎兩國經濟發展,也將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特朗普與奧巴馬就哈佛大學問題 「交鋒」

一方

 

近期,哈佛大學與特朗普政府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而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介入更讓事件變得複雜。系列事件背後,不僅反映美國高等教育領域與政府間的緊張關係,更突顯不同政治立場間的激烈碰撞。

當被問及特朗普總統是否在考慮取消哈佛大學免稅地位的可能性時,白宮表示,總統希望看到哈佛大學道歉。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對記者說:「就像我說過的,在哈佛大學的問題上,總統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他們必須遵守聯邦法律。」 她接着強調:「他還希望看到哈佛大學道歉,而哈佛大學應該為其校園裡針對猶太裔美國學生的嚴重反猶行為道歉。」

事情起因源於哈佛大學4 月 14 日拒絕特朗普政府多項要求。哈佛大學校方稱,這些要求將把該校控制權拱手交給一個保守派政府,而政府把大學描繪成危險的左翼派別。特朗普政府的主要要求包括根除所謂 「反猶主義」 及廢除高校向少數族裔傾斜的多元化舉措等。本月 11 日,美國政府致函哈佛大學,要求學校改革和重組,如停止一切基於種族、膚色和國籍等因素的優待;改革國際學生的招生流程,避免錄取敵視美國價值觀和制度的學生,包括支持 「恐怖主義」或 「反猶主義」 的學生;關閉所有與 「多元、公平與包容」 政策相關的項目。

哈佛大學拒絕實施特朗普要求的改革,包括那些與學生入學有關的改革。作為回應,美國政府迅速凍結提供給哈佛大學的巨額資助。4 月 15 日,特朗普更是在社交媒體發文,威脅剝奪哈佛大學的 「免稅地位」,應視作 「政治實體」 徵稅。緊張局勢下,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於 4 月 15 日稱讚哈佛大學抵制來自白宮的影響。奧巴馬作為哈佛大學畢業生,在社交平台 X 上發帖稱:「哈佛大學為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樹立了榜樣 —— 拒絕非法和笨拙地扼殺學術自由的企圖,同時採取具體措施確保哈佛大學的所有學生都能從一個探尋知識、嚴謹辯論和相互尊重的環境中受益。」 他還寫道:「希望其他機構也能效仿。」 奧巴馬最近還敦促各大學使用捐贈基金或削減成本,而非遵從特朗普的要求。

事件背後有深層次原因。從政治角度來看,特朗普政府自今年 1 月上台後,就對多所美國頂尖高校發出威脅,聲稱如果校方不調整政策,將面臨削減資金的後果。特朗普政府的舉措,被認為是其保守派政治立場的體現,試圖對高等教育領域進行 「整改」,以符合其政治理念。而哈佛大學作為美國高等教育的代表學府,其拒絕特朗普政府要求的行為,被視為對學術自由和學校自治的捍衛。

從教育層面分析,哈佛大學強調大學的根本原則在於保障學術自由和獨立研究環境,不允許任何外部政治力量干預內部決策。哈佛大學校長艾倫・M・加伯在致全校師生的郵件中宣布拒絕特朗普政府要求時就曾寫道:「任何政府 —— 無論哪個政黨執政 —— 都不應規定私立大學可以教授什麼內容、可以招收和聘用哪些學生,以及可以從事哪些研究和探究領域。」 這種對學術自由的堅持,也得到包括奧巴馬在內的部分人士的支持。

奧巴馬的表態,不僅是對哈佛大學的支持,也反映出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在教育政策等問題上的分歧。此前,針對特朗普政府的新政,民主黨高層已開始打出 「組合拳」。美國前財長珍妮特・耶倫批評特朗普關稅政策、前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抨擊特朗普破壞美國盟友關係、前總統約瑟夫・拜登怒斥特朗普政府要摧毀美國社保系統等。今次奧巴馬在哈佛大學問題上力挺校方,呼籲其他美國高校追隨哈佛大學的腳步,抵制特朗普政府對高校的干涉行為,進一步突顯兩黨在這問題上的對立。

事件仍在持續發酵。哈佛大學與特朗普政府間的矛盾如何化解,其他高校是否會效仿哈佛大學的做法,以及民主黨與共和黨在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分歧將如何發展,都值得進一步關注。這場「交鋒」不僅僅關乎哈佛大學一所學校的未來,更可能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霸王茶姬赴美上市:

茶飲賽道的新波瀾與多維剖析​​

                                                                                                          一方

在茶飲行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又一重磅消息激起千層浪。茶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霸王茶姬」)於 3 月 26 日晚,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開遞交 IPO 招股書。據悉,霸王茶姬即將在納斯達克閃亮登場,股票代碼定為 CHA,即「茶」的拼音,獨特的代碼選擇似乎也在向世界宣告其作為中國茶飲代表衝擊國際資本市場的決心。​

從招股書披露數據,霸王茶姬在 2024 年表現堪稱驚艷。全年 GMV(商品交易額)高達 295 億元(人民幣,下同),相較 2023 年 107.9 億元,實現 173% 飛躍式增長。其營收主要源於產品銷售及服務,2024 年全年營收達 124.05 億元,凈利潤為 25.15 億元,凈利率高達 20.3%,數據在同行業中脫穎而出。對比公開數據,競爭對手蜜雪冰城在 2024 年前三季度的凈利率為 18.7%,古茗同期凈利率為 17.4%,霸王茶姬展現出強大盈利能力。早前的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8 月,其爆款產品「伯牙絕弦」累計銷量突破 6 億。同時,會員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截至 2024 年底,註冊會員數量超 1.77 億,相比2023 年僅6940 萬,一年間會員數量增長幅度驚人。​

今年以來,現製飲品企業上市熱潮湧動,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紛紛加入上市大軍。2 月 12 日,古茗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碼為 「01364.HK」,發行價 9.94 港元。上市首日開盤價達 10 港元,截至當日發稿,股價飄紅,升幅 0.6%,總市值達 235.6 億港元,打破新茶飲上市破發 「魔咒」。古茗自 2010 年在浙江開設首間分店以來,持續深耕下沈市場,通過地域加密策略推動門店網絡高質量擴張。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古茗門店網絡涵蓋 9,001 間分店,較 2022 年增35%,到 2024 年 9 月 30 日進一步擴展至 9,778 間門市。​

蜜雪冰城同樣成績斐然,3 月 3 日在港股上市,發行價 202.50 港元 / 股,截至 3 月 27 日收盤,股價報 431 港元 / 股。近日發布上市後首份財報顯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蜜雪冰城門店數量飆升至 46,479 家,收入達 248.29 億元,同比增長 22.3%,年內利潤 44.54 億元,同比增長 39.8%。在門市分布上,中國內地有 41,584 家,其中 57.4% 門市位於三線及以下城市,海外市場也已布局 4,895 間門店。​

回到霸王茶姬,其發展速度令人矚目。2017 年誕生於昆明的霸王茶姬,在短短 8 年時間裏迅速崛起。從 2022 年到 2024 年,全球門店數量分別為 1,087間、3511
間、6,440間,2024 年平均每天新增 8 間分店。其以加盟模式為主,截至 2024 年底,6,440 間分店中加盟店佔 6,271間、直營店 169間。大部分收入來源於向加盟商銷售產品及提供服務,過去三年該業務營收佔比分別為 83.5%、94.7% 和 93.8%。​

在市場競爭格局方面,霸王茶姬憑借獨特的產品定位脫穎而出。創始人張俊傑發現,國內茶飲業競爭激烈,頭部與腰部品牌多深耕 「水果茶」,部分品牌走飲品甜品化路線,尾部下沈品牌主打傳統珍珠奶茶,而高品質的原葉鮮奶茶市場相對空白。於是,霸王茶姬以 「原葉鮮奶茶」 切入市場,「原茶 + 鮮奶」 的產品組合既迎合了消費者對健康茶飲的追求,又簡化供應鏈,實現標準化生產。其大單品 「伯牙絕弦」 號稱 8 秒出杯,2023 年為霸王茶姬貢獻近三成銷售額,2024 年銷量更突破 6 億杯。簡單的原料 SKU 和高效的人效,助力霸王茶姬快速擴張。不僅如此,霸王茶姬的閉店率遠低於同行,2023 年和 2024 年閉店率分別為 0.5% 和 1.5%,而 2024 年前 9 個月,蜜雪冰城閉店率超 2.8%,古茗閉店率超 4.5%。​

然而,快速擴張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在銷售費用方面,2022 年 – 2024 年,霸王茶姬的銷售和營銷費用分別為 0.74 億元、2.62 億元和 11.09 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為 15%、5.6% 和 8.9%,三年間激增近 11 倍。為搶占市場份額,霸王茶姬頻繁開展營銷活動,如新品 「萬裏木蘭」 上市時推出 「一億 + 杯免單」 活動,以及 「七夕限定杯」「靈蛇啟運」 等主題活動,成功吸引了大量流量。但與此同時,消費者投訴量也快速攀升。黑貓投訴平台顯示,以 「霸王茶姬」 為關鍵詞的投訴達 3781 宗,主要集中在質量問題(如飲品中出現異物)、虛假宣傳(聯名款產品貨不對板)以及服務缺陷(會員積分失效、優惠活動臨時取消)等方面。實際上,也是整個茶飲行業面臨的通病,正在衝刺 IPO 的滬上阿姨投訴量達 3,596 宗,已上市的古茗、茶百道、奈雪的茶投訴量分別為 2,635 宗、3,401 宗、2,398宗。​

從行業前景來看,隨著霸王茶姬的上市,茶飲賽道有望迎來更規範化、全球化的發展階段。霸王茶姬在出海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績,截至 2024 年底,海外門店達 156 間,覆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區。2024 年 8 月,霸王茶姬在新加坡三店齊開,前三天累計接待人數破萬。2025 年,霸王茶姬計劃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新開 1,000 至 1,500 間分店,近期還將在美國洛杉磯落地北美市場第一家門店。招股書顯示,從 2024 年 12 月 31 日至招股書提交時,已有 207 間新分店在中國及全球開業,另有 442 間分店正籌備中。今次赴美上市募資,將主要用於擴大中國及海外門店規模、產品研發創新、構建海外供應鏈網絡、加強科技投入支持業務運營以及滿足公司日常運營資金需求。​

霸王茶姬的上市為茶飲賽道註入了新的活力。在與古茗、蜜雪冰城等品牌的競爭與協同發展中,整個茶飲行業有望在產品創新、市場拓展、運營管理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但同時,如何在擴張過程中平衡發展速度與服務質量,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消費者日益嚴苛的需求,將是包括霸王茶姬在內的所有茶飲品牌需要持續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茶飲賽道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亞股走勢分化:多因素交織下的市場動態

    一方

在全球經濟格局複雜多變的當下,亞洲股市近期呈現出走勢不一的圖景。儘管市場對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計劃的擔憂有所緩和,但前一日華爾街股市的升勢卻未能在亞洲市場順利延續。與此同時,市場正翹首以待美國關鍵通脹數據出爐,諸多因素相互交織,塑造了當前亞洲股市的獨特走勢。​

早前有跡象顯示白宮計劃下周宣布的關稅措施,其嚴苛程度並未如市場最初預期的嚴重,消息猶如強心針,刺激了以特斯拉(Tesla)和英偉達(Nvidia)等為代表的科技股,引領美股上揚。特朗普曾宣稱 4 月 2 日為「解放日」,並誓言對貿易夥伴實施對等關稅,旨在糾正華府所認為的不公平貿易行為。然而,線上金融交易平台 IG 集團分析師托尼・西卡莫爾(Tony Sycamore)指,市場預期今次關稅徵收過程,將較過往的行動更有序和條理清晰。無論 4 月 2 日最終宣布的關稅數字如何,都存在通過談判降低的可能性,相對樂觀的預期一定程度上有助穩定市場情緒。​

然而,特朗普突然警告向委內瑞拉購買石油的國家可能面臨高額關稅,這一意外之舉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市場中激起千層浪。此舉措極有可能對中國和印度等國造成衝擊,因為這些國家在石油進口方面與委內瑞拉存在一定的貿易往來。中國當局隨即指控華府 「幹預委內瑞拉內政」,這系列外交層面的摩擦無疑給市場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除關稅相關複雜局勢,市場對美國即將公布聯邦儲備局(Fed)偏愛的通脹指標 —— 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也保持著高度關注。PCE 數據對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走向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其變動將直接影響市場對未來利率調整的預期,進而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數據公布前夕,投資者普遍持謹慎態度,這種謹慎情緒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亞洲股市走勢中。​

將目光聚焦於亞洲股市內部,各主要市場表現分化明顯。香港股市在當日遭遇重挫,跌幅深達 2.4%,而其中中國科技股小米大幅下跌約 6% 成為拖累大盤的重要因素。小米股價受挫,源於其發行股票籌集 55 億美元資金,計劃投入電動車發展領域。雖然從長遠戰略布局來看,進軍電動車領域符合小米構建 「人車家全生態」 的宏大願景,但短期大規模融資行為引發市場對其股權稀釋,以及資金使用效率的擔憂,進而導致股價承壓。從小米自身的業務發展來看,2024 年小米取得亮眼成績,全年營收達 3659 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 35.0%;凈利潤為 236 億元,同比增長 34.9%;經調整凈利潤為 272億,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41.3%。在智能手機業務方面,全球出貨量達到 1.69 億部,同比增長 15.7%,全年營收達 1918 億元,同比增長 21.8%,且手機平均售價創下 1138 元人民幣的歷史新高。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首次突破千億規模,全年收入達 1041 億元,同比增長 30%。互聯網業務全年收入達 341 億元,同比增長 13.3%,創歷史新高。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在 2024 年實現營業收入 328 億元,佔總體收入的 9%。如此出色的業績表現本應成為股價的有力支撐,但在今次融資消息衝擊下,市場反應卻較為負面,也突顯股市投資中投資者預期和短期市場情緒的重要性。​

與香港股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京、悉尼、台北和威靈頓股市則呈現收升態勢,而上海股市基本持平,首爾和馬尼拉股市收低。東京股市上揚可能得益於日本國內經濟政策刺激,以及企業盈利狀況的改善。悉尼股市的上揚或許與澳洲資源行業的良好表現,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穩定有關。台北股市的收升則可能受到當地科技產業發展,以及政策扶持的積極影響。首爾和馬尼拉股市收低,可能受各國經濟結構問題、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的制約。​

亞洲股市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走勢不一。美國關稅計劃的不確定性、通脹數據的即將公布,以及各國內部經濟結構和企業動態等因素,都在深刻影響著股市的漲跌。投資者在這樣復雜的市場環境中,需要密切關註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深入分析各企業的基本面,以做出更為明智的投資決策。未來,隨著美國通脹數據的公布以及關稅政策的進一步明朗化,亞洲股市有望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重新尋找平衡,走出更為清晰的走勢。

 


小米集團發布 「史上最強年報」:

多維解讀與股市視角分析

​                                                                                                               一方

 

3 月 18 日晚,小米集團(1810.HK)重磅發布 2024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成績單一經亮相,便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與熱議。小米集團董事長兼 CEO 雷軍更是在社交平臺直言,這是 「史上最強年報」 。事實究竟如何?讓我們深入財報數據,從多角度一探究竟,並結合近期股市形勢,剖析其背後的深層意義。​

整體財務數據來看,小米集團 2024 年表現堪稱亮眼。第四季度,公司總收入達 1090 億元,單季度營收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同比增長 48.8%;凈利潤為 90 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90.4%;經調整凈利潤為 83 億元,同比增長 69.4%。拉長到全年維度,2024 年小米集團總收入達 3659 億元,同比增長 35.0%;凈利潤為 236 億元,同比增長 34.9%;經調整凈利潤為 272 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41.3%。如此出色業績增長,無疑為小米在資本市場上注入強心針。​

分業務板塊來看,小米集團的三大核心業務均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在智能手機業務方面,2024 年全球出貨量達到 1.69 億部,同比增 15.7%,全年營收達 1918 億元,同比增長 21.8%。據 Canalys 數據,2024 年小米佔全球智能手機市場 13.8%,連續 18 個季度穩居全球前三,並成為 2024 年全球前三廠商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品牌,正穩步縮小與蘋果、三星的差距。在高端化戰略推動下,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也創下 1138 元人民幣的歷史新高,售價 4000 至 6000 元的市場佔有比率不斷上升,產品力得到顯著增強。這一業務板塊的良好表現,不僅為小米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提升品牌形象,為其在智能手機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奠定堅實基礎,反映在股市上,投資者對小米手機業務的信心增強,推動股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支撐。​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同樣表現出色,2024 年首次突破千億規模,全年收入達 1041 億元,同比增 30%。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56.4%,平板收入同比增 52.1%,可穿戴產品收入同比增44.1%。隨著智能家居概念的普及和消費者對智能生活的追求,小米憑借其完善的 AIoT 生態布局,不斷豐富產品線,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業務板塊的增長,進一步突顯小米在物聯網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為其打造 「人車家全生態」 戰略提供有力支撐。從股市角度看,業務的增長潛力被市場看好,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小米,提升了公司的整體估值。​

互聯網業務在 2024 年全年收入達 341 億元,同比增長 13.3%,創歷史新高。受益於集團全球化布局的深化推進,境外互聯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 30% 至 110 億元。小米通過不斷優化用戶體驗,增加互聯網服務的多樣性,如廣告、遊戲、金融科技等,實現了互聯網業務收入的穩定增長。互聯網業務的增長不僅拓寬了小米的盈利渠道,還增強了用戶忠誠度,形成良性循環。在股市中,互聯網業務的良好表現被視為小米具備持續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的重要標誌,對股價產生積極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集團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在 2024 年實現營業收入 328 億元,佔總體收入 9%。其中,智能電動汽車銷售收入為 321 億元,其他相關業務收入為 7 億元,綜合毛利率達到 18.5%。官方數據顯示,小米 SU7 在 2024 年的總計交付量約 13.69 萬輛,累計總訂單量超過 24.8 萬輛,且小米還將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標從此前的 30 萬輛提升至 35 萬輛。小米汽車業務迅速崛起,成為集團新增長引擎。汽車業務的發展不僅符合未來出行的趨勢,也與小米的 「人車家全生態」 戰略高度契合。在股市上,汽車業務的亮眼表現,引發市場對小米未來發展的更多想象空間,推動股價上揚。​

從研發投入來看,2024 年小米研發投入高達 241 億元,同比增長 25.9%,且預計 2025 年將超 300 億元,其中四分之一的資金將投入 AI 相關研發。持續高額的研發投入,為小米的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在科技行業,研發實力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小米的舉措在股市中得到積極反饋,投資者認可小米對技術創新的重視,對公司的長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從近期股市形勢來看,小米集團這份 「史上最強年報」 對其股價產生積極影響。截至 2025 年 3 月 21 日,小米集團股價雖在當日出現調整,較前一日下跌 1.90 港元,跌幅為 3.36%,報收於 54.6 港元,但從更長時間周期看,自財報發布以來,市場對小米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大量資金流入,推動股價在過去一段時間整體呈現上升趨勢。招商證券發布研報維持小米集團 「強烈推薦」 評級,看好公司中長期市值上升空間。研報指出,小米作為智能手機全球出貨前三廠商、全球最大的 AIoT 智能硬件平台,在 AI 加速產業重構過程中具有端側龍頭卡位優勢。同時,各業務板塊均有持續向上的空間,手機業務份額有望擴張及產品結構優化,IoT 業務受益於自研能力提升和出海空間廣闊,互聯網業務伴隨硬件業務穩健增長,汽車業務訂單火爆且盈利能力提升,智能駕駛進入第一梯隊,隨著後續車型矩陣完善及生態鏈協同效應發揮,有望在15至20 年躋身全球前五車廠。這種來自專業機構的積極評價,進一步增強投資者對小米的信心。​

小米集團發布的 2024 年年報展現出其在多業務領域的強勁增長實力和發展潛力。無論是智能手機、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業務,還是新興的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研發投入的持續支撐下,小米有望在未來繼續保持創新活力,拓展市場份額。從股市角度看,這份年報為小米贏得市場的認可和投資者的青睞,儘管股價會受短期波動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小米集團憑借其出色的業績表現和清晰的戰略布局,具備較大的市值上升空間。


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通脹、經濟與政策的多維度審視

​                                                                                                                         一方

 

當地 3 月 19 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結束了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 4.25% 至 4.50% 之間。這一決定與 1 月底會議的決策一致,再次選擇按兵不動,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註與深入探討。​

美聯儲在其議息聲明中指出,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加大。這一表述並非空穴來風,近期美國經濟數據呈現出復雜的態勢。一方面,近幾個月美國失業率穩定在較低水平,勞動力市場狀況依然穩固,展現出經濟的韌性;但另一方面,諸多潛在風險也在不斷積聚。從美聯儲當天發布的最新一期經濟前景預期來看,對今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預測中值為 1.7%,相較於去年 12 月預測的 2.1% 出現了明顯下調。這一下調反映出美聯儲對美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擔憂,經濟增長的步伐或因各種內外部因素而放緩。​

與此同時,通脹問題成為美聯儲決策的關鍵考量因素。在通脹方面,美聯儲上調了預測值。以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衡量的通脹預測中值為 2.7%,高於去年 12 月預測的 2.5%;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通脹預測中值為 2.8%,同樣高於此前預測的 2.5%。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通脹開始升溫,而關稅是通脹上升的部分原因。他指出,近期無論是市場指標,還是消費者及企業調查,都清晰顯示關稅因素推動了通脹預期的上行。關稅的增加使得進口商品成本上升,進而傳導至消費端,推動物價上漲。不過,鮑威爾也強調,美聯儲認為這種 「關稅通脹」 具有暫時性,盡管可能會延緩通脹目標的實現,但從根本上不會改變貨幣政策路徑。​

除了通脹與經濟增長預期的變化,市場情緒也在近期出現了明顯波動。上周公布的 3 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下跌,通脹預期顯著升溫。鮑威爾認為,市場情緒下跌部分與政府政策的重大變化有關,反映出市場對價格大幅上升的不滿。但他同時強調,目前經濟似乎仍然健康。然而,消費者信心的下降可能會對未來的消費支出產生負面影響,而消費在美國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70% 左右。一旦消費支出放緩,將對經濟增長形成拖累。​

從市場反應來看,在美聯儲宣布維持利率不變後,美股市場出現了積極回應。截至收盤,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比前一交易日上漲 383.32 點,收於 41964.63 點,漲幅為 0.92%;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 246.67 點,收於 17750.79 點,漲幅為 1.41%;標準普爾 500 種股票指數上漲 60.63 點,收於 5675.29 點,漲幅為 1.08%。這表明市場對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的決定持樂觀態度,認為這一決策有助於穩定經濟局勢,避免過度寬松或緊縮政策對市場造成沖擊。​

展望未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盡管目前維持利率不變,但美聯儲官員預測,聯邦基金利率中值到今年年末將降至 3.9%,暗示年內仍可能降息兩次。不過,這一預測並非板上釘釘,後續的經濟數據表現將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經濟增長持續放緩,通脹壓力得到緩解,那麽降息的可能性將會增加;反之,若經濟增長超出預期,通脹問題依然嚴峻,美聯儲可能會維持現有利率水平,甚至考慮加息。此外,美國政府在貿易、移民、財政政策和政府監管等領域的政策變化,也將持續對經濟和貨幣政策產生深遠影響。美聯儲需要密切關註這些政策動態,以及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靈活調整貨幣政策,以實現充分就業和 2% 通脹目標。​

(文章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